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手
關燈
小
中
大
你的音樂。
這個人很可能就在周二那天的那間屋子裡,在那二十個人裡面……” “是二十四個人,不包括組織者……” “二十四,随便。
我的意思是目前觀衆的人數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一個人。
” “您是指唱片公司的?” “唱片公司?哦,不,不是。
用不着操心那個。
不,我指能挖掘你潛力的人。
聽了你的音樂,知道你不是又一個訓練有素的平庸之才的人。
知道雖然你現在還隻是一枚繭,但隻要些許幫助,就可以破繭成蝶。
” “我懂您的意思了。
您是不是碰巧就是那個人?” “哦,拜托!我看得出來你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年輕人,可我不覺得會經常有導師主動來找你。
至少不是我這個級别的。
” 這時,蒂博爾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在犯一個大錯。
他仔細端詳着那個女人的臉。
那女的已把墨鏡摘下,她的臉溫柔友善,但帶着失望,甚至是些許憤怒。
蒂博爾直盯着她看,腦子裡拼命在想她是誰,但最後他隻能說道: “很抱歉。
您大概是位著名的音樂家?” “我叫埃洛伊絲·麥科馬克,”她微笑着說道,伸出一隻手來。
可惜這個名字對蒂博爾來說毫無意義,他不知該如何是好。
他的第一反應是假裝驚訝,他說:“真的。
太驚訝了。
”可他馬上就振作起來,知道這種謊話不僅不誠實,而且幾秒鐘内就會被揭穿的,那樣更加尴尬。
于是他坐直了身子,說道: “麥科馬克小姐,很榮幸見到您。
我知道您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是這樣,我還年輕,而且是在冷戰時期的東歐、在鐵幕下長大的,很多西歐人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和政治人物,我至今還一無所知。
所以請您原諒,我并不知道您是誰。
” “呃……真是誠實可嘉。
”雖然她嘴上這麼說,但顯然覺得受到了冒犯,沒有了之前的熱情。
兩人尴尬地沉默了片刻,蒂博爾接着說道: “您是著名音樂家,沒錯吧?” 她點點頭,目光遊移到廣場上。
“我再次向您道歉,”蒂博爾說。
“像您這樣的人會來看我的演出真是我的榮幸。
請問您演奏什麼樂器?” “和你一樣,”那女的很快地說道。
“大提琴。
所以我才會進去聽。
即便是那天那種不起眼的小音樂會,我也忍不住要去聽,不能走開。
我想我有一種使命感。
” “使命感?” “我不知道還有别的什麼叫法。
我希望每個大提琴手都能拉好琴。
拉出優美的琴。
他們的演奏方法常常被誤導了。
” “抱歉,是隻有我們大提琴手犯有這個毛病,還是指所有的音樂家?” “其他樂器可能也有。
但我是一個大提琴手,所以我也聽其他大提琴手的。
當我聽出毛病的時候……你瞧,有一次,我看見一群年輕人在科雷爾博物館的大廳演奏,大家都從他們身邊匆匆走過去,我卻停下來聽他們演奏。
我極力控制住自己沒有走到他們面前去跟他們說。
” “他們拉錯了?” “不算是。
但……咳,就是沒有。
就是少了。
不過你瞧,我要求太高了。
我知道我不應該要求每個人都達到我給自己定的水平。
我想他們還隻是音樂學院的學生。
” 那女的第一次靠到椅背上,看着在中央噴泉潑水嬉鬧的孩子們。
最後蒂博爾打破沉默,說道: “星期二那天您大概也有這種沖動吧。
想過來找我把您的意見說出來。
” 她微笑了一下,但馬上變得非常嚴肅。
“沒錯,”她說道。
“我确實想。
因為當我聽你演奏的時候,我聽見了以前的我。
恕我直言,你現在的路子不對。
當我聽你演奏的時候,我很想幫你走上正軌。
宜早不宜遲。
” “我必須聲明,我接受過奧列格·彼得羅維奇的指導。
”蒂博爾平靜地說道,等着對方的反應。
他驚奇地看見那女的強忍着沒笑出來。
“彼得羅維奇,是,”對方說道。
“彼得羅維奇在他的鼎盛時期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音樂家。
