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5)
關燈
小
中
大
格特馬諾夫點了點頭。
“這樣好些,”尼古拉·捷連季耶維奇說着,也站起身來,“要不然到軍用機場有十五公裡呢。
” “既然去當兵,這都算不了什麼。
”格特馬諾夫說。
他們開始告别,又嚷嚷起來,笑起來,還互相擁抱了一陣子,等到客人們穿起大衣,戴上皮帽,來到走廊裡,格特馬諾夫說: “當兵的人什麼都能習慣,當兵的人可以用煙暖和身子,用錐子刮臉。
可是跟孩子們分離,就是當兵的也不能習慣。
” 從他的聲音,從他臉上的表情,從要走的客人們望着他的那種神情可以看出來,這已經不是說笑話了。
二十二 夜裡,格特馬諾夫穿了軍裝,坐在寫字台邊寫信。
妻子穿着睡衣坐在他旁邊,注視着他的手的移動。
他把信折疊起來,說: “這是給區衛生局長的,如果你需要專門治療,需要出外就診,可以找他。
具體手續由弟弟給你辦,局長隻是開介紹信。
” “領取限額物品委托書你寫了嗎?”妻子問道。
“這用不着,”他說,“你可以打電話找州委辦公室主任,最好找普濟琴柯本人,他會給辦的。
” 他把寫好的一疊信、委托書、便條檢查了一遍,說: “好,該寫的好像都寫了。
” 他們沉默了一會兒。
“親愛的,我真為你擔心呀,”妻子說,“你這是去打仗。
” 他站起來,随口說: “你自己多保重,把孩子們照應好。
白蘭地放到提箱裡了嗎?” 她說: “放進去啦,放進去啦。
你可記得,兩年前也像這樣,你天不亮就給我寫了不少委托信,然後飛到基斯洛沃斯克去了?” “現在基斯洛沃斯克被德國人占了。
”他說。
格特馬諾夫在房裡踱了一會兒,聽了聽,說: “孩子們睡了嗎?” “當然,都睡了。
”加林娜說。
他們朝孩子們的房間走去。
奇怪的是,這兩具又胖又重的身軀在幽暗中挪動起來一點聲息也沒有。
沉睡的孩子們的頭在雪白的枕頭上顯得格外黑。
格特馬諾夫細心地傾聽孩子們的呼吸聲。
他用手按住胸口,免得劇烈的心跳聲驚醒孩子們。
在這幽暗之中,他感到有一股強大而劇烈的感情,猶如利劍穿心,挂念孩子們的将來,按捺不住感傷、焦慮和憐惜。
他非常想抱起兒子,抱起兩個女兒,吻吻他們睡眼惺忪的臉蛋兒。
他感到他的柔情是不能自制的,對兒女的憐愛是壓抑不住的,這時候他心慌意亂,站在那裡,尴尬,迷惘,渾身無力。
想到他即将擔任的新職務,他并不害怕,也不擔心。
他常常改變工作,很容易找到正确的路線,正确路線也就是總路線。
他知道,他在坦克軍裡也可以奉行這條路線。
可是,在這裡,怎麼能把鋼鐵的嚴厲、堅定,跟毫無規律可循的兒女情統一起來呢? 他回頭看了看妻子。
她站在那兒,像鄉下人那樣用手托着腮。
她的臉在幽暗中好像瘦了,變年輕了。
他們婚後第一次到海濱去,住在海邊的“烏克蘭療養院”,那時候她就是這個樣子。
小轎車喇叭在窗外輕輕地響了一聲,這是州黨委的汽車來了。
格特馬諾夫又轉身朝着孩子們,攤開兩條手臂,這一動作表示:雖然感情熾烈,但也無可奈何了。
在走廊裡,他說過囑告的話,吻别妻子之後,穿起短皮襖,戴好皮帽,站在那裡,等着司機把皮箱拎出來。
