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軒序

關燈
有音樂的感覺,還因為這部小說總在歌唱。

    爸爸的歌唱、爸爸和孩子們的歌唱、孩子們的歌唱、孩子的獨唱。

    這部小說唱了一首又一首歌。

    我是一個喜歡在小說中嵌入童謠和民歌的人,因此看《布魯克林有棵樹》有一種親近感,覺得它很投我的口味。

     在現代主義泛濫的今天,“老式”越來越是個迷人的字眼。

    人們發現,“現代”因為過于花樣翻新,過于迷戀非常态的情景、人物與物象,已經很讓人厭煩了。

    閱讀者甚至起了疑心:這樣的文學究竟給了我們什麼?道義感嗎?美感嗎?情感嗎?抑或是其他什麼重要的、寶貴的東西?那些讓人費解的“意義”由于過于形而上(幾近玄學),使閱讀成了受罪、受苦、受難的過程。

    那些背後的、底部的、黑暗深處的“哲理”是要通過訓練有素的專家學者們加以暗示和明示後,才得以顯示的。

    主題顯靈,是這種閱讀中的一個痛苦的企盼。

    由于艱深和玄奧,“現代”養育了一大批閱讀的牧師,這些人負有解釋和闡釋權,閱讀是在他們的複雜的指導下而得以進行的。

    從前樸素的、明朗的閱讀,現在越來越具神秘主義的色彩。

    如此閱讀,與其說是在閱讀,還不如說是在考驗人的耐心和智力。

    閱讀的快感是在九死一生之後才獲得的,大多數“俗人”都半途而廢了。

    除去耗費我們的心血,“現代”給一般閱讀者的直接感受是冷酷的、壓抑的、沉悶的、無望的、絕望的、向下的、堕落的。

    當越來越多的人從“皇帝的新衣”現場效應中脫出時,一個簡單的念頭在升起:如果沒有這些文字,世界是不是會更美好一些?這個發問,對于“現代”幾乎是緻命的。

     《布魯克林有棵樹》講的就是那樣一個正常的故事,講故事的方式就是小說曆史上最常見的方式,主題也是無需用腦袋撞牆然後才能有所悟的,更不用去聆聽閱讀牧師們的布道了。

    看了,你會覺得人生是有意義的,會平添一份堅韌。

    你是向上的,你會聽到你一路向前時耳畔響起的生動的風聲。

    它是屬于閱讀大衆的,而不隻是屬于閱讀精英的。

    它不是暢銷書的路數,卻絕對可以有暢銷書的天下——一望無際的天下。

    它不是靠故事的離奇,而是靠故事的質量;不是靠主題的新穎,而是靠主題的份量;不是靠人物的怪誕,而是靠人物的真實和富有。

    閱讀這樣的小說,不必裝模作樣,不必煞有介事,讀,就是了,平等的,平常的,平易的,而讀完之後又是受益匪淺的。

     所有這些,都是從前老式小說的基本品質。

     最近裝修房子,幾乎天天去裝修市場和家具市場。

    看來看去,還是覺得古典風格的和田園風格的家具可靠和經看。

    總覺得它們的骨架和肌理之中藏着歲月,藏着難以言說的美感。

    那份莊重,那份質地的背後,是千年曆史的影子。

    那些現代家具,倒也新穎别緻,并且能一下子揪住你的目光。

    但,看久了,總有點生疑:它們可以長久嗎?過于風格化,可能反而會容易過時。

    最後,統統選擇了古典的、田園的。

    當然,我也知道,這些古典的、田園的家具,其實已經融入了一些現代的元素——“現代”為“古典”和“田園”注入了生命的一些新鮮元素,這大概就是“現代”的意義了。

     别忘了這部作品的名字與這部作品價值之間的關系。

    一部好作品必定有一個好的名字。

    極端一點講,看了名字,你也就能知道這部作品是不是一部好作品了。

     2009年6月18日于北京大學藍旗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