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關燈
都是雪牆,看起來就像早春融解過後留下來的,到處都有淙淙流水四處奔竄,弄得地上如同一攤爛泥,要不就流入才長了一個禮拜的草裡,或是流入小野花裡。

    這些小小的、粉紅色、藍色、黃色和白色的野花,在黑色的陰影之中,閃爍着太陽一樣的光芒。

    到處都是這樣的風景。

    一束小小的、彩色的光向我射來,而它的背景卻是一片沉郁的綠色和黑色。

    現在天空湧起一團烏雲,在它的陰影中十分寒冷,而有陽光照到的地方就不一樣了。

    我的手臂、腿和夾克在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很熱,照不到就非常涼。

     現在雪變厚了,我們從地上的深溝知道除雪機曾經開到這裡,雪堆幾乎有四英尺高,然後是六英尺,然後是十二英尺,我們在兩邊的雪牆之間前進,幾乎是走在一條用雪堆成的隧道裡。

    隧道的上方,天空一片陰暗,等到我們鑽出來的時候,才發現已經到山頂了。

     在山的那一邊是另外一個城鎮,我們的腳下是高山湖、松樹,還有雪地。

    在它們之上和之外,我們所看到的是更遠的山脈,覆蓋着終年的積雪。

    這就是高山區的景象。

    我們停下來,把車停在一個轉彎處,那兒有一些觀光客在照相。

    我們四下看了看風景,看了看對方。

    約翰從他的背包裡拿出相機,而我則把工具箱拿出來,在椅墊上打開,拿出螺絲刀,發動車子,然後調整汽化器,一直到怠速的聲音從非常緩慢的速度逐漸加快。

    我實在很驚訝,這一路上它不斷地出現許多次逆燃的聲音,還噼啪作響,每一次我都以為它會熄火,但是一直都沒有發生。

    我沒有去調整它,想知道在一萬一千英尺的高度它會如何,而現在我也沒有多做修理,因為我們将往黃石公園前進,高度多少都會下降些。

     當我們到達高度比較低的地區時,這些聲音就逐漸消失了,我們周圍又是一片森林,我們在岩石、湖泊和樹林之間前進,不時來一個很美妙的轉彎。

     我現在想要談談思想上的高山區,最起碼對我而言,和到這裡的感覺很接近,所以稱它為心靈的高山地帶。

     如果人類所有已知的知識是一個巨大的體系,那麼心靈的高山地帶就出現在這個體系的最高處,它是所有思想當中最抽象也是最普遍的。

     很少有人到此一遊,因為你不能從這一趟旅程當中獲得任何實質上的利益。

    但是就像我們周遭的這一片高山區,它有它自己莊嚴的美感,所以對某些人來說,即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到此一遊也是值得的。

     來到心靈的高山地帶,一個人必須習慣不穩定的稀薄空氣,還有大量的問題以及各種假設的答案。

    這種情形會不斷地擴大,一直到這個人幾乎無法控制,因而遲疑是否要接近它,因為他害怕很可能會在其中迷失,而且永遠找不到出路。

     而真理究竟是什麼?你怎樣知道自己擁有它?我們究竟如何能有真實的認知呢?是由一個我或者是靈魂去認知的嗎?或者這個靈魂僅僅等于另外一種感官?現實基本上是在不斷地改變嗎?或者是永遠不變……當你說這個東西就表示這個東西的時候,這又是怎樣的意思呢? 自從開天辟地以來,在這座高山上,已經有許多前人所走過的路徑,但是都被世人遺忘了。

    雖然他們都聲稱自己的答案是永存的,而且放之四海皆準,然而文化上的差異,使我們對于同樣的問題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

    這些答案在他們自己的體系之内可說是正确的,但即使在同樣的文化之内,舊的思想仍然會被新的思想取代。

     所以有人認為,人類并沒有任何進步,因為在文明交替的時候,大量的人口在戰争中死亡,大地和海洋被大量的碎屑污染。

    人們的自尊被剝奪了,他們被迫接受奴隸的生活,這種生存方式比史前時代的漁獵和農牧時期不見得進步多少。

    這種看法較為浪漫,但是并不能成立。

    因為原始部落給與個人的自由遠較現代人為少。

    古代人為道德而戰的情況也遠少于現代人。

    現代科技雖然制造了不少廢物,但是它仍然有辦法處置這些廢物而不至于造成生态的污染。

    在不文明的時代,學校裡的教科書常常會省略生活中的痛苦、疾病、饑荒、維持生存所需的勞苦。

    所以我們可以很冷靜地說,以前為了生存需要承受不少痛苦,現代人與之相比,可以說有進步,而産生這種進步的力量,最主要的來自于理性。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個世紀以來,在假設、實驗、結論各方面不斷出現新的材料,同時也建立起它的思想體系,因而消除了那些對古人的生存不利的因素。

    從某個角度來看,浪漫的人對于理性的詛咒,主要是因為理性把人類從原始的狀态當中提升起來,它是這樣有力而又主宰了一切,因而排除了其他所有的一切,完全控制了人自己,這就是抱怨的來由。

     斐德洛開始在這高山地區流浪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目标,隻要有路就去探索。

    有時候他反省起來,覺得的确是有些進步,然而展望前程,卻沒有人告訴他該走哪一條路。

     在堆積成山的現實和知識的問題當中,曾經出現過幾位偉大的人物,比如蘇格拉底、亞裡士多德、牛頓和愛因斯坦,雖然每一個人都知道他們,但是還有更多偉大的人不為人所知。

    有許多他從來沒有聽過的名字,他對這些人的思想和整個思考的方式非常着迷,他小心謹慎地跟随他們的腳步,一直到他們逐漸喪失活力才放棄。

    這個時候他寫的東西隻能算符合學院的标準,這并不表示他沒有工作或是思考,而是因為他殚精竭慮地思考。

    在這思想的高原地帶,你想得愈用力,走得就愈慢。

    他以科學的方法來閱讀,不隻讀字面的意思,而且把每個句子都拿來實驗,同時記下問題,以待日後解決。

    我的運氣不錯,我有他大量的筆記。

     最讓人震驚的是,在許多年之後他所提出的言論,在當年早已說過了。

    所以,看到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當時言論的重要性,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就好像你看到一個人手上拿着一片片的拼圖,你知道拼湊的方法,你想要告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