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爐竈與火蜥蜴
關燈
小
中
大
“好運動。
” “台球?橄榄球?” “好運動,統統都好。
” “越來越多人人可玩的運動,團隊精神,樂子,你就不必思考了,嗯?籌備又籌備再籌備超級中的超級運動。
書中的漫畫越來越多,圖片越來越多。
頭腦吸取的知識越來越少,沒有耐心。
公路上到處是一群群人潮,去這兒,去那兒,哪兒也沒去。
都是汽車難民。
城市變成了汽車旅館,流浪漢一批批随着潮汐從這兒漂泊到那兒,今晚睡在中午你睡過、昨晚我睡過的房間。
” 米爾德裡德走出房間,砰的一聲甩上房門。
電視間的“阿姨們”開始嘲笑電視間的“舅舅們”。
“好,我們再來談談我們文化中的少數族群吧?人口越多,少數族群也就越多。
别惹惱了狗迷、貓迷、醫生、律師、商人、主管、摩門教徒、浸信教徒、一神論者、第二代華人、瑞士裔、意大利裔、德裔、得州佬、布魯克林佬、愛爾蘭裔、俄勒岡人,或是墨西哥佬。
這本書,這出戲,這個電視劇集中的人物并不代表任何真實的畫家、制圖員、機械工程師。
市場越大,蒙塔格,要處理的争議就越少,記住這一點!所有少數的少數的少數族群各有各的問題要解決。
滿腦子邪惡思想的作家們,關上打字機!他們真的這麼做了。
雜志成了一碗香草雜燴,書成了洗碗機——這是那些自以為是的書評家們說的。
難怪書賣不出去了,書評家們說。
但是大衆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們欣然随波逐流,讓漫畫書存活下去。
當然還有立體色情雜志。
就是這麼回事,蒙塔格。
這并不是政府規定的。
沒有所謂的正式公告、宣布,也沒什麼檢查制度,沒有!科技,大量剝削,還有少數族群的壓力,才是始作俑者。
如今,多虧這些東西,人可以時時刻刻保持快快樂樂,可以看漫畫書,也可以看商業期刊。
” “是的。
不過,消防員又是怎麼回事?”蒙塔格問。
“啊,”煙鬥的輕煙中,貝蒂傾身向前。
“還有什麼比這更容易解釋又必然的事?學校教出越來越多的賽跑選手、跳高選手、飙車手、補鍋匠、投機取巧者和遊泳選手,而不是檢察官、評論家、萬事通和創造者,那麼,‘知識分子’這個名詞當然就必然成了罵人的字眼。
人總是害怕不熟悉的事物。
你想必還記得當年你們班上特别‘聰明’的同學,背書、答問題多半由他包辦,其他同學就像一尊尊笨神像似的呆坐着,暗恨他。
下了課,你們不是專找這個聰明同學碴兒,揍他,折磨他嗎?當然是,大家都得一模一樣才行。
人人并不是生而自由平等,并不像憲法上說的那樣,人人是被造成平等的。
人人都是彼此的鏡子;這樣才會皆大歡喜,因為這樣一來就沒有見高山而渺小的感覺,無從怯懦、無從評斷自我了。
所以!隔壁人家有書,就等于有一把裝滿子彈的槍。
燒了它。
拿走彈藥,瓦解人的智慧。
天知道誰會是滿腹經綸之人的目标?我?我一刻也不會容忍這種人。
所以,等到房屋終于全部防火之後(你昨晚的推測是對的),全世界都不再需要消防員做他們原先做的工作了。
他們換了新的任務,保護我們的心靈平靜,免除我們對于身為劣等人的可理解而合理的恐懼。
他們成了官方檢察員、法官和執行者。
這就是你,蒙塔格,也就是我。
” 此刻,電視間門打開,米爾德裡德站在那兒望着他倆,看看比提又瞧瞧蒙塔格。
她身後房間内的電視牆上一片黃色、綠色、橘色煙火,随着幾乎隻有圓鼓、非洲鼓和钹聲組成的音樂嘶嘶迸爆。
她的嘴蠕動,她在說什麼,但嘈音淹沒了她的話。
比提将煙鬥内的煙灰敲入他紅潤的手心,審視着煙灰,仿佛它是可以加以分析、探索意義的一種符号。
“你必然明白我們的文化包羅萬象,所以不能惹惱了我們的少數族群。
問問自個兒,這個國家最需要的是什麼?人們要的是快樂,對不?你不是打小就一直聽人這麼說嗎?我要快樂。
嗯,他們不是很快樂嗎?我們不是讓他們不停地活動,給他們樂子嗎?人活着不就為了這個?為了享樂,為了刺激?你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文化提供了充裕的享樂和刺激。
” “是的。
” 蒙塔格可以讀出米爾德裡德在房門口說些什麼。
他強捺着不看她的嘴,因為要是往那兒看,比提可能會扭頭也讀出她在說什麼。
“有色人種不喜歡《小黑桑波的故事》[7],燒了它。
白人對《湯姆叔叔的小屋》沒好感,有人寫了一本有關香煙與肺癌的書,吸煙的人哭了,燒了它。
安甯,蒙塔格。
平和,蒙塔格。
到外頭去争鬥,最好在焚化爐裡頭争鬥。
葬禮是不快樂的,異端的儀式?除掉它。
