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手
關燈
小
中
大
節,那女的又接着說。
她的話一開始總是讓人覺得狂妄又很抽象,但當他試着把她的意思表現在音樂裡的時候,他發現效果驚人。
就這樣,不知不覺又一個小時過去了。
“我突然間看見了什麼東西,”蒂博爾這麼跟我們說。
“一座我沒進去過的花園。
就在那裡,在遠處。
有東西擋着我的去路。
可第一次有這麼一個花園。
一個我從來沒見過的花園。
” 當他終于離開酒店,穿過廣場來到咖啡廳的時候,太陽已經快落山了。
他犒賞了自己一份掼奶油杏仁蛋糕,喜悅之情一覽無餘。
* 接下來的幾天,蒂博爾每天下午都到酒店去,回來的時候,雖不像第一次那樣有茅塞頓開之感,但至少是精神煥發、信心滿滿。
麥科馬克小姐的評論越來越大膽,旁觀者(若有這麼個旁觀者的話)也許會覺得她的話太過分了,可是現在當她打斷他的演奏時,蒂博爾再也不會這樣想了。
如今他害怕的是麥科馬克小姐什麼時候會離開這個城市。
這個問題開始在他心裡萦繞,讓他睡不好覺,在每一次愉快的交流過後,當他走出酒店、走進廣場時,在他心頭投下一層陰影。
可是每次蒂博爾試探地問她的時候,她的回答總是含含糊糊,不能讓蒂博爾安心。
“哦,等天涼到我受不了的時候,”一次她這麼說道。
還有一次:“我想我會一直待到我覺得煩為止。
” “可她自己呢?”我們一直問他。
“她的琴拉得怎麼樣?” 我們第一次問他這個問題的時候,蒂博爾并沒有好好地回答我們,隻是說“她一開始就跟我說她是一個大師”之類的話,然後就把話題轉到别的地方去了。
可我們揪着問題不放,他隻好歎了口氣,跟我們解釋。
事實是,從第一次指導開始,蒂博爾就想聽麥科馬克小姐演奏,可是不好意思開口。
他看了看麥科馬克小姐的房間,沒有大提琴的影子,心裡有些生疑。
可畢竟度假時沒把琴帶着是很正常的。
而且,也有可能确有一把琴——可能是租來的——在關着的卧室的門後。
然而随着他一次次來到這裡練琴,這種疑問越來越強烈。
蒂博爾努力不去想這些,因為他原本對他們的會面還有所保留,現在統統沒有了。
麥科馬克小姐隻聽不拉,似乎給了蒂博爾想象的空間。
在不去麥科馬克小姐那裡的時間裡,蒂博爾發覺自己常常在腦子裡準備着曲子,想象着她會怎麼評論,想象着她搖頭、皺眉,或者肯定地點點頭。
可最讓人開心的還數看到她陶醉在自己的音樂裡,閉着眼睛,手跟着他假裝拉起來。
然而,他心裡的疑問一直揮之不去。
一天,他走進麥科馬克小姐的套房,卧室的門半掩着。
他看見房間裡的石牆、一張中世紀風格的四柱床,可沒有大提琴的影子。
一個大師就算是在度假,也這麼久不碰她的樂器嗎?可蒂博爾同樣把這個問題趕出了腦海。
* 夏日一天天過去,漸漸地,他們練習完了以後還要到咖啡廳裡來繼續交談。
麥科馬克小姐給他買咖啡,買蛋糕,或者三明治。
如今他們不僅僅談論音樂——雖然每每都會回到音樂上來。
比如,麥科馬克小姐會問蒂博爾與他在維也納相好的德國女孩的事。
“可您要知道,她不是我的女朋友,”蒂博爾說。
“我們從沒正式交往。
” “你的意思是你們從來沒有親密的肢體接觸?這并不代表你不愛她。
” “不,麥科馬克小姐,不是的。
我當然喜歡她。
可是我們沒有相戀。
” “可是昨天你拉拉赫瑪尼諾夫的時候,你想起了一段感情。
是愛,羅曼蒂克的愛。
” “不,太荒謬了。
我們是好朋友,但不是戀人。
” “但是你拉那一段的時候就像在回憶一段戀情。
你還這麼年輕就已經知道抛棄、離别。
所以你會那樣演奏第三樂章。
大多數大提琴手演奏那一段時都是喜悅的。
但是在你看來,那不是喜悅,而是追憶一去不複返的快樂時光。
” 他們的交談就像這樣子。
蒂博爾也很想回問她的事。
可是就像他跟着彼得羅維奇學習的時候,他不敢問老師一個私人問題一樣,如今他也沒有勇氣問她的私事。
蒂博爾隻是問些她無意中提到的小事——她現在怎麼會住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三年前她怎麼從波士頓搬到那裡,為什麼她“因為有不好的回憶”而讨厭巴黎——但從不深究。
