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尋歡作樂
關燈
小
中
大
眼睛都睜不開、話都說不出、站都站不住。
這就很煩人了。
這種人就是磕過氯胺酮了。
你怎樣才會放棄啊?我們總是對這些人這樣說。
你都已經脫了褲子坐在路邊,你回去跟朋友說起你的周六晚上,會咋說呢?你都這樣了,你覺得我們會讓你進去嗎? 男人們對我過分關注。
有時候我會穿短裙或者有點吸引力的衣服。
我的臉可能不怎麼好看,但隻要稍微鼓搗一下,還是可以的。
一天晚上,我穿了一條寬松的低腰牛仔褲,一雙軍靴,一件皮夾克,還有一條大圍巾,頭發往後紮着。
一大群打扮得漂漂亮亮、喝得爛醉的澳洲女孩坐着豪華轎車來了。
如果有人坐着這樣的豪華轎車來,我是不會讓他們進去的,因為他們肯定會鬧事。
我跟她們說,嘿,我覺得這裡不适合你們。
你們看起來都很不錯,但這裡不是你們該來的地方,去西區吧。
我對她們很客氣,但沒讓她們進來,她們就朝我喊:“你這個該死的女同性戀,你就是嫉妒!” 不管你怎麼變換說法,不被允許進來的人都會覺得你是在說他們不夠好,所以不能進。
就是這一點讓這些人炸毛的。
他們會說,你不知道我多有錢!我爸能立即買下這裡!他們完全不理解我不放他們進來的原因。
這些男男女女啊。
他們怎麼能這樣理解呢?我想這與倫敦的模樣有關,它巨大而蕪雜,所以你永遠不知道你下一次拐彎時會是在哪裡,不是嗎?你不可能知道每個地方的規則,也并非總是知道什麼代表着什麼。
從大概兩點半開始,這裡就變得相當混亂了,你能做的就是盡量靠後站一點,心裡想着“這他媽的什麼情況”,因為場面确實很荒誕。
對于所有人亂作一團、場面完全失控的那二十分鐘到一個半小時,我們門童有個搞笑的說法:“事故時間”。
這段時間裡,有新的人想要進來,有被趕出去的人想再進來,有人打架,還有人在讨論這個夜店有多差。
有人吐,有人當街大小便。
情況就是這麼糟糕。
總有人編造奇怪的故事。
真的,每周都有人來跟你交涉,挖空心思地解釋他們為什麼要進店裡,或者為什麼在外面晃蕩。
他們會說,自己跟朋友走散了,不然就是丢了手機或者行李寄存處的票,得進去找,還有人說自己蒙受不公平的對待而被趕出來了。
對這些故事我從來不為所動。
你跟别人打了一架,被人用瓶子砸了,還想進去? 在那一個小時裡,你遇到的人沒一個正常。
有些人完全瘋了,被趕出夜店,因為他們還留在店裡的話會很危險。
他們站都站不穩,隻能随便抓住一個物體,搖來晃去,完全置身于自己的世界裡,自言自語。
很奇怪,也很惡心。
他們相當狼狽,卻還會試着和路人搭讪,想顯示出自己還算正常。
他們已經那種狀态了,就應該回家,可他們意識不到這一點,還會晃蕩好幾個小時。
你還會看到一些非常變态的男人,他們走向一群女孩,嘗試跟她們搭讪。
看到抽煙的女孩,他們會說,要不要打火機?或是提出帶她們進夜店,請她們喝酒。
有些人瘋瘋癫癫的,我想他們朝九晚五上班的時候,肯定不會這樣。
如果他們那時候能看到自己此刻的醜态,肯定完全無法接受。
所有在白天适用的界限和規則,此刻都蕩然無存。
你也沒辦法跟在那種狀态下的人講道理。
人們最糟糕的樣子,都在夜間顯露。
她伸手拿飲料時,我看到她左臂上8厘米長的文身。
她不知道那是什麼字體,隻是讓文身師對着她的一條連衣裙上的标簽來依樣畫葫蘆。
那個文身隻有一個詞:倫敦。
我喜歡在夜晚結束時喝一杯咖啡,或者吃一塊奇巧巧克力。
我享受這個時候頭腦清晰的狀态,就跟那些出租車司機和剛下班的肉市老闆一樣。
我在克勒肯維爾路坐上出租車,司機會問,你今晚過得如何呀,親?我會說,我工作了一夜。
哦,真的嗎?我以為你出去喝酒了呢。
這時候我就會開始吐槽剛剛過去的一夜。
我喜歡擁有跟其他乘客不同的視角。
我特别喜歡夏天的淩晨三四點,那個時候,天空呈現出粉紫色。
這裡是我所知的在倫敦為數不多的能看到星星的地方之一。
每當我生氣、覺得受了冒犯,或是感到絕望時,我就仰望巴比肯塔,我會看到史密斯菲爾德市場的頂部和那片粉紫色的天空,自己仿佛也置身其中。