人死了才五分鐘,就給送往‘大煙囪’焚化場,全國的直升機都做這項服務。
人死後十分鐘就成了一堆焦灰。
我們别絮叨個人的成就,别理會它,燒掉一切。
火是光明的,火是潔淨的。
” 米爾德裡德身後電視間内的煙火止熄了。
同時她也停止說話;奇迹般的巧合。
蒙塔格屏住呼吸。
“隔壁有個女孩,”他緩緩說道,“她不見了,我想是死了。
我甚至記不得她的模樣,不過她與衆不同。
她——她出了什麼事?” 比提微微一笑。
“這種事必然會發生。
克拉莉絲·麥克萊倫?我們對她的家庭做了記錄。
我們一直在密切注意他們。
遺傳和環境是兩樣奇妙的玩意。
要在短短幾年之間消除所有異類是辦不到的事。
家庭環境可以抵沖掉許許多多學校的功能。
所以我們一年一年降低幼兒園的入園年齡,到如今簡直是把孩子從搖籃裡抓進幼兒園。
麥克萊倫這戶人家住在芝加哥的時候,我們曾經接獲過一些假警報。
始終沒找到一本書。
那位舅舅的記錄很複雜,是個反社會分子。
那個女孩呢?她是顆定時炸彈。
就她的學校記錄來看,我确信,這家人一直在往她的潛意識裡灌輸東西。
她不想知道事情是怎麼完成的,她要知道為什麼。
這麼一來有時候就很難堪了。
人要是對許多事都問為什麼,一直這麼問下去,到頭來一定很不快樂。
這可憐的女孩死了反倒好些。
” “是吧,死了也好。
” “幸好,像她這樣的異類并不常見。
我們懂得如何在他們萌芽之初就鉗掉它。
蓋房子不能沒有釘子和木闆。
要是你不希望房子蓋起來,那就藏起釘子和木闆。
要是你不希望某個人在政治上有所不滿,那就别讓他看見問題的兩面,窮操心;隻讓他看見單面。
最好是一面也别給他瞧見,讓他忘記有戰争這玩意。
就算政府沒效率,機構臃腫,瘋狂課稅,但甯可如此也别讓人們為它操心。
安心點,蒙塔格。
讓人們比賽誰記得最多流行歌曲的歌詞,或是州首府的名字,或是衣阿華州去年出産了多少玉米。
給他們填滿不易燃的信息,拿‘事實’喂飽他們,讓他們覺得胃脹,但絕對是信息專家。
這麼一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在思考,明明停滞着卻有一種動感,他們就會快樂,因為這類事實不會變化。
别給他們哲學、社會學這類狡猾易變的玩意,往那方面思考就會憂郁。
這年頭,能把電視牆拆了又裝合的人——多數人都有這本事——要比那些試圖分析、探讨、抗衡宇宙的人快樂,想要探讨、抗衡宇宙,必會讓人自覺獸性而寂寞。
我知道,我試過;去它的。
所以啊,盡管上夜總會,參加派對,看雜耍變魔術,鼓起你的莽勇,玩噴射汽車、直升機,縱情性欲和海洛因,隻要能激發直覺反射的東西都行。
要是戲不好看,電影空洞無物,那就用電子琴大聲刺激我。
就算它其實隻是對振動的一種觸覺反應,我也會認為自己是對那出戲有所反應。
我不在乎。
我就喜歡具體的娛樂。
” 比提站起身。
“我得走了,課講完了。
希望我已經把問題厘清了。
重要的是,你得記住,蒙塔格,我們是‘快樂男孩’、‘鄉村二重唱’,你和我和其他人。
我們是中流砥柱,抵抗那一小撮想用矛盾的理論和思想使大家不快樂的人。
我們的手頂着溝堤。
撐住,别讓憂郁陰晦的哲學浪潮淹沒了我們的世界。
我們仰仗你。
我想你大概并不明白,對于我們這個快樂的世界,你,我們,是多麼重要。
” 比提握握蒙塔格頹然無力的手。
蒙塔格依舊坐在床上,好似整個屋子坍塌在他的周圍,而他卻無法動彈。
米爾德裡德已經從房門口消失了蹤影。
“最後還有一點,”比提說,“每個消防員在他的工作生涯中,起碼會有那麼一次心癢。
那些書究竟說了些什麼?他納悶。
哦,搔搔癢吧,嗯?嘿,蒙塔格,相信我,我當年也不得不看過幾本書,好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可那些書什麼也沒說!沒有一句是可以傳授或相信的話。
如果是小說類,它們談的淨是些不存在的人,通篇是一鱗半爪的想象。
如果是非小說類,那更糟,這個教授罵那一個是白癡,這個哲學家沖着那一個嘶吼。
他們全都在毀滅光明。
看完了那些書,你隻感到迷惘。
” “呃,那麼,要是有個消防員不小心,真的是無意的,帶了本書回家呢?” 蒙塔格身子微微抽搐。
敞開的房門用它空洞的大眼望着他。
“這是很自然的錯誤,純粹是好奇。
”比提說,“我們不會過度焦慮或生氣。
我們讓那個消防員保留那本書二十四小時,過了二十四小時,要是他沒有把書燒掉,我們就替他把書燒了。
” “當然。
”蒙塔格口唇發幹。
“唔,蒙塔格。
你今天願不願意當晚班呐?今晚我們會不會見到你啊?” “難說。
”蒙塔格說。
“什麼?”比提神情略顯驚訝。
