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關燈
學生看着他,終于有一點明白——他真的不是在玩弄他們,他真的是想知道答案。

     他真是一個奇怪的人。

     然後有一個人問:"你的想法呢?"他回答:"我不知道。

    ""但是你究竟怎麼想呢?"他沉默了好一陣子:"我知道有所謂的良質存在,但是一旦你想要去界定它,情況就會變得很混亂,因而無法做到這一點。

    "大家都十分同意。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我不知道。

     我想或許我能夠從你們的報告中得到一點概念,我真的不知道。

    "這一次輪到同學們沉默了。

     在當天接下來的其他課堂上,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但是每一班都多少有一些學生會自動地做出一些善意的回應。

     過了幾天,他自己想出一個定義,于是把它寫在黑闆上讓學生抄下來,定義是這樣的:"良質是一種思想和陳述的特質,我們不能經由思考的方式了解它,因為要給它定義是一種僵硬而正式的思考過程,良質是無法被界定的。

    "這個定義其實就是拒絕給它定義,并沒有引起學生的評論,因為這些學生沒有受過正式的訓練,不知道他寫下來的句子其實是完全不合理的。

    如果你不能為某件事下定義,你就沒有辦法用理性的方法研究它的存在。

    于是你也無法告訴别人它究竟是什麼。

    因而事實上在無法界定和愚蠢之間就沒有差别了。

    當我說我無法界定良質,我其實就是說,我在研究良質這件事上很愚蠢。

     幸而學生們不知道這一點,如果當時他們對這一點有意見,他很可能就無法回答他們了。

    然而在黑闆上的定義下面,他又寫着:"但是即使良質無法界定,你仍然知道它是什麼。

    "這個時候又引起學生一陣騷動。

     "哦!我們不知道。

    ""你們知道的。

    ""哦!我們不知道。

    ""你們知道的!"他已經準備了一些資料要拿給他們看。

     于是他選出學生的兩篇文章做例子。

    第一篇寫得十分淩亂,有一些很有趣的想法,然而卻無法構成完整的文章。

     第二篇寫得非常好,但是他刻意隐瞞自己為什麼寫得這麼好。

    斐德洛把兩篇都讀給大家聽,然後要大家舉手表決,誰認為第一篇比較好,有兩個人舉手;他又問有多少人認為第二篇比較好,有二十八位同學舉手。

     他說:"你們有二十八位同學舉手認為第二篇比較好,這種價值判斷就是我所謂的良質。

    所以你們知道良質是什麼。

    "大家沉默了許久,在重新思考他的話。

    為了更進一步地強調他的看法,他在班上讀四名學生的報告,然後要每一位學生按着他們的标準把優劣寫在紙上,他自己也寫下來。

    然後在黑闆上統計出全班的意見,同時把他的評價也寫上去,兩者之間十分接近。

    一開始班上對這種練習很感興趣,但是過一陣子就覺得很沒意思了。

    他所謂的良質非常明顯,他們早已經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了,所以沒有興趣再繼續聽下去。

    現在他們的問題變成:"好吧!既然我們知道良質是什麼,我們怎麼樣得到它呢?"現在必須研究修辭學了,而他們也不再反對其中種種的規條。

    這些規條不是目的,隻是一些寫作技巧,以制造某些效果。

    他把良質的各個層面列出來,比如說:統一、生動、權威、簡潔、敏銳、清晰、強調、流暢、懸疑、出色、準确、比例适當、有深度等等。

    由于這些抽象名詞都很難定義,所以他就利用剛才的比較手法介紹給學生們。

    比如說文章的統一,也就是故事如何前後連貫,可以借着撰寫大綱改進自己的技巧。

    而要提高文章的權威性,則可以增加注釋,因為注釋能夠提供更多權威性的參考。

     在大一的課程裡面都會提到的大綱和注釋,但現在卻被作為提高良質的方法。

     如果學生交來的報告中列出的注釋毫不起眼或是大綱松散,就表示他隻是敷衍了事,沒有達到報告應有的良質,所以毫無價值可言。

     然而要回答學生的問題,"我怎樣才能得到良質?"這幾乎使他想要辭職。

     他認為:"這和你要如何得到它完全無關。

    它就是這樣好的東西。

    "有一位不滿意的學生在課堂上問:"但是我們要怎樣才知道什麼是好呢?"就在他問出口之前,他明白已經有答案了。

    别的學生經常告訴他:"你已經看到了。

    "如果他說:"我沒有。

    "他們就會說:"你看到了,他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學生已經完全可以自己評斷良質了——就是這樣,他教會了他們寫作。

     現在,斐德洛被學校的體制所逼,不得不說出他想得到什麼,但他認為這樣強迫學生接受他的看法,會摧毀了他們的創造力。

    完全順從他看法的學生注定要喪失創造力,或者寫不出自己認為真正夠水準的文章。

     于是他修正一項基本規則,就是任何要教授的内容必須先界定,他已經找到一條出路。

    一篇優秀的作品不需要任何規則,不需要任何理論,然而他指向了某種東西,非常真實,他們無法否認它的存在。

    因為取消分數所造成的真空突然之間被良質的正面效應所充滿,兩者完全結合在了一起。

    學生十分驚奇地到他辦公室來告訴他:"我過去真的很恨英語,現在我在上面所花的時間比其他的都要多。

    "并不是隻有一兩位學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