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好好相處
關燈
小
中
大
國家謀生,或者準備在這裡長期生活,你就有必要了解整個國家的文化。
要做羅馬人,你就得有羅馬人的行事作風;如果你住在加拿大,也要像加拿大人那樣生活。
語言技能和教育是他們的主要障礙。
這些障礙,還包括貧困,是他們無法在倫敦四處流動的原因。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從來沒有在倫敦從事過高端職業。
他們過去是勞工,被當作低等人對待。
他們不富裕。
如果你想旅行,或者學點東西,就需要錢啊。
如果你想去看電影,電影票就要20英鎊,你懂我的意思嗎?想下館子,也得花錢,他們還要養家糊口呢。
另外,在收入很有限的情況下,他們還得照顧在孟加拉國的長輩們。
對于這裡的老年人,我們有兩個項目:一個主要面向白人,另外一個主要面向孟加拉國人。
白人群體裡大部分人有私人養老金,有别的收入來源,不然就是有存款。
相比之下,孟加拉國群體裡隻有少數人有私人養老金,大部分人沒有為退休生活存錢。
他們老了,也不會為此擔心,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你老了之後,家人會照顧你。
我對他們說,有些時候,他們是自己把自己孤立、隔離了。
這對一代又一代的人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脫離主流是很不好的。
這就等于你被主流社會抛棄了呀,懂我的意思嗎?如果你打車是遇到孟加拉國司機,去小店買菜也是遇到孟加拉人,在所有地方認識和交往的都是孟加拉人,那你去了解、學習周遭環境的機會當然少了。
我問那些老人,你這樣是在自我隔絕,為什麼不跟别人多交流交流呢?他們的回答是,自己的生命已經快終結了,都到了人生的夕陽時期,學也沒用啊。
這是他們的回答,他們覺得自己很老了,活不了多久,所以對文化融合也沒興趣。
他們覺得就這樣待在自己的舒适圈挺好,如果要學習,肯定需要脫離這種思維方式。
在我的項目裡,我們組織過一些集體郊遊,比如去布萊頓海邊、野生動物園或者邱園。
我們試圖把他們打亂來分組。
否則,一個孟加拉國人上車,肯定會跟另一個孟加拉國人坐在一起,白人也會和白人坐在一起。
在邱園,我們去看了一個很棒的溫室,裡面有棕榈樹、木瓜和香蕉。
孟加拉國人很喜歡這些。
白人也去了,但沒待多久,因為他們想去水族館。
孟加拉國人也去了水族館,隻是他們這兩幫人沒有一起行動。
有些人能融合到一起,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話題,能互相理解。
對其他人來說融合很難。
如果你沒跟别人分享你的想法,也沒跟别人聊天,那你們待在一起能幹什麼呢?老一代不像新一代那麼合群。
他們對了解其他文化、了解别人的愛好沒有那麼感興趣。
而年輕一代,就對這些感興趣。
他們想要了解其他文化,想要知道别人吃什麼、用什麼等。
我想成為這種文化的一部分。
我也想記住自己的文化。
我想讓我的孩子跟這裡的人融合到一起。
我希望他們學習現代社會的運作方式,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
這兩種态度是可以共同存在的。
倫敦本來就是一個允許多元文化存在的地方。
教師 尼古拉·歐文 我們在格林尼治平時(6)晚上七點,在格林尼治見面。
她來時看起來很年輕,我有那麼一刻懷疑她是學生。
她在格林尼治居住還沒有多少年,但已經開始想念過去那個“老格林尼治”了。
她說,在以前的格林尼治,市場上有個女人隻賣古董瓶以及印有皇室成員和塔橋形象的罐子。
我工作的第一所學校位于倫敦東南部。
頭兩天,我隻跟學校職工在一起,從第三天開始才有孩子進學校。
我們部門剛搬進辦公室時,房間裡到處都是灰塵。
部門裡一個女老師看見這種情況就一直抱怨,我就說,好吧,我去拿塊抹布,我們把灰塵清理幹淨……他們說,清潔不是我們的工作哦——物業會有人來清潔的。
那時候我意識到,為什麼那麼多學校都在走下坡路,學校裡的人要麼工作強度太大,要麼一開始就不适應,最後都被逼得一點都不在乎了。
這所學校是女校,所有的女學生都來自倫敦東南部。
有很多亞洲女孩,這明顯是因為父母不希望家裡的女孩跟男孩一起接受教育。
我想白人和非白人大概各占一半吧,學校裡的孩子們講的語言總共有63種。
