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1)
關燈
小
中
大
”莫斯托夫斯科伊忽然十分惱火地說,“要我怎樣為您效勞呢?”
伊康尼科夫像個軍人一樣,以“立正”姿勢站着,說:“請不要笑話我!”他的痛苦的聲音顯得十分悲戚。
“我到您這兒,不是來開玩笑的。
去年九月十五日,我看到兩萬猶太人被殺害,有婦女,有兒童,有老頭子。
那一天我明白了,如果有上帝的話,是不容許這種事的,這一下我看清楚了,上帝是沒有的。
在今天的一片黑暗中,我看見你們的力量,是這種力量在同可怕的惡勢力鬥……” “那好吧,”莫斯托夫斯科伊說,“咱們來談談。
” 伊康尼科夫在幹挖土的活兒,在營屬土地的沼澤地帶,那裡正在鋪設一系列粗大的水泥管道,以便把使窪地變成沼澤的河水和髒水排出去。
在這一地帶幹活兒的人就叫“沼地兵”。
分到這兒來的一般都是營方不喜歡的人。
伊康尼科夫的手小小的,手指頭細細的,指甲像小孩子的一樣。
他從工地上回來,常常滿身泥漿,渾身濕漉漉的,走到莫斯托夫斯科伊床鋪前,問道:“可以在您身邊坐一坐嗎?”他也不看對方,就坐下來,微微笑着,用手抹抹額頭。
他的額頭有點兒奇異—不怎麼大,卻飽鼓鼓的,發亮,而且亮得出奇,就好像跟那肮髒的耳朵、暗褐色的脖子和手以及磕斷的指甲不是一個人身上的。
經曆簡單的蘇聯戰俘都覺得他是一個難以理解的神秘人物。
伊康尼科夫家的祖先從彼得大帝時代起一代接一代都是神甫。
隻是最後一代人走了另外的道路—伊康尼科夫和所有的兄弟都遵奉父命進了世俗學校。
伊康尼科夫進了彼得堡工學院,但因為迷上了托爾斯泰主義,到最後一學年便離開學校,去彼爾姆省北方做起人民教師。
他在農村待了八年左右,後來移居南方,來到敖德薩,在一艘貨輪的機器房裡當鉗工,到過印度、日本,在悉尼住過。
革命以後他回到俄羅斯,參加了農業公社。
這是他多年的理想,他相信,農業公社的共産主義勞動,能夠創造人間的天國。
在全面實行集體化的時候,他看到一列列軍車滿載着被沒收了土地家産的富農家庭的男女老少。
他看到許許多多瘦弱不堪的人倒在雪地裡,再也沒有起來。
他看到一座座“被封閉的”、人口死絕的村莊,村莊裡的門和窗都被釘死。
他看到一個被捕的農婦,衣服褴褛,脖子上露出筋骨,一雙幹活兒的手黑糊糊的,押解的人帶着恐怖的表情望着她:她因為餓瘋了,吃掉了自己的兩個孩子。
這時候,他雖然沒有離開公社,卻宣講起福音書,祈求上帝拯救死者。
結果他被關進監獄,不過很快就弄清,是三十年代的災難使他的神志錯亂了。
在監獄的精神病院裡強制治療一年之後,他出了監獄,前往白俄羅斯,住到大哥家裡去。
大哥是一位生物學教授。
他在大哥幫助下,在科技圖書館找到工作。
但是一件件可悲的事對他産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等到戰争開始,德國人占領了白俄羅斯,伊康尼科夫看到戰俘的苦難,看到白俄羅斯城鄉成千上萬猶太人被殺害。
他又陷入發狂狀态,懇求相識和不相識的人掩藏猶太人,他自己也想方設法拯救猶太婦女和兒童。
不久他就被告發,僥幸躲過了絞索,進了集中營。
這位破衣爛衫的肮髒“傘兵”的頭腦裡非常混亂,他主張對超階級的道德進行荒唐可笑的分類。
“哪兒有強權,”他對莫斯托夫斯科伊說,“哪兒就有災難,就流血。
我見過農民遭受的大災大難,還說實行集體化是為了做好事。