“好啦。
”他說着,忽然從頭上摘下皮帽,走到妻子跟前,把她抱住。
在這又一次、最後一次吻别中,就在外面潮濕的冷空氣從半開的大門沖進來,同家裡的熱氣混合的時候,就在毛烘烘的熟皮襖毛皮挨到香噴噴的綢睡衣的時候,他們都感覺到,他們那似乎成為一體的生活忽然分開了。
他們的心碎了。
二十三 葉尼娅·沙波什尼科娃來到古比雪夫,住在一個德國老太婆家裡。
德國老太婆燕妮·亨利霍芙娜·亨利遜很久以前在沙波什尼科夫家做過保姆。
葉尼娅從斯大林格勒來到安靜的小屋裡,跟一個老太婆住在一起,覺得很稀奇;老太婆也一直流露着驚訝不解的表情,沒想到一個紮兩條小辮兒的小姑娘會變成一個成年的女子。
亨利遜老太婆住的是一間昏暗的小屋,這是過去一個大商人家裡的女仆住的房間。
現在每個房間裡都住着一家人,每個房間都用屏風、布幔、氈毯、沙發靠背分成幾個小小的房間,在裡面睡覺、吃飯、會客,護士在裡面為癱瘓的老頭子打針。
一到傍晚時候,廚房裡就嗡嗡地響起許多人的聲音。
葉尼娅很喜歡這熏黑了屋頂的廚房,很喜歡煤油爐那黑紅色的火焰。
一件件衣服晾在繩子上,身穿長衫、棉襖、制服的鄰居們在繩子中間穿來穿去,菜刀、柴刀閃閃放光。
婦女們彎身在木盆或臉盆裡洗衣服,呼出一團團熱氣。
巨大的爐竈從來沒有生過火,瓷磚砌的爐壁又冷又白,就像在上個地質年代就熄滅了的火山那覆蓋着積雪的山坡。
這座住宅裡住着一位上了前線的格魯吉亞工人的家小,住着一位婦科醫生、一位保密工廠的工程師、一位擔任配給商店出納員的單身老媽媽,還有一位在前方犧牲的理發員的遺孀,還有郵政總局的警衛長,在最大的房間裡,也就是過去的會客室裡,住的是一家門診所的主任。
這座住宅十分寬大,就像一座城市一樣;這裡面甚至有自己的瘋子,是一個安安靜靜的瘋老頭,眼睛像一隻小狗的那樣溫柔善良。
大家住得很擁擠,但是互不往來,而且不太和睦,有時吵幾句,有時相安無事,有時互相隐瞞自己的家事,有時又很大方地用大嗓門兒把自家生活中所有的事說給鄰居聽。
葉尼娅想要描繪這所房子,不是景物,也不是其中一戶戶鄰居,而是這些人在她心中挑起的情感。
這種情感是複雜的,極難表現,就連高明的藝術家也無能為力。
人民和國家的強大軍事威力,與這黑黑的廚房的窮困、卑瑣、飛短流長混在一起;威力無比的鋼鐵武器,與廚房裡的一隻隻小鐵鍋、一堆堆土豆皮混在一起,于是便産生了這種情感。
表現這種情感,常常弄得線條不成線條,輪廓不成輪廓,結果變成支離破碎的形象和光點的拼湊,從這種拼湊中看不出任何意義。
亨利遜老奶奶是一個腼腆、和藹、熱心的人。
她穿着白領的黑長袍;雖然總是忍饑挨餓,但她的兩頰總是紅紅的。
她在腦海裡還清清楚楚地記得一年級學生柳德米拉淘氣的事情,記得小瑪露霞說的一些可笑的話,還記得兩歲的米佳常常戴着圍兜跑到餐室裡張着小手,喊:“吃喚(飯),吃喚(飯)!” 現在亨利遜老奶奶在一位牙科女醫生家裡做傭工,照料女醫生有病的媽媽,不包住宿。
女醫生被市衛生局派到區裡去了,要五六天才能回來,于是亨利遜晚上在她家裡睡,好照應那個不久前中風之後行動不便的老媽媽。
亨利遜老奶奶完全沒有财産觀念。
