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好好相處

關燈
聽;另一方面,她在對話中非常小心,嘗試着不要“洩露”任何關鍵信息。

    可最後大壩還是決堤了,她終于敞開心扉。

    她講述了想要發展個人事業的同時又要照顧年幼孩子所必然會面對的痛苦;更别提後來,她母親突然得了老年癡呆症,她的照料負擔就又加重。

    她提到兒子,還有他們早期的漫遊生活:先是從澳大利亞搬到丹麥的聖彼得堡,然後到阿姆斯特丹,最後到了倫敦。

    在這裡,她的兒子一開始被送到布裡克斯頓的一家托兒所。

     在我的家庭裡,我是那個總會這麼做的人:每次我們到一個好地方,我就提議,不如我們搬到這裡來吧。

    後來他們實在是被我這種在某個地方待一天就想搬過去的想法弄煩了。

    我們有一次旅行到峰區的哈瑟西奇鎮,我又開始發表著名的“我們搬家吧”演講,說這裡很美啊,很好啊,等等。

    正當此時,我看到三個少年,可能跟我的兒子鄧肯差不多大吧,在哈瑟西奇主街的汽油站外面閑逛,他們看起來無聊得要命;我就想,要是我們住在哈瑟西奇,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攀岩。

    整個鎮都在攀岩,因為這個地方處于峰區最适合攀岩的一片特殊地帶,人們除了做這個就沒有什麼别的事情可幹。

    我看着這些孩子,然後想,我才不希望我的孩子經曆這種無盡的無聊生活。

    在這種地方養育孩子當然也有好處,這我無可否認,但看到幾個孩子無所事事的樣子,确實讓我停下來想了片刻。

     哈克尼區有非常活躍的文化生活。

    兒子也在這裡交到了在别的地方交不到的朋友——那些擁有很多不同興趣的朋友,那些跟他很不一樣的朋友,大家都非常不同,都想做很不一樣的事情。

    他們中有些人想要做演員,有的想成為經濟學家,好些人已經是音樂家,還有些人熱愛運動。

    在這裡居住,不同體驗的寬度帶來的就是機會的寬度。

    跟他一起玩的人都能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東西。

     他有很強的自信。

    他覺得自己是這個充滿可能性和機會的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他能抓住擺在他面前的機會,也能做很多事情。

    就在路的那頭有一個攀岩中心,他經常去那裡參加活動。

    離家十分鐘路程的地方有一個馬術中心,他也去那邊騎了幾年的馬。

    他晚上還去“内閣之聲”(14)俱樂部,玩到早上五點才坐地鐵回家。

     他在貝思納爾格林上中學,那裡有很多黑人孩子。

    他最好的朋友來自一個有十個孩子的尼日利亞家庭,他們一家人經常往返于英國和尼日利亞之間。

    他中學階段就有錫克教的朋友,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追求,但大家都有個共同的特質。

    就連食物也是如此,我們身邊都是土耳其商店、印度商店,多種多樣。

     他能非常自信地擁抱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

    我經常擔心一些事情,但他拒絕為這些事情憂慮,可能這就是他的少年氣質吧。

    大家總聽到關于刀傷案之類的事情,雖然我覺得這有一部分是媒體在危言聳聽,但确實有一些孩子在這類型事件中受重傷,甚至被殺死。

    這太可怕了,但我不認為有些中産階級家庭說的“我們不希望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所以幹脆把他們帶走吧”是這些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

    我不是說我要留下來當什麼烈士。

    我們喜歡這裡,因為這裡很多元,很有趣,各種文化都在這裡彙聚。

    我們住的那條街的盡頭是清真寺,這裡還有很大的土耳其社群,路的那邊則聚集着倫敦最大的猶太教哈西德派群體,再就是黑人社群,他們一半是穆斯林,一半是基督徒。

    實際上,這些社群都和平相處着,我認為這樣的現狀背後有着重要意義。

     在倫敦,特别是在哈克尼區長大的孩子還會擁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他們能夠學會如何面對、處理或者是避免社會沖突。

    有很多信号是我兒子能感知到而我感知不到的。

    有時候我們能看到一些看似非常平常的景象,比如人們站在一起的方式,有的是保持着一定距離,有的則不然——這些背後都是有原因的。

    還有就是什麼時候能跟别人進行眼神接觸,什麼時候最好不要有眼神接觸等等,我兒子能知道這些事情的規律和原因。

    這種能力看起來像是天生的,但實際上是多年的學習積累。

    我覺得這是一種真正的技能,在這裡長大的孩子就是有這種特殊的“天賦”,有理解這種情境的能力。

    當然,這也是一種生存機制,可以轉化為别的用途。

     還有一件事情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住在倫敦,尤其是哈克尼區,自然和外界對于你來說觸手可及。

