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生與死
關燈
小
中
大
每當有人想要辦馬車拉棺的葬禮,我們就得去找一位老人家,他人很好,是專門跟電影行業合作的,給許多恐怖片供應過馬匹。
但是隻消看看他的馬匹就會知道,用來拍電影還行,但是要承擔拉棺的重任,在人群中穿行,那可真是糟糕。
我不是對這位老人家不敬(他已經去世),這些馬對電影行業來說确實還行,但是對我們來說确實不行。
祖父的馬車隊是絕妙的,所有的馬都非常完美,馬具一流,就連送葬人的穿着都一絲不苟。
這就是我們能提供的服務質量,非同凡響啊。
出發去加納時,我聯系了一個當地人,這人說他們可以幫忙把遺體運回到加納的村莊裡,能提供這樣那樣的各種服務。
到了那裡,我們花幾天時間看了看那裡的太平間,然後馬上意識到,這些東西都太垃圾了,我們絕對不會把自己的品牌跟他們挂鈎。
我之前就聽說加納的情況很糟糕,事實也确實如此。
到了那邊,我覺得自己簡直好像降落在了火星上。
頭幾次出差,我住在賓館裡,那裡住着南非人、澳洲人等,大部分都是做礦産行業的;還有很多黎巴嫩人、法國人和比利時人,也有一些中國人,他們都從事建築行業。
我在那裡認識了一些加納人,他們如果告訴我說一點鐘會來接我,其實三點鐘才會到——這是典型的“非洲時間”。
過了幾年,我就完全習慣了。
他們要用四五個月才能安排好一場葬禮,所以遺體就一直擺在那裡,被凍得死死的。
我們在英國的冰櫃溫度維持在6攝氏度,而他們的冰櫃溫度則維持在零下6攝氏度,搞得這裡好像是冰島的一部分一樣。
如果把遺體從冰櫃裡拿出來,它将腐敗得非常快。
要記得,他們要給遺體做傳統洗滌,還要在守喪夜把遺體拿出來供大家吊唁。
在我去過的任何醫院,都貼着這麼一個告示——你要提前三天告訴他們需要用遺體,他們得花一天來找到那具遺體,再用兩天來解凍。
而找錯遺體還進行了解凍的事也經常發生。
如果在遺體存放期間沒有保持續費,他們也會直接把遺體從冰櫃裡拿出來。
我去過一個太平間,看到有遺體被放在地上,腐壞程度不一——因為沒續費。
簡直像是周五晚上的卸貨港一樣。
到處都是遺體,整個畫面極度不真實。
你真得看看那個場景,看看那些遺體的樣子。
從冰櫃裡取出遺體後,在給遺體進行洗滌、穿衣的二、三甚至四小時的時間裡(時間長短取決于是誰在做這些儀式,這些人的動作快不快),遺體同時也在解凍。
等到給遺體穿上衣服,七種肯特布都放在身邊,所有東西都弄好之後,遺體都已經濕漉漉、血淋淋的了。
真是恐怖。
我當時這麼想:我可以改變這裡的喪葬服務現狀。
加納的喪葬承辦人做的事情真是太糟糕了。
我們到加納找到這塊地,然後建了房子。
(他把電腦屏幕微微傾斜,避開三月的陽光,讓我可以看到他在加納新建房子的照片;在其中一張照片裡,他穿着喪葬儀式的服飾,全身裹着布,隻露出一邊的肩膀。
)你看,這座房子裡有一個餐館,還有酒水吧台等區域,專門給那些遠道而來的人使用。
這是教堂,而這片區域是太平間和遺體洗滌處。
我們現在把全部的規劃都做好了,總共面積有1.4萬平方米。
我們代表的是克裡布父子公司,而這就是我們的生意——克裡布父子公司加納分公司。
火葬場技工 斯潘塞·李 倫敦很奇怪。
非常非常奇怪。
但我已經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每個人、每個地方都有其奇怪之處。
每個人都有些地方會讓人覺得,“等等,這真奇怪”。
這隻是因為别人和我們的認知不一樣罷了。
他們也可能覺得我很奇怪。
“看看這個怪人,他居然在火葬場工作。
”你明白嗎?又或者是:“他什麼毛病?為什麼不搞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呢?” 大樓北邊有幾個火化爐,火化爐由斯德哥爾摩的托依堡公司制造。
