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關燈
立刻推翻這種看法。

    所以他小心謹慎地研究這句話,就像他在反擊之前,一定會仔細反覆地思考。

     然後他找到症結了。

    他拿出刀來,把使人憤怒的那個詞挑了出來,那就是"隻是"這字眼。

    為什麼良質隻是你所喜好的事物呢?為什麼"你所喜好的"是"隻是"呢?在這種情況之下,"隻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經過這樣反覆的思考之後,他認為,"隻是"在這種狀況之下并沒有任何意義。

     "隻是"是一種輕蔑的口吻,對這個句子的分量毫無貢獻。

     如果把這個詞拿掉,整句話就變成良質就是你所喜好的。

    它的意義完全改變了,變成不具殺傷力的事實。

     他在想為什麼這句話一開始就強烈地激怒了他,聽起來似乎非常自然,為什麼他花了那麼多的時間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

    這句話實際是在說:"你的喜好是不好的,最起碼是不重要的。

    "在這句自以為是的假設之下暗示的是,讓你快樂的事是不好的,最起碼是不重要的。

     這正是他全力加以反擊的樸質之精髓。

     大人訓練小孩子不可以做他們喜歡的事,但是……但是什麼呢?當然!要去做别人喜歡的事。

    而别人是指誰呢?父母、老師、督學、警察、法官、上司、國王、獨裁者,這些都是在上的權威。

    一旦你被訓練得輕視自己的喜好,那麼當然你就會對别人更加順服——變成好奴隸。

     一旦你學會不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你就會為整個體系所接受。

     但是假設你去做你喜歡的事呢?難道這就表示你會跑出去把英雄給射殺了?去搶劫銀行?或是強暴老婦-人嗎?勸你不要做自己喜歡的事,等于這個人在作一種大膽的假設,他似乎不了解,别人考慮過搶銀行的後果之後,很可能就不喜歡去搶銀行了。

    他不明白銀行存在的首要理由就是因為它是人們所喜好的,因為銀行能夠提供融資貸款。

    于是斐德洛開始思考,為什麼社會很自然地反對你做自己所喜好的事。

     結果他有許多意外的發現。

    當别人說不要做你喜歡的事,并不隻是表示要順從權威,還有其他的含意。

     其他的含意代表的是深厚的古典科學的信念:為什麼你所喜好的是不重要的?因為它來自于非理性的情感。

    他研究這個論點好長一段時間,然後把它切割成兩部分,他稱之為科學的物質主義和古典的形式主義。

    他說這兩者往往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但是理論上卻是分開的。

     科學的物質主義出現在對科學感興趣的一般人身上的次數,遠比出現在科學家身上的為多。

    他們認為,能由科學儀器測量的物質和能量才是真實的,其他的都不真實,或者最起碼不重要。

    你所喜歡的事是無法用科學儀器衡量的,因此就不真實。

    你喜歡的可能是一個事實,也可能是一種幻覺,感覺無法分辨這兩者。

    科學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分辨真假,然後消除主觀、不實、想像的因素,進而得到事實、客觀而且真實的一面。

    當他說良質是主觀的,也就是說良質是想像出來的。

    因而從嚴格考量事實的角度來講,應該摒棄。

     另外一面則是古典的形式主義,也就是認為無法通過理智了解的事就不存在。

    良質在這種情況之下是不重要的,因為這是一種不能被理智分析的情感認知。

     通過以上兩種看法,斐德洛認為,第一種科學的物質主義很容易推翻。

    他由早年的教育知道,這是一種天真的科學理念,于是他用歸謬法找出它的矛盾之處。

    這種方法的基礎在于,如果前提是荒謬的,那麼結論也是荒謬的。

    首先讓我們研究,凡是無法測知能量的就不存在或不重要,這種說法是否正确。

     斐德洛以數字零為例,零原是印度數字,在中世紀的時候由印度傳到西方世界,所以古希臘羅馬人不知道有零的存在。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他不禁懷疑是否自然界将零隐藏得這麼好,以至于數以百萬計的希臘羅馬人都沒有發現它的存在。

    一般人很可能認為零原本就在那兒,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

    他揭示出,認為零具有極大的能量是荒謬的。

    然後他指出,這是否就表示零是不科學的呢?如果是不科學的,那是否就表示現在完全根據零和一運算的電腦,就應該改成隻用一來運作的呢?很快地,我們就發現了其中的矛盾。

     于是他又提到其他的科學觀念,一個一個地揭示它們都無法脫離主觀的考量而存在。

    他以重力法則結束,也就是在我們旅行的第一天晚上,我給約翰、思薇雅以及克裡斯舉的例子,如果主觀被視為不重要的,那麼整個的科學體系也會随之瓦解。

     這種對于科學的物質主義的攻擊,似乎将他歸入了哲學理想主義的陣營——貝克萊、休谟、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