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6)
關燈
小
中
大
慢慢出現。
河水有灰色的、紅色的、黑色的,有時像光閃閃的碎玻璃,有時裹在一股股工廠與火車頭噴出的灰煙之中。
在古比雪夫下船的乘客站到了船舷邊。
下船的人并不彼此道别,也不向留下的人點頭緻意。
他們在路上沒有交朋友。
一輛“齊斯—101”牌的小汽車等候着穿黃鼬皮皮襖的老奶奶和她的兩個孫子。
一個穿将軍呢大衣的黃臉男子向老奶奶行了一個軍禮,又跟兩個孩子握了握手。
過了幾分鐘,帶着孩子、提箱和公文包的乘客們消失了,就好像本來就沒有他們似的。
輪船上隻剩下許多軍大衣和棉軍裝。
柳德米拉覺得,這些人都是由共同的命運、勞動和痛苦聯結在一起的,現在她在這些人當中,呼吸起來就輕松些、痛快些了。
可是,她錯了。
二十八 在薩拉托夫迎接柳德米拉的是粗暴和冷酷。
她一踏上碼頭,就和一個身穿軍大衣的醉漢相撞,醉漢打了一個趔趄之後,一把把她推開,又罵了一句髒話。
柳德米拉順着石子鋪砌的很陡的岸坡往上爬,爬了一會兒,停了下來,喘着粗氣,回頭看了看。
那輪船在下面,在一個個灰色的碼頭貨棧中間顯得很白。
輪船好像知道她在向它告别,發出低低的、斷續的汽笛聲,好像在說:“你走吧,走吧!”于是她走了。
在上電車的時候,一些年輕女子一聲不響地拼命推擠老年人和病弱的人。
有一個頭戴紅軍帽的盲人,看樣子是從軍醫院出來不久的,還不會摸索着單獨行動,兩隻腳急急慌慌地倒換着,拿小棍兒在面前直搗。
他像個孩子一樣急切地抓住一個不怎麼年輕的婦女的衣袖。
那婦女把胳膊一抽,朝旁邊跨了一步,釘了鐵掌的靴底在石子路面上叮當響了兩聲。
他還要去抓她的袖子,并且連忙解釋說: “請幫我上車,我是剛從軍醫院出來的。
” 那婦女罵了一聲,把瞎了眼的傷兵一推,那傷兵失去平衡,一屁股坐到馬路上。
柳德米拉看了看那婦女的臉。
這種無人性的表情是從哪兒來的?來自什麼?是來自她在童年經曆過的一九二一年的饑荒?來自一九三〇年的大批大批的死亡?還是來自窮困艱難的生活? 那盲人愣了一會兒,然後一下子站起來,用鳥叫般的聲音叫喊起來。
他的帽子歪到了一邊,無可奈何地搖晃着棍子,他那一雙瞎眼,大概也清楚地看見了自己的窘境。
盲人拿棍子在空中敲打着,在這種亂搖亂打中,表達着他對冷酷的明眼人的世界的痛恨。
人們推搡挨擠着往車上爬,他站在那裡又哭又叫。
柳德米拉懷着希望和摯愛,把他們聯結為一個辛勞、貧窮、善良和痛苦的大家庭的這些人,就好像商量好了似的,堅決不做人道的事情。
他們似乎商量好了要推翻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就是:穿油污衣裳、在勞動中弄黑了手的人,心腸必定是善良的。
柳德米拉的心觸到一種令人難受的、黑沉沉的東西,就好像來到俄羅斯那數千裡的貧瘠土地上,感到寒冷與黑暗,這是置身現實生活的凍土帶時的無可奈何。
柳德米拉問女售票員,應該在哪兒下車。
女售票員冷冷地說: “我已經說過了。
你聾了嗎?” 有些乘客站在電車通道上。
問他們是不是要下車,他們也不回答,像石頭一樣,動也不動。
過去柳德米拉曾經上過薩拉托夫女子中學初級預備班。
冬天的早晨,她坐在飯桌旁,悠蕩着兩條腿,喝着茶,她心愛的父親給她往熱烘烘的白面包上抹奶油,燈光映照在茶炊圓圓的肚子上。
她不願意離開父親溫暖的手,不願丢下熱烘烘的面包,不願離開熱氣騰騰的茶炊。
似乎那時在這座城市裡沒有寒風,沒有饑餓,沒有自殺的人,醫院裡沒有奄奄一息的孩子,隻有溫暖,溫暖,溫暖。
她的大姐索菲亞死于喉炎,就葬在這裡的墳地。
媽媽給大姐取名索菲亞,為的是紀念因為謀刺沙皇而被處死的女革命家索菲亞·裡沃菲娜·佩羅夫斯卡娅。
爺爺好像也葬在這裡的墳地。
她來到一座三層的學校大樓跟前,這就是托裡亞所在的軍醫院。
門口沒有崗哨。
她覺得這是好兆頭。
她感覺到醫院裡的空氣,氣味是那樣濃重,就連凍得要死的人也不會喜歡這裡的溫暖,甯願