我也知道在他的學生心裡,他一定仍然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可是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如今他的想法,他那整套方法……”她搖搖頭,兩手一攤。
一時間蒂博爾氣得說不出話來,隻是瞪着她。
那女的又一次把一隻手搭在他的胳膊上,說:“我說得夠多了。
我沒有權利。
我不再打擾你了。
” 她站了起來,這個動作平息了蒂博爾的怒火;蒂博爾天生一副好脾氣,從不會對别人耿耿于懷。
再者,那女人剛才說的關于他舊日老師的那番話觸到了他内心深處一根隐隐作痛的心弦——一些他一直不敢面對的想法。
因此,當蒂博爾擡頭看着那女人時,他臉上更多的是迷惑。
“瞧,”那女的說道,“我這麼說你一定很生氣。
可我想幫你。
要是你決定想談一談,我就住在那裡。
怡東酒店。
” 這家全城最好的酒店坐落在廣場的另一頭,與咖啡店相對。
那女的微笑着指給蒂博爾看,然後邁步朝酒店走去。
蒂博爾一直看着她,快到中央噴泉時,那女的突然轉過身來,驚起一群鴿子。
她朝蒂博爾揮揮手才繼續往前走。
* 接下來的兩天,這次會面在蒂博爾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他又想起當他那麼自豪地說出彼得羅維奇的名字時她嘴角的冷笑,心裡的怒火又燒了起來。
回想那時的情景,蒂博爾知道他并不是為他舊日的老師感到生氣,而是他已經習慣認為彼得羅維奇這個名字一定會産生效果,他可以依靠彼得羅維奇這個名字得到關注和尊敬:換句話說,他把這個名字當作向世人炫耀的證書。
讓他感到如此不安的是這個證書也許并不像他原來想的那麼有分量。
他還念念不忘那女的臨别時的邀請。
當他坐在廣場上時,他的視線不時遊移到廣場的另一端,怡東酒店的大門口,出租車和豪華轎車在門口不停地迎來送往。
終于,那次會面後的第三天,蒂博爾穿過廣場,走進酒店的大理石大堂,請前台撥打那女人的分機号。
前台撥通電話,問蒂博爾名字,說了幾句以後就把話筒遞給他。
“對不起,”蒂博爾聽見那女人的聲音說。
“那天我忘了問你的名字,一下子沒想起來你是誰。
可我當然沒有忘記你。
其實我一直在想你。
我有好多話想對你說。
但是要知道,我們得把這事給做對了。
你帶着琴嗎?沒有,當然沒有了。
你一個小時以後再過來吧,一個小時整,到時把琴帶上。
我在這裡等你。
” 當蒂博爾帶着樂器回到怡東酒店時,前台馬上把電梯指給他看,告訴他麥科馬克小姐在等他。
想到在大下午進她的房間,蒂博爾覺得很不好意思,好在麥科馬克小姐的房間是一間大套房,卧室鎖着,看不見。
高大的落地窗外裝有兩扇木質遮陽闆,此時打開着,所以蕾絲窗簾随風搖擺。
蒂博爾發現走到陽台上就可以俯視廣場。
房間裡粗糙的石牆和深色的木地闆,感覺非常樸素,隻有花、墊子和古典式家具作為裝飾。
相反,女主人穿着T恤衫、田徑褲和運動鞋,像剛跑步回來。
她什麼招待也沒有——沒有茶也沒有咖啡——就說: “拉琴給我聽。
拉些你在獨奏會上拉的曲子。
” 她指了指端正地擺放在屋子中央的一把光亮的直椅,蒂博爾坐下來,拿出琴。
那女的則在一扇大窗戶前坐下,整個人側對着蒂博爾,讓人感覺不太自在。
蒂博爾調音的時候,那女的一直都看着窗外。
他開始彈了,那女的姿勢也沒有改變。
第一支曲子彈完了,女人不發一言,于是他緊接着演奏下一首,然後又是一首。
半個小時過去了,然後一個小時過去了。
昏暗的房間、簡陋的音效、飄動的蕾絲窗簾掩映下的午後陽光、遠遠傳來的廣場上的嘈雜聲,但最主要的是那個女人的存在,使他的音符有了新的深度和含義。
快一小時的時候,蒂博爾深信他的表現超出了對方的預期。
然而當他演奏完最後一曲時,兩個人默默地坐了好一會兒,那女的才終于轉向他,說道: “是,我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樣一個情況了。
這事兒不容易,可是你做得到。
你一定做得到。
我們從布裡頓[1]開始吧。
那一曲再彈一遍,第一樂章就好,然後我們聊聊。
我們一起努力,每次進步一點。
” 聽了她的話,蒂博爾真想馬上收拾東西走人。
可是另一種本能——也許僅僅是好奇,也許是其他更深層次的東西——壓過了他的自尊心,迫使他開始重新演奏那女的叫他彈的曲子。
他剛拉了幾小節,那女的就叫他停下來,開始講。
蒂博爾再次想起身走人。
出于禮貌,他決定對這不請自來的指導最多再忍五分鐘。
可是他發現自己沒有離開,多待了一會兒,然後又多待了一會兒。
