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2)
關燈
小
中
大
六
夜裡在大街上突然意外地出現在維克托腦子裡的那一想法,成了新理論的基礎。
他研究了幾個星期得出的方程式完全沒有擴展物理學家們承認的傳統理論,沒有成為其補充部分。
相反,傳統理論本身對于維克托得出的新的普遍結論倒成了部分現象,他的方程式把似乎包羅萬像的傳統理論包羅進去了。
維克托暫時不再上研究所去,實驗室的工作由索科洛夫領導。
維克托幾乎不出門,隻是在房裡走來走去,有時在桌邊坐一陣子。
晚上有時出去散散步,專揀車站附近的偏僻街道走一走,為的是不碰上熟人。
他在家裡的生活依然和平常一樣:吃飯時說說笑話,看報,聽新聞廣播,逗逗娜佳,向嶽母問問工廠的情形,和妻子說說話。
柳德米拉覺得,丈夫在這些日子裡和她一樣了,做一切事情都是出于習慣,就像上了發條的鐘表,心裡對外在的生活沒有什麼感覺,他生活得很輕松,隻是因為這生活他已經習慣了。
但是這種相似并沒有使柳德米拉和丈夫接近起來。
這種相似是表面的。
實際上是完全相反的原因使他們和家裡人在思想上疏遠了,完全相反的原因決定着他們對生和死的态度。
維克托不懷疑自己的成果。
這樣的信心他從來不曾有過。
但是恰恰就在這時候,在把他得出的最重要的科學結論表現為公式的時候,他一點也不懷疑其正确性。
在他想到一系列方程式,可以重新解釋廣泛的物理現象的那幾分鐘裡,他不知為什麼再也不像平素那樣喜歡懷疑和動搖了,立刻就感覺出這一思路是正确的。
就連現在,當他進行的複雜的數學運算快要結束,他一再地檢查自己的推論過程的時候,他的信心也沒有超過在空蕩蕩的大街上突然冒出來的猜想使他大吃一驚的那時候。
有時候他想看清楚他走過的道路。
從表面看,似乎一切都十分簡單。
實驗室裡進行的試驗應該可以證實理論的推斷。
事實上卻沒有證實。
試驗結果與理論的矛盾,很自然地使人懷疑試驗的準确性。
根據許多研究者幾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理論,而且這一理論也闡明了一些新的研究試驗中的許多現象,這樣的理論似乎是不可動搖的。
反複的試驗一次又一次表明,參與核反應的帶電粒子出現的偏離,依然完全不符合理論的推斷。
不論怎樣改進試驗的準确性,不論怎樣校正測量儀器,調制攝取核爆炸圖像的感光劑,都不能解釋這種完全不相符合的現象。
這時候才清楚,試驗結果是不容懷疑的,于是維克托便千方百計修補理論,将一些任意的假設納入理論中,為的是使實驗室中得到的新的試驗資料服從于理論。
他所做的一切,都由于他承認最基本、最主要的一點:理論來自試驗,因此試驗不能和理論相矛盾。
為了使理論和新的試驗相符合,花費了大量的勞動。
但是傳統的理論,似乎永遠不能偏離、不能違背的理論,即使修補過,也仍然不能解釋越來越矛盾的試驗數據。
修補以後仍然無能為力,就和沒有修補一樣。
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新的想法。
舊的理論不再是基礎,不再是根本,不再是包羅萬象的整體。
舊理論不是錯誤,不是荒唐的迷誤,但是卻作為局部性答案進入了新的理論……太後起身朝拜起新的王後。
這一切都是在轉瞬間發生的。
維克托一想到他腦子裡出現新理論的情形,就感到意外和驚愕。
在這裡,理論與試驗相聯系的簡單邏輯完全不存在了。
似乎地上的腳印兒沒有了,他看不清他走過的道路。
以前他總認為,理論來自試驗;試驗産生理論。
他認為,理論與新的試驗數據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導緻包羅性更廣的新理論的産生。
