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關燈
小
中
大
所檢查的其實并不是我們所謂的火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被卡住了。
真正一列知識的火車并不是靜止的狀态,它總是要朝某個方向行進,而它的鐵軌就稱作良質。
火車的發動機和120節的車廂如果沒有鐵軌就根本動不了。
而浪漫的良質,發動機的前沿,推動着火車沿着鐵軌往前行進。
浪漫的良質是經驗的前沿,它是知識火車的前沿,推動火車沿着鐵軌前進。
傳統的知識隻是一些記憶,隻是一些過去的前沿。
前沿上沒有主觀,也沒有客觀,隻有良質的軌迹一路在前,如果你沒有衡量價值的方法,沒有認知良質的方法,那麼整列火車就不知該往何處去。
因為你沒有純粹的理性——你隻有全然的混亂。
前沿就是一切行動所在。
前沿包含着未來的全部可能性。
前沿也包含着過去的全部曆史。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到哪裡去追尋過去與未來呢?過去不能回憶過去,未來不能激發未來,所以此時此地的經驗就是最重要的一切了。
價值,現實的前沿,不再是整個結構的一個無甚關聯的分支。
它是整個結構的前身,沒有價值就無從選擇。
所以要了解有結構的真實,就要了解它的來源——價值。
所以,一個人在修理摩托車的時候,對車子的了解分分秒秒都在改變,因而得到了全新認識,其中蘊含了更多的良質。
修理的人不會受限于傳統的做法,因為他有足夠理性的基礎拒絕這些思想。
真實不再是靜态的,它不是讓你決定是要去奮戰還是打退堂鼓的思想,它們是會跟着你成長的思想。
所以具有良質的真實,它的本質不再是靜态的,而具有爆炸性的威力,一旦你了解了這一點,就永遠不會被卡住了。
它雖然有形式,但是這種形式可以改變。
或者用更簡單明了的話來說:如果你想在蓋一間工廠,或是修一輛摩托車,甚至治理一個國家的時候,不會發生被卡住的情形,那麼古典的二分法,雖然必要,但是不足以滿足你的需要。
你必須對工作的品質有某種情感,你必須能判斷什麼才是好的,這一點才能促使你行動。
這種感受力即使是你與生俱來的,你也仍然可以努力拓展它的範圍。
它不僅僅是你的直覺,也不僅僅是無法解釋的技巧或是天才,它是你與良質接觸之後産生的直接結果。
它也是過去二分法的理性想要掩蓋的一面。
我這麼說聽起來似乎遙不可及,而且十分神秘。
一旦你發現它竟是這樣平凡,是你能夠擁有的價值觀,就會頗為驚訝。
這讓我想起哈裡?杜魯門提過的有關政府部門的計劃:"我們會盡力去嘗試……如果這些不管用……那麼我們就要試試别的方案。
"這裡并不是引用原文,而是大緻的意思。
美國政府并不是靜态的,如果我們不喜歡它的現狀,就可以尋求某種更好的方法。
所以美國政府不會受限于任何僵化的教條主義。
所以關鍵在于"更好"——良質。
或許有人會認為,美國政府的基本結構是不變的,所以無法為了産生更好的效果而改變。
但是這種論點并沒有切中要害。
重點是總統和從最激進到最保守的每一個百姓都同意,政府為了要有更好的表現就應該改變。
斐德洛認為這種不斷改變的良質才是真實的,整個政府都要為之改變。
雖然我們沒有說出來,但是所有的人都有這種信念。
所以杜魯門所說的,其實和實驗室裡的任何一位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對工作的實際态度,也就是不采用完全客觀的方式去看待它,都是一樣的。
現在讓我們回到那顆螺絲身上。
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衡量被卡住的情形。
其實它可能不是最糟糕的而是最好的狀況。
畢竟禅宗曾花費了許多工夫去研究這種被卡住的情形;經由調息、打坐,讓你的心靈倒空一切雜念,産生像初學者一樣謙虛的态度。
這樣你就處在知識列車的前端,在真實的軌道上了。
想一想,為了改變,我們不要害怕這一刻的來到,而應該小心地加以運用。
如果真能達到這種境界,那麼以後你所得到的方法,遠勝過你滿腦子雜念時所想出來的方法。
解決的方法一開始看似不重要或是不必要,但是被卡住的那段時間讓它有機會顯示出真正的重要性。
它之所以被認為微不足道,是因為導緻你被卡住的價值觀太過僵硬所造成的。
但是讓我們來思考這個事實,不論你被卡得多嚴重,這種現象終将消失。
你的心靈終究會很自然地找到解決的辦法,除非你非常容易被卡住。
其實怕被卡住是不必要的,因為被卡住得愈久,你就愈看得清楚讓你脫困的良質。
所以不應逃避被卡住的情形,它是達到真正了解之前的心靈狀态。
