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步亦趨
關燈
小
中
大
獎授獎儀式特别有意思。
兩個小時之後,弗拉加回到鄉間别墅,奧菲利亞遞給他一張長長的來電記錄單,上面有外交部,還有他一個從不來往的兄弟。
他心不在焉地看了一眼名單,有幾個下面劃了線,還有幾個名字都寫錯了。
那張紙從他手裡滑落下來,落在了地毯上。
他沒去撿那名單,而是徑自上了樓,朝他的工作室走去。
過了好久,奧菲利亞聽見他在工作室裡踱步的聲音。
她上床躺下,盡量不去想這件事情。
弗拉加踱過來踱過去,腳步聲有一兩次停了下來,好像站在寫字台前查什麼東西。
一個小時後,她聽見腳步聲下了樓,走到卧室門前。
無須睜開雙眼,她感覺到一個軀體在她身旁仰面躺下來。
一隻手,冰涼冰涼的,握住了她的手。
黑暗中,奧菲利亞吻了吻他的臉頰。
“我唯一弄不懂的,”弗拉加開了口,仿佛不是在同她說話,“就是為什麼我等了那麼長時間才明白,其實這件事我從一開始就知道得一清二楚。
隻有蠢人才說我是在故弄玄虛。
我根本不是這樣的人。
起碼在一個星期之前我還不是。
” “你要是能睡上一小覺。
”奧菲利亞這樣對他說。
“不,我得先把事情弄清楚。
事情一共有兩件:一個是我弄不懂的地方,一個是明天會怎麼樣、從今天下午開始會怎麼樣。
我算是毀了,你明白,誰都不會原諒我的。
我先是把一個偶像放進他們懷裡,然後又把它炸得粉身碎骨。
這事兒辦得太蠢了,羅梅洛還會是二十年代最佳詩歌的作者。
可偶像的兩隻腳不可能是用泥巴捏成的,到明天,我那幫可敬可佩的同行還會有諸如此類的一堆廢話等着我呢。
” “可既然你一直認為你的責任就是講出真相……” “我不是認為,奧菲利亞。
我這樣做出來了,就這麼回事。
又或許是某個人替我這樣做了。
那個夜晚之後,突然間,我别無選擇。
那是我唯一能做的。
” “你當時不要那麼着急就好了,”奧菲利亞怯生生地說道,“這麼一下子當着……” 她本想說“當着部長的面”,話雖然沒說出口,弗拉加卻已經聽得明明白白。
他微微一笑,輕輕摸了摸她的手。
慢慢地,像潮水開始退卻的時刻,有些東西,雖然依舊不太清晰,卻正在漸漸确切起來。
奧菲利亞久久地陷入痛苦的沉默,在這寂靜中,他雙眼圓睜,注視着漆黑的夜。
他永遠也弄不明白為什麼這樣一件世人皆知的事情自己卻沒能事先察覺,而他仍在否認其實自己也是個混蛋,和羅梅洛一樣的混蛋。
想把這些寫成一本書,這念頭本身就包含了種種目的:報複社會,投機取巧,要奪回被其他那些更加投機取巧的家夥剝奪了的應有榮譽。
表面上看,《人生》無懈可擊,它收集到了一切可能收集得到的素材,這使它有資格在書店的櫥窗裡占有一席之地。
它每一個階段的成功都經過章章節節、字字句句的精心準備。
循序漸進當中,他将這些成就或譏诮或超然地逐一接受,其實也不過是若幹卑鄙無恥的面具中的一種。
在《人生》的封皮下面,已經暗藏了電台廣播、電視宣傳、電影吹噓、國家大獎、到歐洲去擔任外交使節,外加金錢和各種款待。
隻是誰也沒有料到,有什麼東西靜靜等待着,直到最後一刻猛然出手,使這台精心準備的機器崩潰。
到底是什麼情況,想之無益,感到恐懼或是覺得自己被鬼神附體也沒有任何用處。
“我跟這個家夥毫無關系,”弗拉加雙目緊閉,一遍遍地重複着,“我不知道出什麼事了,奧菲利亞,可我确實跟這個家夥毫無關系。
” 他能感覺到她在靜靜地流淚。
“可這樣一來事情就更糟糕了。
就好比是你皮膚下面有個地方長了個瘡,開始好長時間看着什麼事也沒有,突然有一天它爆發出來,濺你一身膿血。
每當我要做出選擇,對那個家夥的行為舉止做出判斷的時候,我總是做出了相反的選擇,也就是那家夥活着的時候一直想留給别人的印象。