他又拉了幾小
這個人很可能就在周二那天的那間屋子裡,在那二十個人裡面……” “是二十四個人,不包括組織者……” “二十四,随便。
我的意思是目前觀衆的人數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一個人。
” “您是指唱片公司的?” “唱片公司?哦,不,不是。
用不着操心那個。
不,我指能挖掘你潛力的人。
聽了你的音樂,知道你不是又一個訓練有素的平庸之才的人。
知道雖然你現在還隻是一枚繭,但隻要些許幫助,就可以破繭成蝶。
” “我懂您的意思了。
您是不是碰巧就是那個人?” “哦,拜托!我看得出來你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年輕人,可我不覺得會經常有導師主動來找你。
至少不是我這個級别的。
” 這時,蒂博爾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在犯一個大錯。
他仔細端詳着那個女人的臉。
那女的已把墨鏡摘下,她的臉溫柔友善,但帶着失望,甚至是些許憤怒。
蒂博爾直盯着她看,腦子裡拼命在想她是誰,但最後他隻能說道: “很抱歉。
您大概是位著名的音樂家?” “我叫埃洛伊絲·麥科馬克,”她微笑着說道,伸出一隻手來。
可惜這個名字對蒂博爾來說毫無意義,他不知該如何是好。
他的第一反應是假裝驚訝,他說:“真的。
太驚訝了。
”可他馬上就振作起來,知道這種謊話不僅不誠實,而且幾秒鐘内就會被揭穿的,那樣更加尴尬。
于是他坐直了身子,說道: “麥科馬克小姐,很榮幸見到您。
我知道您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是這樣,我還年輕,而且是在冷戰時期的東歐、在鐵幕下長大的,很多西歐人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和政治人物,我至今還一無所知。
所以請您原諒,我并不知道您是誰。
” “呃……真是誠實可嘉。
”雖然她嘴上這麼說,但顯然覺得受到了冒犯,沒有了之前的熱情。
兩人尴尬地沉默了片刻,蒂博爾接着說道: “您是著名音樂家,沒錯吧?” 她點點頭,目光遊移到廣場上。
“我再次向您道歉,”蒂博爾說。
“像您這樣的人會來看我的演出真是我的榮幸。
請問您演奏什麼樂器?” “和你一樣,”那女的很快地說道。
“大提琴。
所以我才會進去聽。
即便是那天那種不起眼的小音樂會,我也忍不住要去聽,不能走開。
我想我有一種使命感。
” “使命感?” “我不知道還有别的什麼叫法。
我希望每個大提琴手都能拉好琴。
拉出優美的琴。
他們的演奏方法常常被誤導了。
” “抱歉,是隻有我們大提琴手犯有這個毛病,還是指所有的音樂家?” “其他樂器可能也有。
但我是一個大提琴手,所以我也聽其他大提琴手的。
當我聽出毛病的時候……你瞧,有一次,我看見一群年輕人在科雷爾博物館的大廳演奏,大家都從他們身邊匆匆走過去,我卻停下來聽他們演奏。
我極力控制住自己沒有走到他們面前去跟他們說。
” “他們拉錯了?” “不算是。
但……咳,就是沒有。
就是少了。
不過你瞧,我要求太高了。
我知道我不應該要求每個人都達到我給自己定的水平。
我想他們還隻是音樂學院的學生。
” 那女的第一次靠到椅背上,看着在中央噴泉潑水嬉鬧的孩子們。
最後蒂博爾打破沉默,說道: “星期二那天您大概也有這種沖動吧。
想過來找我把您的意見說出來。
” 她微笑了一下,但馬上變得非常嚴肅。
“沒錯,”她說道。
“我确實想。
因為當我聽你演奏的時候,我聽見了以前的我。
恕我直言,你現在的路子不對。
當我聽你演奏的時候,我很想幫你走上正軌。
宜早不宜遲。
” “我必須聲明,我接受過奧列格·彼得羅維奇的指導。
”蒂博爾平靜地說道,等着對方的反應。
他驚奇地看見那女的強忍着沒笑出來。
“彼得羅維奇,是,”對方說道。
“彼得羅維奇在他的鼎盛時期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音樂家。
我也知道在他的學生心裡,他一定仍然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可是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如今他的想法,他那整套方法……”她搖搖頭,兩手一攤。
