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捕食者

關燈
她的身體移動着,坦蕩地。

    那是長久獨居養成的坦蕩。

    但所謂獨處隻不過是人類的一種錯覺。

    輕盈的腳步,哪怕隻是踏出一步,對足底的甲蟲而言都有如驚雷。

    每一次選擇對被選擇者而言皆是一個新世界的開啟。

    一切秘密均被見證。

     若是密林裡有人一直在觀察她——比如,某個藏身于茂密山毛榉叢中的持槍獵人——那他應該會注意到她是如何沿着小徑快步而上,又是如何迫切而緊張地瞪視着前方的地面。

    他會斷定她是個滿腔怒火的女人,正在追蹤某樣可惡至極的東西。

     他想錯了。

    的确,她感到洩氣和挫敗,追蹤那形迹直至一片爛泥地,便沒了方向。

    她原本是很自信和确定的。

    但若非要讓她在這陽光明媚、空氣潮濕的清晨檢視自己的想法,她會宣稱自己是快樂的。

    她酷愛大雨之後的空氣,酷愛整片密林中層層疊疊的葉子滴墜、承接、滑落雨水時窸窸窣窣的聲響,那會使你頭腦中的一切詞彙變得蒼白空洞。

    她的身體無拘無束,隻需要遵循自己的規則:她的雙腿修長,步速奇快,根本不适合有任何同行者——因為跟不上;若想摸一摸地上殘敗的葉片,她會下意識地在小徑上毫無征兆地蹲下;一條發辮有她自己的前臂那麼粗,一旦她彎下腰,辮子就會從肩頭垂落掃過地面。

