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篩子與沙子

關燈
、一二三、一二、一二三,腳下打着拍子。

    這些乘客原本嘴角微微抽搐,念着牙膏牙膏牙膏。

    火車上的收音機報複似的沖蒙塔格吐出大量的錫、銅、銀、鋁和黃銅等金屬做成的音樂。

    乘客們被敲擊聲震得順服了;他們沒有逃,無處可逃;巨大的氣壓式火車在地底下将它的柱形車身慢慢減速。

     “田間的百合花。

    ” “丹漢。

    ” “我說百合!” 乘客瞠目。

     “叫警衛。

    ” “這個人失……” “丘景站!” 火車嘶嘶停下。

     “丘景站!”一聲呼叫。

     “丹漢。

    ”一聲低語。

     蒙塔格的嘴幾乎未動。

    “百合……” 火車門咻的一聲打開。

    蒙塔格站起身。

    車門歎了口氣,開始關上。

    他這才躍過其他乘客,腦中尖叫着,及時沖出正要關合的車門。

    他踩着白色瓷磚奔出地下道,沒有理會升降梯,因為他想感覺自己的腳在動,胳膊甩擺,肺部抽緊、放松,感覺他的喉嚨被空氣灌得發幹。

    一個聲音自他身後飄至,“丹漢丹漢丹漢。

    ”火車宛如一條蛇嘶嘶作響。

    火車消失在它的洞孔内。

     “哪一位?” “我是蒙塔格。

    ” “你有什麼事?” “讓我進去。

    ” “我什麼也沒做!” “我是一個人來的,媽的!” “你發誓?” “我發誓!” 前門慢慢打開。

    費伯往外窺看,光線下他顯得非常蒼老,非常孱弱,而且非常害怕。

    老頭兒的模樣有如多年足不出戶似的,他和屋内的白色灰泥牆壁相酷似。

    他嘴上的肉泛白,面頰和頭發是蒼白的,眼睛也褪了色,淡淡的藍眼珠也帶着白點。

    而後,他的目光觸及蒙塔格腋下的那本書,模樣不再顯得那麼蒼老、那般孱弱了。

    漸漸,他的恐懼褪去。

     “對不起,人總得小心些。

    ” 他望着蒙塔格腋下的書,無法移開目光。

    “看來是真的。

    ” 蒙塔格跨入屋子。

    前門關上。

     “坐下。

    ”費伯往後退,仿佛擔心自己若是移開目光,那本書就會消失。

    他身後,一間卧室的房門敞開着,房間裡有些機器和鋼制工具零亂散置在一張桌面上。

    蒙塔格隻瞥上一眼,因為費伯瞧見蒙塔格注意力轉移,立刻回身關上卧室房門,然後就那麼站着,顫抖的手握着門把。

    他目光閃爍地回到蒙塔格身上;這時蒙塔格已坐下,書放在腿上。

    “這本書……你是打哪兒……” “我偷來的。

    ” 費伯這才擡起目光,頭一回正視蒙塔格的臉。

    “你很勇敢。

    ” “不,”蒙塔格說,“我太太快死了。

    我的一個朋友已經死了,還有個原本可能會是朋友的人在不到二十四小時之前被燒死了。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隻有你可能幫助我。

    幫助我理解,理解……” 費伯的雙手在膝蓋上蠢蠢欲動。

    “我可以看看嗎?” “抱歉。

    ”蒙塔格把書交給他。

     “好久了。

    我不是信徒,不過,好久沒見過它了。

    ”費伯翻弄書頁,不時停下來閱讀,“跟我記憶中一模一樣。

    天,這年頭他們在我們的‘起居室’裡把它整個改頭換面了。

    如今基督成了‘家人’。

    我常常納悶,上帝是否還認得他那被我們打扮成這副模樣的兒子,抑或應該說是把他貶谪成這副德行?如今他是塊尋常的口香糖,淨是甜膩膩的結晶糖,要不就是假借宗教之名推介特定商品,說它是每一個信徒絕對需要的東西。

