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尋歡作樂
關燈
小
中
大
信用卡就作為門票賣出去。
沒有紙質票,你收到的隻是一張信用卡,上面用金色字寫着“橘子夢”。
我們在制卡上可沒省錢。
那真是瘋狂。
以前,交易大廳裡面會有很多公司的櫃位,比如高盛或者巴克萊銀行之類的公司,有的人專門在這些櫃台之間來回跑腿。
他們得從交易大廳的交易員手上把交易信息卡拿過來,然後處理這些交易。
因為那個時候網絡還不發達,不能直接在網上進行交易,所以我們得把這些交易卡上的信息人工輸入電腦,與别的交易信息進行比對。
有了這些跑腿的人幫忙傳消息,我們的派對推廣變得容易多了。
他們“奔走相告”之後,我們就能經曆這種情況——一個人可能會一次性買20張票,因為要幫朋友買,甚至有時候一下子買30張到50張,所以賣光500張票是很容易的事。
一個女生在股票交易大廳工作,她的20個姐妹淘都想通過她來認識股票交易員。
她們都想來參加派對,希望能遇見一個有錢的男人。
有錢的男人當然也想來參加派對;來自窮一些的地方的男孩也有想來的,因為他們知道所有在金融城工作的漂亮女孩都會來。
這樣的派對剛好能滿足他們彼此的需求。
我們做的第一場派對是在克勒肯維爾的特恩米爾思俱樂部——這俱樂部現在還在,隻是變成餐館了——我們特地把那裡靠裡的一片區域布置成舞池。
我們那時經常這麼做,這種布置特别受歡迎,根本不愁人流量。
我們會搞兩個房間,一個房間放普通的浩室音樂,另一個房間由我主管,我會給大概200個粉絲放靈魂樂、迪斯科,還有巴利阿裡電音——搖滾樂和早期伊維薩島音樂的混合物。
我的派對上,75%的來賓都是女孩。
我當時想要嘗試創造一種54俱樂部(6)風格的、充滿享樂主義的派對。
在這裡,你所有的幻想都可以釋放出來。
你會在其中體驗到約翰·特拉沃爾塔(7)電影般的感覺:“今天是周末啊,一起出去玩吧!”大家都為此購置新衣,盛裝打扮,甚至在參加派對之前的一個月就開始興奮談論。
在那個年代,人們會為能夠參加這樣的派對而興奮。
在派對市場流動的錢可不少。
20世紀90年代早期,我們經曆了一次經濟衰退,但是到1995、1996年,“橘子夢”開始營業時,我們的業務又出現複蘇。
那時候房價開始上漲,股市也像坐上了過山車,直到“9·11事件”發生,才又低迷。
那個時候夜店派對的服務供不應求,真是一段好時光。
沒有人憂慮,大家都隻想放松、找點樂子。
那剛好也是時尚設計的高峰年代。
在那個年代,很多在今時今日大行其道的品牌,包括維維安·韋斯特伍德(8)、“像個男孩”(9)這樣的牌子,開始出現并流行起來。
人們想穿最好的衣服。
似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去高端時尚設計品牌店裡買那些貴到離譜的衣服,然後穿着去參加派對。
為了展現性感,女人們身上的布料都不多,當時比利時設計師正流行,包括德賴斯·範諾頓和安·迪穆拉米斯特(10)。
那時候,維維安·韋斯特伍德牌的衣服也算是很性感了。
還有約翰·裡奇蒙德(11)也特别流行。
講到男士服裝,就得提到海爾姆特·朗(12)。
普拉達(13)在那個時候也進來了。
還有杜嘉班納(14)——現在叫D&G了——那時算特别标新立異的。
也不能少了約瑟夫(15)。
斯隆街上的所有商鋪都很興旺。
哈維·尼克斯(16)的店專門設計成一個圓形劇場的樣子,吸引了很多人流。
那段時間,人們瘋狂追逐設計師品牌,因為大家手上的錢太多了。
所有人都想穿最頂尖的服裝,想要去最好的夜店,享受最耀眼的唱片騎師為你打碟的體驗。
有名的唱片騎師都在那時出沒于夜店,比如保羅·歐肯弗德和丹尼·蘭普林(17)這樣的音樂家(我那時和丹尼混得很熟)。
文化俱樂部(18)解散以後,喬治男孩也開始做唱片騎師了,我認識他。
那時候流行浩室音樂。
後來流行倉庫派對,稍晚于酸性浩室舞曲,大概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早期吧。
