28

關燈
背景,希望能對他的遭遇有所解釋。

    結果證實這個方向是正确的,他開始看到問題是什麼了。

     主席的文章充滿了像迷宮一樣的文句,讓别人幾乎完全無法了解他究竟在說些什麼。

    這種情況就像你進入了一個房間,裡面的人剛剛結束一場激烈的辯論,每一個人都靜下來,沒有人說話。

     我記得一個片斷,斐德洛站在芝加哥大學的長廊裡,和委員會主席的助理交談,他用偵探似的口吻說道:"在提到委員會的時候,你們漏了一個很重要的名字。

    "主席助理說:"誰?"斐德洛用很權威的語氣說:"亞裡士多德……"對方震驚了一下,然後像被抓到但沒有犯罪的被告一樣,大聲笑,一直笑了許久。

     他說:"哦!我明白了,你不知道……任何有關……"然後他自己又想了一下,決定什麼都不必再說了。

     我們來到通往火山口湖的岔口,然後沿着一條幹淨的公路進入國家公園——裡面清理得非常整潔。

    雖然完全在意料之中,但是并不表示它具有良質。

    然後我們轉到通往博物館的路上。

    這裡仍是白人到來之前的景象——到處流淌着美麗的熔岩,參天的樹林裡,看不到任何啤酒罐。

    白人來了之後,一切看起來都虛假多了。

    或許國家公園管理處應該在熔岩的中央堆起一些啤酒罐,那樣可能就顯得有生氣多了。

    沒有啤酒罐仿佛缺少了什麼。

     我們在湖邊停下來,然後下車舒展四肢,一面忙着和拿着照相機的觀光客聊天,一面大叫:"不要靠得太近!"來露營的人車牌都不一樣。

    站在火山口湖邊,隻覺得它就像在相片裡一樣。

    我發現其他觀光客的臉上也是一片木然。

    我不是厭惡這一切,隻是覺得這裡的景緻缺乏真實感,這個湖的良質被它所刻意強調的特色掩蓋住了——如果你強調某一樣東西具有良質,那麼良質很可能就消失不見了——良質不是刻意強調的,而是你從眼角瞄到的事物。

    于是我望着下面的湖面,身後照來寒意逼人的陽光,吹來凝重的風,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克裡斯問我:"我們為什麼要來這裡?""來看湖。

    "他不喜歡這裡,他覺得它太做作,于是皺着眉頭,想要找出個準确的詞來形容,最終他說:"我讨厭這裡。

    "一位女觀光客很驚訝地看着他,然後面露厭惡的表情。

     我問他:"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克裡斯?我們必須一直走下去,一直到我們找出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或者找出為什麼我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你明白嗎?"他沒有回答。

    那位女士假裝不聽我們的談話,但是她站在那兒一動不動,可以看出她仍然在聽。

    我們走回摩托車旁,我想說什麼,但是又想不出來。

    我看到他在流眼淚,但是他把頭轉開,不希望讓我看到。

     于是我們離開公園朝南而行。

     我剛才說到委員會的主席助理當時大吃一驚,他之所以這麼驚訝,是因為他發現,斐德洛不知道自己正身處本世紀最著名的學術紛争之中。

    一位加州大學的校長将其形容為史上為改變一座大學的課程所做的最後努力。

     斐德洛的閱讀挖掘出一部簡明的曆史,也就是在三十年代早期發生的、對實驗性教育的著名反叛。

     "觀念分析與方法研究委員會"就是那個反叛留下的痕迹。

    那個反叛的領導者是羅伯特?梅納德?哈欽斯,他當時已是芝加哥大學的校長;還有莫蒂默?阿德勒,他的作品主要研究證據規律的心理學背景,有點類似于哈欽斯在耶魯所完成的工作;斯科特?布坎南,一位哲學家與數學家;其中對斐德洛來說最重要的是委員會的現任主席,時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斯賓諾莎主義(一種一元論哲學主義,認為所有實體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物質,通常稱為上帝或自然,而人的頭腦及身\_體都是這種物質的象征——譯者注)者與中世紀研究者。

     阿德勒将對證據的研究與對西方經典著作的閱讀相結合,産生了深具說服力的信念,即人類的智慧在近代進步得相當少。

    他持續地追溯聖?托馬斯?阿奎那的觀點。

    阿奎那吸收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觀點,使其成為自己對希臘哲學及基督教信仰的中世紀綜合的一部分。

     阿奎那的作品及他所诠釋的希臘人的作品,對阿德勒而言是西方智慧遺産的精華,因此也成為好書的準繩。

     在由中世紀經院學者所诠釋的亞裡士多德傳統中,人被視為理性的動物,能夠找尋并界定優良生活,而且最終可以實踐它。

    當這個有關人的本質的"第一原則"被芝加哥大學校長所接納,不可避免地,它會在教育界産生回響。

    芝加哥大學有名的偉大典籍計劃,按照亞裡士多德的脈絡重新組織的大學結構,還有"學院"的建立,以及學生從十五歲開始閱讀經典著作,都是某些回響的表現。

     哈欽斯拒絕這樣的觀念,即實驗的科學教育能夠自動産生一個"優良的"教育。

    科學是"價值中立的"。

    科學抓不住良質,無法将其作為探究的對象,這使得讓科學提供價值等級成為不可能的事。

     阿德勒和哈欽斯基本上是關心生活的"應為"、價值、良質以及良質在理論層面的哲學基礎。

    因此很明顯地,他們曾跟斐德洛走過同樣的方向,可是都或多或少地以亞裡士多德為盡頭并停在那裡。

     那裡就有了抵觸。

     有些人想承認哈欽斯對良質的界定,卻不願意将最終的權力交給亞裡士多德傳統去定義價值。

    他們堅持,價值不能被固定,而一個有效的現代哲學,不需要考慮古代與中世紀典籍表達過的觀念。

    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整件事情隻是就一些含糊概念而發出的嶄新而自負的胡話。

     斐德洛并不知道是什麼造成了這個抵觸。

    但是它似乎的确與他想研究的領域相關。

    他也認為沒有任何價值可以被固定,但是說價值應該被忽視,或者價值并不以實體存在是毫無道理的。

    他也對将亞裡士多德傳統作為價值的定義者存在敵意,但是他并不認為應該不考慮這個傳統。

    這種種問題使他陷入困境,而他想知道得更多。

     在創造這樣一種狂熱的四個人之中,委員會的現任主席是惟一在世的。

     大概是由于階級的衰微或其他什麼原因,他在斐德洛所提到的人中并未獲得和藹可親的評價。

    他的和藹可親不為任何人所承認,而且很銳利地被兩個人所駁斥。

    其中一個是大學主要科系的系主任,形容他是"可怕的人",而另一個人則持有芝加哥大學哲學學位,說這位主席以他自身的副本為事業标準。

    這兩個人沒有一位是生性愛報複的,而斐德洛覺得他們所說的是真實的。

    這點後來更被他在系辦公室的一個發現所證實。

    他想跟委員會的兩位研究生談談,以對委員會了解更多,而他卻被告知,委員會有史以來隻頒發了兩個博士學位。

    很顯然地,要想讓良質的現實走到台面上,他必須戰鬥并征服委員會主席,但由于他的亞裡士多德觀點,這戰鬥甚至不可能開始,而他的脾氣也極不能容忍反對意見。

    所有這些加起來,就構成了一幅非常沉郁的畫面。

     于是他坐下來,提筆寫信給芝加哥大學"觀念分析與方法研究委員會"主席。

    這是一封隻可被描述為想被開除的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