    她的四肢百骸都在為再次來到戶外而歡欣鼓舞,終于可以走出她那棟在一整個春天的漫長雨季中連牆闆都開始長毛的潮濕木屋。

    她蹙眉的表情隻是因為專注,僅此而已。

    兩年的獨居生活已使她懶于打理自己的外表,在這方面她樂得做個瞎子。

     一上午,她都在循着那野獸的足迹往山上走。

    她登上山,繞過杜鵑花叢,此時正攀入一片頗有年頭的樹林。

    樹林所在的山坡很陡,得以幸免于被人砍伐的命運。

    但即便這裡連山脊處都有橡樹和山核桃樹密密的華蓋遮蔽,昨夜傾瀉而下的暴雨仍抹淨了獸迹。

    這獸曾于低矮的鬼臼灌木叢中穿行而過,在平滑的泥土上留下了足迹。

    她在小徑上看過,知曉這野獸的體格,光是這一點就足以使她心跳加速。

    應該就是她這兩年甚至更長時間以來一直在追蹤的野獸。

    這漫長如一生的時間。

    但若想坐實,還得知道更多細節。

    特别是除了足掌之外,至少還得看過模糊的爪印,方能分辨是犬科還是貓科。

    暴雨如注,趾爪這一類細小印迹必然是最早銷匿的,所以不管她現在多麼努力地看,都不可能找到任何痕迹了。

    然而眼下,除了足迹她還需要注意搜尋更多的線索。

    此時的世界有如洪荒初開,這個清晨甜蜜而濕潤,置身其中,她惬意無比。

    她有足夠的耐心追蹤下去。

    這獸或許還會因為一堆糞便(可能也已被大雨沖刷殆盡)之類的東西最終暴露自己。

    有的蹤迹是某些獸類特有的。

    熊會在樹上留下爪印,有時還會啃咬樹皮。

    但這不是熊。

    它的體格與德國牧羊犬相當,但也不是家養的寵物。

    如果是狗,那留下此番蹤迹的想必是野狗,因饑餓難耐,才會冒着傾盆大雨外出覓食。

     她發現了一處線索,是在一截栗樹樹樁周圍,或許是那獸留下的氣味标記。

    她仔細琢磨這根樹樁:自從遭到斧劈或得枯萎病一命歸西之後,這棵粗糙不堪的老邁巨樹便一路向下腐爛,重歸泥土。

    些許傘菌從樹根四周的腐殖土中長出。

    小巧的個頭,鮮亮的橙黃色,棱脈清晰的精緻菌帽好似撐開的陽傘。

    如注的暴雨應會将這些羸弱的小東西抹得一幹二淨,它們應該是雨歇後的這幾個小時中冒出來的——之前,那獸肯定來過這兒。

    它們在氨的刺激下生長。

    她長時間凝神查看這塊地面,并未意識到從側旁看,她修長的鼻梁和利落的下巴透着一種優雅,也沒意識到自己擡起左手驅散了臉龐附近的一群小蟲,并将散落的頭發從眼前撥開。

    她蹲下來,用指尖摁住樹樁下的青苔,穩住身子,将臉貼到散着麝香味的老樹上。

    用力吸入。

     “貓。

    ”她輕聲說道,隻是自言自語。

    這可不是她想要的答案。

    但能在這道山脊上找到領地意識極強的山貓的蹤迹,也算是個驚喜。

    這裡群山連綿,密林與濕地交相混雜,應是貓科動物絕佳的核心栖息地,雖然她也知道山貓大多生活在弗吉尼亞和肯塔基州交界處,湍急河流之上陡峭的石灰岩河岸地帶。

    這下倒是解釋了兩天前她聽到的叫聲,雨中聽來尖利瘆人,像女人的慘叫。

    她當時就覺得肯定是山貓,但仍然為之失眠輾轉了一夜。

    沒有人不會被這樣仿若人類哀号的聲音觸動。

    此刻想起那晚的凄聲,她還是不禁打了個冷戰。

    她腳趾用力穩住身體,一蹬,站了起來。

     他就站在那裡,直勾勾地盯着她。

    他腳踩厚靴,身着迷彩服,背了個比她的包還大的背包。

    他那把獵槍可不是鬧着玩的——看上去應該裝的是點30-30步槍彈[1]。

    她肯定堆了滿臉的驚詫,然後才回過神來,認清正在打量她的家夥屬于人類。

    在山上撞見獵人這種事,以前也發生過。

    但總是她先發現對方。

    這人卻使她的優勢蕩然無存:先把她給看穿了。

     “埃迪·邦多。

    ”他說着,碰了碰帽檐。

    但她過了好一會兒才明白那人是在對她說話。

     “什麼?” “我的名字。

    ” “老天,”她說着,總算喘了口氣,“我沒問你叫什麼。

    ” “你還是知道的好。

    ” 還真自以為是,她心想。

    要不就是喝上頭了。

    就像那把獵槍,随時會走火。

    “我要知道你的名字幹什麼?你還準備給我搞出個事故,好讓我日後講給人聽?”她平靜地問道。

    這是從她父親那裡學來的策略,而且對待山裡人通常都得這樣——心裡越是不安,語氣越要平靜。

     “我可沒那麼說。

    我又不咬人。

    ”他咧嘴一笑,似乎帶着點歉意。

    他比她年輕得多。

    他左手伸向肩頭,指尖剛好擦過兜于肩後的槍管。

    “我不會對女孩開槍。

    ” “好吧。

    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 咬人,他是這麼說的,說咬的時候,把元音縮短了,那是北方人的口音。