如今麥科馬克小姐的笑容比他們剛認識的時候自然得多。
她還養成了走出酒店時挽着蒂博爾的手走過廣場的習慣。
我們就是這樣開始注意他們的,奇怪的一對,男的長相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女的有時像個母親,有時又像個“風騷的女演員”(歐内斯托語)。
認識蒂博爾之前,我們總愛拿他們倆來嚼舌根。
看見他們手挽着手從我們面前信步走過,我們交換一下眼神,說道:“你們覺得呢?他們好上了吧?”可是樂完了以後,我們還是聳聳肩,承認不像:他們沒有戀人的感覺。
認識蒂博爾以後,聽了他給我們講他每天下午在她套房裡的事,我們就不再消遣他,或者拿他開玩笑了。
一天下午,他們坐在廣場上喝着咖啡、吃着蛋糕,她講起了一個想跟她結婚的男子。
那人名叫彼得·亨德森,在俄勒岡州做高爾夫器材生意,做得很成功。
他聰明、親切,受到鄰裡的愛戴。
他比埃洛伊絲大六歲,但這點年齡差不算大。
他跟前妻生有兩個孩子,但事情已經妥善解決了。
“現在你知道我在這裡幹什麼了吧,”她說道,不安地笑了笑,蒂博爾還沒見過她這樣子笑。
“我在躲他。
彼得不知道我在哪裡。
我想我很殘忍。
上周二我給他打了電話,告訴他我在意大利,但沒說在哪個城市。
他很生我的氣,我想他有權生氣。
” “這麼說,”蒂博爾說道。
“這個夏天你在考慮你的未來。
” “不算是。
我隻是在躲着他。
” “您不喜歡他?” 她聳聳肩。
“他是個好人。
再說,我也沒其他什麼人可選。
” “這個彼得。
他喜歡音樂嗎?” “哦……在我現在住的地方,他當然算是喜歡音樂的。
至少他去聽音樂會。
然後到餐廳吃飯的時候,他會就剛剛聽的東西大加贊美。
所以我想他是喜歡音樂的。
” “可是他……欣賞您嗎?” “他知道跟一個音樂大師一起生活不容易。
”她歎了口氣。
“我一輩子都有這個問題。
你也一樣。
可是你和我,我們别無選擇。
我們有我們的路要走。
” 她沒有再提起彼得。
可是從那以後,他們的關系又加深了一些。
當他演奏完、她陷入沉思的時候,當他們一起坐在廣場上,她看着旁邊的陽傘默不做聲的時候,蒂博爾一點兒也不會覺得不自在。
他知道麥科馬克小姐不是不理睬他,反而是感謝有他在。
* 一天下午,蒂博爾拉完一曲後,麥科馬克小姐叫他把接近尾聲的一個八小節再拉一遍。
他照做了,然後看見麥科馬克小姐仍舊微微地皺着眉。
“拉的不是我們,”她搖搖頭,說。
麥科馬克小姐和平常一樣坐在落地窗前側對着蒂博爾。
“其他部分都很好。
剩下的全部都是我們。
可是這一小段……”她輕輕地哆嗦了一下。
他用不同的方法又演奏了一遍,但其實并不清楚他到底應該怎麼拉,所以看見麥科馬克小姐再次搖頭他不奇怪。
“請原諒,”蒂博爾說道。
“請您說得明白一點。
我不明白您說的‘不是我們’是什麼意思。
” “你是要我示範給你看嗎?你是這意思嗎?” 她的語氣平靜,轉過臉來看着蒂博爾,蒂博爾感到氣氛緊張。
她目不轉睛地看着他,近乎挑戰,等着他回答。
最後,蒂博爾說道:“不是,我再試一次。
” “可你在想我為什麼不示範給你看,對不對?為什麼不借你的琴來說明我的意思。
” “沒有……”蒂博爾搖搖頭,努力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沒有。
我覺得現在這樣很好。
您口述,我拉琴。
這樣我才不是在模仿、模仿、模仿。
您的話給我打開了一扇扇窗子。
要是您來拉,窗子就不會打開。
我就隻是在模仿。
” 麥科馬克小姐想了想,說:“也許你說得對。
好吧,我盡量解釋得明白一點。
” 接下來的幾分鐘,麥科馬克小姐跟他解釋樂曲的尾聲與橋段的差别。
然後蒂博爾把那一小段又拉了一遍,麥科馬克小姐笑了笑,贊許地點點頭。
然而這個小插曲以後,他們的下午時光就蒙上了一層陰影。
也許陰影一直都在,隻不過現在不小心從瓶子裡跑出來,萦繞着他們。
又有一次,他們坐在廣場上,蒂博爾說起他的大提琴的前一任主人怎麼在蘇聯時代用幾條美國牛仔褲換得這把琴。