但是事情很奇怪—他相信,實際情形完全不是那樣。
他取得成就,偏偏是在他既不想以理論聯系試驗,也不想以試驗聯系理論的時候。
新的理論似乎不是來自試驗,而是來自維克托的頭腦。
這一點他理解得十分淸楚。
新理論是很自然地出現的。
頭腦産生了理論。
理論的邏輯推理及其因果關系,都和馬爾科夫在實驗室裡進行的試驗沒有聯系。
似乎理論是從自由自在的思想遊戲中自然而然産生的,這種似乎與試驗無關的思想遊戲就能夠解釋所有老的和新的豐富的試驗資料。
試驗是外部推動力,促使腦子進行思考。
但試驗不能決定思考的内容。
這是使人吃驚的…… 他的腦子裡充滿了數學關系式、微分方程、概率法則、高等代數定律和數論定律。
這些數學關系獨立地存在于冥冥之中,超越原子核世界和星際世界,超越電磁場和引力場,超越時間和空間,超越人類曆史和地球的地質史。
但是卻在他的頭腦中。
同時他的頭腦裡也充滿了另外一些關系和定律—量子關系,力場,可以判斷核反應過程實質的恒量、光的運動、時間與空間的收縮與延伸。
事情很奇怪,在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看來,物質世界的變化過程僅僅是空洞的數學天地中各種定律的反映。
在維克托的頭腦裡,不是數學反映世界,而是世界成了微分方程的投影,世界是數學的映像。
同時他的腦子裡也充滿了計量器和儀表所顯示的數字,在感光劑和照相紙上記錄粒子和核爆炸運動的一條條虛線。
同時他的腦子裡也有樹葉的飒飒聲,也有月光,有小米飯和牛奶,有爐火的呼呼聲,有樂曲聲,有狗吠聲,有羅馬的元老院,有蘇聯情報局的戰報,有對奴役的仇恨,有對南瓜子的喜好。
理論就是從這種雜七雜八的狀态中冒出來,浮上來的,是從它的深處鑽出來的,那兒既沒有數學,也沒有物理,沒有物理實驗室的試驗,沒有現實的經驗,那兒沒有意識,隻有下意識的可燃的泥炭…… 與現實世界沒有聯系的數學推理,反映、表現和體現在現實的物理學理論中,而理論忽然又極其精确地化作複雜的虛線狀的圖案,印在照相紙上。
在頭腦裡産生了這一切的人,看着證實了他所發現的真理的一道道微分方程和一片片照相紙,抽搭起來,不住地揩着往外直湧的幸福的淚水。
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那些不成功的試驗,如果不出現那些混亂、不合理的情形,他和索科洛夫就勉勉強強修補舊理論了,那他們就錯了。
幸虧,不合理就是不合理,沒有向他們的固執讓步,多麼好呀! 話說回來,盡管新的見解産生于頭腦,但還是與馬爾科夫的試驗有關系的。
确實,如果世界上沒有原子核和原子,在人的頭腦裡也就不會有其概念,這話是不錯的,是的,是的,如果沒有精密的儀器,如果沒有莫斯科水電站,沒有冶金爐和純質的試劑,那麼,數學在理論物理學家的頭腦裡也無法預測現實。
維克托感到驚異的是,他取得他的最高科學成就,偏偏是在他十分痛苦的時候,在他的腦子天天被愁悶壓得非常難受的時候。
怎麼會出現這種情形? 為什麼偏偏在一場使他惴惴不安的危險、大膽而尖銳的談話,跟他的研究毫不相幹的談話之後,一切未解決的問題忽然在短短的瞬間找到了答案?不過,當然,這是無關緊要的巧合。
要想弄清楚這一切,是很難的…… 研究工作完成了,維克托很想談談這項研究。
在這之前他沒有想過可以和什麼人談自己的想法。
他很想看到索科洛夫,想寫信給契貝任。
他在想象,曼德爾施塔姆、約費、朗道、塔姆、庫爾恰托夫等人将怎樣看待他的新方程式,局裡、科裡、實驗室的同事們又會是什麼态度,新方程會給列甯格勒的人什麼樣的印象。
他開始考慮,用什麼标題發表他的著作。
他開始思索,偉大的丹麥科學家會怎樣對待他的專著,費密[1]會說什麼。