她常常對葉尼娅說對不起,請她允許自己打開通風小窗,好讓她的三色老花貓進出活動。
她的主要興趣和操心事都和老貓有關系,就怕鄰居欺負她的貓。
擔任車間主任和工程師的鄰居德拉金,常常帶着不友好的嘲笑神氣望着她那皺皺巴巴的臉,望着她像姑娘一樣又細又直的身軀,望着她系在黑帶子上的夾鼻眼鏡。
這個平民出身的人感到氣憤的是,亨利遜老奶奶依然那樣留戀過去,并且常常帶着傻笑講她在革命前怎樣帶着孩子們乘轎式馬車在外面玩兒,怎樣陪着太太上威尼斯,上巴黎,上維也納去。
她帶大的許多“小家夥”成了鄧尼金部下、弗蘭格爾部下[22],都被紅軍打死了,但是老太婆念念不忘的隻是當年小家夥們害猩紅熱、白喉、結腸炎的情形。
葉尼娅對德拉金說: “比她更厚道、更老實的人我還沒有遇到過呢。
您要相信,在這座宅子裡,沒有比她心眼更好的人了。
” 德拉金帶着男子漢那種放肆的、毫無顧忌的神氣直盯着葉尼娅的眼睛,回答說: “唱贊美歌吧,燕子,唱吧。
沙波什尼科娃同志,為了一塊居住的地方,您就賣身投靠德國人啦。
” 看樣子,亨利遜老奶奶不喜歡健康的孩子。
她照應過一個身體十分虛弱的孩子,是一位猶太裔廠長的孩子,她對葉尼娅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個孩子,還保存着他的練習本、他畫的畫,每次說到這個安靜的小男孩的死,她都要哭一場。
她在沙波什尼科夫家做保姆,是多年以前的事了,但是她還記得所有的小孩子的名字和外号,而且一聽說瑪露霞已經死了,就哭了起來;她一直在用歪歪扭扭的字體給遠在喀山的亞曆山德拉·弗拉基米羅芙娜寫信,但是這封信怎麼也寫不完。
她對葉尼娅說,革命前她帶的孩子,吃早飯常常是一碗很稠的肉湯和一片鹿肉。
她常常拿自己的口糧喂貓,管貓叫“我的可愛的銀寶貝”。
老貓也非常依戀她,盡管是一個陰森而粗暴的畜生,可是一看到老奶奶,立刻就變得快活又溫馴。
德拉金常常問她對希特勒是什麼态度: “怎麼樣,您大概很歡迎他吧?” 但是留了個心眼的老奶奶說自己是反法西斯的,并且管希特勒叫吃人魔王。
她是一個很無用的人,不會洗衣服,不會煮飯,要是到商店裡去買火柴,售貨員必然會在匆忙中把她一個月的糖票或肉票從供應卡上剪去。
現在的孩子完全不像她稱作“和平時期”的那時候她帶過的孩子。
一切都變了,就連玩兒也不一樣了。
“和平時期”的女孩子們玩的是抛圈兒遊戲,用一根根系了帶的漆棍兒抛擲橡皮扯鈴,玩沒什麼彈性的彩色皮球,皮球裝在白色網兜裡。
今天的女孩子們打排球,遊泳,冬天穿着滑雪褲打冰球,又叫又嚷,吹着口哨。
現在的孩子比亨利遜老奶奶更懂得贍養費、流産,更知道用欺騙的方法得來供應卡,知道那些為别人的妻子從前方帶回奶油和罐頭的上尉和中校。
葉尼娅很喜歡這位德國老奶奶回憶她的童年時代,回憶她的父親和哥哥米佳。
老奶奶對米佳記得特别清楚,他害過百日咳和白喉,她照料過他。
有一天亨利遜老奶奶說: “我還記得我一九一七年的最後一家東家。
老爺是财政部次長,他在餐室裡走來走去,說:‘全完啦,莊園燒掉啦,工廠停工,通貨膨脹,金庫被搶光。
’他們家就像現在你們家一樣,一家人都跑散了。
