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關燈
來越清楚,沒有任何學科适合讓他研究良質,因為它根本就在學校的訓練之外,同時也不在理性教會的管理之下。

    它值得大學頒與博士學位,然而研究它的博士卻拒絕界定他所研究的事物。

     他花了好長一段時間看各大學的目錄,芝加哥大學開設了一門獨立于各科系的研究課程,叫做"觀念分析和方法研究"。

    其中的委員包括英語教授、哲學教授、中文教授,而主席是研究古希臘的專家。

    這門課燃起了他的希望。

     現在摩托車已經調整妥當,隻剩下換機油。

    于是我把克裡斯叫醒,整理好行李就上路了。

    克裡斯還有一絲睡意,但是路上的冷風使他清醒了過來。

     路一直向上延伸,兩旁都是松樹林。

     早晨路上沒有多少車,松樹林裡的岩石黝黑,好像是火山岩。

    我在想,我們是否睡在火山灰上面?有所謂的火山灰嗎?克裡斯說他很餓,我也一樣。

     我們在拉派恩城的一家餐廳停下來,我叫克裡斯幫我點火腿和蛋,自己到外面換機油。

     我在餐廳旁邊的加油站買了一罐機油,然後來到餐廳後面的石子路上,把機油塞-子打開,讓機油-流-出來,然後換了一個塞-子,把新的機油加進去。

    換好之後,我看見測油的鐵杆在陽光照耀下好像清水一樣幹淨,哈!我把工具收拾好,走進餐廳,看見克裡斯和我的早餐已經在餐桌上了,我趕緊到洗手間洗手。

     他說:"我好餓啊!"我說:"昨天晚上很冷,為了禦寒,我們耗去了不少的能量。

    "蛋很好吃,火腿也一樣。

    克裡斯提起昨天晚上做的惡夢多麼可怕。

    他看起來好像是要問我問題,但是沒有問,隻是看着窗外的松樹發呆。

    過了一會兒,他轉頭向我。

     "爸爸?""什麼事?""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做什麼?""一直騎摩托車。

    ""隻是來看看鄉野的風景。

    度假啊!"這個回答似乎不能令他滿意,可是他也說不上有什麼不對。

     突然他覺得有點失望,我沒有和他說真話,這就是症結所在。

     他說:"我們隻是一直騎下去。

    ""當然,不然你要做什麼?"他沒有回答。

     我也沒有繼續說下去。

     上路之後,我想起一個回答,那就是我們正在做我認為最有良質的事。

    但是這個答案跟剛才我說的一樣不能令他滿意。

    我不知道還能說什麼。

    但是如果他真的不滿意的話,我必須得給他個答案,最遲在我們說再見之前,我們一定要好好地談一談。

    如果不讓他明白過去發生的事,對他弊多于利。

    他會聽到我談斐德洛,雖然有很多東西他可能永遠也不會明白——尤其是結局。

     斐德洛到芝加哥大學的時候,整個思想體系已經和你我了解的完全不同。

     即使我記得所有的資料,也很難完全講清楚。

    我知道,代理主席根據斐德洛過去的教學經驗以及言論的深度,接受了他的申請。

    當時他發表的言論已經沒有記錄了。

    之後的幾個禮拜他等着主席回來,希望能夠拿到獎學金。

    主席回來之後,兩人見過面,但是對方隻問了一個問題,斐德洛沒有回答。

     主席問他:"你實質研究的範圍是什麼?"斐德洛說:"英語作文。

    "主席大聲說:"那屬于方法學的範疇。

    "這就是會談的重點。

    然後兩個人又斷斷續續地聊了一會兒,斐德洛有些遲疑有些結巴地說了一些很抱歉的話,然後就回到山裡來。

    過去他離開學校就是因為他這種個性,一旦他回答不出一個問題,他就再也沒有别的思路了。

    而課堂上沒有他,課依然會進行下去。

    這一次,他花了整個夏天思考,為什麼他的研究範疇應該屬于實質,或者為什麼應該屬于方法。

    整個夏天他就隻做這一件事。

     在雪線附近的森林裡,他吃奶酪,睡樹枝堆成的卧鋪。

    渴的時候就喝山裡的泉水,同時思考良質、實質以及方法的問題。

     有實質的東西是不會改變的,而方法則沒有所謂的永久。

    實質和原子的主體有關,方法則和原子的功能有關。

    在科技的寫作上,也有主體和功能的差異。

     如果想把很複雜的組合描述清楚,就必須把它的主要部分和零件與操作的方法分開。

    如果你把實質和方法混淆了,那麼讀者就不可能了解你說的是什麼了。

     然而要把這種劃分的方法應用在英語作文當中,似乎并不實際。

    因為所有的學院訓練都包含這兩種層面。

    而良質似乎與這兩者都無關。

    良質沒有實質也不是一種方法,它超越這兩個範疇。

    如果一個人蓋房子的時候會用到鉛垂線和水平儀,那是因為垂直的牆壁比彎曲的品質要好,不容易塌毀;所以良質不是方法,而是方法所追求的目标。

     實質其實和客觀是相當的,而這正是非二元化思想的良質所排斥的。

    如果所有的事都分成實質和方法,也就是主體和客體,那麼良質就不存在了。

    所以他的理論不屬于實質的範疇。

    一旦接受主體和客體之分,也就否定了良質的存在。

    如果要讓良質有生存的空間,就必須取消二元化的分法,因而必然會和委員産生争執,這是他不願意做的。

    但是他很憤怒,他們用第一個問題就摧毀了他整個的思想。

    實質的範疇?他們想要把他捆在怎樣的普克斯汀床(Procrusteanbed,古希臘的強盜把抓到的人施以酷刑,将人置于床-上切掉多餘的部分——譯者注)上?他很懷疑。

     于是他決定進一步研究委員會的背景,他到圖書館去查資料。

    他覺得這個委員會的思考方式很奇怪。

    他看不出這種思考方式和他的思想有交會的可能。

     對于委員會目的的解釋,他特别困惑。

    雖然委員會的說明用的都是非常平常的字,但是卻用非常難以理解的方式組合。

    所以解釋顯得比問題本身更複雜。

     這和他原來的期望頗有出入。

     于是他盡量去研究主席的著作。

    他發現主席所用的詞句也深奧難懂。

    艱澀的文體與他所見到的主席本人大相徑庭。

    在和主席短短的會面當中,他認為主席心思敏捷,而且個性利落。

    然而他所看到的文體,卻是高深莫測,就好像百科全書裡用的詞句。

    主語和述語往往一前一後隔得很遠,甚至常常在句子中間的括号裡面再加入一些無法解釋的括号,因而使讀者很難了解整個句子。

     最讓人驚奇的是,其中有許多抽象觀念似乎有特殊的意義,但是卻沒有進一步說明,讀者隻能猜測。

    這樣的例子有許多,讓斐德洛不得不承認,他不可能了解眼前的文章,更不要說和它唱反調了。

     一開始斐德洛認為,它之所以深奧難懂,是因為它超過了他的理解能力。

     你必須具有某些基本的學識,才能進入其中。

    然而他發現,其中有某些文章是寫給根本就不具有這種學識的人看的,因此這種推測不能成立。

     他的第二個推測是主席是搞技術的出身。

    他的意思是,作者過于投入自己的研究範圍,以至于喪失了與外界溝通的能力。

    如果情形真是如此,這個委員會為什麼會給這門課這種非技術性的名稱——"觀念分析和方法的研究"?主席并沒有技術人員常有的個性。

    所以這個推測也站不住。

     斐德洛幹脆放棄研究主席的文章,轉而研究委員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