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4)
關燈
小
中
大
我軍對德國法西斯軍隊發起反攻……我軍在頓河中遊地區繼續挺近……我軍在北高加索繼續出擊……我軍又在斯大林格勒西南方發動突擊……我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南發起進攻……”
在一九四三年除夕,蘇聯情報局發表戰報《六周以來我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進攻作戰總結》,綜述了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被包圍的情況。
人們的意識準備轉變,要用全新的觀點看待現實中的大事,雖然這種思想轉變的準備是秘密進行的,其秘密程度不次于準備斯大林格勒進攻戰。
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進行的這種再結晶,在斯大林格勒進攻戰之後,第一次明朗化,第一次表現出來。
現在人們思想的變化和莫斯科會戰勝利時的思想變化大不一樣,雖然從表面上看來沒有什麼不同。
其區别在于,莫斯科會戰的勝利主要是促成了對德國人态度的變化。
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對德國軍隊莫名其妙的恐懼心理消失了。
斯大林格勒和斯大林格勒進攻戰促成了軍隊與老百姓的新的自覺。
蘇聯人、俄羅斯人開始從新的角度認識自己,開始從新的角度看待各種民族的人。
俄羅斯的曆史開始被理解為俄羅斯的光榮史,而不是俄羅斯農民與工人的苦難史和屈辱史。
民族性由形式轉變為内容,成為世界觀的新的基礎。
在莫斯科會戰初次取勝的日子裡,起作用的仍是戰前的老的思維形式、戰前的觀念。
重新認識戰争大事,認識蘇聯武裝力量和國家的力量,是巨大的、長期的、廣泛的認識過程的一部分。
這一過程在戰前很久就開始了,不過主要不是在人民的意識中,而是在人民的潛意識中。
有三件大事是重新認識現實和人與人關系的重要标石,那就是:農村集體化、工業化、一九三七年。
這些事件和一九一七年的十月革命一樣,造成了廣大階層的人民的動蕩和變化;這些動蕩伴随着對人的肉體的消滅,死亡人數超過了消滅俄國貴族階級和工商業資産階級的那個時期。
斯大林領導的這些事件,标志着新的蘇維埃國家建設者在經濟方面的勝利,标志着社會主義在一個國家的勝利。
這些事件是十月革命的必然的結果。
不過,在集體化、工業化和幾乎更換了所有領導幹部的時期建立起來的新的結構,并不想放棄舊有的思想公式和概念,雖然這些公式和概念對于新結構已失去真正的内容。
新的結構利用的是一些舊的概念和成語,這些概念和成語發源于革命前就形成的社會民主黨布爾什維克派。
國家民族性仍然是新結構的基礎。
戰争加速了在戰前就暗暗進行着的重新認識現實的過程,加速了民族意識的覺醒,“俄羅斯”這個詞重新獲得了真實的内容。
起初,在撤退時期,這個詞大都和一些否定意義的詞聯系着:俄羅斯落後、一團糟,俄羅斯閉塞,俄羅斯沒有希望……但是,民族意識既然出現了,就期待着戰争的節日…… 國家也漸漸趨向新的範疇的自覺。
民族意識在民族災難的日子裡表現出來,便是強大的、極好的力量。
人民的民族意識在這樣的時期之所以可貴,因為這種意識是人性的,而不是民族性的。
這是人的尊嚴,人對自由的向往,人對善良的信賴,隻不過表現在民族意識的形式中。
不過,在災難歲月裡激起的民族意識可能發展為多種形式。
毫無疑問,一位人事處長,一心要保護本機關不受世界主義者和資産階級民族主義者的侵犯,這位處長的民族意識和保衛斯大林格勒的紅軍戰士的民族意識,表現是不同的。
蘇聯這樣一個大國的現實,決定了它将把喚起民族意識與完成國家戰後面臨的任務聯系起來—在樹立民族主權思想方面,在各個領域樹立蘇聯和俄羅斯的主權觀點方面。
所有這些任務不是在戰時和戰後突然出現的。
戰前,在農村的種種事件、建立祖國的重工業、幹部大換班,标志着斯大林确立的制度作為社會主義新秩序在這個國家的勝利。
在那個時候,這些任務就出現了。
俄國社會民主黨的親切的印記被抹去,被取消了。
正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轉折的時候,在斯大林格勒的火焰成為黑暗王國的唯一自由信号的時候,這一重新認識過程開始公開化了。