老爺、太太、小姐上了瑞士,我帶大的孩子去投科爾尼洛夫[23]将軍當了志願軍。
太太哭着說:‘我們天天在告别,完啦。
’” 葉尼娅凄然笑了笑,沒有作聲。
有一天傍晚,來了一名地段警察,交給亨利遜一張傳票。
這位德國老奶奶戴上繡了小白花的女帽,囑托過葉尼娅代她喂貓,就上警察局去了,說是從警察局出來還要去照料牙科醫生的媽媽,過一天才能回來。
等到葉尼娅下班回來,看到屋子裡空空蕩蕩的,鄰居們告訴她,亨利遜老奶奶被警察局抓起來了。
葉尼娅去打聽她的情況。
警察局裡的人告訴她,老奶奶将跟随運送德國人的軍用列車上北方去。
過了一天,一名警察和房屋管理員來拿走了被査封的一隻簍子,裡面裝滿了破布、發黃的相片和發黃的信件。
葉尼娅找有關部門打聽,怎樣可以把毛圍巾送給老奶奶。
有一個人在小窗戶裡向葉尼娅問道: “您是什麼人,是德國人嗎?” “不是,我是俄羅斯人。
” “那您回家吧。
不要亂問。
” “我問的是怎樣送毛圍巾。
” “您明白不明白?”那人在小窗戶裡用那樣一種低聲問道,葉尼娅一聽那口氣就怕了。
這一天晚上,她聽到一些鄰居在廚房裡說話。
他們說的是她。
有一個聲音說: “她的做法總歸是不大漂亮。
” 另一個聲音說: “可是依我看,她很聰明。
先是一隻腳插進來,然後向有關部門彙報老太婆的事,把老太婆掃地出門,現在她是房間的主人了。
” 有一個男人聲音說: “算什麼房間,一點點兒小屋。
” 還有一個聲音說: “是呀,這種女人是不會吃虧的,跟這樣的女人在一起,是不會不吃虧的。
” 貓的命運是很凄慘的。
它無精打采、死氣沉沉地坐在廚房裡,這時候一些人在争論,把它弄到哪裡去。
“讓這隻德國貓見鬼去吧。
”女人們說。
德拉金忽然聲明,他要參與喂貓。
但是貓離了亨利遜老奶奶之後,沒有活多久。
有一個女鄰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用開水燙傷了它。
貓不久就死了。
二十四 葉尼娅很喜歡她在古比雪夫的獨身生活。
也許,她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自由過。
盡管生活艱苦,可是心裡有種輕松自在。
有很長時間,她沒有報上戶口,沒領到供應卡,每天憑飯票在食堂吃一頓飯。
從早晨她就想着什麼時候到食堂裡去領一碟子菜湯。
在這個時期她很少想到諾維科夫。
她想克雷莫夫想得多些,幾乎老是在想,但是這種想念的内部光強度不大。
想念諾維科夫的心情常常出現又消失,并不使她感到苦惱。
但是有一次在大街上,她老遠看到一個穿軍大衣的高個子軍人,有一瞬間,她以為那是諾維科夫。
她頓時激動得喘不上氣來,兩腿也軟了,渾身出現了一種幸福的感覺,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一分鐘,她明白自己看錯了,馬上也就忘記了自己的激動。
到夜裡她忽然醒來,心想:“為什麼他不寫信呀?他知道我的地址嘛。
” 她一個人生活,身旁既沒有克雷莫夫,也沒有諾維科夫,沒有親人。