他一生的經曆、他寫的那些信、特别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死亡逐漸逼得他沒了退路現出原形的時候,随便哪個人都不難從中得出正确的結論,可我卻讓他替我做出了選擇。
我是自欺欺人,不願意承認事實,因為那個時候,奧菲利亞,那個時候羅梅洛就不是我需要的那副樣子了,也不是他自己需要的樣子,為了這個故事,為了……” 他沒再說下去,可他的思緒還在有條不紊地繼續成形。
此刻他真真切切地覺得自己和克勞迪奧·羅梅洛簡直成了一個人,而且絕非因為什麼超自然的力量。
他們倆是一場鬧劇中的兩兄弟,靠謊言閃電般暴發起家,又在閃電中轟然倒地。
弗拉加的感覺簡單明了:這世上要是有什麼人最像他,那隻能是克勞迪奧·羅梅洛,而無論是昨天的還是明天的羅梅洛,也隻能是他弗拉加。
一切就像他在那個遙遠的九月裡擔心過的那樣,他寫下的其實就是一本經過巧妙僞裝的自傳。
他心中暗自發笑,不由得想起寫字台裡還藏了把手槍。
還有件事情他一直也沒有明白。
奧菲利亞那句話到底是在那個時候說的,還是後來才講的?“你今天對他們說出了真相,這才是最要緊的。
”這一點他倒沒有想到,也沒來得及去回味一下當他面對衆人侃侃而談的奇妙一刻,那一張張原本或是源自欽佩、或是出于禮節的微笑面孔,一點一點地都變得眉頭緊鎖,露出輕蔑的神情,并且揮舞着手臂發出抗議。
然而,在已經發生的這一切中,最要緊最實在的還不僅于此。
他打破了種種假象,甩開了那些操縱這些假象的貪得無厭的家夥,他取得了貨真價實的勝利,這一光榮時刻是誰也無法剝奪的。
俯下身來撫摸奧菲利亞的秀發時,他覺得這女人仿佛成了蘇珊娜·馬爾克斯,在他的撫摸下,她得到了拯救,被挽留在他的身旁,而與此同時,什麼國家大獎、歐洲任職、榮譽加身,都化身成了伊蕾内·帕斯。
隻要他還不甘心完全堕落成羅梅洛那樣一個冒牌英雄,在書本上在廣播劇裡上蹿下跳,他就必須不為所動,避之唯恐不及。
夜色慢慢地降臨,天空滿是洶湧的繁星,失眠與無盡的孤寂之中,又有新的煩惱襲來。
天一亮,就會有無數的電話打來,還有當天的報紙,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正适合整版的新聞。
有那麼一瞬間他在想,什麼都完了;可他轉念一想,這念頭太愚蠢了,隻要稍稍想開一點,變通一點,他就可以大獲全勝。
一切就要看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怎麼召開發布會了。
隻要他願意,取消頒獎也好,外交部收回任命也好,都可以變成新聞,他的事迹會被翻譯成各種文字,他也會一舉名揚天下。
當然,他也可以就這樣一直躺在床上,閉門謝客,一連幾個月把自己關在鄉下的别墅裡,繼續埋頭于先前的語言學研究,隻聯系最親近的朋友。
六個月之後,他就會被人遺忘,在名聲榜上被某位愚蠢至極的記者替換下來。
這兩條路一樣簡單,一樣明确。
一切隻取決于他怎樣拿主意。
其實主意早已拿定,但他還在漫無目的地思索,難以決斷,不斷為自己的選擇找各種理由,直到曙光映亮窗扉,映亮熟睡中奧菲利亞的秀發,花園裡的海紅豆樹映在窗上,先是一團朦胧,然後慢慢清晰,就像是某種未來漸漸凝結成當下,一點點堅實起來,成了日常的模樣,被認同,被加強,定型在晨曦中。
[1]安德烈·莫洛亞(AndréMaurois,1885—1967),法國小說家、傳記作家,特别擅長文人傳記,其傳記作品情節生動,有小說情趣。
[2]胡安·曼努埃爾·方吉奧(JuanManuelFangio,1911-1995),阿根廷賽車手,五次獲得世界冠軍。