    ”費伯嗅聞那本《聖經》。

    “你可知,書本的氣味就像豆蔻或是什麼異國香料?我少年時就酷愛聞書。

    啊,從前,在我們放棄它們之前,曾經有過許多許多好書。

    ”費伯翻弄書頁。

    “蒙塔格先生,你眼前這個人是懦夫。

    我老早就看出時勢所趨,但是我一聲未吭。

    當初沒有人肯聽那些‘罪人’之言時,有些無辜者本來可以挺身疾呼,而我就是這些無辜者之一。

    但是我并沒有開口,因而我自己變成了罪人。

    等他們終于利用消防員建立了焚書的模式之後,我抱怨過幾次卻又停止了,因為,到那時,已經沒有人跟我一同抱怨或呐喊了。

    如今一切為時已晚。

    ”費伯合上《聖經》,“呃——你何妨告訴我,你來這兒是為了什麼?” “再也沒有人聽了。

    我不能跟電視牆聊天,因為它們隻談我。

    我無法跟我太太聊天,她隻聽電視牆。

    我隻希望有人聽聽我要說的話。

    要是我說得夠久,也許旁人就會聽出個道理。

    而且我希望你教我理解我所讀到的東西。

    ” 費伯審視蒙塔格下巴冒着青髭的瘦長臉孔。

    “你怎麼會清醒過來的?是什麼原因讓你扔下手裡的火炬?” “我也不知道。

    我們擁有使我們快樂的一切,可我們并不快樂。

    少了什麼東西。

    我環目四顧,而唯一确知少了的東西,是這十來年間我所燒掉的書。

    所以我想書或許有助于解決問題。

    ” “你是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費伯說,“要不是事情嚴肅,否則你的想法真令人發噱。

    你需要的并不是書,而是書上曾經寫過的一些東西。

    也是如今的‘電視家人’原本可以傳達的東西。

    那些細枝末節和知覺意識原本可以透過收音機和電視表現出來,但是卻沒有。

    不,不,你要找的東西并不是書!你要找的東西在舊唱片、舊電影、老朋友身上才找得到;要在大自然和自己内心尋找它。

    書隻是儲存許多我們生怕自己會忘卻的東西的一種容器。

    書本身毫不神奇,神奇的是書上說的東西,是它們如何将宇宙的一鱗半爪縫綴成一件衣裳。

    當然你不可能知道這些,我說這些你當然還無法理解。

    你的直覺是對的,這一點才重要。

    我們缺少了三樣東西。

     “第一樣:你知道像這樣的書為什麼如此重要嗎?因為它們有質。

    那麼,質這個字又是什麼意思呢?在我看來,它代表肌理。

    這本書有毛孔,它有特征,這本書可以放在顯微鏡下檢驗。

    你會在鏡頭下找到生命,豐盛無垠。

    毛孔越多,每一平方英寸所真實記錄的生命細節就越豐富,你看見的越多,也就越‘有知識’。

    總之,這是我的定義。

    清晰的細節。

    嶄新的細節。

    上等的作家經常觸探生命,中等資質的作家輕描淡寫它,等而下之的則是強暴它之後,任它招蚊惹蠅。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書遭人憎恨畏懼了吧?它們呈現出生命真相的毛孔。