旁邊是碎骨機。
“好像一台巨大的轉筒式烘幹機,裡面有七個不同型号的瓷制球,”他說,“這是用來把那些脆骨弄碎的。
”碎骨機的右邊,是一堆鐵質或非鐵質的托盤。
“那是一小塊髋骨,”他說,“那是更大一些的髋骨。
那是眼窩。
”大部分骨灰由一家荷蘭公司接收,其他部分由朋友和親戚接收。
“他們會說,那是他的一部分。
他們還因此在希思羅機場那該死的安檢系統遇上過麻煩。
不管怎樣,那些人還是想把骨灰拿回去,他們會來認領。
”這裡冷得出奇,因為通過燃燒遺體給房間加熱是不道德的。
他的手套外層是用粗麻布做的,有點像用來端盤子的耐高溫手套。
附近有一堆用舊紙闆做成的藍色盒子。
每個藍色盒子裡裝着兩三公斤的骨灰。
“我留意到,有些名字在倫敦越來越少人用了,比如維奧萊特、希爾達、碧翠斯、埃德加、珀西、格拉迪斯、伊迪絲、埃塞爾和伊麗莎等等。
” 七年前,我剛來這裡工作時,我們一天要做28次服務。
現在,平均來說是12到13次吧。
現在的死亡率下降了。
這也符合預測。
這是因為年代的關系。
一個年代的人開始死去,就會出現一波浪潮;然後下一個年代的人到這個歲數之前,會有一段間隔。
所以死亡率會有高潮和低谷。
另外,很多人搬離了這個地區。
這裡慢慢變成一個外國人社群,他們的喪葬方式不一樣。
目前我們處于死亡率低的時期,不久死亡率又會升高。
仔細一想,這事兒挺奇怪的,不是嗎,因為業内人會這麼談論:“哦,你忙嗎?”那你會說:“不啊……”這反而是一件好事,不是嗎?!因為這意味着沒有那麼多人死去啊!但這畢竟是一份職業,人們的确會因為不忙而擔心。
很多喪葬承辦人都會隐隐擔心,畢竟這關乎他們的生計呢。
壓力挺大的。
對喪葬承辦人來說,将遺體寄送回本國現在是一項大生意。
有各種不同的案頭工作需要做。
我的意思是說,我并沒有完全理解這件事。
在有些文化裡,葬禮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内舉行,這是他們的文化。
所以每件事都要盡快做完。
文件要集中起來,要盡早聯系墓地,要盡快把墓地挖好等等。
這些事情完成的速度簡直驚人。
我們這裡不為特定族群提供墓地。
不是說我們不歡迎他們使用我們的墓地,而是他們希望有一塊專用墓地,把他們的家人集中葬在一起。
我們沒有那麼大一塊空間。
政策也沒有規定我們要為特定的人群提供特定的墓地。
這裡的墓地是為每個人準備的。
我們不可能對某個人說:“你不能葬在這裡,因為你不是什麼什麼人。
”我們肯定不會這麼說。
◇◆◇ 最令人擔心的事情,也是你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就是出現流行病和傳染病。
我們擔心過禽流感。
這玩意,隻要有人得了,就會在空氣中傳播,這是個大問題。
我記得有一年,我們總共做了5,700次火化,那一年應該有很多人得了傳染病。
如果是大型傳染病,火化工作需要在六周内完成。
每個火葬場可能都要在六周内做5,000次火化。
在大型傳染病流行的最後階段,所有的喪禮服務都會被取消。
你如果想要辦喪禮,隻能去教堂請求快速服務。
一般來說,我們會安排靈車運送棺材。
屍體在裡面,直接送到地下室,準備火化。
這一個進去,下一個馬上進來。
也許我們每間葬禮祈禱室都應該配一位牧師,這樣我們接收到棺材,可以先做幾次祈禱,再送屍體下去火化。
這樣會好一點。
傳染病控制計劃的最後階段是停止一切喪禮服務,我們唯一的工作就是接收棺材。
幾乎是一整車一整車地運進來。
把很多屍體存放在無冷藏的地方是個大問題,特别是在由空氣傳播的大型傳染病流行期間。
我們一直擔心着,因為這些屍體需要趕緊處理。
當然,我們也得做好準備,我們自己也有可能得這種傳染病。
就算不會因此而死掉,也會因為得病而無法來上班嘛。
所以我們整天想着:“還有誰可以來幫忙?有誰可以來培訓?要是還有誰會操作這些機器就好了。