現在流行的則是車庫搖滾(19)。
在那個時候,倉庫夜場和通宵派對都非常不錯。
在倫敦,大型派對總是上演。
金融新貴也開始出現。
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所有眼前的興旺景象實際上都是由期貨市場和東區新貴的興起驅動而來的。
當然,也還是有很多真正的倫敦人在。
我覺得,肖爾迪奇地區興旺起來,就是倫敦時尚和藝術的轉折點。
千禧年後,搞藝術的那班人搬到肖爾迪奇,也帶來最流行的時尚,而許多原本在紅磚巷的印度外賣店之類的則離開了這個地區。
現在去紅磚巷的最高處,你看到的都是搞時尚的;低處還是有印度和孟加拉國的餐館,可是再過十年,可能剩下的印度人也會被擠跑了。
我很喜歡肖爾迪奇潮流剛開始時候的樣子,因為它真正地模仿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80年代早期都市衰敗的那種調調。
在那個年代,我目睹了肖爾迪奇的複興以及時尚人潮的湧入,可是這樣的景象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這些地方現在完全是一種“喪”的氛圍,社群文化散發出一種“我們一起放棄吧”的感覺。
可能對年輕人來說也還行吧,但是現在倫敦真正時尚的地方已經變成了金士蘭路、斯托克紐因頓等。
多爾斯頓區的另外一邊也有新興文化——要知道那裡曾經被稱為“謀殺大道”(20)。
新文化也走進了像斯特拉特福德這樣的地方,以後甚至還會走到更落後、更遠一些的地區,比如雷頓斯通。
時尚人群被推離市中心,到倫敦更落後的地區找尋新的東西——我現在也是這樣。
話又說回來,我認為1978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因為那時候發生了“不滿之冬”。
從那時候開始,一切都變了。
1979年,撒切爾上台後,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
(1)葡萄适,英國最受歡迎的運動飲料之一。
(2)法拉費,中東一帶的料理,鷹嘴豆泥和調味料混合而成,捏成小球,經過油炸之後,就可以食用。
(3)羅伯特·亞當斯(1728—1792),18世紀晚期英國建築設計領域的泰鬥。
(4)歐美男士經典的尖頭内耳式平底粗皮鞋。
(5)邁克爾·凱恩(1933— ),英國電影演員。
(6)54俱樂部,在美國紐約20世紀70年代的傳奇俱樂部,是美國俱樂部文化、夜生活文化的經典代表。
(7)約翰·特拉沃爾塔(1954— ),美國電影演員,主演過《周末夜狂熱》《低俗小說》等。
(8)維維安·韋斯特伍德(1941— ),英國著名時尚設計師,創立了鮮明的朋克搖滾着裝風格。
(9)“像個男孩”(CommedesGarçons),日本著名時尚設計師川久保玲在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服裝品牌。
(10)德賴斯·範諾頓(1958— ),安·迪穆拉米斯特(1959— ),均為比利時著名時尚設計師,均擁有各自同名品牌。
(11)約翰·裡奇蒙德(1960— ),英國時尚設計師。
(12)海爾姆特·朗(1956— ),奧地利時尚設計師。
(13)普拉達,意大利奢侈品牌,由瑪麗奧·普拉達于1913年在意大利米蘭創建。
(14)杜嘉班納,1985年創立于意大利米蘭的時尚品牌,奢侈品領域中最主要的國際集團之一。
(15)約瑟夫,英國輕奢服裝品牌。
(16)哈維·尼克斯,英國時尚品牌。
(17)保羅·歐肯弗德(1963— ),丹尼·蘭普林(1961— ),均為英國著名音樂制作人和唱片騎師。
(18)文化俱樂部,英國搖滾音樂組合,于1981年建立,1986年解散。
喬治男孩是組合裡的主唱。
(19)車庫搖滾,搖滾樂的原始形式,從1963年到1967年流行于美國和加拿大。
(20)克拉普頓路附近,由于在20世紀90年代到千禧年期間發生了多起槍殺案,被稱為“謀殺大道”。
