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清潔女工人窮志不短,她的作為,一定會讓蠅營狗苟的勢利者汗顔。

     沒有人希望自己貧困,但貧困未必一無是處。

    它可以磨砺性格。

    這部小說中有個地方十分耐人尋味。

    苦水中泡大的弗蘭西和尼雷一起談到不用吃苦的小妹妹,反而表示出同情來,說可憐的勞瑞沒有了那苦,也就體會不到那苦中的甜了。

    相信從困境中走過、後來又超脫了困境的很多讀者對此都有同感。

    人可以受困、受窮,卻可以不失去骨氣和樂趣。

     《布魯克林有棵樹》中說的樹是臭椿樹。

    這臭椿樹有個美麗的英文名字,叫treeofheaven,亦即天堂樹。

    這是一種少有的連水泥地上都能長起來的頑強的樹。

    小女孩弗蘭西星期六的時候,會去圖書館,想把圖書館裡所有的書從A到Z,每一本都看過。

    星期天下午,她會拿着借來的書,在布魯克林,坐到太平梯口,藏在濃濃樹蔭裡,在這裡看着書,做着白日夢。

    這樣的閑暇,讓她超越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頓。

    窮人是怎麼快樂起來的?他們的快樂是那麼少,所以當他們擁有的時候,就千百倍地去享受,以至于你給他們一棵臭椿,他們也能看到天堂。

     艱難時代給人的另外一個饋贈,是讓人産生悲憫情懷。

    小說中提到:人們對待自己貧困的背景通常有兩個辦法:一個通過自身艱苦奮鬥走出了社會底層的人,通常有兩個選擇。

    脫離當初環境後,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這個環境之後,永不忘記自己的出身,對殘酷拼搏中不幸落下來的人充滿同情,充滿理解。

    未必所有人都有這種同情和理解。

    小說中寫到了好多站在玻璃房裡扔石頭的人,明明自己也是窮苦出身,卻以踐踏同類為樂。

    小說中寫到一個布魯克林的護士,本來自己出身也很貧寒,卻附和着勢利眼的醫生,罵窮人的小孩。

     布魯克林有棵樹相關内容《布魯克林有棵樹》譯後記(3) 而弗蘭西後來處境改善後,卻不忘回到糖果店,默默做件好事,給某個幸運的窮孩子一次摸中大獎的機會。

    人可以有同樣的經曆,但未必有同樣的心态。

    人與人的差别,大抵就在這裡。

     關于成長 貝蒂史密斯的小說有點大女子主義。

    小說中的男女對比鮮明。

    弗蘭西的媽媽堅強似鐵,爸爸柔情似水。

    她的幾個姨媽也是一樣,姨媽賢惠能幹,姨夫則軟弱無能。

    弗蘭西的媽媽凱蒂在生活重擔之下越來越堅強。

    而弗蘭西的爸爸卻更有女性那種好交際、軟心腸等特征。

    這位父親為了讓女兒上她想上的學校,不惜造假,冒充他人地址。

    弗蘭西和爸爸更親,和媽媽疏遠。

    但是最了解女兒的,卻正是這個母親。

    在生産第三個孩子、幾乎要死掉的時候,她吐露了心聲,說是兒子本來不喜歡讀書,如果停他的學,他永遠都不會再回去。

    而你不一樣,你會拼,會鬥,你還會回去的,就如同太平梯那裡的那棵天堂樹。

    這再一次彰顯了這個家族女子的堅強。

     這是一部關于成長的小說。

    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吸收父母的精神傳承。

    弗蘭西的堅強像媽媽。

    這堅強讓她超越前人:外祖母連字都不識,母親上完小學,弗蘭西則要去上大學。

    她的堅強,讓她超越困難,實現家族的美國夢。

    如女作家佩吉奧倫斯坦(PeggyOrenstein)在評論此書時候說的那樣:生活并不公平,可是總能應付過去。

     弗蘭西的想象力來自她爸爸。

    她的想象力讓她超脫了生存的艱難。

    老師也表揚她的想象力。

    人類正是由于想象力,才活得不那麼困頓。

    小女孩弗蘭西的想象,有時讓她不切實際,可是也使她擺脫了現狀對自己思想的捆綁。

    她的外祖母沒有文化,連字都不識,卻建議凱蒂給自己的孩子讀《聖經》,讀莎士比亞,講述民間故事和各樣童話,好讓孩子處在困境當中,也不緻沉淪。

    弗蘭西姐弟在物質上幾乎一無所有,卻意外地擁有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可是成長,也是天真之歌無可逆轉地向着經驗之歌轉換。

    小女孩弗蘭西在樓梯間遇到色狼,差點受襲。

    稍大後,她在感情上又受人欺騙。

    世界的玫瑰色彩在一點點消退,少女弗蘭西帶着童年練就的堅強,邁入未知的未來。

     小說中記載了成長當中的一個個小故事,作者寫得不厭其煩。

    很顯然,這是一部紀念年輕時光的紀念碑式作品,這是貝蒂史密斯自己的故事,一個一定在她心頭醞釀已久、乃至于不吐不快的成長故事。

    作者似乎是想給自己的青春一個交代,要把成長一寸寸鋪開在我們面前。

    因此,小說到了後來,顯得有些拖沓,不如童年部分那樣精彩。

    即便這樣,它仍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小說,一部老式的小說。

    看過一些當代過于炫技的作品之後,這小說從形式到内容上都讓人懷舊。

    這是一部讓人不忍釋卷的小說,一本看了會哭也會笑的小說,希望各位讀者和我一樣喜歡。

     小說翻譯當中,BarbaraPenney老師不厭其煩地解答我的很多問題。

    家兄方勝林先生和二嫂倪鳴女士花費大量時間幫我看過譯稿,并對譯文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再此一并表示感謝。

     翻譯是我的一個愛好而非正業,由于工作和其他雜務,翻譯時間有限,水平也有限,故定有錯漏或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朋友指正,以便在重印時糾正。

     方柏林 2008年12月 于俄克拉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