蒙塔格閉上眼睛。
“我晚一點會去吧。
大概。
” “你要是不來,我們可會想你哩,”比提說着,沉吟地把煙鬥塞入口袋。
我再也不會去消防隊了,蒙塔格心想。
“祝你康複。
”比提說。
他轉身走出敞開的房門。
蒙塔格隔窗望着比提駕着他那輛橘黃火焰色車身、炭黑色輪胎的閃亮甲殼蟲離去。
對街不遠處,矗立着别的屋子和它們平扁單調的正立面。
克拉莉絲有天下午是怎麼說的來着?“沒有前廊。
我舅舅說,以前住屋都有前廊。
到了晚上,人們有時候坐在廊台上,想聊天就聊天,搖着搖椅,不想說話就不說。
有時候他們就這麼坐在前廊上,想事情,思索問題。
我舅舅說,建築師說拆掉前廊是因為前廊不美觀。
但是我舅舅說,這種解說隻是為自圓其說;真正潛藏的原因,可能是他們不希望人們那樣坐在廊上,什麼也不做,隻搖着椅子,聊天;這是不正确的社交生活。
人們話說得太多,而且有閑暇思考,所以他們就拆掉前廊,還有花園。
如今沒有幾座花園可以閑坐了。
還有,看看現在的家具,也沒有搖椅了,搖椅太舒适。
讓人們打起勁兒來窮忙。
我舅舅說……我舅舅……還有……我舅舅……”她的聲音漸漸消失。
蒙塔格轉身看他妻子,她坐在電視間中央,正在跟一名電視主持人說話,那名主持人也跟她說話。
“蒙塔格太太,”主持人說。
這個,那個,吱吱喳喳。
“蒙塔格太太……”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每當主持人對他的匿名觀衆說話時,那台花了他們一百美元裝設的轉換器就會自動輸入她的姓名,留下一段空當配入适切的音節。
一台特殊的波頻變換器也可以使他嘴唇周圍部位的影像改變,美妙地做出元音和子音的嘴型。
無疑,他是個朋友,一個好朋友。
“蒙塔格太太……仔細聽着。
” 她扭頭。
不過顯然她并未在聽。
蒙塔格說:“從今天不上班到明天不上班,到再也不去消防隊上班,這中間隻有一步之遙。
” “可你今晚會去上班,不是嗎?”米爾德裡德說。
“我還沒決定。
眼前我有一股可怕的感覺,想砸爛東西,想殺人。
” “去開車兜兜風。
” “不,謝了。
” “車鑰匙在床頭幾上。
我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向來喜歡開快車。
把車速加到每小時九十五英裡,你就會覺得痛快極了。
有時候我整夜在外頭開車,回來你都不知道。
在郊外開車很好玩的,你會撞上兔子,有時候還會撞到狗。
去開車兜兜風。
” “不,這回我不想開車兜風,我想抓牢這奇怪的感覺。
天,這感覺愈來愈強烈。
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
我很不快樂,很生氣,可又不知道為什麼。
我覺得好像自己體重在增加,覺得肥胖。
我覺得好像自己一直在儲存許多東西,又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我甚至可能會開始看些書。
” “他們會把你關起來,不是嗎?”她望着他,好似他人在玻璃牆壁後面。
他動手穿上衣服,同時煩躁不甯地在卧房裡走來走去。
“沒錯,不過也許這是個好主意。
免得我傷人。
你聽到比提說的話了嗎?你聽了沒?他知道所有答案。
他說得對,快樂才重要,樂趣是一切。
可我卻坐在這兒不停跟自個兒說,我不快樂,我不快樂。
” “我快樂。
”米爾德裡德咧嘴燦笑,“而且以此為傲。
” “我會做件事,”蒙塔格說,“我甚至還不知道會做什麼,但是我會做件驚天動地的事。
” “我聽膩了這套廢話。
”米爾德裡德說着,别過頭去,繼續跟電視主持人交談。
蒙塔格輕觸牆上的音量控制器,那名主持人頓時成了啞巴。
“米莉[8]?”他頓了頓,“這是你的屋子,也是我的。
我覺得現在該告訴你一件事,這樣才公平。
我早該告訴你的,但是我原先甚至跟自己都不承認。
我有樣東西想要你看看,是過去這一年間我斷斷續續收藏起來的東西,我不知道為什麼,可是我做了,而且始終沒告訴你。
” 他拿了一張高背椅,慢慢地、穩穩地移到前門的玄關處,然後爬到椅子上,像尊雕像似的兀立半晌,他的妻子站在下方,等待着。
而後,他擡起手,拉開空調系統的鐵栅,把手伸入通風孔深處右側,再移開另一塊金屬闆,取出一本書。
他看也不看就将它扔到地闆上。
他又擡起手,取出兩本書,放下手,把書扔到地闆上。
他不停地上下移動他的手,扔下書,小開本,大開本,黃色、紅色、綠色封面的書。
等他動作結束,他低頭望着躺在他妻子腳邊的二十來本書。
“對不起,”他說,“我當時沒有真正用腦子想過。