河水有灰色的、紅色的、黑色的,有時像光閃閃的碎玻璃,有時裹在一股股工廠與火車頭噴出的灰煙之中。
在古比雪夫下船的乘客站到了船舷邊。
下船的人并不彼此道别,也不向留下的人點頭緻意。
他們在路上沒有交朋友。
一輛“齊斯—101”牌的小汽車等候着穿黃鼬皮皮襖的老奶奶和她的兩個孫子。
一個穿将軍呢大衣的黃臉男子向老奶奶行了一個軍禮,又跟兩個孩子握了握手。
過了幾分鐘,帶着孩子、提箱和公文包的乘客們消失了,就好像本來就沒有他們似的。
輪船上隻剩下許多軍大衣和棉軍裝。
柳德米拉覺得,這些人都是由共同的命運、勞動和痛苦聯結在一起的,現在她在這些人當中,呼吸起來就輕松些、痛快些了。
可是,她錯了。
二十八 在薩拉托夫迎接柳德米拉的是粗暴和冷酷。
她一踏上碼頭,就和一個身穿軍大衣的醉漢相撞,醉漢打了一個趔趄之後,一把把她推開,又罵了一句髒話。
柳德米拉順着石子鋪砌的很陡的岸坡往上爬,爬了一會兒,停了下來,喘着粗氣,回頭看了看。
那輪船在下面,在一個個灰色的碼頭貨棧中間顯得很白。
輪船好像知道她在向它告别,發出低低的、斷續的汽笛聲,好像在說:“你走吧,走吧!”于是她走了。
在上電車的時候,一些年輕女子一聲不響地拼命推擠老年人和病弱的人。
有一個頭戴紅軍帽的盲人,看樣子是從軍醫院出來不久的,還不會摸索着單獨行動,兩隻腳急急慌慌地倒換着,拿小棍兒在面前直搗。
他像個孩子一樣急切地抓住一個不怎麼年輕的婦女的衣袖。
那婦女把胳膊一抽,朝旁邊跨了一步,釘了鐵掌的靴底在石子路面上叮當響了兩聲。
他還要去抓她的袖子,并且連忙解釋說: “請幫我上車,我是剛從軍醫院出來的。
” 那婦女罵了一聲,把瞎了眼的傷兵一推,那傷兵失去平衡,一屁股坐到馬路上。
柳德米拉看了看那婦女的臉。
這種無人性的表情是從哪兒來的?來自什麼?是來自她在童年經曆過的一九二一年的饑荒?來自一九三〇年的大批大批的死亡?還是來自窮困艱難的生活? 那盲人愣了一會兒,然後一下子站起來,用鳥叫般的聲音叫喊起來。
他的帽子歪到了一邊,無可奈何地搖晃着棍子,他那一雙瞎眼,大概也清楚地看見了自己的窘境。
盲人拿棍子在空中敲打着,在這種亂搖亂打中,表達着他對冷酷的明眼人的世界的痛恨。
人們推搡挨擠着往車上爬,他站在那裡又哭又叫。
柳德米拉懷着希望和摯愛,把他們聯結為一個辛勞、貧窮、善良和痛苦的大家庭的這些人,就好像商量好了似的,堅決不做人道的事情。
他們似乎商量好了要推翻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就是:穿油污衣裳、在勞動中弄黑了手的人,心腸必定是善良的。
柳德米拉的心觸到一種令人難受的、黑沉沉的東西,就好像來到俄羅斯那數千裡的貧瘠土地上,感到寒冷與黑暗,這是置身現實生活的凍土帶時的無可奈何。
柳德米拉問女售票員,應該在哪兒下車。
女售票員冷冷地說: “我已經說過了。
你聾了嗎?” 有些乘客站在電車通道上。
問他們是不是要下車,他們也不回答,像石頭一樣,動也不動。
過去柳德米拉曾經上過薩拉托夫女子中學初級預備班。
冬天的早晨,她坐在飯桌旁,悠蕩着兩條腿,喝着茶,她心愛的父親給她往熱烘烘的白面包上抹奶油,燈光映照在茶炊圓圓的肚子上。
她不願意離開父親溫暖的手,不願丢下熱烘烘的面包,不願離開熱氣騰騰的茶炊。
似乎那時在這座城市裡沒有寒風,沒有饑餓,沒有自殺的人,醫院裡沒有奄奄一息的孩子,隻有溫暖,溫暖,溫暖。
她的大姐索菲亞死于喉炎,就葬在這裡的墳地。
媽媽給大姐取名索菲亞,為的是紀念因為謀刺沙皇而被處死的女革命家索菲亞·裡沃菲娜·佩羅夫斯卡娅。
爺爺好像也葬在這裡的墳地。
她來到一座三層的學校大樓跟前,這就是托裡亞所在的軍醫院。
門口沒有崗哨。
她覺得這是好兆頭。
她感覺到醫院裡的空氣,氣味是那樣濃重,就連凍得要死的人也不會喜歡這裡的溫暖,甯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