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關燈
小
中
大
看,這塊放在這兒,那塊放在那兒。
”但是你不能說,你隻能看着他胡亂地拼湊。
當他拼錯的時候,你不禁會咬牙切齒,直到他拼對的時候,才松了一口氣。
有的時候他自己會很沮喪,于是你想要告訴他:“不要擔心,繼續拼下去。
” 但是他實在不是一個好學生,一定是老師同情他,他才能夠通過所有的課程。
他對于所研究的每一位哲學家都有成見,往往把自己的看法強加在他所研究的材料上,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他十分偏心,他想要每一位哲學家都按着他的方式走,一旦結果不符他的期望,他就會非常憤怒。
我想起來,有一天,早上三四點鐘的時候,他坐在房間裡看康德最著名的一本書,《純粹理性批判》。
他就像下棋的人在研究對手下的第一步棋一樣,他要用自己的方法檢驗其中的每一個句子,找出裡面的矛盾和前後不連貫的地方。
和20世紀的中西部美國人比起來,斐德洛可以算是一個古怪的人,但是在他研究康德的時候,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
他很尊敬這位18世紀德國的哲學家,并不是同意他的看法,而是欣賞他有條理的思想。
康德總是用非常合乎邏輯規律而又仔細的态度去研究那一片有關心靈的高山地帶。
對于現代的爬山者來說,他的思想可算是最高峰。
現在我想把康德的形象放大,同時談一點他的思想方式以及斐德洛對他的評價,以便呈現高山地帶的心靈風貌,同時也為了解斐德洛的思想而鋪路。
在這種心靈的高原之中,斐德洛開始解決古典和浪漫之間的全部問題。
除非一個人了解這個高原和其周遭的關系,否則他在這兒所說的一切,很容易就被低估或者是誤解。
想要了解康德的人必須要知道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谟。
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遵循經驗中最嚴格的歸納和演繹的思維,就能夠認識世界真正的本質,而得到某種結論。
他的論點來源于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
假如嬰兒生下來的時候沒有所有的感覺器官,他看不見、聽不到,沒有觸覺、嗅覺和味覺,他完全無法接收外界任何感官上的信息,如果我們通過靜脈注射供給這個小孩營養,十八年後他的大腦裡會有任何思想嗎?如果有,這些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又是怎樣得到的呢? 休谟認為這個孩子不會有任何思想,他這種看法我們認為屬于經驗主義,也就是他相信所有的認知來自于人的感官。
所以他們信奉科學的實驗方法。
今日大部分的常識都屬于經驗主義的範疇,因此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休谟的看法。
然而在另一種文化和時代之中,很可能有不少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經驗主義的第一個問題和本體的性質有關。
如果我們所有的知識都來自于感官,那麼給與這些感官知識的本體又是什麼呢?如果排除掉感官得來的知識而想要了解這個本體究竟是什麼,你将會一無所獲。
由于所有的知識都是來自于感官的印象,而且本體又沒有感官的印象存在,所以就很自然地推論:本體并不存在,它隻是我們想象出來的,完全出自于我們的内心。
所以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來自于某個本體,就像孩童認為地球是平的,平行的兩條線永遠不會交叉一樣,不過是一種根基薄弱的常識。
經驗主義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一個人假設我們所有的知識都來自于感官,那麼哪一個感官接收了因果關系的知識? 休谟的答案是沒有任何感官接收得到,在我們的感官世界中沒有所謂的因果關系,就像本體一樣,它隻是當許多事件不斷重複發生時我們所想象出來的法則而已。
在我們生存的世界當中,并沒有真實的存在。
一個人如果接受所有的知識都是來自于感官的前提,休谟認為:那麼他必然很合理地認為自然和所謂自然的法則隻不過是我們想象的産物。