沒有紙質票,你收到的隻是一張信用卡,上面用金色字寫着“橘子夢”。
我們在制卡上可沒省錢。
那真是瘋狂。
以前,交易大廳裡面會有很多公司的櫃位,比如高盛或者巴克萊銀行之類的公司,有的人專門在這些櫃台之間來回跑腿。
他們得從交易大廳的交易員手上把交易信息卡拿過來,然後處理這些交易。
因為那個時候網絡還不發達,不能直接在網上進行交易,所以我們得把這些交易卡上的信息人工輸入電腦,與别的交易信息進行比對。
有了這些跑腿的人幫忙傳消息,我們的派對推廣變得容易多了。
他們“奔走相告”之後,我們就能經曆這種情況——一個人可能會一次性買20張票,因為要幫朋友買,甚至有時候一下子買30張到50張,所以賣光500張票是很容易的事。
一個女生在股票交易大廳工作,她的20個姐妹淘都想通過她來認識股票交易員。
她們都想來參加派對,希望能遇見一個有錢的男人。
有錢的男人當然也想來參加派對;來自窮一些的地方的男孩也有想來的,因為他們知道所有在金融城工作的漂亮女孩都會來。
這樣的派對剛好能滿足他們彼此的需求。
我們做的第一場派對是在克勒肯維爾的特恩米爾思俱樂部——這俱樂部現在還在,隻是變成餐館了——我們特地把那裡靠裡的一片區域布置成舞池。
我們那時經常這麼做,這種布置特别受歡迎,根本不愁人流量。
我們會搞兩個房間,一個房間放普通的浩室音樂,另一個房間由我主管,我會給大概200個粉絲放靈魂樂、迪斯科,還有巴利阿裡電音——搖滾樂和早期伊維薩島音樂的混合物。
我的派對上,75%的來賓都是女孩。
我當時想要嘗試創造一種54俱樂部(6)風格的、充滿享樂主義的派對。
在這裡,你所有的幻想都可以釋放出來。
你會在其中體驗到約翰·特拉沃爾塔(7)電影般的感覺:“今天是周末啊,一起出去玩吧!”大家都為此購置新衣,盛裝打扮,甚至在參加派對之前的一個月就開始興奮談論。
在那個年代,人們會為能夠參加這樣的派對而興奮。
在派對市場流動的錢可不少。
20世紀90年代早期,我們經曆了一次經濟衰退,但是到1995、1996年,“橘子夢”開始營業時,我們的業務又出現複蘇。
那時候房價開始上漲,股市也像坐上了過山車,直到“9·11事件”發生,才又低迷。
那個時候夜店派對的服務供不應求,真是一段好時光。
沒有人憂慮,大家都隻想放松、找點樂子。
那剛好也是時尚設計的高峰年代。
在那個年代,很多在今時今日大行其道的品牌,包括維維安·韋斯特伍德(8)、“像個男孩”(9)這樣的牌子,開始出現并流行起來。
人們想穿最好的衣服。
似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去高端時尚設計品牌店裡買那些貴到離譜的衣服,然後穿着去參加派對。
為了展現性感,女人們身上的布料都不多,當時比利時設計師正流行,包括德賴斯·範諾頓和安·迪穆拉米斯特(10)。
那時候,維維安·韋斯特伍德牌的衣服也算是很性感了。
還有約翰·裡奇蒙德(11)也特别流行。
講到男士服裝,就得提到海爾姆特·朗(12)。
普拉達(13)在那個時候也進來了。
還有杜嘉班納(14)——現在叫D&G了——那時算特别标新立異的。
也不能少了約瑟夫(15)。
斯隆街上的所有商鋪都很興旺。
哈維·尼克斯(16)的店專門設計成一個圓形劇場的樣子,吸引了很多人流。
那段時間,人們瘋狂追逐設計師品牌,因為大家手上的錢太多了。
所有人都想穿最頂尖的服裝,想要去最好的夜店,享受最耀眼的唱片騎師為你打碟的體驗。
有名的唱片騎師都在那時出沒于夜店,比如保羅·歐肯弗德和丹尼·蘭普林(17)這樣的音樂家(我那時和丹尼混得很熟)。
文化俱樂部(18)解散以後,喬治男孩也開始做唱片騎師了,我認識他。
那時候流行浩室音樂。
後來流行倉庫派對,稍晚于酸性浩室舞曲,大概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早期吧。
現在流行的則是車庫搖滾(19)。
在那個時候,倉庫夜場和通宵派對都非常不錯。
在倫敦,大型派對總是上演。
金融新貴也開始出現。