也許,愛因斯坦會讀到他的專著,會寫信給他。
什麼人會表示反對?他的研究有助于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呢? 他不想跟妻子談他的研究。
一般在寄出公務方面的信件之前,他都要先念給柳德米拉聽聽。
每次他在大街上突然碰到什麼熟人,他的第一個念頭是:柳德米拉肯定會覺得吃驚。
他和研究所長争論,說過一句尖銳的話,馬上就會想:“我要對柳德米拉說說,我是怎樣罵他的。
”他不能想象看電影或者看戲沒有柳德米拉坐在一起,或者小聲對她說:“天啊,簡直是胡謅。
”使他動心、使他不安的事,他都要跟她說一說;他還在大學上學的時候就說過:“你知道嗎,我覺得,我是個呆子。
” 為什麼他現在不說了呢?也許,他想跟她談自己的事是因為相信她對他的事比對自己的事更關心,他的事就是她的事?現在已經不這樣相信了。
是她不愛他了?也許,是他不再愛她了? 不過他還是對妻子說了說自己在研究方面的情況,雖然他不願意和她談。
“你可知道,”他說,“我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現在我不管出什麼事,哪怕朝我這心口來一下子,我這一輩子也不算白活了。
要知道,正是現在我才第一次不怕死,哪怕馬上死也不怕了,這不是,你看,搞出來啦!” 他把桌上寫得滿滿的一頁紙指給她看。
“我毫不誇張:這是研究核能量性質的新觀點,新原理,是的,是的,這是開啟許多關閉的大門的鑰匙……你該知道,在小時候,不,不是小時候,不過,有這樣一種感覺,就好像從漆黑死寂的水裡忽然冒出一朵睡蓮,哈,太美了!” “我太高興啦,太高興啦,維克托。
”她說着,笑了起來。
他看出,她在想自己的心思,不是在為他高興和激動。
她也沒有把他對她說的事告訴母親,也沒有告訴娜佳,看樣子,她已經忘了。
晚上,維
他研究了幾個星期得出的方程式完全沒有擴展物理學家們承認的傳統理論,沒有成為其補充部分。
相反,傳統理論本身對于維克托得出的新的普遍結論倒成了部分現象,他的方程式把似乎包羅萬像的傳統理論包羅進去了。
維克托暫時不再上研究所去,實驗室的工作由索科洛夫領導。
維克托幾乎不出門,隻是在房裡走來走去,有時在桌邊坐一陣子。
晚上有時出去散散步,專揀車站附近的偏僻街道走一走,為的是不碰上熟人。
他在家裡的生活依然和平常一樣:吃飯時說說笑話,看報,聽新聞廣播,逗逗娜佳,向嶽母問問工廠的情形,和妻子說說話。
柳德米拉覺得,丈夫在這些日子裡和她一樣了,做一切事情都是出于習慣,就像上了發條的鐘表,心裡對外在的生活沒有什麼感覺,他生活得很輕松,隻是因為這生活他已經習慣了。
但是這種相似并沒有使柳德米拉和丈夫接近起來。
這種相似是表面的。
實際上是完全相反的原因使他們和家裡人在思想上疏遠了,完全相反的原因決定着他們對生和死的态度。
維克托不懷疑自己的成果。
這樣的信心他從來不曾有過。
但是恰恰就在這時候,在把他得出的最重要的科學結論表現為公式的時候,他一點也不懷疑其正确性。
在他想到一系列方程式,可以重新解釋廣泛的物理現象的那幾分鐘裡,他不知為什麼再也不像平素那樣喜歡懷疑和動搖了,立刻就感覺出這一思路是正确的。
就連現在,當他進行的複雜的數學運算快要結束,他一再地檢查自己的推論過程的時候,他的信心也沒有超過在空蕩蕩的大街上突然冒出來的猜想使他大吃一驚的那時候。
有時候他想看清楚他走過的道路。
從表面看,似乎一切都十分簡單。
實驗室裡進行的試驗應該可以證實理論的推斷。
事實上卻沒有證實。
試驗結果與理論的矛盾,很自然地使人懷疑試驗的準确性。