故
她的話一開始總是讓人覺得狂妄又很抽象,但當他試着把她的意思表現在音樂裡的時候,他發現效果驚人。
就這樣,不知不覺又一個小時過去了。
“我突然間看見了什麼東西,”蒂博爾這麼跟我們說。
“一座我沒進去過的花園。
就在那裡,在遠處。
有東西擋着我的去路。
可第一次有這麼一個花園。
一個我從來沒見過的花園。
” 當他終于離開酒店,穿過廣場來到咖啡廳的時候,太陽已經快落山了。
他犒賞了自己一份掼奶油杏仁蛋糕,喜悅之情一覽無餘。
* 接下來的幾天,蒂博爾每天下午都到酒店去,回來的時候,雖不像第一次那樣有茅塞頓開之感,但至少是精神煥發、信心滿滿。
麥科馬克小姐的評論越來越大膽,旁觀者(若有這麼個旁觀者的話)也許會覺得她的話太過分了,可是現在當她打斷他的演奏時,蒂博爾再也不會這樣想了。
如今他害怕的是麥科馬克小姐什麼時候會離開這個城市。
這個問題開始在他心裡萦繞,讓他睡不好覺,在每一次愉快的交流過後,當他走出酒店、走進廣場時,在他心頭投下一層陰影。
可是每次蒂博爾試探地問她的時候,她的回答總是含含糊糊,不能讓蒂博爾安心。
“哦,等天涼到我受不了的時候,”一次她這麼說道。
還有一次:“我想我會一直待到我覺得煩為止。
” “可她自己呢?”我們一直問他。
“她的琴拉得怎麼樣?” 我們第一次問他這個問題的時候,蒂博爾并沒有好好地回答我們,隻是說“她一開始就跟我說她是一個大師”之類的話,然後就把話題轉到别的地方去了。
可我們揪着問題不放,他隻好歎了口氣,跟我們解釋。
事實是,從第一次指導開始,蒂博爾就想聽麥科馬克小姐演奏,可是不好意思開口。
他看了看麥科馬克小姐的房間,沒有大提琴的影子,心裡有些生疑。
可畢竟度假時沒把琴帶着是很正常的。
而且,也有可能确有一把琴——可能是租來的——在關着的卧室的門後。
然而随着他一次次來到這裡練琴,這種疑問越來越強烈。
蒂博爾努力不去想這些,因為他原本對他們的會面還有所保留,現在統統沒有了。
麥科馬克小姐隻聽不拉,似乎給了蒂博爾想象的空間。
在不去麥科馬克小姐那裡的時間裡,蒂博爾發覺自己常常在腦子裡準備着曲子,想象着她會怎麼評論,想象着她搖頭、皺眉,或者肯定地點點頭。
可最讓人開心的還數看到她陶醉在自己的音樂裡,閉着眼睛,手跟着他假裝拉起來。
然而,他心裡的疑問一直揮之不去。
一天,他走進麥科馬克小姐的套房,卧室的門半掩着。
他看見房間裡的石牆、一張中世紀風格的四柱床,可沒有大提琴的影子。
一個大師就算是在度假,也這麼久不碰她的樂器嗎?可蒂博爾同樣把這個問題趕出了腦海。
* 夏日一天天過去,漸漸地,他們練習完了以後還要到咖啡廳裡來繼續交談。
麥科馬克小姐給他買咖啡,買蛋糕,或者三明治。
如今他們不僅僅談論音樂——雖然每每都會回到音樂上來。
比如,麥科馬克小姐會問蒂博爾與他在維也納相好的德國女孩的事。
“可您要知道,她不是我的女朋友,”蒂博爾說。
“我們從沒正式交往。
” “你的意思是你們從來沒有親密的肢體接觸?這并不代表你不愛她。
” “不,麥科馬克小姐,不是的。
我當然喜歡她。
可是我們沒有相戀。
” “可是昨天你拉拉赫瑪尼諾夫的時候,你想起了一段感情。
是愛,羅曼蒂克的愛。
” “不,太荒謬了。
我們是好朋友,但不是戀人。
” “但是你拉那一段的時候就像在回憶一段戀情。
你還這麼年輕就已經知道抛棄、離别。
所以你會那樣演奏第三樂章。
大多數大提琴手演奏那一段時都是喜悅的。
但是在你看來,那不是喜悅,而是追憶一去不複返的快樂時光。
” 他們的交談就像這樣子。
蒂博爾也很想回問她的事。
可是就像他跟着彼得羅維奇學習的時候,他不敢問老師一個私人問題一樣,如今他也沒有勇氣問她的私事。
蒂博爾隻是問些她無意中提到的小事——她現在怎麼會住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三年前她怎麼從波士頓搬到那裡,為什麼她“因為有不好的回憶”而讨厭巴黎——但從不深究。
如今麥科馬克小姐的笑容比他們剛認識的時候自然得多。