股票經紀人/唱片騎師 斯馬蒂 午後,我們坐在埃塞克斯西部邊緣巴克赫斯特山的咖世家咖啡店裡,我跟斯馬蒂已經聊了好幾個小時,卻幾乎沒問過一個問題,他一直滔滔不絕。
在旁邊一桌坐着的兩位母親已停止談話,正一邊用腳輕輕推着、搖着嬰兒車裡熟睡的孩子,一邊聽我們說話。
現在,金融城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向美國靠攏,它的工作制度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改變,工作人員不再吃午餐了,他們午餐時間在辦公桌前工作。
這是一種三明治文化。
倫敦式的生活,也就是吃一頓正式的午餐、喝點小酒,已經過時了。
這種改變扼殺了這座城市原本的個性、文化和結構,我對此不再存有幻想。
我仍然追求新的時尚。
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我所有西裝都有不同顔色的襯裡,我才不跟金融城普通的股票經紀人一樣呢。
我連那種佩斯利花紋的襯裡都有。
剪裁也各不相同。
口袋也不隻是開一條口子,而是加了口袋蓋。
就在這兒。
高翻領。
布制紐扣。
紐扣的用布和西服是同一款。
翻領是打開的,我是說我在别人這麼設計西服之前好久,就已經這麼設計我的西服了。
西褲是越往下裁得越細,有時候會做短一點,褲腳在鞋跟以上的5厘米處,這樣就可以露出我的襪子。
那個時候,還沒人這麼做呢。
阿瑪尼西裝确實是金融城大部分男孩的首選。
但我穿的是定制西裝。
我有保險行業的工作背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都是量身定做西服。
他們一般穿三件套,戴一塊有表鍊的懷表。
即使在20世紀90年代,戴圓頂禮帽的人也不多。
圓頂硬禮帽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流行,現在你很難找到戴圓頂禮帽的人了。
有時在蓓爾美爾街和聖詹姆斯公園附近,你會看到戴這種帽子的人從私人酒吧裡出來,但确實很少見了。
我再講個例子吧。
現在戴方框眼鏡的人這麼多,大家都習以為常了,但它其實是20世紀60年代的款式。
我從十四年前就開始戴這種眼鏡,那會兒沒人戴這種。
大家那會兒都戴阿瑪尼的小圓框眼鏡。
我戴的是用全民保配的黑色的眼鏡,大框,很是出彩。
就有點像,啊,邁克爾·凱恩(5)那樣,就像他在《伊普克雷斯檔案》和《偷天換日》裡那樣。
他是我的偶像,因為他有魅力,他身上有倫敦東區、倫敦東南部那種粗野的考克尼的魅力,且聰明過人,擁有街頭智慧,尖銳,十足的倫敦風格。
他對我而言就代表着倫敦。
邁克爾·凱恩絕對就是倫敦。
我住在倫敦西區的那段時間也做唱片騎師,推廣夜店的業務越做越大。
我隻想在西區最大的夜店辦派對。
我有非常穩定的入場量,大概500到600人。
我當時有個當演員的好友,他早年出演過電視劇《東區人》。
他很帥,我們倆湊到一起真是完美的組合。
我有那種“我可以為英格蘭代言”的風格,還有我的風趣以及對音樂的熱愛,加上他的帥氣,真是完美極了。
他有很多女粉絲。
我也有很多女粉絲,因為她們喜歡我的音樂。
那些天的晚上,我們會讓夜店裡塞滿人。
他演完戲,就來和我一起在交易所工作。
他也做期貨,我們有一個場地,用來賣這些夜店門票。
在夜店開門前,就能賣出500張門票。
這樣利潤就來了。
就算票價是10到15英鎊一張,在賣現場票之前,我們就能賺到5,000到6,000英鎊。
因為我們有市場,一棟大廈裡有3,500人,大家都想去參加派對。
我們正是利用了這個優勢。
我記得我們的第一個夜晚,那個夜店叫“橘子夢”,我們最初用塑料信用卡來發出派對邀請:我想你也知道信用卡是用來幹什麼的,記住,我們可都是股票經紀人呀。
我們都處在一個交易的環境裡,所以那個時候也有人在那裡做毒品交易。
很多人吸可卡因。