我上了25分鐘的課,就留意到有一個孩子根本不會說英語。
于是我說,好吧,你不用跟着我的課堂走,你就給我寫一下,介紹一下自己吧,就用英語寫一段關于你自己的情況。
好的,她這麼做了。
課堂結束後,我讀了她寫的東西,裡面說,她在中國長大,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
一天,有人來告訴她,她媽媽在英國,然後她就被帶上一架去英國的飛機,現在她跟媽媽和一個以前從來不認識的雙胞胎姐姐住在一起。
曾經有個孩子帶了一把彎刀來上學。
一個孩子在學校入口處被刺傷了。
于是我們經常要在校門口放一個安檢門,安檢門由警察帶過來,孩子們要通過安檢門才能進學校。
但這些孩子會互相發短信說今天學校有安檢門,然後所有黑人孩子都故意晚二十分鐘到學校,他們進來之後就找借口說,是啊,我遲到了,因為門口有安檢門,耽擱了,進不來什麼的。
學校裡有一個幫派,裡面的人以戴一隻手套作為他們的标志。
如果手套戴在右手,意思是他們現在處于邪惡模式,類似于“我現在想找人打架,如果我用槍射中了誰,也不會留下任何指紋哦”;手套如果是戴在左手,意思是“我今天不準備找碴,隻是在亂逛,但我還是屬于這個幫派的”。
我強行讓他們脫下手套。
我說,把手套都交給我,就要那一隻。
我不把他們叫作“幫派”,我把他們叫作“社團”,他們可讨厭這個名字了。
“我們不是社團,老師。
”好啊,我明白。
我上學時也參加過各種社團啊。
他們超讨厭我這麼說。
因為我覺得如果我說,搞幫派很危險啊,别聚在一起搞幫派啊,他們反而會覺得幫派很酷,很刺激。
于是我就故意說他們隻不過是一個“社團”。
有一次,有個孩子沒做作業,我大聲批評了她。
她說,她是因為要去接弟弟妹妹放學,所以沒有做。
我說,這确實是一項很大的職責,我也知道這個很花時間,但你還是要做功課哦。
她說,好的,好的。
她是個很乖的孩子,一個很可愛的女孩,我就去年級辦公室告訴别的老師說,這個孩子在照顧她的弟弟妹妹,我不知道别的老師是不是知道。
他們說他們知道。
她母親去年去世了,她是十個還是十一個孩子裡面最大的。
她肩負着母親的職責,還有傳統妻子的職責。
他們覺得她不僅要照顧弟弟妹妹,很可能還被自己的父親強奸了。
于是我想,那她當然做不了功課了。
那是肯定的,怎麼做啊? 我還記得一些相當可怕的事情。
那是我第一次上公開課,“以教為先”(7)的導師來聽課。
導師來觀察我第一周還是第二周的上課情況。
其中一節課上,有個孩子居然在吃棒棒糖。
我說,莉莉,你不要吃棒棒糖了。
她說,不,我就要吃。
你能拿我怎麼辦,總不能過來搶我的棒棒糖呀。
這種事情我都面對過,真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什麼都不管用。
有一次,她把棒棒糖拿在手裡,我走過去從她手裡把棒棒糖奪過來,她突然就爆發了,然後沖出教室。
夏天的時候,我在操場上的一個小木屋教書,因為教室不夠。
小木屋旁邊正好是放垃圾的地方,垃圾散發出來的氣味在夏天真的挺難聞的。
這會兒,莉莉沖出小木屋,繞着它跑。
小木屋有許多窗戶,其他孩子都通過窗戶往外看,大喊大叫。
莉莉在外面用指甲抓破自己的臉,然後回來說,老師,你看你對我做了什麼,我要投訴你。
她把自己抓出血來了。
我的導師坐在教室後面問我,你準備怎麼做呢?我當時想,我天,完蛋了,我的教學生涯到這裡就算是結束了。
才來一周半,就要被人投訴。
但就在這個時候,前排一個可愛的女孩子說:“不,我們都看到了,是你自己把自己的臉抓破了。
”我當時想,孩子,我愛你,我要給你打“A”。
于是我對莉莉說,對,就是你自己抓的。
你現在出去,冷靜之後再進來。
她就出去了。
最讓人抓狂的事情是,一天中有五次,你站在30個不聽你使喚、隻顧着跟彼此聊天的孩子面前。
你也别無他法,隻能繼續講課。
我記得,那個星期的頭一天,我下課後走到我們存放課本的小儲物間,以為自己要哭出來了。
你肯定不能讓孩子看到你哭,那會成為你的黑曆史。
我就坐在這個小儲物間裡想,我沒事,我沒事。
他們隻是小孩,我沒事。
就跟訓練動物一樣,你要懲罰他們五六次,他們才會知道你是來真的。
他們才會知道,我不能玩手機,否則老師會沒收手機,老師肯定會沒收,沒收了就不會還給我。
他們還會明白,這些懲罰不是針對個人的。
他們很有趣,也很可愛。
他們有時候确實錯得離譜,但是會道歉的。
◇◆◇ 有時候,情況真是令人郁悶。