如果休谟隻是推論說整個世界出自于人的想象,那麼我們大可以不接受,但是他的理論結構卻異常緊密。
我們必須拒絕休谟的結論,但是很不巧的是,除非你同時拒絕經驗論的理性本身,然後退回到中古世紀的經驗理性,否則沒有辦法拒絕休谟的理論。
康德不願意這樣做,所以康德說是休谟“喚醒了我的沉睡”,因而促使他寫出最偉大的哲學作品之一——《純粹理性批判》,這一本書往往可以作為大學四年學習的課程。
康德企圖使科學的經驗主義逃離被自身邏輯吞噬的命運。
一開始他沿着休谟已經為他鋪好的路前行,他認為:“毫無疑問地,我們所有的知識開始于經驗。
”但是他很快就否認所有的知識完全來自于感官,他說:“雖然所有的知識開始于經驗,但是知識的累積并不是全出自于經驗。
” 一開始他的言論似乎是在雞蛋裡挑骨頭,其實并不是這樣。
康德繞過休谟的理論所導緻的唯我主義的深淵,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屬于自己的路。
康德認為,事實上有許多知識并不是來自于感官。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時間。
你看不到時間,也聽不到、聞不到、嘗不到或者是接觸不到時間,所以它并不存在于感官的世界當中。
康德稱時間為一種直覺,當人心接收外界的訊息時,時間必然已經存在于心中。
空間也是一樣。
除非我們能賦予所接收的訊息以時間和空間,否則這整個世界将無法讓人理解,而隻是一大堆混雜的顔色、圖形、噪音、氣味、痛苦和味道,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之所以能通過某種特定的方式認知世界,就是因為我們應用了這樣的直覺,比如空間和時間,而且這些并不是來自于我們的想象,雖然有某些純粹的哲學理想家就這麼認為。
這種直覺早已存在于人性之中,所以它并不是由外界所引起的,或是由外界賦予它生命。
當我們接收外界的訊息時,它提供一種審查的作用。
比如說,當我們閉眼睛的時候,我們的感官告知我們世界消失了;但是我們的心靈知道,這個世界仍然存在,所以不會認同感官的訊息。
所以我們認為的現實,其實是由這
”但是你不能說,你隻能看着他胡亂地拼湊。
當他拼錯的時候,你不禁會咬牙切齒,直到他拼對的時候,才松了一口氣。
有的時候他自己會很沮喪,于是你想要告訴他:“不要擔心,繼續拼下去。
” 但是他實在不是一個好學生,一定是老師同情他,他才能夠通過所有的課程。
他對于所研究的每一位哲學家都有成見,往往把自己的看法強加在他所研究的材料上,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他十分偏心,他想要每一位哲學家都按着他的方式走,一旦結果不符他的期望,他就會非常憤怒。
我想起來,有一天,早上三四點鐘的時候,他坐在房間裡看康德最著名的一本書,《純粹理性批判》。
他就像下棋的人在研究對手下的第一步棋一樣,他要用自己的方法檢驗其中的每一個句子,找出裡面的矛盾和前後不連貫的地方。
和20世紀的中西部美國人比起來,斐德洛可以算是一個古怪的人,但是在他研究康德的時候,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
他很尊敬這位18世紀德國的哲學家,并不是同意他的看法,而是欣賞他有條理的思想。
康德總是用非常合乎邏輯規律而又仔細的态度去研究那一片有關心靈的高山地帶。
對于現代的爬山者來說,他的思想可算是最高峰。
現在我想把康德的形象放大,同時談一點他的思想方式以及斐德洛對他的評價,以便呈現高山地帶的心靈風貌,同時也為了解斐德洛的思想而鋪路。
在這種心靈的高原之中,斐德洛開始解決古典和浪漫之間的全部問題。
除非一個人了解這個高原和其周遭的關系,否則他在這兒所說的一切,很容易就被低估或者是誤解。
想要了解康德的人必須要知道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谟。
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遵循經驗中最嚴格的歸納和演繹的思維,就能夠認識世界真正的本質,而得到某種結論。
他的論點來源于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