根據許多研究者幾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理論,而且這一理論也闡明了一些新的研究試驗中的許多現象,這樣的理論似乎是不可動搖的。
反複的試驗一次又一次表明,參與核反應的帶電粒子出現的偏離,依然完全不符合理論的推斷。
不論怎樣改進試驗的準确性,不論怎樣校正測量儀器,調制攝取核爆炸圖像的感光劑,都不能解釋這種完全不相符合的現象。
這時候才清楚,試驗結果是不容懷疑的,于是維克托便千方百計修補理論,将一些任意的假設納入理論中,為的是使實驗室中得到的新的試驗資料服從于理論。
他所做的一切,都由于他承認最基本、最主要的一點:理論來自試驗,因此試驗不能和理論相矛盾。
為了使理論和新的試驗相符合,花費了大量的勞動。
但是傳統的理論,似乎永遠不能偏離、不能違背的理論,即使修補過,也仍然不能解釋越來越矛盾的試驗數據。
修補以後仍然無能為力,就和沒有修補一樣。
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新的想法。
舊的理論不再是基礎,不再是根本,不再是包羅萬象的整體。
舊理論不是錯誤,不是荒唐的迷誤,但是卻作為局部性答案進入了新的理論……太後起身朝拜起新的王後。
這一切都是在轉瞬間發生的。
維克托一想到他腦子裡出現新理論的情形,就感到意外和驚愕。
在這裡,理論與試驗相聯系的簡單邏輯完全不存在了。
似乎地上的腳印兒沒有了,他看不清他走過的道路。
以前他總認為,理論來自試驗;試驗産生理論。
他認為,理論與新的試驗數據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導緻包羅性更廣的新理論的産生。
但是事情很奇怪—他相信,實際情形完全不是那樣。
他取得成就,偏偏是在他既不想以理論聯系試驗,也不想以試驗聯系理論的時候。
新的理論似乎不是來自試驗,而是來自維克托的頭腦。
這一點他理解得十分淸楚。
新理論是很自然地出現的。
頭腦産生了理論。
理論的邏輯推理及其因果關系,都和馬爾科夫在實驗室裡進行的試驗沒有聯系。
似乎理論是從自由自在的思想遊戲中自然而然産生的,這種似乎與試驗無關的思想遊戲就能夠解釋所有老的和新的豐富的試驗資料。
試驗是外部推動力,促使腦子進行思考。
但試驗不能決定思考的内容。
這是使人吃驚的…… 他的腦子裡充滿了數學關系式、微分方程、概率法則、高等代數定律和數論定律。
這些數學關系獨立地存在于冥冥之中,超越原子核世界和星際世界,超越電磁場和引力場,超越時間和空間,超越人類曆史和地球的地質史。
但是卻在他的頭腦中。
同時他的頭腦裡也充滿了另外一些關系和定律—量子關系,力場,可以判斷核反應過程實質的恒量、光的運動、時間與空間的收縮與延伸。
事情很奇怪,在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看來,物質世界的變化過程僅僅是空洞的數學天地中各種定律的反映。
在維克托的頭腦裡,不是數學反映世界,而是世界成了微分方程的投影,世界是數學的映像。
同時他的腦子裡也充滿了計量器和儀表所顯示的數字,在感光劑和照相紙上記錄粒子和核爆炸運動的一條條虛線。
同時他的腦子裡也有樹葉的飒飒聲,也有月光,有小米飯和牛奶,有爐火的呼呼聲,有樂曲聲,有狗吠聲,有羅馬的元老院,有蘇聯情報局的戰報,有對奴役的仇恨,有對南瓜子的喜好。
理論就是從這種雜七雜八的狀态中冒出來,浮上來的,是從它的深處鑽出來的,那兒既沒有數學,也沒有物理,沒有物理實驗室的試驗,沒有現實的經驗,那兒沒有意識,隻有下意識的可燃的泥炭…… 與現實世界沒有聯系的數學推理,反映、表現和體現在現實的物理學理論中,而理論忽然又極其精确地化作複雜的虛線狀的圖案,印在照相紙上。