可如今看來,我倆似乎一塊兒蹚進渾水了。
” 米爾德裡德往後退,有如突然間遇上一群從地闆鑽出來的老鼠。
他可以聽見她的急促呼吸,她的臉色整個刷白,眼睛睜得大大的一動不動。
她叨念他的名字,一遍、兩遍、三遍。
繼而,呻吟着,她沖上前,抓起一本書,朝廚房焚化爐奔去。
他攔住尖叫的她。
他牢牢握着她,她伸指猛抓,奮力想掙脫他。
“不,米爾德裡德,不!等等!住口,行不行?你不知道……住口!”他掴她的臉,他又抓住她,搖撼她。
她叫他的名字,而且哭了起來。
“米莉!”他說,“聽着。
給我一秒鐘,行不行?我們什麼也不能做,我們不能燒了這些書。
我想看,起碼看一遍。
然後,要是比提隊長說的是實話,我們一起燒掉它們,相信我,我們會一起燒掉這些書,你一定要幫助我。
”他低頭凝視她的臉,握着她的下巴,牢牢抓着她。
他不隻是在看她,也是在她臉上尋找他自己和他必須做的事。
“不管樂不樂意,我們已經蹚進渾水了。
這些年來我從沒對你提過什麼要求,但是現在我要求你幫助我,我求你。
我們必須找出個頭緒,弄清楚我們為什麼情況這麼糟,你晚上得吃安眠藥,還要開快車,還有我和我這份工作。
我們正朝懸崖沖啊,米莉。
天,我不想摔下去。
這件事不容易。
我們無從着手,但是也許可以抽絲剝繭,弄個明白,彼此救助。
眼前我太需要你,我不知怎麼說才好。
要是你還有點兒愛我,你會包容的,二十四小時,四十八小時,我隻要求這麼多,然後一切結束。
我保證,我發誓!而要是書裡有什麼值得的東西,隻要從這趟渾水中得到那麼一點兒值得的代價,也許我們可以将它流傳給别人。
” 她不再掙紮了,因而他放開她。
她癱軟地退開,貼着牆壁滑坐到地闆上,望着那些書。
她的腳碰到一本書,她一看見立刻把腳抽開。
“昨天晚上那個老女人,米莉,你不在場,你沒看到她的臉。
還有克拉莉絲,你從沒跟她說過話,我跟她聊過,而比提這種男人卻怕她。
我不懂為什麼。
他們為什麼這麼害怕像她這種人?但是我昨晚一再将她跟消防隊裡的隊員們相比,結果突然發覺我一點兒也不喜歡他們,我也不再喜歡自己了。
我還心想,如果燒死的是那些消防員,或許反倒好。
” “蓋!” 前門的計算機輕喚。
“蒙塔格太太,蒙塔格太太,有人來了,蒙塔格太太……蒙塔格太太,有人來了。
” 輕輕的。
他倆扭頭盯着前門和散落一地的書。
“比提!”米爾德裡德說。
“不可能是他。
” “他又回來了!”她喃喃道。
前門的計算機再度輕喚。
“有人來了……” “我們别應門。
”蒙塔格靠在牆上,接着慢慢蹲下身子,惶惑地用拇指、食指蹭頂那些書。
他全身發抖,極想把那些書塞回通風孔内,但是他知道自己無法再次面對比提。
他坐到地上,前門的聲音又響,這回更加急切。
蒙塔格從地闆上拿起一本小書冊。
“我們從哪兒開始?”他信手從中間翻開書,細看内容,“我們還是從頭開始吧,我想。
” “他會進來的,”米爾德裡德說,“他會把我們和這些書一塊兒燒了。
” 前門的計算機聲音終于消失。
一陣靜寂。
蒙塔格感覺出有人在前門外頭,等待着,傾聽着。
繼而腳步聲順着步道遠去,越過草坪。
“我們看看這是什麼,”蒙塔格說。
他說話遲疑,而且帶着強烈的不自然。
他這兒那兒随便念了十來頁,最後念到這一段: “據估計,有一萬一千人曾經數度遭受死亡之苦,也不肯屈從瓦全。
” 米爾德裡德隔着玄關與他對望。
“這是什麼意思?毫無意義!隊長說得對!” “這樣吧,”蒙塔格說,“我們重新再看一遍,從頭開始。
” [1]EdnaSt.VincentMillay(1892—1950),美國女詩人、劇作家及女性主義者。
第一位得到普利策詩歌獎的女性作家。
[2]procaine,一種局部麻醉劑,醫學上常作為古柯堿的代用品。
[3]TowerofBabel,《聖經》中古巴比倫一同名城市所建之塔。
建塔者拟使它高達天庭,上帝以其狂妄責罰之,使各人突然操不同之語言,彼此不相了解,該塔因之無法完成。
見《舊約·創世記》。
[4]本段所指為一五五五年英國女王瑪麗為使英國回歸天主教,大肆迫害英國境内的宗教改革人士,老婦人所引述的這段話即為拉提摩主教與裡德利主教受火刑之時的對話。
[5]JonathanSwift(1667—1745),英國作家,著有《格列佛遊記》等。
[6]MarcusAurelius(121—180),羅馬帝國皇帝,公元161—180年在位,代表作為《沉思錄》。
[7]TheStoryofLittleBlackSambo,蘇格蘭作家海倫·班納曼(HelenBannerman,1862—1946)創作的童書,主人公為一南非的黑人小男孩。
[8]Millie,Mildred(米爾德裡德)的昵稱。
