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生與死

關燈
一個嬰兒救活。

    那是在伊靈。

    我當時還是個新人,努力做着我該做的事,而我的搭檔也是我的同班同學,我們倆都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

    我把這件事記錄在案之後,就離開了現場,點了一支煙……真是無法接受那樣的結果啊。

     喪葬承辦人 約翰·哈裡斯 我們坐在他的辦公室裡。

    辦公室位于坎甯鎮他家族開設的殡儀館裡。

    書架上放着兩個版本的《美國死亡方式》。

    固定電話輕柔的鈴聲跟他手機的鈴聲此起彼伏地響着。

    天氣晴朗。

    我們在外面兜圈走着,他擰開了竹架子旁邊的中國式小噴泉。

     我的曾祖父最開始做這門家族生意。

    當他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上面的時候,我們的事業就開始了。

    他是個頑固的人,事事都必須分毫不差。

    他從來不把自己看作一位真正的商人;誰要想這樣看待他,首先得把他拉出去給他一槍。

    他是一位喪葬承辦人。

    就算把他撕成幾萬片,每一片的他也還是一位喪葬承辦人。

    要想把這份工作做到十全十美,就必然會增加成本從而損失一部分利潤,然而這正是曾祖父堅持的事情,這種對工作全心盡責的傳統也成為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

    他的原話是這麼說的:“一位喪葬承辦人要把這份事業當做畢生的使命去做,而不是為了面包和黃油才去做。

    ”他的意思是說……你做這份工作不是為了錢,隻是生而為喪葬承辦人,就要把這份工作做好。

    有趣的是,後來他聲名遠揚,大家都知道來這裡辦葬禮會得到高标準的服務。

    這其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生意。

    最後,他也不需要去打廣告,隻要把門打開,自然有生意進來。

    人們自然會來找我們,而我們其實也不可能搬遷位置。

    如果你是在倫敦東區出生,你也會在倫敦東區死去。

    每個人都知道葬禮是怎麼回事,大家也都會談論關于葬禮的事。

    你知道,葬禮一般都很隆重。

    對于工薪階層,你得給他們辦得像模像樣。

    我們不需要上黃頁,也不需要在電視上搞些花哨的廣告。

     我從18歲進入這個行業,到現在已經37年了。

    我們做過一些教會廣告,這是為了跟教會維持良好的關系。

    那時候我們在東區的生意非常好。

    很多外國人從戰時或者戰前來到這裡。

    有波蘭社群——一直都有——這裡畢竟是碼頭區嘛。

    世界上任何一個碼頭區都會有很多移民。

    你說說看,世界上有哪個大城市沒有華人社群呢?華人總有一塊地盤。

    越南人、波蘭人以及一些加勒比人同樣如此。

    所以像倫敦這樣的港口城市,自然也會有這些小聚居區。

    但那個時候,他們的數量還不多。

     到了今天,移民數量幾乎呈現量子級别的增長。

    就我們聊天的這個當兒,肯定就有幾個外國人搬到這片區域。

    他們大量湧進來,把很多地方變成聚居區。

    這裡人口流動性非常高,新來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外國人。

    他們不知道我們是幹嘛的。

    熟悉我們的人都搬出去了。

    昨天我去了一所房子,那家人是老東區人,現在搬到了克拉克頓,他們家裡有人去世時,一定會請我們克裡布父子公司去辦喪事。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也在搬遷。

    我們在本弗利特和濱海利都有辦公室。

    我們一直在跟進東區人的生意,因為我們在東區人那裡有優勢。

    第一代人搬出去之後還是會回來找我們,但第二代人不會知道克裡布父子公司。

    所以我們必須趁着第一代人還在的時候擴大影響力。

    我們可以在埃塞克斯開展生意,還有皮特西和巴茲爾登地區,那些地方都有很多東區人。

    如果我們去那裡,還會有很多人找我們,因為我們有克裡布父子公司這塊招牌。

    我們還有時間把我們的品牌知名度擴散到下一代,那樣我們就能延續這樁家族生意。

    但如果我們現在不把握時機,以後肯定沒戲。

     然後我們得好好考慮:我們既然已經在這裡建造了這座雄偉的大樓,就要想辦法讓人們來這裡找我們,而不是都跑到埃塞克斯去找我們。

    我們要讓人走進我們在這裡的這扇門。

    不管問哪一個喪葬承辦人,都肯定會得到同樣的回答:既然辦公室在這裡,肯定是希望能從附近的人中間招徕生意嘛,不是嗎?如果弄不來其中一半的人,那總還有剩下的一半呢——那究竟要怎麼接觸他們呢? 我們可以跟東歐人合作。