我們用信用卡邀請别人參加我們的派對,這些
這就很煩人了。
這種人就是磕過氯胺酮了。
你怎樣才會放棄啊?我們總是對這些人這樣說。
你都已經脫了褲子坐在路邊,你回去跟朋友說起你的周六晚上,會咋說呢?你都這樣了,你覺得我們會讓你進去嗎? 男人們對我過分關注。
有時候我會穿短裙或者有點吸引力的衣服。
我的臉可能不怎麼好看,但隻要稍微鼓搗一下,還是可以的。
一天晚上,我穿了一條寬松的低腰牛仔褲,一雙軍靴,一件皮夾克,還有一條大圍巾,頭發往後紮着。
一大群打扮得漂漂亮亮、喝得爛醉的澳洲女孩坐着豪華轎車來了。
如果有人坐着這樣的豪華轎車來,我是不會讓他們進去的,因為他們肯定會鬧事。
我跟她們說,嘿,我覺得這裡不适合你們。
你們看起來都很不錯,但這裡不是你們該來的地方,去西區吧。
我對她們很客氣,但沒讓她們進來,她們就朝我喊:“你這個該死的女同性戀,你就是嫉妒!” 不管你怎麼變換說法,不被允許進來的人都會覺得你是在說他們不夠好,所以不能進。
就是這一點讓這些人炸毛的。
他們會說,你不知道我多有錢!我爸能立即買下這裡!他們完全不理解我不放他們進來的原因。
這些男男女女啊。
他們怎麼能這樣理解呢?我想這與倫敦的模樣有關,它巨大而蕪雜,所以你永遠不知道你下一次拐彎時會是在哪裡,不是嗎?你不可能知道每個地方的規則,也并非總是知道什麼代表着什麼。
從大概兩點半開始,這裡就變得相當混亂了,你能做的就是盡量靠後站一點,心裡想着“這他媽的什麼情況”,因為場面确實很荒誕。
對于所有人亂作一團、場面完全失控的那二十分鐘到一個半小時,我們門童有個搞笑的說法:“事故時間”。
這段時間裡,有新的人想要進來,有被趕出去的人想再進來,有人打架,還有人在讨論這個夜店有多差。
有人吐,有人當街大小便。
情況就是這麼糟糕。
總有人編造奇怪的故事。
真的,每周都有人來跟你交涉,挖空心思地解釋他們為什麼要進店裡,或者為什麼在外面晃蕩。
他們會說,自己跟朋友走散了,不然就是丢了手機或者行李寄存處的票,得進去找,還有人說自己蒙受不公平的對待而被趕出來了。
對這些故事我從來不為所動。
你跟别人打了一架,被人用瓶子砸了,還想進去? 在那一個小時裡,你遇到的人沒一個正常。
有些人完全瘋了,被趕出夜店,因為他們還留在店裡的話會很危險。
他們站都站不穩,隻能随便抓住一個物體,搖來晃去,完全置身于自己的世界裡,自言自語。
很奇怪,也很惡心。
他們相當狼狽,卻還會試着和路人搭讪,想顯示出自己還算正常。
他們已經那種狀态了,就應該回家,可他們意識不到這一點,還會晃蕩好幾個小時。
你還會看到一些非常變态的男人,他們走向一群女孩,嘗試跟她們搭讪。
看到抽煙的女孩,他們會說,要不要打火機?或是提出帶她們進夜店,請她們喝酒。
有些人瘋瘋癫癫的,我想他們朝九晚五上班的時候,肯定不會這樣。
如果他們那時候能看到自己此刻的醜态,肯定完全無法接受。
所有在白天适用的界限和規則,此刻都蕩然無存。
你也沒辦法跟在那種狀态下的人講道理。
人們最糟糕的樣子,都在夜間顯露。
她伸手拿飲料時,我看到她左臂上8厘米長的文身。
她不知道那是什麼字體,隻是讓文身師對着她的一條連衣裙上的标簽來依樣畫葫蘆。
那個文身隻有一個詞:倫敦。
我喜歡在夜晚結束時喝一杯咖啡,或者吃一塊奇巧巧克力。
我享受這個時候頭腦清晰的狀态,就跟那些出租車司機和剛下班的肉市老闆一樣。
我在克勒肯維爾路坐上出租車,司機會問,你今晚過得如何呀,親?我會說,我工作了一夜。
哦,真的嗎?我以為你出去喝酒了呢。
這時候我就會開始吐槽剛剛過去的一夜。
我喜歡擁有跟其他乘客不同的視角。
我特别喜歡夏天的淩晨三四點,那個時候,天空呈現出粉紫色。
這裡是我所知的在倫敦為數不多的能看到星星的地方之一。
每當我生氣、覺得受了冒犯,或是感到絕望時,我就仰望巴比肯塔,我會看到史密斯菲爾德市場的頂部和那片粉紫色的天空,自己仿佛也置身其中。
股票經紀人/唱片騎師 斯馬蒂 午後,我們坐在埃塞克斯西部邊緣巴克赫斯特山的咖世家咖啡店裡,我跟斯馬蒂已經聊了好幾個小時,卻幾乎沒問過一個問題,他一直滔滔不絕。