假如嬰兒生下來的時候沒有所有的感覺器官,他看不見、聽不到,沒有觸覺、嗅覺和味覺,他完全無法接收外界任何感官上的信息,如果我們通過靜脈注射供給這個小孩營養,十八年後他的大腦裡會有任何思想嗎?如果有,這些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又是怎樣得到的呢? 休谟認為這個孩子不會有任何思想,他這種看法我們認為屬于經驗主義,也就是他相信所有的認知來自于人的感官。
所以他們信奉科學的實驗方法。
今日大部分的常識都屬于經驗主義的範疇,因此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休谟的看法。
然而在另一種文化和時代之中,很可能有不少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經驗主義的第一個問題和本體的性質有關。
如果我們所有的知識都來自于感官,那麼給與這些感官知識的本體又是什麼呢?如果排除掉感官得來的知識而想要了解這個本體究竟是什麼,你将會一無所獲。
由于所有的知識都是來自于感官的印象,而且本體又沒有感官的印象存在,所以就很自然地推論:本體并不存在,它隻是我們想象出來的,完全出自于我們的内心。
所以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來自于某個本體,就像孩童認為地球是平的,平行的兩條線永遠不會交叉一樣,不過是一種根基薄弱的常識。
經驗主義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一個人假設我們所有的知識都來自于感官,那麼哪一個感官接收了因果關系的知識? 休谟的答案是沒有任何感官接收得到,在我們的感官世界中沒有所謂的因果關系,就像本體一樣,它隻是當許多事件不斷重複發生時我們所想象出來的法則而已。
在我們生存的世界當中,并沒有真實的存在。
一個人如果接受所有的知識都是來自于感官的前提,休谟認為:那麼他必然很合理地認為自然和所謂自然的法則隻不過是我們想象的産物。
如果休谟隻是推論說整個世界出自于人的想象,那麼我們大可以不接受,但是他的理論結構卻異常緊密。
我們必須拒絕休谟的結論,但是很不巧的是,除非你同時拒絕經驗論的理性本身,然後退回到中古世紀的經驗理性,否則沒有辦法拒絕休谟的理論。
康德不願意這樣做,所以康德說是休谟“喚醒了我的沉睡”,因而促使他寫出最偉大的哲學作品之一——《純粹理性批判》,這一本書往往可以作為大學四年學習的課程。
康德企圖使科學的經驗主義逃離被自身邏輯吞噬的命運。
一開始他沿着休谟已經為他鋪好的路前行,他認為:“毫無疑問地,我們所有的知識開始于經驗。
”但是他很快就否認所有的知識完全來自于感官,他說:“雖然所有的知識開始于經驗,但是知識的累積并不是全出自于經驗。
” 一開始他的言論似乎是在雞蛋裡挑骨頭,其實并不是這樣。
康德繞過休谟的理論所導緻的唯我主義的深淵,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屬于自己的路。
康德認為,事實上有許多知識并不是來自于感官。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時間。
你看不到時間,也聽不到、聞不到、嘗不到或者是接觸不到時間,所以它并不存在于感官的世界當中。
康德稱時間為一種直覺,當人心接收外界的訊息時,時間必然已經存在于心中。
空間也是一樣。
除非我們能賦予所接收的訊息以時間和空間,否則這整個世界将無法讓人理解,而隻是一大堆混雜的顔色、圖形、噪音、氣味、痛苦和味道,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之所以能通過某種特定的方式認知世界,就是因為我們應用了這樣的直覺,比如空間和時間,而且這些并不是來自于我們的想象,雖然有某些純粹的哲學理想家就這麼認為。
這種直覺早已存在于人性之中,所以它并不是由外界所引起的,或是由外界賦予它生命。
當我們接收外界的訊息時,它提供一種審查的作用。
比如說,當我們閉眼睛的時候,我們的感官告知我們世界消失了;但是我們的心靈知道,這個世界仍然存在,所以不會認同感官的訊息。
所以我們認為的現實,其實是由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