    我們現在正是瞄準了波蘭社群。

    我們觀察了波蘭人的辦事方式:他們隻是開車來接收屍體,然後就直接離開。

    目前居住在這一塊的波蘭移民都是工薪階層,他們大部分人的小房子得住五六個人。

    他們在英國可能會同時打兩三份工,這樣一下子就能賺到300至400英鎊。

    這400英鎊放在波蘭是個什麼概念呢?——波蘭跟英國相比,薪酬差距有16倍之大。

    他們賺來的錢不會存在英國,而是都流回波蘭。

    我們看到許多車來往于波蘭和英國之間,每輛車裡都坐了四五個人,每四五周走一趟。

    錢就是這樣跟着他們回流的。

     我雇傭過一個波蘭女孩,我讓她去聯系所有的波蘭喪葬承辦人,提出幫他們做喪葬服務,電子郵件、傳真、電話都用上了。

    如果沒有我們來提供服務,他們得大老遠從波蘭跑來,在這裡花掉一整天時間,更别說還要去大使館弄身份文件什麼的。

    但隻要聯系我們,這邊就能幫他們去接收遺體,然後塗好香料防腐,還能幫忙處理那些身份文件,他們隻要有個人直接過來就行。

    本來可能需要三四個喪葬承辦人大老遠到英國才能帶走遺體,現在隻要讓一個人來就行了,而這個人一次可以帶四具遺體回去。

    做一次這樣的服務,我們能賺到2先令(6)。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為了幾先令做這樣的事呢?答案是,再過10到15年,波蘭人社區會發展起來,而波蘭人口會是大量的。

    這些人還是需要葬禮,并且肯定還是傾向于進行土葬,那好棺材肯定少不了。

    他們可能會成為克裡布父子公司下一代目标客戶的中流砥柱。

    如果我們在波蘭社群或者是立陶宛社群裡面立住腳跟,公司就能夠流傳下去了,不是嗎? 印度人、錫克教徒,還有很多非洲國家的人都有對遺體進行洗滌的傳統。

    他們族群裡任何一個普通的喪葬承辦人,其車庫裡肯定都有這套裝備。

    我們在比較幹淨的區域做過洗滌,可以直接用花灑,也可以用瓶瓶碗碗裝水來洗,想用什麼方式都有相應的裝備可選。

    來什麼人,我們就在牆上放什麼神。

    對待這件事,我們是很認真的。

     我們這裡也存放過中國人的骨灰,他們的文化很獨特,認為骨灰不僅僅是骨灰。

    對他們來說,人是有兩個靈魂的,去重生的靈魂是其中一個,歸我們這裡看管。

    有些靈魂會跟骨灰待在一起,留在這個國家。

    所以在這裡存放骨灰,靈魂的一部分也跟着骨灰住在這裡。

    為了讓中國人也能來這裡使用我們的服務,我們就設立了這套設施。

    留在這裡的靈魂是需要照顧的,所以他們會帶酒水來,為先靈點香,這就是他們的祈禱方式。

    吃的喝的都要有,因為這會讓先靈快樂。

    中國人的喪葬,每次到場吊唁的賓客會有60到80人,這樣他們都能看到我們設立的骨灰堂。

    我知道他們在别的地方肯定無法得到這樣的服務。

    菲律賓人辦喪事時則要通宵守夜。

    他們會把食物帶來,跟遺體通宵坐在一起,每次葬禮到場的人能有200到300人。

    普通的喪葬承辦人可承載不了這個體量的來客。

    每次有菲律賓人辦葬禮時,我們都把最大的房間留給他們,裡面可以坐60到70人,過程完整而美好。

    儀式過後,他們就可以自己掌管那個房間——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已經下班了——他們接手繼續接待,把桌子什麼的都擺出來,擺上食物,搞得像在自助餐廳一樣,然後在那裡守一整夜。

    我們就是這樣,會根據客戶的文化提供服務。

    他們可能會待一整個周末,到了周一才回家,這時候我們就負責把遺體寄送回菲律賓。

    菲律賓社群的人口基數很大,但以後也可能會減少。

    年輕的一代可能不會想把遺體寄回菲律賓。

    我們寄送的菲律賓遺體年齡大約都是50、60或70多歲的。

    他們都在菲律賓出生,家人都還在家鄉。

    年輕一代則都如英國人一般了,他們想在這裡受葬。

    我們也做過幾場跟非洲的有點像的菲律賓葬禮。

    現在這代人裡面95%還是希望葉落歸根,但年輕一代就并非如此。

    到了第三代,應該全部都會選擇葬在這裡,所以這條客戶線肯定會慢慢收窄。

     他們會知道我們嗎?會來找我們嗎?我們希望現在做的工作将來能帶來回報。

     ◇◆◇ 我絕對不會放棄,隻是需要改變而已。

    一步一步走來,看到合适的機會,我就會做出改變。

    我們不是做出口貿易的商人,我們不是那種把産品放進貨車,運到利茲然後出海去的商人。

    所以怎樣才能一方面吸引更多客戶,另一方面繼續讓這門生意正常運轉呢?我們想,一定要做特殊而精進的業務,能夠吸引人們從遠方來參加葬禮。

    我們看向非洲。

     我乘飛機去了加納,看了看當地的狀況,覺得我們可以把生意擴展到加納去。

    在加納,喪葬服務這門生意也很大,規模跟我們用馬車運送棺材的時候差不多。

    以前,在一個周五的夜晚,父親、格雷姆和我專門跑到荷蘭去看他們有沒有我們想要的那種馬。

    到了周日,我們買了兩匹馬帶回英國。

    回來時,馬還要經過檢疫,要30天後才能拿到檢疫結果。

    父親14歲前經常接觸馬,對馬非常精通。

    雖然我不太懂馬,但是總體來說還是知道好馬的标準的。

    我們大老遠跑到荷蘭去買馬,就是因為我們知道英國沒有這種好馬。

    我父親說,在我還小的時候,祖父辦的馬車拉棺葬禮可是絕無僅有。

    我們需要找回這種質量的馬并帶回英國來。

    父親那時對他的馬非常不滿意,對走在那樣的馬前面感到非常羞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