我不相信什麼好事,我隻相信人性的良善。
” “照你的說法,要是将來做好事把希特勒和希姆萊絞死,咱們也要害怕啦。
那您就盡管害怕吧。
”莫斯托夫斯科伊回答說。
“您要是去問希特勒,”伊康尼科夫說,“他也會說,設立集中營是做好事。
” 莫斯托夫斯科伊覺得,在跟伊康尼科夫争論的時候,不論說什麼道理,都好比用刀子切海蜇,怎麼切也切不開。
“那位生在六世紀的叙利亞基督教徒說的道理,在今天還是适用的,”伊康尼科夫又說,“‘要清算罪過,要饒恕犯罪的人。
’” 在這個屋裡還有一個俄羅斯老頭子,姓切爾涅佐夫。
他隻有一隻眼睛。
看守把他那隻人造的玻璃眼球打碎了,那個空空的紅眼窩在他蒼白的臉上顯得非常不協調。
他在和人談話的時候,用一隻手捂着空洞的眼窩。
他原來是孟什維克,一九二一年從蘇聯逃出。
在巴黎住了二十年,在銀行裡當會計。
他因為号召銀行職工反抗德國新經理的措施,被抓進集中營。
莫斯托夫斯科伊盡量不跟他接觸。
看樣子,莫斯托夫斯科伊博得的聲望使獨眼的孟什維克感到不安。
不論是西班牙士兵,還是挪威文具店老闆,比利時律師,都喜歡接近這位老布爾什維克,常常向他求教。
有一天,蘇聯戰俘中的頭頭兒葉爾紹夫少校坐到莫斯托夫斯科伊的鋪上。
他微微靠在莫斯托夫斯科伊身上,把一隻手搭在他肩上,又快又急切地說起話來。
莫斯托夫斯科伊忽然回頭看了看,切爾涅佐夫正在遠處的床鋪上望着他們呢。
莫斯托夫斯科伊覺得,他那隻好眼睛裡的苦悶神情,比起打掉的眼睛留下的紅紅的空窟窿還要可怕。
“是啊,夥計,你是不大快活的。
”莫斯托夫斯科伊心裡想。
但并沒有幸災樂禍的心情。
大家時時刻刻需要葉爾紹夫,這不是偶然,是有道理的。
“葉爾紹夫在哪兒?沒看見葉爾紹夫嗎?葉爾紹夫同志!葉爾紹夫少校!葉爾紹夫說的……去問葉爾紹夫吧……”别的棚屋裡的人也常常來找他,他的床鋪周圍總有人
“我到您這兒,不是來開玩笑的。
去年九月十五日,我看到兩萬猶太人被殺害,有婦女,有兒童,有老頭子。
那一天我明白了,如果有上帝的話,是不容許這種事的,這一下我看清楚了,上帝是沒有的。
在今天的一片黑暗中,我看見你們的力量,是這種力量在同可怕的惡勢力鬥……” “那好吧,”莫斯托夫斯科伊說,“咱們來談談。
” 伊康尼科夫在幹挖土的活兒,在營屬土地的沼澤地帶,那裡正在鋪設一系列粗大的水泥管道,以便把使窪地變成沼澤的河水和髒水排出去。
在這一地帶幹活兒的人就叫“沼地兵”。
分到這兒來的一般都是營方不喜歡的人。
伊康尼科夫的手小小的,手指頭細細的,指甲像小孩子的一樣。
他從工地上回來,常常滿身泥漿,渾身濕漉漉的,走到莫斯托夫斯科伊床鋪前,問道:“可以在您身邊坐一坐嗎?”他也不看對方,就坐下來,微微笑着,用手抹抹額頭。
他的額頭有點兒奇異—不怎麼大,卻飽鼓鼓的,發亮,而且亮得出奇,就好像跟那肮髒的耳朵、暗褐色的脖子和手以及磕斷的指甲不是一個人身上的。
經曆簡單的蘇聯戰俘都覺得他是一個難以理解的神秘人物。
伊康尼科夫家的祖先從彼得大帝時代起一代接一代都是神甫。
隻是最後一代人走了另外的道路—伊康尼科夫和所有的兄弟都遵奉父命進了世俗學校。
伊康尼科夫進了彼得堡工學院,但因為迷上了托爾斯泰主義,到最後一學年便離開學校,去彼爾姆省北方做起人民教師。
他在農村待了八年左右,後來移居南方,來到敖德薩,在一艘貨輪的機器房裡當鉗工,到過印度、日本,在悉尼住過。
革命以後他回到俄羅斯,參加了農業公社。
這是他多年的理想,他相信,農業公社的共産主義勞動,能夠創造人間的天國。