    耽逸惡勞的人隻要看蠟制的圓臉,沒有毛孔,沒有毛發,沒有表情。

    我們生存的這個時代是花朵賴花朵維生,而不是靠豐沛的雨水和黑色的沃土生長。

    就算是煙火,盡管美麗,也來自土壤中的化學物。

    然而,不知怎的,我們卻以為自己可以靠花朵和煙火來成長,無需完成真實的輪回。

    你知道赫拉克勒斯和安泰俄斯的神話嗎?就是那個巨大的摔跤手安泰俄斯,隻要他的腳牢牢踩在地上,他就力大無窮。

    可是等他被赫拉克勒斯舉到半空中,雙腳離地,他就輕而易舉被消滅了。

    如果這個神話對于今天,這個城市,這個時代的我們不具任何啟示,那麼我真要瘋了。

    喔,這就是我所說我們需要的第一樣東西。

    質,信息的肌理。

    ” “那第二樣呢?” “閑暇。

    ” “哦,可我們有的是空暇。

    ” “空暇,沒錯。

    可是思考的時間呢?你要不是以時速一百英裡飙車,快得讓人隻想得到危險,無法思索其他,就是在玩什麼遊戲或是坐在房間裡,無法跟四面電視牆争論。

    為什麼?因為電視是‘真實的’。

    它是眼前的,它有維度。

    它告訴你要想些什麼,而且強行灌輸。

    它一定是對的。

    它看起來對極了。

    它催迫你朝它的結論去思考,你的腦子根本無暇反駁:‘胡扯八道!’” “隻有‘家人’是‘人’。

    ” “對不起,你說什麼?” “我太太說,書不是‘真實的’。

    ” “幸虧如此。

    你可以合上書,說:‘等一下。

    ’你對書可以扮演上帝。

    可是一旦你在電視間内種下一粒種子,誰又幾曾掙脫過那攫人的爪子?它随心所欲塑造你!它是個就像世界一樣真實的環境。

    它變成了真實。

    你可以拿出理由駁斥書,可是憑我的一肚子知識和懷疑論,我始終沒法子跟那些全彩、三度空間、百人交響樂團争論,沒法子走進那不可思議的電視間,變成其中的一分子。

    你也看見了,我的起居室裡隻有四面灰泥牆。

    還有這個。

    ”他取出兩枚橡膠小耳塞。

    “我坐地鐵時塞耳朵用的。

    ” “丹漢牙膏;它們既不勞作,也不紡織,”蒙塔格閉着眼睛說,“我們現在怎麼辦?書能救我們嗎?” “除非能得到第三樣必需品。

    第一樣,我說過:信息的質。

    第二樣:消化信息的閑暇。

    第三樣:依照前兩樣的互動所獲得的知識來行為的權利。

    可是時至今日,我實在不認為一個糟老頭子和一個心生憤懑的消防員能有什麼作用……” “我可以弄到書。

    ” “你這是在冒險。

    ” “這正是臨死的甜頭:人一旦已一無所有,就可以随心所欲去冒險。

    ” “哎,你說了句名言,”費伯哈哈大笑,“而你并沒有讀過它!” “書上有過這種話?可我是想到就說了!” “那更好。

    你并不是刻意想出這句話來說給我或任何人,甚至你自己聽的。

    ” 蒙塔格傾身湊前。

    “今天下午我想到,要是書果真值得,我們或許可以弄台印刷機,印制一些複本。

    ” “我們?” “你和我。

    ” “哦不!”費伯坐直了身子。

     “先讓我把我的計劃告訴你……” “你要是堅持告訴我,我就得請你離開。

    ” “可是,難道你沒興趣?” “要是你說了,會害得我被燒死,我就沒興趣。

    除非消防組織本身會燒掉,我才可能聽你說。

    假如你提議我們多印些書,然後把它們藏在全國各地的消防隊上,把懷疑的種子種在這些放火者之間,那麼我會說,好極了!” “栽贓這些書,報警,然後旁觀消防隊被燒,你的意思是這樣嗎?” 費伯揚眉望着蒙塔格,好似對他刮目相看。

    “我是在開玩笑。

    ” “假如你認為這個計劃值得一試,我就必須相信這計劃會有幫助。

    ” “這種事無法打包票!畢竟,當年我們擁有一切需要的書,可仍舊非要找個最高的懸崖往下跳。

    不過,我們的确需要呼吸器,的确需要知識。

    或許再過一千年,我們會找個較小的懸崖往下跳。

    而書是用來提醒我們自己有多麼愚昧無知。

    它們是恺撒的衛隊,當遊行隊伍沿街歡呼之際,它們附耳提醒:‘記住,恺撒,您是不免一死的凡人!’大多數人無法周遊各地,跟每個人交談,認識世上所有城市,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金錢或朋友。

    你要找的東西在世上,蒙塔格,但是一般人隻有從書上才可能瞧見九成九。

    别要求保證,也别指望借任何人、事、機器或書庫來獲救。

    要自救才行,就算溺死,起碼也知道自己是遊向岸邊。

    ” 費伯起身,在房間裡踱步。

     “怎麼樣?”蒙塔格問。

     “你絕對認真?” “絕對。

    ” “老實說,這是個陰險的計謀。

    ”費伯緊張兮兮瞥一眼他的卧室房門,“讓全國的消防隊被當作叛亂的溫床燒掉。

    火蜥蜴吞了它自個兒的尾巴!哦,天!” “我有一張全國消防員的住址清單。

    透過地下工作……” “不能信賴任何人,這是最棘手的部分。

    除了你我,還有誰肯放火?” “難道沒有像你這樣的教授、退休作家、曆史學者、語言學家嗎?” “不是作古,就是老掉牙了。

    ” “越老越好;他們辦事不會引人注意。

    你認識好幾十個,承認吧!” “哦,單僅演員就有好多個,他們已經多年沒演過皮蘭德婁[2]、蕭伯納或莎士比亞的作品了,因為這些人的戲劇太知曉這個世界。

    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憤怒。

    我們也可以利用那些四十年沒寫過一行字的曆史學家的憤怒。

    真的,我們或許可以創辦思考和閱讀的課程。

    ” “好呀!” “但這隻是杯水車薪。

    整個文化已經千瘡百孔,骨骸需要融化再重塑。

    老天,這事可不像拿起一本半世紀之前擱下的書那麼簡單。

    要記住,如今的消防員鮮少需要執行任務。

    民衆自己不再讀書了,如今是消防員提供馬戲表演,然後群衆圍聚在着火的建築四周,觀賞漂亮的火景,不過這隻是馬戲中的雜耍橋段,并不是絕對必要的。

    如今沒有幾個人想要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