她還養成了走出酒店時挽着蒂博爾的手走過廣場的習慣。
我們就是這樣開始注意他們的,奇怪的一對,男的長相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女的有時像個母親,有時又像個“風騷的女演員”(歐内斯托語)。
認識蒂博爾之前,我們總愛拿他們倆來嚼舌根。
看見他們手挽着手從我們面前信步走過,我們交換一下眼神,說道:“你們覺得呢?他們好上了吧?”可是樂完了以後,我們還是聳聳肩,承認不像:他們沒有戀人的感覺。
認識蒂博爾以後,聽了他給我們講他每天下午在她套房裡的事,我們就不再消遣他,或者拿他開玩笑了。
一天下午,他們坐在廣場上喝着咖啡、吃着蛋糕,她講起了一個想跟她結婚的男子。
那人名叫彼得·亨德森,在俄勒岡州做高爾夫器材生意,做得很成功。
他聰明、親切,受到鄰裡的愛戴。
他比埃洛伊絲大六歲,但這點年齡差不算大。
他跟前妻生有兩個孩子,但事情已經妥善解決了。
“現在你知道我在這裡幹什麼了吧,”她說道,不安地笑了笑,蒂博爾還沒見過她這樣子笑。
“我在躲他。
彼得不知道我在哪裡。
我想我很殘忍。
上周二我給他打了電話,告訴他我在意大利,但沒說在哪個城市。
他很生我的氣,我想他有權生氣。
” “這麼說,”蒂博爾說道。
“這個夏天你在考慮你的未來。
” “不算是。
我隻是在躲着他。
” “您不喜歡他?” 她聳聳肩。
“他是個好人。
再說,我也沒其他什麼人可選。
” “這個彼得。
他喜歡音樂嗎?” “哦……在我現在住的地方,他當然算是喜歡音樂的。
至少他去聽音樂會。
然後到餐廳吃飯的時候,他會就剛剛聽的東西大加贊美。
所以我想他是喜歡音樂的。
” “可是他……欣賞您嗎?” “他知道跟一個音樂大師一起生活不容易。
”她歎了口氣。
“我一輩子都有這個問題。
你也一樣。
可是你和我,我們别無選擇。
我們有我們的路要走。
” 她沒有再提起彼得。
可是從那以後,他們的關系又加深了一些。
當他演奏完、她陷入沉思的時候,當他們一起坐在廣場上,她看着旁邊的陽傘默不做聲的時候,蒂博爾一點兒也不會覺得不自在。
他知道麥科馬克小姐不是不理睬他,反而是感謝有他在。
* 一天下午,蒂博爾拉完一曲後,麥科馬克小姐叫他把接近尾聲的一個八小節再拉一遍。
他照做了,然後看見麥科馬克小姐仍舊微微地皺着眉。
“拉的不是我們,”她搖搖頭,說。
麥科馬克小姐和平常一樣坐在落地窗前側對着蒂博爾。
“其他部分都很好。
剩下的全部都是我們。
可是這一小段……”她輕輕地哆嗦了一下。
他用不同的方法又演奏了一遍,但其實并不清楚他到底應該怎麼拉,所以看見麥科馬克小姐再次搖頭他不奇怪。
“請原諒,”蒂博爾說道。
“請您說得明白一點。
我不明白您說的‘不是我們’是什麼意思。
” “你是要我示範給你看嗎?你是這意思嗎?” 她的語氣平靜,轉過臉來看着蒂博爾,蒂博爾感到氣氛緊張。
她目不轉睛地看着他,近乎挑戰,等着他回答。
最後,蒂博爾說道:“不是,我再試一次。
” “可你在想我為什麼不示範給你看,對不對?為什麼不借你的琴來說明我的意思。
” “沒有……”蒂博爾搖搖頭,努力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沒有。
我覺得現在這樣很好。
您口述,我拉琴。
這樣我才不是在模仿、模仿、模仿。
您的話給我打開了一扇扇窗子。
要是您來拉,窗子就不會打開。
我就隻是在模仿。
” 麥科馬克小姐想了想,說:“也許你說得對。
好吧,我盡量解釋得明白一點。
” 接下來的幾分鐘,麥科馬克小姐跟他解釋樂曲的尾聲與橋段的差别。
然後蒂博爾把那一小段又拉了一遍,麥科馬克小姐笑了笑,贊許地點點頭。
然而這個小插曲以後,他們的下午時光就蒙上了一層陰影。
也許陰影一直都在,隻不過現在不小心從瓶子裡跑出來,萦繞着他們。
又有一次,他們坐在廣場上,蒂博爾說起他的大提琴的前一任主人怎麼在蘇聯時代用幾條美國牛仔褲換得這把琴。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