    是個外地人,像葛藤一樣闖入了這個地方。

    他個頭不太高,但肌肉相當發達,從他繃緊的衣服、露出的手腕、脖子以及站姿上就可以看出來。

    這體格很适合幹體力活,即便在放松的時候,那一身肌肉也顯得十分緊實。

    他說:“你在聞樹樁,我看見了。

    ” “對。

    ” “這麼做有理由嗎?” “有。

    ” “能告訴我是什麼嗎?” “不行。

    ” 再次冷場。

    她看向他的雙手,但他眼中閃爍的墨綠色光芒使她轉移了注意力。

    他極為專注地打量着她,似是在琢磨她話語中那些學着山裡人的調子發出的元音,仿佛這樣就能了解她隐藏于“有”和“不行”背後的秘密。

    他咧嘴笑的時候,嘴角下垂,而非上揚,像是在那直角的下巴上畫出了一個圓潤的括弧。

    她不記得曾見過哪個男人的五官能組合得如此生動。

     “你的話不太多。

    ”他說,“我認識的大多數女孩都能叽叽喳喳地說上半天,不管是談論還沒做的事,還是可能根本不會做的事。

    ” “好吧。

    我不是你認識的那些女孩。

    ” 她在想這樣是否會讓他很不爽。

    她沒槍,他有,雖然他說過不會開槍。

    想必也不會咬人。

    他們就這麼站着,一言不發。

    她琢磨着這樣的沉默究竟要僵持多長時間。

    雲層流動,暫時遮住了太陽,葉叢間倏然傳來兩隻棕林鸫不歇的啼鳴,歌聲浮于她和這男人之間的空氣中。

    那這男人算是她的——獵物?不對,是侵犯她領地的僭入者。

    捕食者這個說法畢竟太武斷了。

     “要不我跟着你走一段兒?”他彬彬有禮地問道。

     “不行。

    ”她斷然回絕,“我不喜歡這樣。

    ” 男人,還是男孩,他究竟是何方神聖?他的笑容消失了,似乎突然因她的無禮很受傷,像個受到責罵的孩子。

    她斟酌着究竟該用什麼語調,怎麼措辭。

    她很清楚該怎麼趕走那些忘了獵鹿季已經結束的獵人——這就是她的工作。

    通常情況下,話說到這個份上,也沒什麼可談的了。

    禮貌一向不是她的長處,甚至很久以前住在磚砌的宅子裡、身為丈夫和鄰居眼中那個整潔優雅的女主人時,她就已經是這樣了。

    她伸出四根手指插入頭發,那棕色的長辮子裡夾雜着銀色的發絲,她把散落的頭發從發際處往後捋,将它們悉數塞入頸後的辮子裡。

     “我在追蹤。

    ”她平靜地說道,“兩個人會比一個人弄出更大的動靜。

    你要是個獵人的話,應該知道這一點。

    ” “我看你沒帶槍。

    ” “我覺得沒必要。

    這是在國家森林公園的區域内,這片地區的動物都受到保護,不能狩獵。

    ” “好吧,”埃迪·邦多說,“這下總算明白了。

    ” “對,現在清楚了。

    ” 他站着沒動,花了好長時間上上下下打量她。

    那時間之長,使她恍然大悟,埃迪·邦多——是個男人,而非男孩——已将她抽絲剝繭翻了個遍,再依原樣一塊塊地拼裝回來。

    墨綠色的戈爾特斯面料外套是森林服務處工作人員的制服,法蘭絨上衣則是她自己的,絲質的保暖長褲也是她的。

    這些東西究竟有什麼可讓一個男人感興趣的,她毫無頭緒。

    這片山林已有好長時間無人前來了。

     然後他走了。

    鳥鳴聲紛亂駁雜,于樹叢間回旋激蕩,原本充塞着無邊無際的沉悶氛圍的空氣,霎時變得空空蕩蕩。

    他腦袋沖前,貓腰沒入了杜鵑花叢。

    沒人會想到他在此停留過。

     他留給她的是一片滾燙的紅暈,在她頸項的皮膚上熱烈地灼燒着。

     那天晚上她躺在床上準備入睡,卻發現自己滿腦子都是埃迪·邦多。

    第二天起身時她往腰帶上别了把政府部門配發的手槍。

    這把手槍本是留給她防熊、自衛的,但她心裡清楚這隻對了一半。

     兩天來,她處處都能見着他——薄暮時分的小徑上,他就在她前頭;他出現在她的木屋裡,身後就是滿棂的月光。

    還入了夢。

    第一天晚上,她想通過讀書來分心或自欺。

    第二天晚上,她用茶壺燒了幾壺水,找了塊棉布,仔仔細細地洗了個澡,甚至還用了肥皂。

    平常她都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樣會讓身上散發出令動物們尤其是鹿避之不及的氣味,它們都很清楚這是隻有人才有的氣味,是獵人的氣味——更是捕食者的氣味。

    這兩天,她都在半夜汗流浃背地醒來,求偶的蝙蝠在廊檐下的陰影裡發出沉悶的響動,激烈的交配好似兩個陌生人的沖撞,讓她不得安甯。

     而此時此刻,天光初照,她又來到了這截栗樹樹樁旁。

    他若再次現身,肯定會來這個老地方。

    這一次,他仍舊背着背包,卻沒帶槍。

    她的手槍揣在外套内,上了子彈,但沒打開保險。

     她再次蹲在樹樁旁察看蹤迹。

    這一次,她極為肯定自己追蹤到了一直在尋找的那種足迹。

    毫無疑問,這是犬科動物的足迹:很有可能是雌性,十四天前她就找到了這動物的巢穴。

    不管是雄性還是雌性,反正在這樹樁旁逗留過,顯然是注意到了先前山貓留下的印迹。

    或許是對小貓的氣味感到好奇,或許是覺得受了冒犯,亦或許是無心為之。

    那種心思,人極難猜透。

     而這一次,他又站在那裡沖着她微笑。

    仿佛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