在全面實行集體化的時候,他看到一列列軍車滿載着被沒收了土地家産的富農家庭的男女老少。
他看到許許多多瘦弱不堪的人倒在雪地裡,再也沒有起來。
他看到一座座“被封閉的”、人口死絕的村莊,村莊裡的門和窗都被釘死。
他看到一個被捕的農婦,衣服褴褛,脖子上露出筋骨,一雙幹活兒的手黑糊糊的,押解的人帶着恐怖的表情望着她:她因為餓瘋了,吃掉了自己的兩個孩子。
這時候,他雖然沒有離開公社,卻宣講起福音書,祈求上帝拯救死者。
結果他被關進監獄,不過很快就弄清,是三十年代的災難使他的神志錯亂了。
在監獄的精神病院裡強制治療一年之後,他出了監獄,前往白俄羅斯,住到大哥家裡去。
大哥是一位生物學教授。
他在大哥幫助下,在科技圖書館找到工作。
但是一件件可悲的事對他産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等到戰争開始,德國人占領了白俄羅斯,伊康尼科夫看到戰俘的苦難,看到白俄羅斯城鄉成千上萬猶太人被殺害。
他又陷入發狂狀态,懇求相識和不相識的人掩藏猶太人,他自己也想方設法拯救猶太婦女和兒童。
不久他就被告發,僥幸躲過了絞索,進了集中營。
這位破衣爛衫的肮髒“傘兵”的頭腦裡非常混亂,他主張對超階級的道德進行荒唐可笑的分類。
“哪兒有強權,”他對莫斯托夫斯科伊說,“哪兒就有災難,就流血。
我見過農民遭受的大災大難,還說實行集體化是為了做好事。
我不相信什麼好事,我隻相信人性的良善。
” “照你的說法,要是将來做好事把希特勒和希姆萊絞死,咱們也要害怕啦。
那您就盡管害怕吧。
”莫斯托夫斯科伊回答說。
“您要是去問希特勒,”伊康尼科夫說,“他也會說,設立集中營是做好事。
” 莫斯托夫斯科伊覺得,在跟伊康尼科夫争論的時候,不論說什麼道理,都好比用刀子切海蜇,怎麼切也切不開。
“那位生在六世紀的叙利亞基督教徒說的道理,在今天還是适用的,”伊康尼科夫又說,“‘要清算罪過,要饒恕犯罪的人。
’” 在這個屋裡還有一個俄羅斯老頭子,姓切爾涅佐夫。
他隻有一隻眼睛。
看守把他那隻人造的玻璃眼球打碎了,那個空空的紅眼窩在他蒼白的臉上顯得非常不協調。
他在和人談話的時候,用一隻手捂着空洞的眼窩。
他原來是孟什維克,一九二一年從蘇聯逃出。
在巴黎住了二十年,在銀行裡當會計。
他因為号召銀行職工反抗德國新經理的措施,被抓進集中營。
莫斯托夫斯科伊盡量不跟他接觸。
看樣子,莫斯托夫斯科伊博得的聲望使獨眼的孟什維克感到不安。
不論是西班牙士兵,還是挪威文具店老闆,比利時律師,都喜歡接近這位老布爾什維克,常常向他求教。
有一天,蘇聯戰俘中的頭頭兒葉爾紹夫少校坐到莫斯托夫斯科伊的鋪上。
他微微靠在莫斯托夫斯科伊身上,把一隻手搭在他肩上,又快又急切地說起話來。
莫斯托夫斯科伊忽然回頭看了看,切爾涅佐夫正在遠處的床鋪上望着他們呢。
莫斯托夫斯科伊覺得,他那隻好眼睛裡的苦悶神情,比起打掉的眼睛留下的紅紅的空窟窿還要可怕。
“是啊,夥計,你是不大快活的。
”莫斯托夫斯科伊心裡想。
但并沒有幸災樂禍的心情。
大家時時刻刻需要葉爾紹夫,這不是偶然,是有道理的。
“葉爾紹夫在哪兒?沒看見葉爾紹夫嗎?葉爾紹夫同志!葉爾紹夫少校!葉爾紹夫說的……去問葉爾紹夫吧……”别的棚屋裡的人也常常來找他,他的床鋪周圍總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