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2008年,美國經濟進入衰退,山姆大叔開始束緊褲腰帶過日子。
由于這些原因,一些描述艱難時代的舊時經典,又重新熱門起來,例如斯坦貝克的作品《憤怒的葡萄》。
次貸危機中不少美國人面臨自己的房屋被銀行沒收的風險,看到《憤怒的葡萄》中主人公丢失房屋的場景,想必百感交集。
如今,很多美國人開始收集折扣券省錢。
感恩節後的大減價,甚至造成一些商場的踩踏傷亡事故。
美國電台、電視台開始播出如何用一塊錢活一天之類的節目。
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繁榮,蕭條說來就來。
這種時候,大家一邊尋找出路,一邊尋找意義,尋找獨自和解的方法來。
也可能因為這一原因,描寫艱難時代的成長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在出版五十多年後,于2008年被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推薦。
作為一部成長小說(coming-of-agenovels),它還曾當選為亞馬遜網站評出的最佳青少年圖書之一。
在好圖書網站(Goodreads.com),這部1943年初次出版的小說仍不斷受人關注。
截至本文寫作時(2008年12月3日)為止,有16955人給予評分,評論多達2528條。
此書1943年初版便大受歡迎,長駐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連好萊塢和百老彙也搭起順風車。
1945年,著名導演卡贊(EliaKazan)将小說改編為電影,電影随後獲奧斯卡獎。
小說還被改編為音樂劇,上演267場。
如今,在我所在的美國小城,小說的海報和《推銷員之死》、《瓦爾登湖》等書一起,挂在附近巴諾(Barnes&Noble)書店的牆上。
它還是這邊圖書館的暑期推薦讀物之一。
無疑,它已經成為一部現代經典。
這部小說影響了很多作家。
《大海的深處》作者傑奎琳米查德(JacquelynMitchard)就曾生動描述了她與此書多年的感情:幾年前,在我生日那天,摯友兼代理人簡蓋佛曼給我寄來了一個小盒子。
打開盒子之後,我頓時熱淚盈眶。
裡面裝着我最喜歡的書《布魯克林有棵樹》的第一版,而且還有作者貝蒂史密斯(BettySmith)寫給自己代理人的題字,書裡還夾着作者的親筆信,信件保存完好,絲毫不見六十年來風雨洗刷的痕迹。
目睹此情此景,連圍坐在餐桌旁的孩子們都不禁眼眶濕潤了。
他們知道我心中對這本書、對該書作者和書中的女主人公懷有多麼深厚的感情。
關于城市 貝蒂史密斯(18961972)生于布魯克林,是德國移民後裔,童年家境貧寒。
她沒有上完高中,但是後來和小說主人公弗蘭西斯諾蘭一樣,在大學修課,後終生從事寫作。
她雖然寫過其他作品,也有其他作品被改編為電影,但是她的名字,始終和《布魯克林有棵樹》聯系在一起。
小說中的布魯克林位于紐約,這裡分片居住着來自各國的移民:猶太人和愛爾蘭人,德國人和意大利人。
這個社區生活五彩斑斓:猶太老頭當街賣老鹹菜;德國人和愛爾蘭人聖誕夜在對歌較勁;意大利樂手和歌女在街頭賣唱作品對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生活給出了百科全書似的介紹。
有些介紹,我們今日看來仍會會心一笑。
比如德美交戰期間,德國酸菜不準叫德國酸菜了,變成了自由菜。
不久前,美法兩國因為伊拉克問題上的觀點分歧,也曾有人建議将薯條(英文Frenchfries)改稱freedomfries。
布魯克林有棵樹相關内容《布魯克林有棵樹》譯後記(2) 小說把二十世紀初的布魯克林,寫成了一部風土人情長卷,将一個原本普通的地域,再造為一道人文景觀。
貝蒂史密斯筆下的布魯克林,就如同帕慕克筆下的伊斯坦布爾、喬伊斯筆下的都柏林、波德萊爾筆下的巴黎。
因此,文學批評家艾爾弗瑞德卡增(AlfredKazin)寫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布魯克林有棵樹》是布魯克林的完美寫照。
卡增寫道:布魯克林是一個所在,是紐約城一個人口密集的地區,有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教區之一。
可是布魯克林本身,布魯克林這字眼,卻又在紛雜的美國體驗中凸顯出來,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
它集樸素、簡陋、庸常和可愛于一身。
在無數人心目當中,布魯克林這個詞本身和難忘的早期家庭體驗聯系在一起,漸漸成為一種化身,象征着人生早年的貧困,象征着鄰裡生活,象征着青春本身。
同樣,它也象征着渴望、追求,象征着對外面精彩世界的夢想。
讀罷此書,我很難想象我還難對周遭事物熟視無睹地走過布魯克林,或是我們居住的其他城市。
确實,一本好書會觸及一個人的靈魂,深刻地改變我們看待周圍世界的方式。
關于尊嚴 小說的主人公是小女孩弗蘭西,她還有個弟弟叫尼雷。
姐弟倆生活在二十世紀初布魯克林的一個赤貧人家。
媽媽是清潔工,靠給人打掃衛生換取免費住房。
爸爸約翰尼是一個打散工的歌唱侍者(singingwaiter),好酒,好幻想,能歌善舞,迷倒姑娘一大片,唯獨缺乏掙錢養家的本領。
兩個孩子于是也就常常挨餓。
他一輩子窮困卻也總不潦倒,總是把快樂播撒給所有人。
小說中的凱蒂,在丈夫過世、家裡幾乎上頓不接下頓之時,酒吧老闆故意還錢給她,她堅辭不受,不受嗟來之食。