” “台球?橄榄球?” “好運動,統統都好。
” “越來越多人人可玩的運動,團隊精神,樂子,你就不必思考了,嗯?籌備又籌備再籌備超級中的超級運動。
書中的漫畫越來越多,圖片越來越多。
頭腦吸取的知識越來越少,沒有耐心。
公路上到處是一群群人潮,去這兒,去那兒,哪兒也沒去。
都是汽車難民。
城市變成了汽車旅館,流浪漢一批批随着潮汐從這兒漂泊到那兒,今晚睡在中午你睡過、昨晚我睡過的房間。
” 米爾德裡德走出房間,砰的一聲甩上房門。
電視間的“阿姨們”開始嘲笑電視間的“舅舅們”。
“好,我們再來談談我們文化中的少數族群吧?人口越多,少數族群也就越多。
别惹惱了狗迷、貓迷、醫生、律師、商人、主管、摩門教徒、浸信教徒、一神論者、第二代華人、瑞士裔、意大利裔、德裔、得州佬、布魯克林佬、愛爾蘭裔、俄勒岡人,或是墨西哥佬。
這本書,這出戲,這個電視劇集中的人物并不代表任何真實的畫家、制圖員、機械工程師。
市場越大,蒙塔格,要處理的争議就越少,記住這一點!所有少數的少數的少數族群各有各的問題要解決。
滿腦子邪惡思想的作家們,關上打字機!他們真的這麼做了。
雜志成了一碗香草雜燴,書成了洗碗機——這是那些自以為是的書評家們說的。
難怪書賣不出去了,書評家們說。
但是大衆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們欣然随波逐流,讓漫畫書存活下去。
當然還有立體色情雜志。
就是這麼回事,蒙塔格。
這并不是政府規定的。
沒有所謂的正式公告、宣布,也沒什麼檢查制度,沒有!科技,大量剝削,還有少數族群的壓力,才是始作俑者。
如今,多虧這些東西,人可以時時刻刻保持快快樂樂,可以看漫畫書,也可以看商業期刊。
” “是的。
不過,消防員又是怎麼回事?”蒙塔格問。
“啊,”煙鬥的輕煙中,貝蒂傾身向前。
“還有什麼比這更容易解釋又必然的事?學校教出越來越多的賽跑選手、跳高選手、飙車手、補鍋匠、投機取巧者和遊泳選手,而不是檢察官、評論家、萬事通和創造者,那麼,‘知識分子’這個名詞當然就必然成了罵人的字眼。
人總是害怕不熟悉的事物。
你想必還記得當年你們班上特别‘聰明’的同學,背書、答問題多半由他包辦,其他同學就像一尊尊笨神像似的呆坐着,暗恨他。
下了課,你們不是專找這個聰明同學碴兒,揍他,折磨他嗎?當然是,大家都得一模一樣才行。
人人并不是生而自由平等,并不像憲法上說的那樣,人人是被造成平等的。
人人都是彼此的鏡子;這樣才會皆大歡喜,因為這樣一來就沒有見高山而渺小的感覺,無從怯懦、無從評斷自我了。
所以!隔壁人家有書,就等于有一把裝滿子彈的槍。
燒了它。
拿走彈藥,瓦解人的智慧。
天知道誰會是滿腹經綸之人的目标?我?我一刻也不會容忍這種人。
所以,等到房屋終于全部防火之後(你昨晚的推測是對的),全世界都不再需要消防員做他們原先做的工作了。
他們換了新的任務,保護我們的心靈平靜,免除我們對于身為劣等人的可理解而合理的恐懼。
他們成了官方檢察員、法官和執行者。
這就是你,蒙塔格,也就是我。
” 此刻,電視間門打開,米爾德裡德站在那兒望着他倆,看看比提又瞧瞧蒙塔格。
她身後房間内的電視牆上一片黃色、綠色、橘色煙火,随着幾乎隻有圓鼓、非洲鼓和钹聲組成的音樂嘶嘶迸爆。
她的嘴蠕動,她在說什麼,但嘈音淹沒了她的話。
比提将煙鬥内的煙灰敲入他紅潤的手心,審視着煙灰,仿佛它是可以加以分析、探索意義的一種符号。
“你必然明白我們的文化包羅萬象,所以不能惹惱了我們的少數族群。
問問自個兒,這個國家最需要的是什麼?人們要的是快樂,對不?你不是打小就一直聽人這麼說嗎?我要快樂。
嗯,他們不是很快樂嗎?我們不是讓他們不停地活動,給他們樂子嗎?人活着不就為了這個?為了享樂,為了刺激?你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文化提供了充裕的享樂和刺激。
” “是的。
” 蒙塔格可以讀出米爾德裡德在房門口說些什麼。
他強捺着不看她的嘴,因為要是往那兒看,比提可能會扭頭也讀出她在說什麼。
“有色人種不喜歡《小黑桑波的故事》[7],燒了它。
白人對《湯姆叔叔的小屋》沒好感,有人寫了一本有關香煙與肺癌的書,吸煙的人哭了,燒了它。
安甯,蒙塔格。
平和,蒙塔格。
到外頭去争鬥,最好在焚化爐裡頭争鬥。
葬禮是不快樂的,異端的儀式?除掉它。
人死了才五分鐘,就給送往‘大煙囪’焚化場,全國的直升機都做這項服務。
人死後十分鐘就成了一堆焦灰。
我們别絮叨個人的成就,别理會它,燒掉一切。