她覺得,這種自由的單獨生活就是幸福。
“這樣好些,”尼古拉·捷連季耶維奇說着,也站起身來,“要不然到軍用機場有十五公裡呢。
” “既然去當兵,這都算不了什麼。
”格特馬諾夫說。
他們開始告别,又嚷嚷起來,笑起來,還互相擁抱了一陣子,等到客人們穿起大衣,戴上皮帽,來到走廊裡,格特馬諾夫說: “當兵的人什麼都能習慣,當兵的人可以用煙暖和身子,用錐子刮臉。
可是跟孩子們分離,就是當兵的也不能習慣。
” 從他的聲音,從他臉上的表情,從要走的客人們望着他的那種神情可以看出來,這已經不是說笑話了。
二十二 夜裡,格特馬諾夫穿了軍裝,坐在寫字台邊寫信。
妻子穿着睡衣坐在他旁邊,注視着他的手的移動。
他把信折疊起來,說: “這是給區衛生局長的,如果你需要專門治療,需要出外就診,可以找他。
具體手續由弟弟給你辦,局長隻是開介紹信。
” “領取限額物品委托書你寫了嗎?”妻子問道。
“這用不着,”他說,“你可以打電話找州委辦公室主任,最好找普濟琴柯本人,他會給辦的。
” 他把寫好的一疊信、委托書、便條檢查了一遍,說: “好,該寫的好像都寫了。
” 他們沉默了一會兒。
“親愛的,我真為你擔心呀,”妻子說,“你這是去打仗。
” 他站起來,随口說: “你自己多保重,把孩子們照應好。
白蘭地放到提箱裡了嗎?” 她說: “放進去啦,放進去啦。
你可記得,兩年前也像這樣,你天不亮就給我寫了不少委托信,然後飛到基斯洛沃斯克去了?” “現在基斯洛沃斯克被德國人占了。
”他說。
格特馬諾夫在房裡踱了一會兒,聽了聽,說: “孩子們睡了嗎?” “當然,都睡了。
”加林娜說。
他們朝孩子們的房間走去。
奇怪的是,這兩具又胖又重的身軀在幽暗中挪動起來一點聲息也沒有。
沉睡的孩子們的頭在雪白的枕頭上顯得格外黑。
格特馬諾夫細心地傾聽孩子們的呼吸聲。
他用手按住胸口,免得劇烈的心跳聲驚醒孩子們。
在這幽暗之中,他感到有一股強大而劇烈的感情,猶如利劍穿心,挂念孩子們的将來,按捺不住感傷、焦慮和憐惜。
他非常想抱起兒子,抱起兩個女兒,吻吻他們睡眼惺忪的臉蛋兒。
他感到他的柔情是不能自制的,對兒女的憐愛是壓抑不住的,這時候他心慌意亂,站在那裡,尴尬,迷惘,渾身無力。
想到他即将擔任的新職務,他并不害怕,也不擔心。
他常常改變工作,很容易找到正确的路線,正确路線也就是總路線。
他知道,他在坦克軍裡也可以奉行這條路線。
可是,在這裡,怎麼能把鋼鐵的嚴厲、堅定,跟毫無規律可循的兒女情統一起來呢? 他回頭看了看妻子。
她站在那兒,像鄉下人那樣用手托着腮。
她的臉在幽暗中好像瘦了,變年輕了。
他們婚後第一次到海濱去,住在海邊的“烏克蘭療養院”,那時候她就是這個樣子。
小轎車喇叭在窗外輕輕地響了一聲,這是州黨委的汽車來了。
格特馬諾夫又轉身朝着孩子們,攤開兩條手臂,這一動作表示:雖然感情熾烈,但也無可奈何了。
在走廊裡,他說過囑告的話,吻别妻子之後,穿起短皮襖,戴好皮帽,站在那裡,等着司機把皮箱拎出來。
“好啦。
”他說着,忽然從頭上摘下皮帽,走到妻子跟前,把她抱住。