”要學會操作機器,得先上一些深度課程,還要通過考試。
我們這裡會使用機器的隻有五個人。
如果有三個人病了,我們要二十四小時連軸轉,怎麼辦?我們不能讓剩下的兩個人日夜輪班,這是不可能的。
任何時候都至少需要兩個人同時值班。
禽流感是最讓我們擔心的。
但它還沒有發生過。
但願它永遠不會發生。
但如果真的發生了,我們也可以應對。
因為最大的擔憂其實是,你要怎麼解決……怎麼避免像中世紀瘟疫發生時屍體堆積如山的情況? 倫敦經曆過很多次這樣的情況。
希望以後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希望我們的醫藥能夠阻止大規模流行病吧。
不過,任何可怕的病毒都會首先擊潰最脆弱的年齡層,也就是最年幼和最年老的那些人。
在城市裡,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存放屍體。
有些火葬場隻有一台碎骨機,他們可能就要依賴我們了。
我們有四台碎骨機。
但我們也可能需要依賴那些有八台碎骨機的公司。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1)《當日比賽》節目,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一檔體育節目,每天播報當日體育賽事。
(2)約翰·庫珀·克拉克(1949— ),英國表演詩人,被稱為“朋克詩人”。
(3)牡蛎卡,大倫敦地區通用的交通卡。
(4)紹索爾,英國倫敦西部的一個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屬于倫敦伊靈區。
(5)鮑裡斯自行車,倫敦前市長鮑裡斯·約翰遜在任時開始的城市共享單車計劃,所有權歸倫敦交通局,現在由桑坦德銀行資助。
(6)先令在現行的英鎊系統中已經不再使用,一先令相當于24便士。
但是隻消看看他的馬匹就會知道,用來拍電影還行,但是要承擔拉棺的重任,在人群中穿行,那可真是糟糕。
我不是對這位老人家不敬(他已經去世),這些馬對電影行業來說确實還行,但是對我們來說确實不行。
祖父的馬車隊是絕妙的,所有的馬都非常完美,馬具一流,就連送葬人的穿着都一絲不苟。
這就是我們能提供的服務質量,非同凡響啊。
出發去加納時,我聯系了一個當地人,這人說他們可以幫忙把遺體運回到加納的村莊裡,能提供這樣那樣的各種服務。
到了那裡,我們花幾天時間看了看那裡的太平間,然後馬上意識到,這些東西都太垃圾了,我們絕對不會把自己的品牌跟他們挂鈎。
我之前就聽說加納的情況很糟糕,事實也确實如此。
到了那邊,我覺得自己簡直好像降落在了火星上。
頭幾次出差,我住在賓館裡,那裡住着南非人、澳洲人等,大部分都是做礦産行業的;還有很多黎巴嫩人、法國人和比利時人,也有一些中國人,他們都從事建築行業。
我在那裡認識了一些加納人,他們如果告訴我說一點鐘會來接我,其實三點鐘才會到——這是典型的“非洲時間”。
過了幾年,我就完全習慣了。
他們要用四五個月才能安排好一場葬禮,所以遺體就一直擺在那裡,被凍得死死的。
我們在英國的冰櫃溫度維持在6攝氏度,而他們的冰櫃溫度則維持在零下6攝氏度,搞得這裡好像是冰島的一部分一樣。
如果把遺體從冰櫃裡拿出來,它将腐敗得非常快。
要記得,他們要給遺體做傳統洗滌,還要在守喪夜把遺體拿出來供大家吊唁。
在我去過的任何醫院,都貼着這麼一個告示——你要提前三天告訴他們需要用遺體,他們得花一天來找到那具遺體,再用兩天來解凍。
而找錯遺體還進行了解凍的事也經常發生。
如果在遺體存放期間沒有保持續費,他們也會直接把遺體從冰櫃裡拿出來。
我去過一個太平間,看到有遺體被放在地上,腐壞程度不一——因為沒續費。
簡直像是周五晚上的卸貨港一樣。