火是光明的,火是潔淨的。
” 米爾德裡德身後電視間内的煙火止熄了。
同時她也停止說話;奇迹般的巧合。
蒙塔格屏住呼吸。
“隔壁有個女孩,”他緩緩說道,“她不見了,我想是死了。
我甚至記不得她的模樣,不過她與衆不同。
她——她出了什麼事?” 比提微微一笑。
“這種事必然會發生。
克拉莉絲·麥克萊倫?我們對她的家庭做了記錄。
我們一直在密切注意他們。
遺傳和環境是兩樣奇妙的玩意。
要在短短幾年之間消除所有異類是辦不到的事。
家庭環境可以抵沖掉許許多多學校的功能。
所以我們一年一年降低幼兒園的入園年齡,到如今簡直是把孩子從搖籃裡抓進幼兒園。
麥克萊倫這戶人家住在芝加哥的時候,我們曾經接獲過一些假警報。
始終沒找到一本書。
那位舅舅的記錄很複雜,是個反社會分子。
那個女孩呢?她是顆定時炸彈。
就她的學校記錄來看,我确信,這家人一直在往她的潛意識裡灌輸東西。
她不想知道事情是怎麼完成的,她要知道為什麼。
這麼一來有時候就很難堪了。
人要是對許多事都問為什麼,一直這麼問下去,到頭來一定很不快樂。
這可憐的女孩死了反倒好些。
” “是吧,死了也好。
” “幸好,像她這樣的異類并不常見。
我們懂得如何在他們萌芽之初就鉗掉它。
蓋房子不能沒有釘子和木闆。
要是你不希望房子蓋起來,那就藏起釘子和木闆。
要是你不希望某個人在政治上有所不滿,那就别讓他看見問題的兩面,窮操心;隻讓他看見單面。
最好是一面也别給他瞧見,讓他忘記有戰争這玩意。
就算政府沒效率,機構臃腫,瘋狂課稅,但甯可如此也别讓人們為它操心。
安心點,蒙塔格。
讓人們比賽誰記得最多流行歌曲的歌詞,或是州首府的名字,或是衣阿華州去年出産了多少玉米。
給他們填滿不易燃的信息,拿‘事實’喂飽他們,讓他們覺得胃脹,但絕對是信息專家。
這麼一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在思考,明明停滞着卻有一種動感,他們就會快樂,因為這類事實不會變化。
别給他們哲學、社會學這類狡猾易變的玩意,往那方面思考就會憂郁。
這年頭,能把電視牆拆了又裝合的人——多數人都有這本事——要比那些試圖分析、探讨、抗衡宇宙的人快樂,想要探讨、抗衡宇宙,必會讓人自覺獸性而寂寞。
我知道,我試過;去它的。
所以啊,盡管上夜總會,參加派對,看雜耍變魔術,鼓起你的莽勇,玩噴射汽車、直升機,縱情性欲和海洛因,隻要能激發直覺反射的東西都行。
要是戲不好看,電影空洞無物,那就用電子琴大聲刺激我。
就算它其實隻是對振動的一種觸覺反應,我也會認為自己是對那出戲有所反應。
我不在乎。
我就喜歡具體的娛樂。
” 比提站起身。
“我得走了,課講完了。
希望我已經把問題厘清了。
重要的是,你得記住,蒙塔格,我們是‘快樂男孩’、‘鄉村二重唱’,你和我和其他人。
我們是中流砥柱,抵抗那一小撮想用矛盾的理論和思想使大家不快樂的人。
我們的手頂着溝堤。
撐住,别讓憂郁陰晦的哲學浪潮淹沒了我們的世界。
我們仰仗你。
我想你大概并不明白,對于我們這個快樂的世界,你,我們,是多麼重要。
” 比提握握蒙塔格頹然無力的手。
蒙塔格依舊坐在床上,好似整個屋子坍塌在他的周圍,而他卻無法動彈。
米爾德裡德已經從房門口消失了蹤影。
“最後還有一點,”比提說,“每個消防員在他的工作生涯中,起碼會有那麼一次心癢。
那些書究竟說了些什麼?他納悶。
哦,搔搔癢吧,嗯?嘿,蒙塔格,相信我,我當年也不得不看過幾本書,好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可那些書什麼也沒說!沒有一句是可以傳授或相信的話。
如果是小說類,它們談的淨是些不存在的人,通篇是一鱗半爪的想象。
如果是非小說類,那更糟,這個教授罵那一個是白癡,這個哲學家沖着那一個嘶吼。
他們全都在毀滅光明。
看完了那些書,你隻感到迷惘。
” “呃,那麼,要是有個消防員不小心,真的是無意的,帶了本書回家呢?” 蒙塔格身子微微抽搐。
敞開的房門用它空洞的大眼望着他。
“這是很自然的錯誤,純粹是好奇。
”比提說,“我們不會過度焦慮或生氣。
我們讓那個消防員保留那本書二十四小時,過了二十四小時,要是他沒有把書燒掉,我們就替他把書燒了。
” “當然。
”蒙塔格口唇發幹。
“唔,蒙塔格。
你今天願不願意當晚班呐?今晚我們會不會見到你啊?” “難說。
”蒙塔格說。
“什麼?”比提神情略顯驚訝。
蒙塔格閉上眼睛。
“我晚一點會去吧。
大概。
” “你要是不來,我們可會想你哩,”比提說着,沉吟地把煙鬥塞入口袋。