在旁邊一桌坐着的兩位母親已停止談話,正一邊用腳輕輕推着、搖着嬰兒車裡熟睡的孩子,一邊聽我們說話。
現在,金融城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向美國靠攏,它的工作制度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改變,工作人員不再吃午餐了,他們午餐時間在辦公桌前工作。
這是一種三明治文化。
倫敦式的生活,也就是吃一頓正式的午餐、喝點小酒,已經過時了。
這種改變扼殺了這座城市原本的個性、文化和結構,我對此不再存有幻想。
我仍然追求新的時尚。
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我所有西裝都有不同顔色的襯裡,我才不跟金融城普通的股票經紀人一樣呢。
我連那種佩斯利花紋的襯裡都有。
剪裁也各不相同。
口袋也不隻是開一條口子,而是加了口袋蓋。
就在這兒。
高翻領。
布制紐扣。
紐扣的用布和西服是同一款。
翻領是打開的,我是說我在别人這麼設計西服之前好久,就已經這麼設計我的西服了。
西褲是越往下裁得越細,有時候會做短一點,褲腳在鞋跟以上的5厘米處,這樣就可以露出我的襪子。
那個時候,還沒人這麼做呢。
阿瑪尼西裝确實是金融城大部分男孩的首選。
但我穿的是定制西裝。
我有保險行業的工作背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都是量身定做西服。
他們一般穿三件套,戴一塊有表鍊的懷表。
即使在20世紀90年代,戴圓頂禮帽的人也不多。
圓頂硬禮帽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流行,現在你很難找到戴圓頂禮帽的人了。
有時在蓓爾美爾街和聖詹姆斯公園附近,你會看到戴這種帽子的人從私人酒吧裡出來,但确實很少見了。
我再講個例子吧。
現在戴方框眼鏡的人這麼多,大家都習以為常了,但它其實是20世紀60年代的款式。
我從十四年前就開始戴這種眼鏡,那會兒沒人戴這種。
大家那會兒都戴阿瑪尼的小圓框眼鏡。
我戴的是用全民保配的黑色的眼鏡,大框,很是出彩。
就有點像,啊,邁克爾·凱恩(5)那樣,就像他在《伊普克雷斯檔案》和《偷天換日》裡那樣。
他是我的偶像,因為他有魅力,他身上有倫敦東區、倫敦東南部那種粗野的考克尼的魅力,且聰明過人,擁有街頭智慧,尖銳,十足的倫敦風格。
他對我而言就代表着倫敦。
邁克爾·凱恩絕對就是倫敦。
我住在倫敦西區的那段時間也做唱片騎師,推廣夜店的業務越做越大。
我隻想在西區最大的夜店辦派對。
我有非常穩定的入場量,大概500到600人。
我當時有個當演員的好友,他早年出演過電視劇《東區人》。
他很帥,我們倆湊到一起真是完美的組合。
我有那種“我可以為英格蘭代言”的風格,還有我的風趣以及對音樂的熱愛,加上他的帥氣,真是完美極了。
他有很多女粉絲。
我也有很多女粉絲,因為她們喜歡我的音樂。
那些天的晚上,我們會讓夜店裡塞滿人。
他演完戲,就來和我一起在交易所工作。
他也做期貨,我們有一個場地,用來賣這些夜店門票。
在夜店開門前,就能賣出500張門票。
這樣利潤就來了。
就算票價是10到15英鎊一張,在賣現場票之前,我們就能賺到5,000到6,000英鎊。
因為我們有市場,一棟大廈裡有3,500人,大家都想去參加派對。
我們正是利用了這個優勢。
我記得我們的第一個夜晚,那個夜店叫“橘子夢”,我們最初用塑料信用卡來發出派對邀請:我想你也知道信用卡是用來幹什麼的,記住,我們可都是股票經紀人呀。
我們都處在一個交易的環境裡,所以那個時候也有人在那裡做毒品交易。
很多人吸可卡因。
我們用信用卡邀請别人參加我們的派對,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