一時間蒂博爾氣得說不出話來,隻是瞪着她。
那女的又一次把一隻手搭在他的胳膊上,說:“我說得夠多了。
我沒有權利。
我不再打擾你了。
” 她站了起來,這個動作平息了蒂博爾的怒火;蒂博爾天生一副好脾氣,從不會對别人耿耿于懷。
再者,那女人剛才說的關于他舊日老師的那番話觸到了他内心深處一根隐隐作痛的心弦——一些他一直不敢面對的想法。
因此,當蒂博爾擡頭看着那女人時,他臉上更多的是迷惑。
“瞧,”那女的說道,“我這麼說你一定很生氣。
可我想幫你。
要是你決定想談一談,我就住在那裡。
怡東酒店。
” 這家全城最好的酒店坐落在廣場的另一頭,與咖啡店相對。
那女的微笑着指給蒂博爾看,然後邁步朝酒店走去。
蒂博爾一直看着她,快到中央噴泉時,那女的突然轉過身來,驚起一群鴿子。
她朝蒂博爾揮揮手才繼續往前走。
* 接下來的兩天,這次會面在蒂博爾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他又想起當他那麼自豪地說出彼得羅維奇的名字時她嘴角的冷笑,心裡的怒火又燒了起來。
回想那時的情景,蒂博爾知道他并不是為他舊日的老師感到生氣,而是他已經習慣認為彼得羅維奇這個名字一定會産生效果,他可以依靠彼得羅維奇這個名字得到關注和尊敬:換句話說,他把這個名字當作向世人炫耀的證書。
讓他感到如此不安的是這個證書也許并不像他原來想的那麼有分量。
他還念念不忘那女的臨别時的邀請。
當他坐在廣場上時,他的視線不時遊移到廣場的另一端,怡東酒店的大門口,出租車和豪華轎車在門口不停地迎來送往。
終于,那次會面後的第三天,蒂博爾穿過廣場,走進酒店的大理石大堂,請前台撥打那女人的分機号。
前台撥通電話,問蒂博爾名字,說了幾句以後就把話筒遞給他。
“對不起,”蒂博爾聽見那女人的聲音說。
“那天我忘了問你的名字,一下子沒想起來你是誰。
可我當然沒有忘記你。
其實我一直在想你。
我有好多話想對你說。
但是要知道,我們得把這事給做對了。
你帶着琴嗎?沒有,當然沒有了。
你一個小時以後再過來吧,一個小時整,到時把琴帶上。
我在這裡等你。
” 當蒂博爾帶着樂器回到怡東酒店時,前台馬上把電梯指給他看,告訴他麥科馬克小姐在等他。
想到在大下午進她的房間,蒂博爾覺得很不好意思,好在麥科馬克小姐的房間是一間大套房,卧室鎖着,看不見。
高大的落地窗外裝有兩扇木質遮陽闆,此時打開着,所以蕾絲窗簾随風搖擺。
蒂博爾發現走到陽台上就可以俯視廣場。
房間裡粗糙的石牆和深色的木地闆,感覺非常樸素,隻有花、墊子和古典式家具作為裝飾。
相反,女主人穿着T恤衫、田徑褲和運動鞋,像剛跑步回來。
她什麼招待也沒有——沒有茶也沒有咖啡——就說: “拉琴給我聽。
拉些你在獨奏會上拉的曲子。
” 她指了指端正地擺放在屋子中央的一把光亮的直椅,蒂博爾坐下來,拿出琴。
那女的則在一扇大窗戶前坐下,整個人側對着蒂博爾,讓人感覺不太自在。
蒂博爾調音的時候,那女的一直都看着窗外。
他開始彈了,那女的姿勢也沒有改變。
第一支曲子彈完了,女人不發一言,于是他緊接着演奏下一首,然後又是一首。
半個小時過去了,然後一個小時過去了。
昏暗的房間、簡陋的音效、飄動的蕾絲窗簾掩映下的午後陽光、遠遠傳來的廣場上的嘈雜聲,但最主要的是那個女人的存在,使他的音符有了新的深度和含義。
快一小時的時候,蒂博爾深信他的表現超出了對方的預期。
然而當他演奏完最後一曲時,兩個人默默地坐了好一會兒,那女的才終于轉向他,說道: “是,我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樣一個情況了。
這事兒不容易,可是你做得到。
你一定做得到。
我們從布裡頓[1]開始吧。
那一曲再彈一遍,第一樂章就好,然後我們聊聊。
我們一起努力,每次進步一點。
” 聽了她的話,蒂博爾真想馬上收拾東西走人。
可是另一種本能——也許僅僅是好奇,也許是其他更深層次的東西——壓過了他的自尊心,迫使他開始重新演奏那女的叫他彈的曲子。
他剛拉了幾小節,那女的就叫他停下來,開始講。
蒂博爾再次想起身走人。
出于禮貌,他決定對這不請自來的指導最多再忍五分鐘。
可是他發現自己沒有離開,多待了一會兒,然後又多待了一會兒。
他又拉了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