這個
由于這些原因,一些描述艱難時代的舊時經典,又重新熱門起來,例如斯坦貝克的作品《憤怒的葡萄》。
次貸危機中不少美國人面臨自己的房屋被銀行沒收的風險,看到《憤怒的葡萄》中主人公丢失房屋的場景,想必百感交集。
如今,很多美國人開始收集折扣券省錢。
感恩節後的大減價,甚至造成一些商場的踩踏傷亡事故。
美國電台、電視台開始播出如何用一塊錢活一天之類的節目。
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繁榮,蕭條說來就來。
這種時候,大家一邊尋找出路,一邊尋找意義,尋找獨自和解的方法來。
也可能因為這一原因,描寫艱難時代的成長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在出版五十多年後,于2008年被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推薦。
作為一部成長小說(coming-of-agenovels),它還曾當選為亞馬遜網站評出的最佳青少年圖書之一。
在好圖書網站(Goodreads.com),這部1943年初次出版的小說仍不斷受人關注。
截至本文寫作時(2008年12月3日)為止,有16955人給予評分,評論多達2528條。
此書1943年初版便大受歡迎,長駐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連好萊塢和百老彙也搭起順風車。
1945年,著名導演卡贊(EliaKazan)将小說改編為電影,電影随後獲奧斯卡獎。
小說還被改編為音樂劇,上演267場。
如今,在我所在的美國小城,小說的海報和《推銷員之死》、《瓦爾登湖》等書一起,挂在附近巴諾(Barnes&Noble)書店的牆上。
它還是這邊圖書館的暑期推薦讀物之一。
無疑,它已經成為一部現代經典。
這部小說影響了很多作家。
《大海的深處》作者傑奎琳米查德(JacquelynMitchard)就曾生動描述了她與此書多年的感情:幾年前,在我生日那天,摯友兼代理人簡蓋佛曼給我寄來了一個小盒子。
打開盒子之後,我頓時熱淚盈眶。
裡面裝着我最喜歡的書《布魯克林有棵樹》的第一版,而且還有作者貝蒂史密斯(BettySmith)寫給自己代理人的題字,書裡還夾着作者的親筆信,信件保存完好,絲毫不見六十年來風雨洗刷的痕迹。
目睹此情此景,連圍坐在餐桌旁的孩子們都不禁眼眶濕潤了。
他們知道我心中對這本書、對該書作者和書中的女主人公懷有多麼深厚的感情。
關于城市 貝蒂史密斯(18961972)生于布魯克林,是德國移民後裔,童年家境貧寒。
她沒有上完高中,但是後來和小說主人公弗蘭西斯諾蘭一樣,在大學修課,後終生從事寫作。
她雖然寫過其他作品,也有其他作品被改編為電影,但是她的名字,始終和《布魯克林有棵樹》聯系在一起。
小說中的布魯克林位于紐約,這裡分片居住着來自各國的移民:猶太人和愛爾蘭人,德國人和意大利人。
這個社區生活五彩斑斓:猶太老頭當街賣老鹹菜;德國人和愛爾蘭人聖誕夜在對歌較勁;意大利樂手和歌女在街頭賣唱作品對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生活給出了百科全書似的介紹。
有些介紹,我們今日看來仍會會心一笑。
比如德美交戰期間,德國酸菜不準叫德國酸菜了,變成了自由菜。
不久前,美法兩國因為伊拉克問題上的觀點分歧,也曾有人建議将薯條(英文Frenchfries)改稱freedomfries。
布魯克林有棵樹相關内容《布魯克林有棵樹》譯後記(2) 小說把二十世紀初的布魯克林,寫成了一部風土人情長卷,将一個原本普通的地域,再造為一道人文景觀。
貝蒂史密斯筆下的布魯克林,就如同帕慕克筆下的伊斯坦布爾、喬伊斯筆下的都柏林、波德萊爾筆下的巴黎。
因此,文學批評家艾爾弗瑞德卡增(AlfredKazin)寫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布魯克林有棵樹》是布魯克林的完美寫照。
卡增寫道:布魯克林是一個所在,是紐約城一個人口密集的地區,有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教區之一。
可是布魯克林本身,布魯克林這字眼,卻又在紛雜的美國體驗中凸顯出來,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
它集樸素、簡陋、庸常和可愛于一身。
在無數人心目當中,布魯克林這個詞本身和難忘的早期家庭體驗聯系在一起,漸漸成為一種化身,象征着人生早年的貧困,象征着鄰裡生活,象征着青春本身。
同樣,它也象征着渴望、追求,象征着對外面精彩世界的夢想。
讀罷此書,我很難想象我還難對周遭事物熟視無睹地走過布魯克林,或是我們居住的其他城市。
确實,一本好書會觸及一個人的靈魂,深刻地改變我們看待周圍世界的方式。
關于尊嚴 小說的主人公是小女孩弗蘭西,她還有個弟弟叫尼雷。
姐弟倆生活在二十世紀初布魯克林的一個赤貧人家。
媽媽是清潔工,靠給人打掃衛生換取免費住房。
爸爸約翰尼是一個打散工的歌唱侍者(singingwaiter),好酒,好幻想,能歌善舞,迷倒姑娘一大片,唯獨缺乏掙錢養家的本領。
兩個孩子于是也就常常挨餓。
他一輩子窮困卻也總不潦倒,總是把快樂播撒給所有人。
小說中的凱蒂,在丈夫過世、家裡幾乎上頓不接下頓之時,酒吧老闆故意還錢給她,她堅辭不受,不受嗟來之食。
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