在七年級,你會看到這些可愛的小男生。
他們
要做羅馬人,你就得有羅馬人的行事作風;如果你住在加拿大,也要像加拿大人那樣生活。
語言技能和教育是他們的主要障礙。
這些障礙,還包括貧困,是他們無法在倫敦四處流動的原因。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從來沒有在倫敦從事過高端職業。
他們過去是勞工,被當作低等人對待。
他們不富裕。
如果你想旅行,或者學點東西,就需要錢啊。
如果你想去看電影,電影票就要20英鎊,你懂我的意思嗎?想下館子,也得花錢,他們還要養家糊口呢。
另外,在收入很有限的情況下,他們還得照顧在孟加拉國的長輩們。
對于這裡的老年人,我們有兩個項目:一個主要面向白人,另外一個主要面向孟加拉國人。
白人群體裡大部分人有私人養老金,有别的收入來源,不然就是有存款。
相比之下,孟加拉國群體裡隻有少數人有私人養老金,大部分人沒有為退休生活存錢。
他們老了,也不會為此擔心,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你老了之後,家人會照顧你。
我對他們說,有些時候,他們是自己把自己孤立、隔離了。
這對一代又一代的人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脫離主流是很不好的。
這就等于你被主流社會抛棄了呀,懂我的意思嗎?如果你打車是遇到孟加拉國司機,去小店買菜也是遇到孟加拉人,在所有地方認識和交往的都是孟加拉人,那你去了解、學習周遭環境的機會當然少了。
我問那些老人,你這樣是在自我隔絕,為什麼不跟别人多交流交流呢?他們的回答是,自己的生命已經快終結了,都到了人生的夕陽時期,學也沒用啊。
這是他們的回答,他們覺得自己很老了,活不了多久,所以對文化融合也沒興趣。
他們覺得就這樣待在自己的舒适圈挺好,如果要學習,肯定需要脫離這種思維方式。
在我的項目裡,我們組織過一些集體郊遊,比如去布萊頓海邊、野生動物園或者邱園。
我們試圖把他們打亂來分組。
否則,一個孟加拉國人上車,肯定會跟另一個孟加拉國人坐在一起,白人也會和白人坐在一起。
在邱園,我們去看了一個很棒的溫室,裡面有棕榈樹、木瓜和香蕉。
孟加拉國人很喜歡這些。
白人也去了,但沒待多久,因為他們想去水族館。
孟加拉國人也去了水族館,隻是他們這兩幫人沒有一起行動。
有些人能融合到一起,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話題,能互相理解。
對其他人來說融合很難。
如果你沒跟别人分享你的想法,也沒跟别人聊天,那你們待在一起能幹什麼呢?老一代不像新一代那麼合群。
他們對了解其他文化、了解别人的愛好沒有那麼感興趣。
而年輕一代,就對這些感興趣。
他們想要了解其他文化,想要知道别人吃什麼、用什麼等。
我想成為這種文化的一部分。
我也想記住自己的文化。
我想讓我的孩子跟這裡的人融合到一起。
我希望他們學習現代社會的運作方式,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
這兩種态度是可以共同存在的。
倫敦本來就是一個允許多元文化存在的地方。
教師 尼古拉·歐文 我們在格林尼治平時(6)晚上七點,在格林尼治見面。
她來時看起來很年輕,我有那麼一刻懷疑她是學生。
她在格林尼治居住還沒有多少年,但已經開始想念過去那個“老格林尼治”了。
她說,在以前的格林尼治,市場上有個女人隻賣古董瓶以及印有皇室成員和塔橋形象的罐子。
我工作的第一所學校位于倫敦東南部。
頭兩天,我隻跟學校職工在一起,從第三天開始才有孩子進學校。
我們部門剛搬進辦公室時,房間裡到處都是灰塵。
部門裡一個女老師看見這種情況就一直抱怨,我就說,好吧,我去拿塊抹布,我們把灰塵清理幹淨……他們說,清潔不是我們的工作哦——物業會有人來清潔的。
那時候我意識到,為什麼那麼多學校都在走下坡路,學校裡的人要麼工作強度太大,要麼一開始就不适應,最後都被逼得一點都不在乎了。
這所學校是女校,所有的女學生都來自倫敦東南部。
有很多亞洲女孩,這明顯是因為父母不希望家裡的女孩跟男孩一起接受教育。
我想白人和非白人大概各占一半吧,學校裡的孩子們講的語言總共有63種。
我上了25分鐘的課,就留意到有一個孩子根本不會說英語。
于是我說,好吧,你不用跟着我的課堂走,你就給我寫一下,介紹一下自己吧,就用英語寫一段關于你自己的情況。