要想了解良質,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被卡住了。
真正一列知識的火車并不是靜止的狀态,它總是要朝某個方向行進,而它的鐵軌就稱作良質。
火車的發動機和120節的車廂如果沒有鐵軌就根本動不了。
而浪漫的良質,發動機的前沿,推動着火車沿着鐵軌往前行進。
浪漫的良質是經驗的前沿,它是知識火車的前沿,推動火車沿着鐵軌前進。
傳統的知識隻是一些記憶,隻是一些過去的前沿。
前沿上沒有主觀,也沒有客觀,隻有良質的軌迹一路在前,如果你沒有衡量價值的方法,沒有認知良質的方法,那麼整列火車就不知該往何處去。
因為你沒有純粹的理性——你隻有全然的混亂。
前沿就是一切行動所在。
前沿包含着未來的全部可能性。
前沿也包含着過去的全部曆史。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到哪裡去追尋過去與未來呢?過去不能回憶過去,未來不能激發未來,所以此時此地的經驗就是最重要的一切了。
價值,現實的前沿,不再是整個結構的一個無甚關聯的分支。
它是整個結構的前身,沒有價值就無從選擇。
所以要了解有結構的真實,就要了解它的來源——價值。
所以,一個人在修理摩托車的時候,對車子的了解分分秒秒都在改變,因而得到了全新認識,其中蘊含了更多的良質。
修理的人不會受限于傳統的做法,因為他有足夠理性的基礎拒絕這些思想。
真實不再是靜态的,它不是讓你決定是要去奮戰還是打退堂鼓的思想,它們是會跟着你成長的思想。
所以具有良質的真實,它的本質不再是靜态的,而具有爆炸性的威力,一旦你了解了這一點,就永遠不會被卡住了。
它雖然有形式,但是這種形式可以改變。
或者用更簡單明了的話來說:如果你想在蓋一間工廠,或是修一輛摩托車,甚至治理一個國家的時候,不會發生被卡住的情形,那麼古典的二分法,雖然必要,但是不足以滿足你的需要。
你必須對工作的品質有某種情感,你必須能判斷什麼才是好的,這一點才能促使你行動。
這種感受力即使是你與生俱來的,你也仍然可以努力拓展它的範圍。
它不僅僅是你的直覺,也不僅僅是無法解釋的技巧或是天才,它是你與良質接觸之後産生的直接結果。
它也是過去二分法的理性想要掩蓋的一面。
我這麼說聽起來似乎遙不可及,而且十分神秘。
一旦你發現它竟是這樣平凡,是你能夠擁有的價值觀,就會頗為驚訝。
這讓我想起哈裡?杜魯門提過的有關政府部門的計劃:"我們會盡力去嘗試……如果這些不管用……那麼我們就要試試别的方案。
"這裡并不是引用原文,而是大緻的意思。
美國政府并不是靜态的,如果我們不喜歡它的現狀,就可以尋求某種更好的方法。
所以美國政府不會受限于任何僵化的教條主義。
所以關鍵在于"更好"——良質。
或許有人會認為,美國政府的基本結構是不變的,所以無法為了産生更好的效果而改變。
但是這種論點并沒有切中要害。
重點是總統和從最激進到最保守的每一個百姓都同意,政府為了要有更好的表現就應該改變。
斐德洛認為這種不斷改變的良質才是真實的,整個政府都要為之改變。
雖然我們沒有說出來,但是所有的人都有這種信念。
所以杜魯門所說的,其實和實驗室裡的任何一位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對工作的實際态度,也就是不采用完全客觀的方式去看待它,都是一樣的。
現在讓我們回到那顆螺絲身上。
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衡量被卡住的情形。
其實它可能不是最糟糕的而是最好的狀況。
畢竟禅宗曾花費了許多工夫去研究這種被卡住的情形;經由調息、打坐,讓你的心靈倒空一切雜念,産生像初學者一樣謙虛的态度。
這樣你就處在知識列車的前端,在真實的軌道上了。
想一想,為了改變,我們不要害怕這一刻的來到,而應該小心地加以運用。
如果真能達到這種境界,那麼以後你所得到的方法,遠勝過你滿腦子雜念時所想出來的方法。
解決的方法一開始看似不重要或是不必要,但是被卡住的那段時間讓它有機會顯示出真正的重要性。
它之所以被認為微不足道,是因為導緻你被卡住的價值觀太過僵硬所造成的。
但是讓我們來思考這個事實,不論你被卡得多嚴重,這種現象終将消失。
你的心靈終究會很自然地找到解決的辦法,除非你非常容易被卡住。
其實怕被卡住是不必要的,因為被卡住得愈久,你就愈看得清楚讓你脫困的良質。
所以不應逃避被卡住的情形,它是達到真正了解之前的心靈狀态。
要想了解良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