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關燈
絕望的感覺逐漸增強。

     就好像電影結束了,雖然你知道那不是真實的世界,但是卻無法脫身。

     那是一個寒冷的十一月天,沒有下雪,風把肮髒的空氣從老舊而破損的車窗吹進來。

    車窗上還有不少灰塵。

    克裡斯當時六歲,坐在斐德洛旁邊,穿着毛衣,車上的空調壞掉了。

    從車窗向外望出去,天空一片灰暗,兩旁是灰褐色的建築,臨街的牆是磚造的,上面還有玻璃窗,但是都破了,街上也到處飛舞着垃圾。

     "我們在哪裡?"克裡斯問。

    斐德洛說:"我不知道。

    "他真的不知道,他茫茫然地在灰色的街道上盲目地開着。

     斐德洛說:"我們要去哪兒呢?""去找床。

    "克裡斯說。

     斐德洛問:"它們在哪兒呢?"克裡斯說:"我不知道,或許我們一直開就會找到它們。

    "于是兩個人一路開下去,邊開邊找賣床的。

    斐德洛想停下來,把頭放在方向盤上,好好地休息一下。

    他覺得路上的标識都完全一樣,灰暗的建築也沒有什麼差别。

    于是他們又繼續去找賣床的,但是斐德洛知道,他永遠也找不到了。

     克裡斯慢慢了解了,有一件奇怪的事發生了,開車的人沒有辦法掌握方向。

     他并不明了這一點,隻是覺得很不對勁,于是喊"停下來",于是斐德洛停下來了。

     他們後面那輛汽車猛按喇叭,但是斐德洛沒有開走。

    然後其他的車子也開始按,于是後面的車更是拼命地按喇叭。

     克裡斯緊張地說,"趕快開走!"斐德洛很痛苦地把他的腳慢慢地放在離合器上,仿佛做夢一樣,慢慢地啟動了車。

     斐德洛問已經被吓壞的克裡斯,"我們住在哪兒?"克裡斯記得一個地址,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回去。