兩個小時之後,弗拉加回到鄉間别墅,奧菲利亞遞給他一張長長的來電記錄單,上面有外交部,還有他一個從不來往的兄弟。
他心不在焉地看了一眼名單,有幾個下面劃了線,還有幾個名字都寫錯了。
那張紙從他手裡滑落下來,落在了地毯上。
他沒去撿那名單,而是徑自上了樓,朝他的工作室走去。
過了好久,奧菲利亞聽見他在工作室裡踱步的聲音。
她上床躺下,盡量不去想這件事情。
弗拉加踱過來踱過去,腳步聲有一兩次停了下來,好像站在寫字台前查什麼東西。
一個小時後,她聽見腳步聲下了樓,走到卧室門前。
無須睜開雙眼,她感覺到一個軀體在她身旁仰面躺下來。
一隻手,冰涼冰涼的,握住了她的手。
黑暗中,奧菲利亞吻了吻他的臉頰。
“我唯一弄不懂的,”弗拉加開了口,仿佛不是在同她說話,“就是為什麼我等了那麼長時間才明白,其實這件事我從一開始就知道得一清二楚。
隻有蠢人才說我是在故弄玄虛。
我根本不是這樣的人。
起碼在一個星期之前我還不是。
” “你要是能睡上一小覺。
”奧菲利亞這樣對他說。
“不,我得先把事情弄清楚。
事情一共有兩件:一個是我弄不懂的地方,一個是明天會怎麼樣、從今天下午開始會怎麼樣。
我算是毀了,你明白,誰都不會原諒我的。
我先是把一個偶像放進他們懷裡,然後又把它炸得粉身碎骨。
這事兒辦得太蠢了,羅梅洛還會是二十年代最佳詩歌的作者。
可偶像的兩隻腳不可能是用泥巴捏成的,到明天,我那幫可敬可佩的同行還會有諸如此類的一堆廢話等着我呢。
” “可既然你一直認為你的責任就是講出真相……” “我不是認為,奧菲利亞。
我這樣做出來了,就這麼回事。
又或許是某個人替我這樣做了。
那個夜晚之後,突然間,我别無選擇。
那是我唯一能做的。
” “你當時不要那麼着急就好了,”奧菲利亞怯生生地說道,“這麼一下子當着……” 她本想說“當着部長的面”,話雖然沒說出口,弗拉加卻已經聽得明明白白。
他微微一笑,輕輕摸了摸她的手。
慢慢地,像潮水開始退卻的時刻,有些東西,雖然依舊不太清晰,卻正在漸漸确切起來。
奧菲利亞久久地陷入痛苦的沉默,在這寂靜中,他雙眼圓睜,注視着漆黑的夜。
他永遠也弄不明白為什麼這樣一件世人皆知的事情自己卻沒能事先察覺,而他仍在否認其實自己也是個混蛋,和羅梅洛一樣的混蛋。
想把這些寫成一本書,這念頭本身就包含了種種目的:報複社會,投機取巧,要奪回被其他那些更加投機取巧的家夥剝奪了的應有榮譽。
表面上看,《人生》無懈可擊,它收集到了一切可能收集得到的素材,這使它有資格在書店的櫥窗裡占有一席之地。
它每一個階段的成功都經過章章節節、字字句句的精心準備。
循序漸進當中,他将這些成就或譏诮或超然地逐一接受,其實也不過是若幹卑鄙無恥的面具中的一種。
在《人生》的封皮下面,已經暗藏了電台廣播、電視宣傳、電影吹噓、國家大獎、到歐洲去擔任外交使節,外加金錢和各種款待。
隻是誰也沒有料到,有什麼東西靜靜等待着,直到最後一刻猛然出手,使這台精心準備的機器崩潰。
到底是什麼情況,想之無益,感到恐懼或是覺得自己被鬼神附體也沒有任何用處。
“我跟這個家夥毫無關系,”弗拉加雙目緊閉,一遍遍地重複着,“我不知道出什麼事了,奧菲利亞,可我确實跟這個家夥毫無關系。
” 他能感覺到她在靜靜地流淚。
“可這樣一來事情就更糟糕了。
就好比是你皮膚下面有個地方長了個瘡,開始好長時間看着什麼事也沒有,突然有一天它爆發出來,濺你一身膿血。
每當我要做出選擇,對那個家夥的行為舉止做出判斷的時候,我總是做出了相反的選擇,也就是那家夥活着的時候一直想留給别人的印象。
