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關燈
小
中
大
出來以後,我們仍然在河谷中繼續前進,頭上的天空仍然因為兩壁岩石的夾峙而顯得狹窄,可是要比今天早上離我們近多了。
我們越來越接近河流的源頭,而峽谷也愈來愈窄。
我們正準備探讨斐德洛是如何離開理性思想的主流,去追尋理性的鬼魂。
他曾經反複地對自己講一段話,是這樣的: 在科學的殿堂裡有許多深宅大院……有各種人住在其中,而他們住在這兒的動機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
有些人傾心于科學是因為有優越的智力,科學成了他們獨有的活動,在其中他們得到了生動的經驗,也滿足了他們的野心。
有一些人則完全是為了實用的目的,而将自己思考的産物獻在祭壇上。
如果上帝派來的天使将上面兩種人從殿裡驅逐出去,那麼殿裡很顯然會空曠許多,但是裡面仍然會住着一批古今人物……如果殿裡隻住着前述兩種人,那麼它就隻不過是一座空木屋,隻有四處攀爬的蔓草……那些獲得天使青睐的人……有些古怪、沉默和孤獨,除了同是不受歡迎的人之外,彼此之間少有相似之處。
是什麼把他們帶進殿堂裡的……答案不一而足……逃避平凡生活的蕪雜和無可救藥的厭倦;逃離自己欲望的束縛。
一個脾氣好的人想要逃離喧鬧、令人緊張的環境,而來到寂靜的高山,在這裡你極目遠眺,透過靜谧清新的空氣,愉快地描摹永恒甯靜的山色。
這段話是年輕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1918年的演講。
斐德洛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讀完大一的科學課程,他主要研究的是生物化學,而他想專攻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界面,現在被稱為分子生物學。
他并未把這個當做自己進取的手段,當時他還很年輕,還有一種高貴的理想。
一個人會做這樣的工作,必然有接近教徒和愛人的奉獻情操,他每天的努力不是靠刻意的籌劃而是來自于内心的動力。
如果斐德洛研究科學為的是自己的野心,或是實用的目的,那麼他就永遠都不會去研究科學的假設是否是一種實體。
然而他的确是跨入了這個領域,但是卻對答案不滿意。
在所有的科學方法裡面最神秘的就是假設的形成。
沒有人知道它們的來處。
一個人坐在那兒沉思,突然之間——一閃而過——他頓悟了。
一直到經過實驗,才能夠證明假設的真假。
然而實驗并不是它的源頭,它的源頭在别的地方。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人類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描繪了一幅最簡潔、最容易了解的世界圖像。
然後試着用經驗取代某種層次的世界,然後征服它……他創造了這個宇宙和他感情生活的支柱,這樣才能由中找到安甯,而這安甯是無法從個人狹窄的經驗當中獲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要建立這些宇宙基本的法則,這些法則經過演繹就能創造出現今的世界。
而要通往這些法則沒有合乎邏輯的路;隻有靠着直覺和對經驗的體諒才能進入其中…… 直覺?體諒?用來形容科學的源頭是很奇怪的字眼。
一位沒有愛因斯坦那麼重要的科學家認為:“科學知識來自于自然,而自然也提供了假設。
”但是愛因斯坦知道,自然并沒有提供假設,自然隻提供了實驗的材料。
一位功力較差的科學家可能會認為:那麼是人想出來的假設。
但愛因斯坦仍然不認為是如此。
他說:“任何真正進入其中的人都不會否認,事實上唯獨現象界決定了理論的系統,雖然在現象和理論之間并沒有一條合乎理論的橋。
” 斐德洛開始對假設的本身就是一種實體非常感興趣,這是他實驗的結論。
在工作中他注
我們越來越接近河流的源頭,而峽谷也愈來愈窄。
我們正準備探讨斐德洛是如何離開理性思想的主流,去追尋理性的鬼魂。
他曾經反複地對自己講一段話,是這樣的: 在科學的殿堂裡有許多深宅大院……有各種人住在其中,而他們住在這兒的動機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
有些人傾心于科學是因為有優越的智力,科學成了他們獨有的活動,在其中他們得到了生動的經驗,也滿足了他們的野心。
有一些人則完全是為了實用的目的,而将自己思考的産物獻在祭壇上。
如果上帝派來的天使将上面兩種人從殿裡驅逐出去,那麼殿裡很顯然會空曠許多,但是裡面仍然會住着一批古今人物……如果殿裡隻住着前述兩種人,那麼它就隻不過是一座空木屋,隻有四處攀爬的蔓草……那些獲得天使青睐的人……有些古怪、沉默和孤獨,除了同是不受歡迎的人之外,彼此之間少有相似之處。
是什麼把他們帶進殿堂裡的……答案不一而足……逃避平凡生活的蕪雜和無可救藥的厭倦;逃離自己欲望的束縛。
一個脾氣好的人想要逃離喧鬧、令人緊張的環境,而來到寂靜的高山,在這裡你極目遠眺,透過靜谧清新的空氣,愉快地描摹永恒甯靜的山色。
這段話是年輕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1918年的演講。
斐德洛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讀完大一的科學課程,他主要研究的是生物化學,而他想專攻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界面,現在被稱為分子生物學。
他并未把這個當做自己進取的手段,當時他還很年輕,還有一種高貴的理想。
一個人會做這樣的工作,必然有接近教徒和愛人的奉獻情操,他每天的努力不是靠刻意的籌劃而是來自于内心的動力。
如果斐德洛研究科學為的是自己的野心,或是實用的目的,那麼他就永遠都不會去研究科學的假設是否是一種實體。
然而他的确是跨入了這個領域,但是卻對答案不滿意。
在所有的科學方法裡面最神秘的就是假設的形成。
沒有人知道它們的來處。
一個人坐在那兒沉思,突然之間——一閃而過——他頓悟了。
一直到經過實驗,才能夠證明假設的真假。
然而實驗并不是它的源頭,它的源頭在别的地方。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人類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描繪了一幅最簡潔、最容易了解的世界圖像。
然後試着用經驗取代某種層次的世界,然後征服它……他創造了這個宇宙和他感情生活的支柱,這樣才能由中找到安甯,而這安甯是無法從個人狹窄的經驗當中獲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要建立這些宇宙基本的法則,這些法則經過演繹就能創造出現今的世界。
而要通往這些法則沒有合乎邏輯的路;隻有靠着直覺和對經驗的體諒才能進入其中…… 直覺?體諒?用來形容科學的源頭是很奇怪的字眼。
一位沒有愛因斯坦那麼重要的科學家認為:“科學知識來自于自然,而自然也提供了假設。
”但是愛因斯坦知道,自然并沒有提供假設,自然隻提供了實驗的材料。
一位功力較差的科學家可能會認為:那麼是人想出來的假設。
但愛因斯坦仍然不認為是如此。
他說:“任何真正進入其中的人都不會否認,事實上唯獨現象界決定了理論的系統,雖然在現象和理論之間并沒有一條合乎理論的橋。
” 斐德洛開始對假設的本身就是一種實體非常感興趣,這是他實驗的結論。
在工作中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