在這又一次、最後一次吻别中,就在外面潮濕的冷空氣從半開的大門沖進來,同家裡的熱氣混合的時候,就在毛烘烘的熟皮襖毛皮挨到香噴噴的綢睡衣的時候,他們都感覺到,他們那似乎成為一體的生活忽然分開了。
他們的心碎了。
二十三 葉尼娅·沙波什尼科娃來到古比雪夫,住在一個德國老太婆家裡。
德國老太婆燕妮·亨利霍芙娜·亨利遜很久以前在沙波什尼科夫家做過保姆。
葉尼娅從斯大林格勒來到安靜的小屋裡,跟一個老太婆住在一起,覺得很稀奇;老太婆也一直流露着驚訝不解的表情,沒想到一個紮兩條小辮兒的小姑娘會變成一個成年的女子。
亨利遜老太婆住的是一間昏暗的小屋,這是過去一個大商人家裡的女仆住的房間。
現在每個房間裡都住着一家人,每個房間都用屏風、布幔、氈毯、沙發靠背分成幾個小小的房間,在裡面睡覺、吃飯、會客,護士在裡面為癱瘓的老頭子打針。
一到傍晚時候,廚房裡就嗡嗡地響起許多人的聲音。
葉尼娅很喜歡這熏黑了屋頂的廚房,很喜歡煤油爐那黑紅色的火焰。
一件件衣服晾在繩子上,身穿長衫、棉襖、制服的鄰居們在繩子中間穿來穿去,菜刀、柴刀閃閃放光。
婦女們彎身在木盆或臉盆裡洗衣服,呼出一團團熱氣。
巨大的爐竈從來沒有生過火,瓷磚砌的爐壁又冷又白,就像在上個地質年代就熄滅了的火山那覆蓋着積雪的山坡。
這座住宅裡住着一位上了前線的格魯吉亞工人的家小,住着一位婦科醫生、一位保密工廠的工程師、一位擔任配給商店出納員的單身老媽媽,還有一位在前方犧牲的理發員的遺孀,還有郵政總局的警衛長,在最大的房間裡,也就是過去的會客室裡,住的是一家門診所的主任。
這座住宅十分寬大,就像一座城市一樣;這裡面甚至有自己的瘋子,是一個安安靜靜的瘋老頭,眼睛像一隻小狗的那樣溫柔善良。
大家住得很擁擠,但是互不往來,而且不太和睦,有時吵幾句,有時相安無事,有時互相隐瞞自己的家事,有時又很大方地用大嗓門兒把自家生活中所有的事說給鄰居聽。
葉尼娅想要描繪這所房子,不是景物,也不是其中一戶戶鄰居,而是這些人在她心中挑起的情感。
這種情感是複雜的,極難表現,就連高明的藝術家也無能為力。
人民和國家的強大軍事威力,與這黑黑的廚房的窮困、卑瑣、飛短流長混在一起;威力無比的鋼鐵武器,與廚房裡的一隻隻小鐵鍋、一堆堆土豆皮混在一起,于是便産生了這種情感。
表現這種情感,常常弄得線條不成線條,輪廓不成輪廓,結果變成支離破碎的形象和光點的拼湊,從這種拼湊中看不出任何意義。
亨利遜老奶奶是一個腼腆、和藹、熱心的人。
她穿着白領的黑長袍;雖然總是忍饑挨餓,但她的兩頰總是紅紅的。
她在腦海裡還清清楚楚地記得一年級學生柳德米拉淘氣的事情,記得小瑪露霞說的一些可笑的話,還記得兩歲的米佳常常戴着圍兜跑到餐室裡張着小手,喊:“吃喚(飯),吃喚(飯)!” 現在亨利遜老奶奶在一位牙科女醫生家裡做傭工,照料女醫生有病的媽媽,不包住宿。
女醫生被市衛生局派到區裡去了,要五六天才能回來,于是亨利遜晚上在她家裡睡,好照應那個不久前中風之後行動不便的老媽媽。
亨利遜老奶奶完全沒有财産觀念。
她常常對葉尼娅說對不起,請她允許自己打開通風小窗,好讓她的三色老花貓進出活動。
她的主要興趣和操心事都和老貓有關系,就怕鄰居欺負她的貓。