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所有眼前的興旺景象實際上都是由期貨市場和東區新貴的興起驅動而來的。
當然,也還是有很多真正的倫敦人在。
我覺得,肖爾迪奇地區興旺起來,就是倫敦時尚和藝術的轉折點。
千禧年後,搞藝術的那班人搬到肖爾迪奇,也帶來最流行的時尚,而許多原本在紅磚巷的印度外賣店之類的則離開了這個地區。
現在去紅磚巷的最高處,你看到的都是搞時尚的;低處還是有印度和孟加拉國的餐館,可是再過十年,可能剩下的印度人也會被擠跑了。
我很喜歡肖爾迪奇潮流剛開始時候的樣子,因為它真正地模仿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80年代早期都市衰敗的那種調調。
在那個年代,我目睹了肖爾迪奇的複興以及時尚人潮的湧入,可是這樣的景象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這些地方現在完全是一種“喪”的氛圍,社群文化散發出一種“我們一起放棄吧”的感覺。
可能對年輕人來說也還行吧,但是現在倫敦真正時尚的地方已經變成了金士蘭路、斯托克紐因頓等。
多爾斯頓區的另外一邊也有新興文化——要知道那裡曾經被稱為“謀殺大道”(20)。
新文化也走進了像斯特拉特福德這樣的地方,以後甚至還會走到更落後、更遠一些的地區,比如雷頓斯通。
時尚人群被推離市中心,到倫敦更落後的地區找尋新的東西——我現在也是這樣。
話又說回來,我認為1978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因為那時候發生了“不滿之冬”。
從那時候開始,一切都變了。
1979年,撒切爾上台後,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
(1)葡萄适,英國最受歡迎的運動飲料之一。
(2)法拉費,中東一帶的料理,鷹嘴豆泥和調味料混合而成,捏成小球,經過油炸之後,就可以食用。
(3)羅伯特·亞當斯(1728—1792),18世紀晚期英國建築設計領域的泰鬥。
(4)歐美男士經典的尖頭内耳式平底粗皮鞋。
(5)邁克爾·凱恩(1933— ),英國電影演員。
(6)54俱樂部,在美國紐約20世紀70年代的傳奇俱樂部,是美國俱樂部文化、夜生活文化的經典代表。
(7)約翰·特拉沃爾塔(1954— ),美國電影演員,主演過《周末夜狂熱》《低俗小說》等。
(8)維維安·韋斯特伍德(1941— ),英國著名時尚設計師,創立了鮮明的朋克搖滾着裝風格。
(9)“像個男孩”(CommedesGarçons),日本著名時尚設計師川久保玲在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服裝品牌。
(10)德賴斯·範諾頓(1958— ),安·迪穆拉米斯特(1959— ),均為比利時著名時尚設計師,均擁有各自同名品牌。
(11)約翰·裡奇蒙德(1960— ),英國時尚設計師。
(12)海爾姆特·朗(1956— ),奧地利時尚設計師。
(13)普拉達,意大利奢侈品牌,由瑪麗奧·普拉達于1913年在意大利米蘭創建。
(14)杜嘉班納,1985年創立于意大利米蘭的時尚品牌,奢侈品領域中最主要的國際集團之一。
(15)約瑟夫,英國輕奢服裝品牌。
(16)哈維·尼克斯,英國時尚品牌。
(17)保羅·歐肯弗德(1963— ),丹尼·蘭普林(1961— ),均為英國著名音樂制作人和唱片騎師。
(18)文化俱樂部,英國搖滾音樂組合,于1981年建立,1986年解散。
喬治男孩是組合裡的主唱。
(19)車庫搖滾,搖滾樂的原始形式,從1963年到1967年流行于美國和加拿大。
(20)克拉普頓路附近,由于在20世紀90年代到千禧年期間發生了多起槍殺案,被稱為“謀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