我再也不會去消防隊了,蒙塔格心想。
“祝你康複。
”比提說。
他轉身走出敞開的房門。
蒙塔格隔窗望着比提駕着他那輛橘黃火焰色車身、炭黑色輪胎的閃亮甲殼蟲離去。
對街不遠處,矗立着别的屋子和它們平扁單調的正立面。
克拉莉絲有天下午是怎麼說的來着?“沒有前廊。
我舅舅說,以前住屋都有前廊。
到了晚上,人們有時候坐在廊台上,想聊天就聊天,搖着搖椅,不想說話就不說。
有時候他們就這麼坐在前廊上,想事情,思索問題。
我舅舅說,建築師說拆掉前廊是因為前廊不美觀。
但是我舅舅說,這種解說隻是為自圓其說;真正潛藏的原因,可能是他們不希望人們那樣坐在廊上,什麼也不做,隻搖着椅子,聊天;這是不正确的社交生活。
人們話說得太多,而且有閑暇思考,所以他們就拆掉前廊,還有花園。
如今沒有幾座花園可以閑坐了。
還有,看看現在的家具,也沒有搖椅了,搖椅太舒适。
讓人們打起勁兒來窮忙。
我舅舅說……我舅舅……還有……我舅舅……”她的聲音漸漸消失。
蒙塔格轉身看他妻子,她坐在電視間中央,正在跟一名電視主持人說話,那名主持人也跟她說話。
“蒙塔格太太,”主持人說。
這個,那個,吱吱喳喳。
“蒙塔格太太……”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每當主持人對他的匿名觀衆說話時,那台花了他們一百美元裝設的轉換器就會自動輸入她的姓名,留下一段空當配入适切的音節。
一台特殊的波頻變換器也可以使他嘴唇周圍部位的影像改變,美妙地做出元音和子音的嘴型。
無疑,他是個朋友,一個好朋友。
“蒙塔格太太……仔細聽着。
” 她扭頭。
不過顯然她并未在聽。
蒙塔格說:“從今天不上班到明天不上班,到再也不去消防隊上班,這中間隻有一步之遙。
” “可你今晚會去上班,不是嗎?”米爾德裡德說。
“我還沒決定。
眼前我有一股可怕的感覺,想砸爛東西,想殺人。
” “去開車兜兜風。
” “不,謝了。
” “車鑰匙在床頭幾上。
我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向來喜歡開快車。
把車速加到每小時九十五英裡,你就會覺得痛快極了。
有時候我整夜在外頭開車,回來你都不知道。
在郊外開車很好玩的,你會撞上兔子,有時候還會撞到狗。
去開車兜兜風。
” “不,這回我不想開車兜風,我想抓牢這奇怪的感覺。
天,這感覺愈來愈強烈。
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
我很不快樂,很生氣,可又不知道為什麼。
我覺得好像自己體重在增加,覺得肥胖。
我覺得好像自己一直在儲存許多東西,又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我甚至可能會開始看些書。
” “他們會把你關起來,不是嗎?”她望着他,好似他人在玻璃牆壁後面。
他動手穿上衣服,同時煩躁不甯地在卧房裡走來走去。
“沒錯,不過也許這是個好主意。
免得我傷人。
你聽到比提說的話了嗎?你聽了沒?他知道所有答案。
他說得對,快樂才重要,樂趣是一切。
可我卻坐在這兒不停跟自個兒說,我不快樂,我不快樂。
” “我快樂。
”米爾德裡德咧嘴燦笑,“而且以此為傲。
” “我會做件事,”蒙塔格說,“我甚至還不知道會做什麼,但是我會做件驚天動地的事。
” “我聽膩了這套廢話。
”米爾德裡德說着,别過頭去,繼續跟電視主持人交談。
蒙塔格輕觸牆上的音量控制器,那名主持人頓時成了啞巴。
“米莉[8]?”他頓了頓,“這是你的屋子,也是我的。
我覺得現在該告訴你一件事,這樣才公平。
我早該告訴你的,但是我原先甚至跟自己都不承認。
我有樣東西想要你看看,是過去這一年間我斷斷續續收藏起來的東西,我不知道為什麼,可是我做了,而且始終沒告訴你。
” 他拿了一張高背椅,慢慢地、穩穩地移到前門的玄關處,然後爬到椅子上,像尊雕像似的兀立半晌,他的妻子站在下方,等待着。
而後,他擡起手,拉開空調系統的鐵栅,把手伸入通風孔深處右側,再移開另一塊金屬闆,取出一本書。
他看也不看就将它扔到地闆上。
他又擡起手,取出兩本書,放下手,把書扔到地闆上。
他不停地上下移動他的手,扔下書,小開本,大開本,黃色、紅色、綠色封面的書。
等他動作結束,他低頭望着躺在他妻子腳邊的二十來本書。
“對不起,”他說,“我當時沒有真正用腦子想過。
可如今看來,我倆似乎一塊兒蹚進渾水了。
” 米爾德裡德往後退,有如突然間遇上一群從地闆鑽出來的老鼠。
他可以聽見她的急促呼吸,她的臉色整個刷白,眼睛睜得大大的一動不動。