擔任車間主任和工程師的鄰居德拉金,常常帶着不友好的嘲笑神氣望着她那皺皺巴巴的臉,望着她像姑娘一樣又細又直的身軀,望着她系在黑帶子上的夾鼻眼鏡。
這個平民出身的人感到氣憤的是,亨利遜老奶奶依然那樣留戀過去,并且常常帶着傻笑講她在革命前怎樣帶着孩子們乘轎式馬車在外面玩兒,怎樣陪着太太上威尼斯,上巴黎,上維也納去。
她帶大的許多“小家夥”成了鄧尼金部下、弗蘭格爾部下[22],都被紅軍打死了,但是老太婆念念不忘的隻是當年小家夥們害猩紅熱、白喉、結腸炎的情形。
葉尼娅對德拉金說: “比她更厚道、更老實的人我還沒有遇到過呢。
您要相信,在這座宅子裡,沒有比她心眼更好的人了。
” 德拉金帶着男子漢那種放肆的、毫無顧忌的神氣直盯着葉尼娅的眼睛,回答說: “唱贊美歌吧,燕子,唱吧。
沙波什尼科娃同志,為了一塊居住的地方,您就賣身投靠德國人啦。
” 看樣子,亨利遜老奶奶不喜歡健康的孩子。
她照應過一個身體十分虛弱的孩子,是一位猶太裔廠長的孩子,她對葉尼娅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個孩子,還保存着他的練習本、他畫的畫,每次說到這個安靜的小男孩的死,她都要哭一場。
她在沙波什尼科夫家做保姆,是多年以前的事了,但是她還記得所有的小孩子的名字和外号,而且一聽說瑪露霞已經死了,就哭了起來;她一直在用歪歪扭扭的字體給遠在喀山的亞曆山德拉·弗拉基米羅芙娜寫信,但是這封信怎麼也寫不完。
她對葉尼娅說,革命前她帶的孩子,吃早飯常常是一碗很稠的肉湯和一片鹿肉。
她常常拿自己的口糧喂貓,管貓叫“我的可愛的銀寶貝”。
老貓也非常依戀她,盡管是一個陰森而粗暴的畜生,可是一看到老奶奶,立刻就變得快活又溫馴。
德拉金常常問她對希特勒是什麼态度: “怎麼樣,您大概很歡迎他吧?” 但是留了個心眼的老奶奶說自己是反法西斯的,并且管希特勒叫吃人魔王。
她是一個很無用的人,不會洗衣服,不會煮飯,要是到商店裡去買火柴,售貨員必然會在匆忙中把她一個月的糖票或肉票從供應卡上剪去。
現在的孩子完全不像她稱作“和平時期”的那時候她帶過的孩子。
一切都變了,就連玩兒也不一樣了。
“和平時期”的女孩子們玩的是抛圈兒遊戲,用一根根系了帶的漆棍兒抛擲橡皮扯鈴,玩沒什麼彈性的彩色皮球,皮球裝在白色網兜裡。
今天的女孩子們打排球,遊泳,冬天穿着滑雪褲打冰球,又叫又嚷,吹着口哨。
現在的孩子比亨利遜老奶奶更懂得贍養費、流産,更知道用欺騙的方法得來供應卡,知道那些為别人的妻子從前方帶回奶油和罐頭的上尉和中校。
葉尼娅很喜歡這位德國老奶奶回憶她的童年時代,回憶她的父親和哥哥米佳。
老奶奶對米佳記得特别清楚,他害過百日咳和白喉,她照料過他。
有一天亨利遜老奶奶說: “我還記得我一九一七年的最後一家東家。
老爺是财政部次長,他在餐室裡走來走去,說:‘全完啦,莊園燒掉啦,工廠停工,通貨膨脹,金庫被搶光。
’他們家就像現在你們家一樣,一家人都跑散了。
老爺、太太、小姐上了瑞士,我帶大的孩子去投科爾尼洛夫[23]将軍當了志願軍。
太太哭着說:‘我們天天在告别,完啦。