到處都是遺體,整個畫面極度不真實。
你真得看看那個場景,看看那些遺體的樣子。
從冰櫃裡取出遺體後,在給遺體進行洗滌、穿衣的二、三甚至四小時的時間裡(時間長短取決于是誰在做這些儀式,這些人的動作快不快),遺體同時也在解凍。
等到給遺體穿上衣服,七種肯特布都放在身邊,所有東西都弄好之後,遺體都已經濕漉漉、血淋淋的了。
真是恐怖。
我當時這麼想:我可以改變這裡的喪葬服務現狀。
加納的喪葬承辦人做的事情真是太糟糕了。
我們到加納找到這塊地,然後建了房子。
(他把電腦屏幕微微傾斜,避開三月的陽光,讓我可以看到他在加納新建房子的照片;在其中一張照片裡,他穿着喪葬儀式的服飾,全身裹着布,隻露出一邊的肩膀。
)你看,這座房子裡有一個餐館,還有酒水吧台等區域,專門給那些遠道而來的人使用。
這是教堂,而這片區域是太平間和遺體洗滌處。
我們現在把全部的規劃都做好了,總共面積有1.4萬平方米。
我們代表的是克裡布父子公司,而這就是我們的生意——克裡布父子公司加納分公司。
火葬場技工 斯潘塞·李 倫敦很奇怪。
非常非常奇怪。
但我已經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每個人、每個地方都有其奇怪之處。
每個人都有些地方會讓人覺得,“等等,這真奇怪”。
這隻是因為别人和我們的認知不一樣罷了。
他們也可能覺得我很奇怪。
“看看這個怪人,他居然在火葬場工作。
”你明白嗎?又或者是:“他什麼毛病?為什麼不搞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呢?” 大樓北邊有幾個火化爐,火化爐由斯德哥爾摩的托依堡公司制造。
旁邊是碎骨機。
“好像一台巨大的轉筒式烘幹機,裡面有七個不同型号的瓷制球,”他說,“這是用來把那些脆骨弄碎的。
”碎骨機的右邊,是一堆鐵質或非鐵質的托盤。
“那是一小塊髋骨,”他說,“那是更大一些的髋骨。
那是眼窩。
”大部分骨灰由一家荷蘭公司接收,其他部分由朋友和親戚接收。
“他們會說,那是他的一部分。
他們還因此在希思羅機場那該死的安檢系統遇上過麻煩。
不管怎樣,那些人還是想把骨灰拿回去,他們會來認領。
”這裡冷得出奇,因為通過燃燒遺體給房間加熱是不道德的。
他的手套外層是用粗麻布做的,有點像用來端盤子的耐高溫手套。
附近有一堆用舊紙闆做成的藍色盒子。
每個藍色盒子裡裝着兩三公斤的骨灰。
“我留意到,有些名字在倫敦越來越少人用了,比如維奧萊特、希爾達、碧翠斯、埃德加、珀西、格拉迪斯、伊迪絲、埃塞爾和伊麗莎等等。
” 七年前,我剛來這裡工作時,我們一天要做28次服務。
現在,平均來說是12到13次吧。
現在的死亡率下降了。
這也符合預測。
這是因為年代的關系。
一個年代的人開始死去,就會出現一波浪潮;然後下一個年代的人到這個歲數之前,會有一段間隔。
所以死亡率會有高潮和低谷。
另外,很多人搬離了這個地區。
這裡慢慢變成一個外國人社群,他們的喪葬方式不一樣。
目前我們處于死亡率低的時期,不久死亡率又會升高。
仔細一想,這事兒挺奇怪的,不是嗎,因為業内人會這麼談論:“哦,你忙嗎?”那你會說:“不啊……”這反而是一件好事,不是嗎?!因為這意味着沒有那麼多人死去啊!但這畢竟是一份職業,人們的确會因為不忙而擔心。
很多喪葬承辦人都會隐隐擔心,畢竟這關乎他們的生計呢。
壓力挺大的。
對喪葬承辦人來說,将遺體寄送回本國現在是一項大生意。
有各種不同的案頭工作需要做。
我的意思是說,我并沒有完全理解這件事。
在有些文化裡,葬禮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内舉行,這是他們的文化。
所以每件事都要盡快做完。
文件要集中起來,要盡早聯系墓地,要盡快把墓地挖好等等。
這些事情完成的速度簡直驚人。