    隻要沿着我們住的那條街走到盡頭,你就會發現沼澤和河。

    我兒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去騎馬,他跟别人共用一匹馬,每周有三四天都去,走過去隻需要十分鐘。

    有時候,我覺得經常去去鄉下也挺好。

    他從六歲起就開始參加森林知識團(15),這個組織有點像嬉皮士童子軍,崇尚和平主義、左翼和無宗教,跟貝登堡搞的那個世界女童子軍協會(16)不一樣;森林知識團專為城市裡的孩子設計,讓他們去鄉下露營,自己紮營,尋找可食用的漿果等等,而貝登堡那個有點像軍事化訓練。

     雖然大家都會告訴你,在英國人人平等,但階級系統是存在的,而且階級系統在這裡要顯著得多、根深蒂固得多。

    我想,講話口音就跟階級有着根本的關聯。

    盡管方言在很多地方都有可取之處,人們也越來越願意接受方言,但在倫敦,不标準的發音仍然意味着你在語言方面的劣勢,會被人看作不夠聰明。

    當然,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我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我覺得很多人就是這麼想的。

    在教育鄧肯時,我發現他養成了一些不好的講話習慣,比如把“th”發成“v”。

    我就覺得很苦惱。

    如果他一直這樣,等他長大一些,别人會不把他當回事。

    因此我會糾正他,他也盡量改正,現在他比以前好多了,但時不時還是需要提醒和糾正。

    他跟朋友怎麼說話都可以,但必須學習标準發音,這樣他長大後别人才會尊重他。

    不管對錯,對我來說這就是社會現實。

    鄧肯很聰明,他以後想從事工程或政治方面的工作,不是說要當政客,而是政治評論或者政治科學之類的。

    他把“th”這個音發對,對他的未來會有幫助。

    就是這樣。

     (1)神奇文胸,全球知名内衣品牌。

     (2)開膛手傑克,1888—1889年在倫敦作案累累、奸殺妓女的兇犯。

     (3)斯皮塔佛德,位于倫敦東區,屬于陶爾哈姆萊茨區,靠近利物浦街站和紅磚巷,以集市聞名。

     (4)易捷航空,英國一家提倡不提供不必要服務的廉價航空公司,因為其低價、簡潔的服務受到英國大衆的歡迎。

     (5)約翰·梅傑(1943—),英國政治家,于1990年至1997年出任英國首相。

     (6)格林尼治平時,又名“世界時”,是指位于英國倫敦郊區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發放的時間,因為本初子午線被定義為通過那裡的經線。

     (7)“以教為先”,一家注冊為慈善機構的社會企業,旨在提升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教育水平。

    他們負責運營教師資格評定項目,參與者參加為期兩年的培訓項目,通過一系列的考核之後可以拿到教師資格憑證。

     (8)伯納德·克裡克(1929—2008),英國政治理論家、民主社會主義者,他從1998年開始在英國政府的委派下成為“公民教育”項目的領頭人,并且在2004年将“公民考試”加入移民獲取英國國籍的必考考試,這項考試包含對于英國政治和社會方方面面的考察。

     (9)艾哈邁迪—内賈德(1956—),曾連任兩屆伊朗總統。

     (10)英國法律規定,如果學生曠課嚴重,學校有權利起訴家長,要求對家長進行罰款或者監禁。

     (11)治安法院,英國的基層刑事法院。

    英國法律規定,刑事案件均須送交治安法院。

    凡可能判處六個月以下監禁或400鎊以下罰款的案件,均由治安法院直接判決。

    情節比較嚴重的刑事案件,由治安法院問明案情後移送刑事法院。

    治安法院除受理刑事案件外,還可受理一般的民事案件。

     (12)沙阿,古代伊朗國王頭銜。

    “沙阿時期”指伊朗君主制時期,也就是伊朗革命發生之前。

     (13)漢普斯特德荒野,倫敦一座的古老的大型公園。

     (14)“内閣之聲”,倫敦一家多媒體娛樂公司,擁有夜總會、共享工作空間和私人會員俱樂部。

     (15)森林知識團,英國環保主義教育組織,成立于1925年,通過讓兒童和青少年參與戶外活動,培養和平、平等、合作等理念,旨在幫助兒童和青少年更好地面對社會生活,宣揚社會公義。

     (16)世界女童子軍協會,1910年成立于英國,創始者為羅伯特·貝登堡,總部設在倫敦,主要是培養女童及年輕女性成員的自發性和領導才能,作為日後在社會上得到平等工作和待遇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