    他心想,問問别人就可以找到路了。

    所以就說:"把車停下來。

    "下了車,他問别人該往哪個方向走,然後就牽着精神錯亂的斐德洛,走過無數的磚牆和破碎的玻璃,帶他回家。

     不知經過幾個小時之後他們才回到家,克裡斯的媽媽非常生氣,因為他們竟然回來得這麼晚。

    她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找不到賣床的。

    克裡斯說,"我們已經找遍了。

    "但是他帶着莫名的恐懼看了一眼斐德洛。

    這就是克裡斯開始害怕的時刻。

     再也不會發生這種事了……我想我要做的就是朝舊金山騎去,然後讓克裡斯搭公共汽車回家。

    接下來把摩托車賣掉,然後住進醫院裡……不過最後一點似乎不太重要……我不知道要做什麼……這趟旅程終究有它的作用,最起碼克裡斯長大了以後對我會有些美好的回憶。

    這樣想減輕了我的焦慮。

    這的确是一個值得好好把握的念頭,于是我就一直這樣想。

     同時仍然要像一般旅行一樣,時刻期望情況可能有所改進。

    不要抛棄任何東西,永遠、永遠都不要再抛棄任何東西。

     外面寒冷徹骨,就好像冬天一樣。

     我們在哪裡?竟然會這麼冷!我們一定是在一個很高的地方。

    我從睡袋裡望出去,看到摩托車上有霜。

    油箱上的露珠在晨光的照耀下正閃閃發亮。

    霜很快就會融化,滴到輪子上。

    這麼冷的天氣裡躺在地上并不合适。

     我想起松針下有積土,于是小心謹慎地踏上去,避免把灰土激起來。

    我把摩托車上的東西都卸下來,然後拿出長袖的襯衣褲,然後再穿上毛衣和夾克,但是仍然覺得很冷。

     我離開松針墊,踏上公路,然後在公路上沖刺了一百英尺,然後再慢慢地跑,最後停下來。

    這時感覺好多了。

    四周寂靜無聲,路面上也結了一片一片的霜。

    經過晨曦的照射,有一些已經融化成水。

    然而樹上的霜卻仍然十分潔白,沒有受到任何攪擾。

    我在公路上慢慢地走着,不想去打擾陽光,這正是早秋的感覺。

     克裡斯仍然在睡,除非等到太陽暖和起來,否則不能出發。

    正好趁這個時候調整一下摩托車。

    我把空氣過濾器的側蓋打開,從下面拿出一包工具,我的手因為寒冷而變得很僵硬,手背有些皺紋,當然這些皺紋不是因為寒冷的緣故,人到了四十歲,難免會如此。

    我把工具包放在車座上,然後打開它……它們都完好地躺在那兒……我好像又看到了老朋友。

     我聽到克裡斯的聲音,于是從車座上望過去,他隻是翻了一個身,并沒有起來。

    過了一會兒,太陽愈來愈溫暖,我的手也不像剛才那樣僵-硬-了。

     今天我準備談一些有關修理摩托車的事情。

    修理車子的時候你會學到很多東西。

    它們不但豐富了你的修理經驗,同時也帶給你美感。

    但是現在談這些似乎有些瑣碎,當然,我不應該這樣說。

     現在我想轉到另外一個方向,把他的故事說完。

    其實我永遠不可能說完它,因為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

    但是我想,在剩下的時間裡應該這樣做。

     工具冷得有些傷手了,但是傷手才好,這才讓我有真實的感受,不像是在幻想,而是真真實實地握在我手中。

     ……當你在路上前進的時候,發現了一條呈三十度角的岔路,過了不久又發現一條呈四十五度角的岔路,後來又有一條呈九十度角的岔路,這時你就會發現,所有的路都通往某一點,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值得朝這個方向走。

    于是你也開始好奇,懷疑自己是否也應該走同樣的路。

     在斐德洛探索良質的路上,他不斷看到各種岔路,它們都通往相同的一點。

     他知道大家走的就是古代希臘人的路。

     但是現在,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忽略了什麼。

     他曾經問過莎拉,就是那位常常在他面前走來走去,手裡拿着澆花水壺,同時也灌輸良質觀念給他的同事,她曾經在英國文學的領域裡研究過良質。

     她說:"天曉得!我不知道,我不是英國文學專家,我是研究古典文學的,我的研究範圍是希臘人的著作。

    "他曾經問過她,"良質是希臘人思想的一部分嗎?"她說:"良質滲入希臘人所有的思想。

    "他曾經深思過這一點,有的時候從莎拉的口吻當中,他覺得自己仿佛探測到了一種神秘的語氣,就好像希臘的神谕一樣。

    其中隐藏着特殊的意義,但是他一直無法明白是什麼。

     古代的希臘人。

    很奇怪,良質滲入了他們所有的思想,但是在今天,要提出良質這個概念似乎都是相當困難的事。

    其中發生了哪些改變呢?通往古希臘的第二條路,就是由這個問題——"什麼是良質呢?"——指引的。

    這個問題曾經産生了整套的系統哲學。

    斐德洛以為自己早已脫離了這個範疇,但是良質又把它帶回來了。

     系統哲學是屬于希臘人的,古希臘人先發明的,所以永遠有他們的印記在上面。

    懷特海曾經說過:"所有的哲學都隻不過是柏拉圖的注腳。

    "這句話可以證明這一點,所以有關良質的問題,必須回溯到那個時代。

     第三條路則是在斐德洛決定從波斯曼回去拿博士學位的時候出現的。

    他必須到大學去教書,他想繼續研究良質的意義。

    但是該去哪兒研究呢?哪裡才有這樣的訓練呢?很明顯,除了哲學的範疇之外,沒有任何科系在研究良質。

    而由他過去的經驗得知,就算繼續研究哲學,也不可能闡釋英語作文裡一個神秘的詞語。

     斐德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