發展的邏輯導緻的結果是,人民戰争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期達到最高的熱潮的同時,也為斯大林提供了可能性,公開宣揚國家民族主義思想體系。
人們的意識準備轉變,要用全新的觀點看待現實中的大事,雖然這種思想轉變的準備是秘密進行的,其秘密程度不次于準備斯大林格勒進攻戰。
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進行的這種再結晶,在斯大林格勒進攻戰之後,第一次明朗化,第一次表現出來。
現在人們思想的變化和莫斯科會戰勝利時的思想變化大不一樣,雖然從表面上看來沒有什麼不同。
其區别在于,莫斯科會戰的勝利主要是促成了對德國人态度的變化。
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對德國軍隊莫名其妙的恐懼心理消失了。
斯大林格勒和斯大林格勒進攻戰促成了軍隊與老百姓的新的自覺。
蘇聯人、俄羅斯人開始從新的角度認識自己,開始從新的角度看待各種民族的人。
俄羅斯的曆史開始被理解為俄羅斯的光榮史,而不是俄羅斯農民與工人的苦難史和屈辱史。
民族性由形式轉變為内容,成為世界觀的新的基礎。
在莫斯科會戰初次取勝的日子裡,起作用的仍是戰前的老的思維形式、戰前的觀念。
重新認識戰争大事,認識蘇聯武裝力量和國家的力量,是巨大的、長期的、廣泛的認識過程的一部分。
這一過程在戰前很久就開始了,不過主要不是在人民的意識中,而是在人民的潛意識中。
有三件大事是重新認識現實和人與人關系的重要标石,那就是:農村集體化、工業化、一九三七年。
這些事件和一九一七年的十月革命一樣,造成了廣大階層的人民的動蕩和變化;這些動蕩伴随着對人的肉體的消滅,死亡人數超過了消滅俄國貴族階級和工商業資産階級的那個時期。
斯大林領導的這些事件,标志着新的蘇維埃國家建設者在經濟方面的勝利,标志着社會主義在一個國家的勝利。
這些事件是十月革命的必然的結果。
不過,在集體化、工業化和幾乎更換了所有領導幹部的時期建立起來的新的結構,并不想放棄舊有的思想公式和概念,雖然這些公式和概念對于新結構已失去真正的内容。
新的結構利用的是一些舊的概念和成語,這些概念和成語發源于革命前就形成的社會民主黨布爾什維克派。
國家民族性仍然是新結構的基礎。
戰争加速了在戰前就暗暗進行着的重新認識現實的過程,加速了民族意識的覺醒,“俄羅斯”這個詞重新獲得了真實的内容。
起初,在撤退時期,這個詞大都和一些否定意義的詞聯系着:俄羅斯落後、一團糟,俄羅斯閉塞,俄羅斯沒有希望……但是,民族意識既然出現了,就期待着戰争的節日…… 國家也漸漸趨向新的範疇的自覺。
民族意識在民族災難的日子裡表現出來,便是強大的、極好的力量。
人民的民族意識在這樣的時期之所以可貴,因為這種意識是人性的,而不是民族性的。
這是人的尊嚴,人對自由的向往,人對善良的信賴,隻不過表現在民族意識的形式中。
不過,在災難歲月裡激起的民族意識可能發展為多種形式。
毫無疑問,一位人事處長,一心要保護本機關不受世界主義者和資産階級民族主義者的侵犯,這位處長的民族意識和保衛斯大林格勒的紅軍戰士的民族意識,表現是不同的。
蘇聯這樣一個大國的現實,決定了它将把喚起民族意識與完成國家戰後面臨的任務聯系起來—在樹立民族主權思想方面,在各個領域樹立蘇聯和俄羅斯的主權觀點方面。
所有這些任務不是在戰時和戰後突然出現的。
戰前,在農村的種種事件、建立祖國的重工業、幹部大換班,标志着斯大林确立的制度作為社會主義新秩序在這個國家的勝利。
在那個時候,這些任務就出現了。
俄國社會民主黨的親切的印記被抹去,被取消了。
正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轉折的時候,在斯大林格勒的火焰成為黑暗王國的唯一自由信号的時候,這一重新認識過程開始公開化了。
發展的邏輯導緻的結果是,人民戰争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期達到最高的熱潮的同時,也為斯大林提供了可能性,公開宣揚國家民族主義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