好的,她這麼做了。
課堂結束後,我讀了她寫的東西,裡面說,她在中國長大,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
一天,有人來告訴她,她媽媽在英國,然後她就被帶上一架去英國的飛機,現在她跟媽媽和一個以前從來不認識的雙胞胎姐姐住在一起。
曾經有個孩子帶了一把彎刀來上學。
一個孩子在學校入口處被刺傷了。
于是我們經常要在校門口放一個安檢門,安檢門由警察帶過來,孩子們要通過安檢門才能進學校。
但這些孩子會互相發短信說今天學校有安檢門,然後所有黑人孩子都故意晚二十分鐘到學校,他們進來之後就找借口說,是啊,我遲到了,因為門口有安檢門,耽擱了,進不來什麼的。
學校裡有一個幫派,裡面的人以戴一隻手套作為他們的标志。
如果手套戴在右手,意思是他們現在處于邪惡模式,類似于“我現在想找人打架,如果我用槍射中了誰,也不會留下任何指紋哦”;手套如果是戴在左手,意思是“我今天不準備找碴,隻是在亂逛,但我還是屬于這個幫派的”。
我強行讓他們脫下手套。
我說,把手套都交給我,就要那一隻。
我不把他們叫作“幫派”,我把他們叫作“社團”,他們可讨厭這個名字了。
“我們不是社團,老師。
”好啊,我明白。
我上學時也參加過各種社團啊。
他們超讨厭我這麼說。
因為我覺得如果我說,搞幫派很危險啊,别聚在一起搞幫派啊,他們反而會覺得幫派很酷,很刺激。
于是我就故意說他們隻不過是一個“社團”。
有一次,有個孩子沒做作業,我大聲批評了她。
她說,她是因為要去接弟弟妹妹放學,所以沒有做。
我說,這确實是一項很大的職責,我也知道這個很花時間,但你還是要做功課哦。
她說,好的,好的。
她是個很乖的孩子,一個很可愛的女孩,我就去年級辦公室告訴别的老師說,這個孩子在照顧她的弟弟妹妹,我不知道别的老師是不是知道。
他們說他們知道。
她母親去年去世了,她是十個還是十一個孩子裡面最大的。
她肩負着母親的職責,還有傳統妻子的職責。
他們覺得她不僅要照顧弟弟妹妹,很可能還被自己的父親強奸了。
于是我想,那她當然做不了功課了。
那是肯定的,怎麼做啊? 我還記得一些相當可怕的事情。
那是我第一次上公開課,“以教為先”(7)的導師來聽課。
導師來觀察我第一周還是第二周的上課情況。
其中一節課上,有個孩子居然在吃棒棒糖。
我說,莉莉,你不要吃棒棒糖了。
她說,不,我就要吃。
你能拿我怎麼辦,總不能過來搶我的棒棒糖呀。
這種事情我都面對過,真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什麼都不管用。
有一次,她把棒棒糖拿在手裡,我走過去從她手裡把棒棒糖奪過來,她突然就爆發了,然後沖出教室。
夏天的時候,我在操場上的一個小木屋教書,因為教室不夠。
小木屋旁邊正好是放垃圾的地方,垃圾散發出來的氣味在夏天真的挺難聞的。
這會兒,莉莉沖出小木屋,繞着它跑。
小木屋有許多窗戶,其他孩子都通過窗戶往外看,大喊大叫。
莉莉在外面用指甲抓破自己的臉,然後回來說,老師,你看你對我做了什麼,我要投訴你。
她把自己抓出血來了。
我的導師坐在教室後面問我,你準備怎麼做呢?我當時想,我天,完蛋了,我的教學生涯到這裡就算是結束了。
才來一周半,就要被人投訴。
但就在這個時候,前排一個可愛的女孩子說:“不,我們都看到了,是你自己把自己的臉抓破了。
”我當時想,孩子,我愛你,我要給你打“A”。
于是我對莉莉說,對,就是你自己抓的。
你現在出去,冷靜之後再進來。
她就出去了。
最讓人抓狂的事情是,一天中有五次,你站在30個不聽你使喚、隻顧着跟彼此聊天的孩子面前。
你也别無他法,隻能繼續講課。
我記得,那個星期的頭一天,我下課後走到我們存放課本的小儲物間,以為自己要哭出來了。
你肯定不能讓孩子看到你哭,那會成為你的黑曆史。
我就坐在這個小儲物間裡想,我沒事,我沒事。
他們隻是小孩,我沒事。
就跟訓練動物一樣,你要懲罰他們五六次,他們才會知道你是來真的。
他們才會知道,我不能玩手機,否則老師會沒收手機,老師肯定會沒收,沒收了就不會還給我。
他們還會明白,這些懲罰不是針對個人的。
他們很有趣,也很可愛。
他們有時候确實錯得離譜,但是會道歉的。
◇◆◇ 有時候,情況真是令人郁悶。
在七年級,你會看到這些可愛的小男生。
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