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關燈
小
中
大
意到,一般認為假設可以說是科學工作中最難的一部分,但是他卻認為是最簡單的。
很正規地把一切都精确地記下來就為假設作了提示。
首先在他實驗假設是否正确的時候,其他的假設又不斷地湧現出來;以後在進行其他的實驗時,又會湧現更多的假設。
在他繼續研究下去的時候,仍然會湧現出更多的假設,直到最後他才非常痛苦地發現,在他作了這麼多研究之後,不論是否定或是肯定原先的假設,假設并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在增加。
一開始的時候他覺得很有趣,所以他就模仿帕金森定理寫了另外一個定理:能夠解釋任何既有現象的理性假設有無窮個。
于是在他的研究工作似乎到了盡頭時,他知道,如果他坐下來好好地思考一番,那麼另外一個假設就會出現。
屢試不爽。
就在他寫下這條定理之後幾個月,他開始對它的幽默和好處懷疑了起來。
如果這條定理屬實,那麼它在科學的思維上就不隻是一個小瑕疵了,這條定理完全摧毀一切,因為它否認所有科學方法的效用。
如果科學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從一大堆的假設當中選出正确的,然而假設出現的速度遠遠超過實驗所能處理的速度,那麼很明顯地就來不及證明所有的假設。
如果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假設,那麼任何實驗的結果都變得很不可靠。
這樣一來,整個科學的方法就缺乏建立實證知識的目标。
關于這一點愛因斯坦認為:“根據進化所顯示的,在曆史上任何一刻,所有可想見的存在,總有一個會證明它比其他的一切要優越。
”這個答案在斐德洛看來脆弱無比,然而“在任何一刻”倒給他深深的震撼。
難道愛因斯坦認為真理是一種時間的功能?這種論點會把所有科學的最基本假設都毀掉。
但是我們由整個科學的曆史來看,你會發現過去的事實不斷被新的解釋取代,每一項研究的時效也長短不一,完全沒有規律,有些科學真理似乎能夠持續幾個世紀,有些甚至不到一年,科學真理不像教義一樣能永遠存在,它像所有的一切一樣可以被研究。
研究過科學真理之後,他對它們出現一瞬就消失的情況很懊惱,因為科學真理存留的時間和他所付出的努力正好相反。
所以在20世紀,科學研究成果的壽命似乎比19世紀要短得多,就是因為科學研究的規模現在大多了。
如果下一個世紀科學研究的速度是現在的十倍,那麼任何科學研究成果的壽命,很可能隻有現在的十分之一。
是什麼縮短了它的壽命?最主要的就是假設的增加,假設愈多,研究成果的壽命就愈短。
近幾十年來假設大量增加的原因似乎來自于科學方法的本身。
你看得愈多,知道得就愈多。
你不是從一大堆假設當中篩選出一項真理,你是不斷地提供大量的假設。
這也就是說,你想要借着科學方法接近真理,實際上你根本沒有任何進展,甚至離它愈來愈遠,這是你所運用的科學方法造成的。
斐德洛所看到的隻是個人之見,但是卻反映出科學最真實的特性。
許多年來它都被人忽視,人們期望從科學研究當中得到的結果和實際上所得到的結果,在這裡正好互相沖突。
然而似乎沒有多少人正視這個問題。
運用科學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從許多假設當中找出正确的一個,這就是科學的目的。
然而我們從科學的曆史來看,事實恰恰相反。
各種資料、史料、理論和假設不斷大量地增加,科學把人從唯一絕對的真理,引向多元、搖擺不定、相對的世界,是造成社會混亂、思想價值混淆的主要元兇。
而這一切現象原本是科學要消滅的。
在許多年前,斐德洛在實驗室中已經覺察到的結果,
很正規地把一切都精确地記下來就為假設作了提示。
首先在他實驗假設是否正确的時候,其他的假設又不斷地湧現出來;以後在進行其他的實驗時,又會湧現更多的假設。
在他繼續研究下去的時候,仍然會湧現出更多的假設,直到最後他才非常痛苦地發現,在他作了這麼多研究之後,不論是否定或是肯定原先的假設,假設并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在增加。
一開始的時候他覺得很有趣,所以他就模仿帕金森定理寫了另外一個定理:能夠解釋任何既有現象的理性假設有無窮個。
于是在他的研究工作似乎到了盡頭時,他知道,如果他坐下來好好地思考一番,那麼另外一個假設就會出現。
屢試不爽。
就在他寫下這條定理之後幾個月,他開始對它的幽默和好處懷疑了起來。
如果這條定理屬實,那麼它在科學的思維上就不隻是一個小瑕疵了,這條定理完全摧毀一切,因為它否認所有科學方法的效用。
如果科學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從一大堆的假設當中選出正确的,然而假設出現的速度遠遠超過實驗所能處理的速度,那麼很明顯地就來不及證明所有的假設。
如果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假設,那麼任何實驗的結果都變得很不可靠。
這樣一來,整個科學的方法就缺乏建立實證知識的目标。
關于這一點愛因斯坦認為:“根據進化所顯示的,在曆史上任何一刻,所有可想見的存在,總有一個會證明它比其他的一切要優越。
”這個答案在斐德洛看來脆弱無比,然而“在任何一刻”倒給他深深的震撼。
難道愛因斯坦認為真理是一種時間的功能?這種論點會把所有科學的最基本假設都毀掉。
但是我們由整個科學的曆史來看,你會發現過去的事實不斷被新的解釋取代,每一項研究的時效也長短不一,完全沒有規律,有些科學真理似乎能夠持續幾個世紀,有些甚至不到一年,科學真理不像教義一樣能永遠存在,它像所有的一切一樣可以被研究。
研究過科學真理之後,他對它們出現一瞬就消失的情況很懊惱,因為科學真理存留的時間和他所付出的努力正好相反。
所以在20世紀,科學研究成果的壽命似乎比19世紀要短得多,就是因為科學研究的規模現在大多了。
如果下一個世紀科學研究的速度是現在的十倍,那麼任何科學研究成果的壽命,很可能隻有現在的十分之一。
是什麼縮短了它的壽命?最主要的就是假設的增加,假設愈多,研究成果的壽命就愈短。
近幾十年來假設大量增加的原因似乎來自于科學方法的本身。
你看得愈多,知道得就愈多。
你不是從一大堆假設當中篩選出一項真理,你是不斷地提供大量的假設。
這也就是說,你想要借着科學方法接近真理,實際上你根本沒有任何進展,甚至離它愈來愈遠,這是你所運用的科學方法造成的。
斐德洛所看到的隻是個人之見,但是卻反映出科學最真實的特性。
許多年來它都被人忽視,人們期望從科學研究當中得到的結果和實際上所得到的結果,在這裡正好互相沖突。
然而似乎沒有多少人正視這個問題。
運用科學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從許多假設當中找出正确的一個,這就是科學的目的。
然而我們從科學的曆史來看,事實恰恰相反。
各種資料、史料、理論和假設不斷大量地增加,科學把人從唯一絕對的真理,引向多元、搖擺不定、相對的世界,是造成社會混亂、思想價值混淆的主要元兇。
而這一切現象原本是科學要消滅的。
在許多年前,斐德洛在實驗室中已經覺察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