她叨念他的名字,一遍、兩遍、三遍。
繼而,呻吟着,她沖上前,抓起一本書,朝廚房焚化爐奔去。
他攔住尖叫的她。
他牢牢握着她,她伸指猛抓,奮力想掙脫他。
“不,米爾德裡德,不!等等!住口,行不行?你不知道……住口!”他掴她的臉,他又抓住她,搖撼她。
她叫他的名字,而且哭了起來。
“米莉!”他說,“聽着。
給我一秒鐘,行不行?我們什麼也不能做,我們不能燒了這些書。
我想看,起碼看一遍。
然後,要是比提隊長說的是實話,我們一起燒掉它們,相信我,我們會一起燒掉這些書,你一定要幫助我。
”他低頭凝視她的臉,握着她的下巴,牢牢抓着她。
他不隻是在看她,也是在她臉上尋找他自己和他必須做的事。
“不管樂不樂意,我們已經蹚進渾水了。
這些年來我從沒對你提過什麼要求,但是現在我要求你幫助我,我求你。
我們必須找出個頭緒,弄清楚我們為什麼情況這麼糟,你晚上得吃安眠藥,還要開快車,還有我和我這份工作。
我們正朝懸崖沖啊,米莉。
天,我不想摔下去。
這件事不容易。
我們無從着手,但是也許可以抽絲剝繭,弄個明白,彼此救助。
眼前我太需要你,我不知怎麼說才好。
要是你還有點兒愛我,你會包容的,二十四小時,四十八小時,我隻要求這麼多,然後一切結束。
我保證,我發誓!而要是書裡有什麼值得的東西,隻要從這趟渾水中得到那麼一點兒值得的代價,也許我們可以将它流傳給别人。
” 她不再掙紮了,因而他放開她。
她癱軟地退開,貼着牆壁滑坐到地闆上,望着那些書。
她的腳碰到一本書,她一看見立刻把腳抽開。
“昨天晚上那個老女人,米莉,你不在場,你沒看到她的臉。
還有克拉莉絲,你從沒跟她說過話,我跟她聊過,而比提這種男人卻怕她。
我不懂為什麼。
他們為什麼這麼害怕像她這種人?但是我昨晚一再将她跟消防隊裡的隊員們相比,結果突然發覺我一點兒也不喜歡他們,我也不再喜歡自己了。
我還心想,如果燒死的是那些消防員,或許反倒好。
” “蓋!” 前門的計算機輕喚。
“蒙塔格太太,蒙塔格太太,有人來了,蒙塔格太太……蒙塔格太太,有人來了。
” 輕輕的。
他倆扭頭盯着前門和散落一地的書。
“比提!”米爾德裡德說。
“不可能是他。
” “他又回來了!”她喃喃道。
前門的計算機再度輕喚。
“有人來了……” “我們别應門。
”蒙塔格靠在牆上,接着慢慢蹲下身子,惶惑地用拇指、食指蹭頂那些書。
他全身發抖,極想把那些書塞回通風孔内,但是他知道自己無法再次面對比提。
他坐到地上,前門的聲音又響,這回更加急切。
蒙塔格從地闆上拿起一本小書冊。
“我們從哪兒開始?”他信手從中間翻開書,細看内容,“我們還是從頭開始吧,我想。
” “他會進來的,”米爾德裡德說,“他會把我們和這些書一塊兒燒了。
” 前門的計算機聲音終于消失。
一陣靜寂。
蒙塔格感覺出有人在前門外頭,等待着,傾聽着。
繼而腳步聲順着步道遠去,越過草坪。
“我們看看這是什麼,”蒙塔格說。
他說話遲疑,而且帶着強烈的不自然。
他這兒那兒随便念了十來頁,最後念到這一段: “據估計,有一萬一千人曾經數度遭受死亡之苦,也不肯屈從瓦全。
” 米爾德裡德隔着玄關與他對望。
“這是什麼意思?毫無意義!隊長說得對!” “這樣吧,”蒙塔格說,“我們重新再看一遍,從頭開始。
” [1]EdnaSt.VincentMillay(1892—1950),美國女詩人、劇作家及女性主義者。
第一位得到普利策詩歌獎的女性作家。
[2]procaine,一種局部麻醉劑,醫學上常作為古柯堿的代用品。
[3]TowerofBabel,《聖經》中古巴比倫一同名城市所建之塔。
建塔者拟使它高達天庭,上帝以其狂妄責罰之,使各人突然操不同之語言,彼此不相了解,該塔因之無法完成。
見《舊約·創世記》。
[4]本段所指為一五五五年英國女王瑪麗為使英國回歸天主教,大肆迫害英國境内的宗教改革人士,老婦人所引述的這段話即為拉提摩主教與裡德利主教受火刑之時的對話。
[5]JonathanSwift(1667—1745),英國作家,著有《格列佛遊記》等。
[6]MarcusAurelius(121—180),羅馬帝國皇帝,公元161—180年在位,代表作為《沉思錄》。
[7]TheStoryofLittleBlackSambo,蘇格蘭作家海倫·班納曼(HelenBannerman,1862—1946)創作的童書,主人公為一南非的黑人小男孩。
[8]Millie,Mildred(米爾德裡德)的昵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