在頭腦裡産生了這一切的人,看着證實了他所發現的真理的一道道微分方程和一片片照相紙,抽搭起來,不住地揩着往外直湧的幸福的淚水。
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那些不成功的試驗,如果不出現那些混亂、不合理的情形,他和索科洛夫就勉勉強強修補舊理論了,那他們就錯了。
幸虧,不合理就是不合理,沒有向他們的固執讓步,多麼好呀! 話說回來,盡管新的見解産生于頭腦,但還是與馬爾科夫的試驗有關系的。
确實,如果世界上沒有原子核和原子,在人的頭腦裡也就不會有其概念,這話是不錯的,是的,是的,如果沒有精密的儀器,如果沒有莫斯科水電站,沒有冶金爐和純質的試劑,那麼,數學在理論物理學家的頭腦裡也無法預測現實。
維克托感到驚異的是,他取得他的最高科學成就,偏偏是在他十分痛苦的時候,在他的腦子天天被愁悶壓得非常難受的時候。
怎麼會出現這種情形? 為什麼偏偏在一場使他惴惴不安的危險、大膽而尖銳的談話,跟他的研究毫不相幹的談話之後,一切未解決的問題忽然在短短的瞬間找到了答案?不過,當然,這是無關緊要的巧合。
要想弄清楚這一切,是很難的…… 研究工作完成了,維克托很想談談這項研究。
在這之前他沒有想過可以和什麼人談自己的想法。
他很想看到索科洛夫,想寫信給契貝任。
他在想象,曼德爾施塔姆、約費、朗道、塔姆、庫爾恰托夫等人将怎樣看待他的新方程式,局裡、科裡、實驗室的同事們又會是什麼态度,新方程會給列甯格勒的人什麼樣的印象。
他開始考慮,用什麼标題發表他的著作。
他開始思索,偉大的丹麥科學家會怎樣對待他的專著,費密[1]會說什麼。
也許,愛因斯坦會讀到他的專著,會寫信給他。
什麼人會表示反對?他的研究有助于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呢? 他不想跟妻子談他的研究。
一般在寄出公務方面的信件之前,他都要先念給柳德米拉聽聽。
每次他在大街上突然碰到什麼熟人,他的第一個念頭是:柳德米拉肯定會覺得吃驚。
他和研究所長争論,說過一句尖銳的話,馬上就會想:“我要對柳德米拉說說,我是怎樣罵他的。
”他不能想象看電影或者看戲沒有柳德米拉坐在一起,或者小聲對她說:“天啊,簡直是胡謅。
”使他動心、使他不安的事,他都要跟她說一說;他還在大學上學的時候就說過:“你知道嗎,我覺得,我是個呆子。
” 為什麼他現在不說了呢?也許,他想跟她談自己的事是因為相信她對他的事比對自己的事更關心,他的事就是她的事?現在已經不這樣相信了。
是她不愛他了?也許,是他不再愛她了? 不過他還是對妻子說了說自己在研究方面的情況,雖然他不願意和她談。
“你可知道,”他說,“我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現在我不管出什麼事,哪怕朝我這心口來一下子,我這一輩子也不算白活了。
要知道,正是現在我才第一次不怕死,哪怕馬上死也不怕了,這不是,你看,搞出來啦!” 他把桌上寫得滿滿的一頁紙指給她看。
“我毫不誇張:這是研究核能量性質的新觀點,新原理,是的,是的,這是開啟許多關閉的大門的鑰匙……你該知道,在小時候,不,不是小時候,不過,有這樣一種感覺,就好像從漆黑死寂的水裡忽然冒出一朵睡蓮,哈,太美了!” “我太高興啦,太高興啦,維克托。
”她說着,笑了起來。
他看出,她在想自己的心思,不是在為他高興和激動。
她也沒有把他對她說的事告訴母親,也沒有告訴娜佳,看樣子,她已經忘了。
晚上,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