’” 葉尼娅凄然笑了笑,沒有作聲。
有一天傍晚,來了一名地段警察,交給亨利遜一張傳票。
這位德國老奶奶戴上繡了小白花的女帽,囑托過葉尼娅代她喂貓,就上警察局去了,說是從警察局出來還要去照料牙科醫生的媽媽,過一天才能回來。
等到葉尼娅下班回來,看到屋子裡空空蕩蕩的,鄰居們告訴她,亨利遜老奶奶被警察局抓起來了。
葉尼娅去打聽她的情況。
警察局裡的人告訴她,老奶奶将跟随運送德國人的軍用列車上北方去。
過了一天,一名警察和房屋管理員來拿走了被査封的一隻簍子,裡面裝滿了破布、發黃的相片和發黃的信件。
葉尼娅找有關部門打聽,怎樣可以把毛圍巾送給老奶奶。
有一個人在小窗戶裡向葉尼娅問道: “您是什麼人,是德國人嗎?” “不是,我是俄羅斯人。
” “那您回家吧。
不要亂問。
” “我問的是怎樣送毛圍巾。
” “您明白不明白?”那人在小窗戶裡用那樣一種低聲問道,葉尼娅一聽那口氣就怕了。
這一天晚上,她聽到一些鄰居在廚房裡說話。
他們說的是她。
有一個聲音說: “她的做法總歸是不大漂亮。
” 另一個聲音說: “可是依我看,她很聰明。
先是一隻腳插進來,然後向有關部門彙報老太婆的事,把老太婆掃地出門,現在她是房間的主人了。
” 有一個男人聲音說: “算什麼房間,一點點兒小屋。
” 還有一個聲音說: “是呀,這種女人是不會吃虧的,跟這樣的女人在一起,是不會不吃虧的。
” 貓的命運是很凄慘的。
它無精打采、死氣沉沉地坐在廚房裡,這時候一些人在争論,把它弄到哪裡去。
“讓這隻德國貓見鬼去吧。
”女人們說。
德拉金忽然聲明,他要參與喂貓。
但是貓離了亨利遜老奶奶之後,沒有活多久。
有一個女鄰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用開水燙傷了它。
貓不久就死了。
二十四 葉尼娅很喜歡她在古比雪夫的獨身生活。
也許,她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自由過。
盡管生活艱苦,可是心裡有種輕松自在。
有很長時間,她沒有報上戶口,沒領到供應卡,每天憑飯票在食堂吃一頓飯。
從早晨她就想着什麼時候到食堂裡去領一碟子菜湯。
在這個時期她很少想到諾維科夫。
她想克雷莫夫想得多些,幾乎老是在想,但是這種想念的内部光強度不大。
想念諾維科夫的心情常常出現又消失,并不使她感到苦惱。
但是有一次在大街上,她老遠看到一個穿軍大衣的高個子軍人,有一瞬間,她以為那是諾維科夫。
她頓時激動得喘不上氣來,兩腿也軟了,渾身出現了一種幸福的感覺,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一分鐘,她明白自己看錯了,馬上也就忘記了自己的激動。
到夜裡她忽然醒來,心想:“為什麼他不寫信呀?他知道我的地址嘛。
” 她一個人生活,身旁既沒有克雷莫夫,也沒有諾維科夫,沒有親人。
她覺得,這種自由的單獨生活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