我們這裡不為特定族群提供墓地。
不是說我們不歡迎他們使用我們的墓地,而是他們希望有一塊專用墓地,把他們的家人集中葬在一起。
我們沒有那麼大一塊空間。
政策也沒有規定我們要為特定的人群提供特定的墓地。
這裡的墓地是為每個人準備的。
我們不可能對某個人說:“你不能葬在這裡,因為你不是什麼什麼人。
”我們肯定不會這麼說。
◇◆◇ 最令人擔心的事情,也是你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就是出現流行病和傳染病。
我們擔心過禽流感。
這玩意,隻要有人得了,就會在空氣中傳播,這是個大問題。
我記得有一年,我們總共做了5,700次火化,那一年應該有很多人得了傳染病。
如果是大型傳染病,火化工作需要在六周内完成。
每個火葬場可能都要在六周内做5,000次火化。
在大型傳染病流行的最後階段,所有的喪禮服務都會被取消。
你如果想要辦喪禮,隻能去教堂請求快速服務。
一般來說,我們會安排靈車運送棺材。
屍體在裡面,直接送到地下室,準備火化。
這一個進去,下一個馬上進來。
也許我們每間葬禮祈禱室都應該配一位牧師,這樣我們接收到棺材,可以先做幾次祈禱,再送屍體下去火化。
這樣會好一點。
傳染病控制計劃的最後階段是停止一切喪禮服務,我們唯一的工作就是接收棺材。
幾乎是一整車一整車地運進來。
把很多屍體存放在無冷藏的地方是個大問題,特别是在由空氣傳播的大型傳染病流行期間。
我們一直擔心着,因為這些屍體需要趕緊處理。
當然,我們也得做好準備,我們自己也有可能得這種傳染病。
就算不會因此而死掉,也會因為得病而無法來上班嘛。
所以我們整天想着:“還有誰可以來幫忙?有誰可以來培訓?要是還有誰會操作這些機器就好了。
”要學會操作機器,得先上一些深度課程,還要通過考試。
我們這裡會使用機器的隻有五個人。
如果有三個人病了,我們要二十四小時連軸轉,怎麼辦?我們不能讓剩下的兩個人日夜輪班,這是不可能的。
任何時候都至少需要兩個人同時值班。
禽流感是最讓我們擔心的。
但它還沒有發生過。
但願它永遠不會發生。
但如果真的發生了,我們也可以應對。
因為最大的擔憂其實是,你要怎麼解決……怎麼避免像中世紀瘟疫發生時屍體堆積如山的情況? 倫敦經曆過很多次這樣的情況。
希望以後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希望我們的醫藥能夠阻止大規模流行病吧。
不過,任何可怕的病毒都會首先擊潰最脆弱的年齡層,也就是最年幼和最年老的那些人。
在城市裡,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存放屍體。
有些火葬場隻有一台碎骨機,他們可能就要依賴我們了。
我們有四台碎骨機。
但我們也可能需要依賴那些有八台碎骨機的公司。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1)《當日比賽》節目,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一檔體育節目,每天播報當日體育賽事。
(2)約翰·庫珀·克拉克(1949— ),英國表演詩人,被稱為“朋克詩人”。
(3)牡蛎卡,大倫敦地區通用的交通卡。
(4)紹索爾,英國倫敦西部的一個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屬于倫敦伊靈區。
(5)鮑裡斯自行車,倫敦前市長鮑裡斯·約翰遜在任時開始的城市共享單車計劃,所有權歸倫敦交通局,現在由桑坦德銀行資助。
(6)先令在現行的英鎊系統中已經不再使用,一先令相當于24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