他一生的經曆、他寫的那些信、特别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死亡逐漸逼得他沒了退路現出原形的時候,随便哪個人都不難從中得出正确的結論,可我卻讓他替我做出了選擇。
我是自欺欺人,不願意承認事實,因為那個時候,奧菲利亞,那個時候羅梅洛就不是我需要的那副樣子了,也不是他自己需要的樣子,為了這個故事,為了……” 他沒再說下去,可他的思緒還在有條不紊地繼續成形。
此刻他真真切切地覺得自己和克勞迪奧·羅梅洛簡直成了一個人,而且絕非因為什麼超自然的力量。
他們倆是一場鬧劇中的兩兄弟,靠謊言閃電般暴發起家,又在閃電中轟然倒地。
弗拉加的感覺簡單明了:這世上要是有什麼人最像他,那隻能是克勞迪奧·羅梅洛,而無論是昨天的還是明天的羅梅洛,也隻能是他弗拉加。
一切就像他在那個遙遠的九月裡擔心過的那樣,他寫下的其實就是一本經過巧妙僞裝的自傳。
他心中暗自發笑,不由得想起寫字台裡還藏了把手槍。
還有件事情他一直也沒有明白。
奧菲利亞那句話到底是在那個時候說的,還是後來才講的?“你今天對他們說出了真相,這才是最要緊的。
”這一點他倒沒有想到,也沒來得及去回味一下當他面對衆人侃侃而談的奇妙一刻,那一張張原本或是源自欽佩、或是出于禮節的微笑面孔,一點一點地都變得眉頭緊鎖,露出輕蔑的神情,并且揮舞着手臂發出抗議。
然而,在已經發生的這一切中,最要緊最實在的還不僅于此。
他打破了種種假象,甩開了那些操縱這些假象的貪得無厭的家夥,他取得了貨真價實的勝利,這一光榮時刻是誰也無法剝奪的。
俯下身來撫摸奧菲利亞的秀發時,他覺得這女人仿佛成了蘇珊娜·馬爾克斯,在他的撫摸下,她得到了拯救,被挽留在他的身旁,而與此同時,什麼國家大獎、歐洲任職、榮譽加身,都化身成了伊蕾内·帕斯。
隻要他還不甘心完全堕落成羅梅洛那樣一個冒牌英雄,在書本上在廣播劇裡上蹿下跳,他就必須不為所動,避之唯恐不及。
夜色慢慢地降臨,天空滿是洶湧的繁星,失眠與無盡的孤寂之中,又有新的煩惱襲來。
天一亮,就會有無數的電話打來,還有當天的報紙,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正适合整版的新聞。
有那麼一瞬間他在想,什麼都完了;可他轉念一想,這念頭太愚蠢了,隻要稍稍想開一點,變通一點,他就可以大獲全勝。
一切就要看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怎麼召開發布會了。
隻要他願意,取消頒獎也好,外交部收回任命也好,都可以變成新聞,他的事迹會被翻譯成各種文字,他也會一舉名揚天下。
當然,他也可以就這樣一直躺在床上,閉門謝客,一連幾個月把自己關在鄉下的别墅裡,繼續埋頭于先前的語言學研究,隻聯系最親近的朋友。
六個月之後,他就會被人遺忘,在名聲榜上被某位愚蠢至極的記者替換下來。
這兩條路一樣簡單,一樣明确。
一切隻取決于他怎樣拿主意。
其實主意早已拿定,但他還在漫無目的地思索,難以決斷,不斷為自己的選擇找各種理由,直到曙光映亮窗扉,映亮熟睡中奧菲利亞的秀發,花園裡的海紅豆樹映在窗上,先是一團朦胧,然後慢慢清晰,就像是某種未來漸漸凝結成當下,一點點堅實起來,成了日常的模樣,被認同,被加強,定型在晨曦中。
[1]安德烈·莫洛亞(AndréMaurois,1885—1967),法國小說家、傳記作家,特别擅長文人傳記,其傳記作品情節生動,有小說情趣。
[2]胡安·曼努埃爾·方吉奧(JuanManuelFangio,1911-1995),阿根廷賽車手,五次獲得世界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