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城市供給者

關燈
廚師 亞當·拜亞特 我們坐在他開的這家名叫“三合一”的餐館裡,很暖和,時間接近傍晚,人群在慢慢變少,四周安靜得連茶勺放在茶碟上的聲音都很清晰。

    外面,風呼啦啦地掠過克拉珀姆公園。

    廚師們忙着切豬肉,叮叮當當地整理餐具,一個個銅底小鍋在熒光燈下閃耀。

    他一頭短發,手掌上有文身,就在小拇指的底下——右手是一個“J”字,代表他的兒子傑克(Jack),左手是一個“R”字,代表女兒蘿西(Rosie)。

    他喝咖啡得加很多糖,多到那些糖全部沉到杯底去了。

    我們這麼聊着,整個過程中不斷有人過來找他:一個員工想帶兩隻野雞回家;他的律師在飯後跟他道賀;一個廚師過來報告關于意式土豆球的什麼新聞——他一件件地處理着這些事,感覺跟切蔬菜一樣,切完一些,就撥到一邊。

    他說話的時候做許多手勢,那兩個文身就在你眼前晃來晃去,J,R,R,J。

     20世紀90年代,學徒制非常流行。

    有一天,母親帶我去參加招工開放日。

    會上聚集了很多人,特别是福特汽車、巴克萊銀行之類的企業那裡,有很多學生排隊,而薩沃伊教育基金卻在角落裡無人問津。

    我拉着母親,走過去對招工的人說,我想當廚師。

    他們說,好的,凱萊奇酒店和薩沃伊酒店(1)都招學徒。

    我母親對我說,亞當啊,女王都在凱萊奇酒店吃飯呢。

    我就說,行啊,那我去凱萊奇。

    事情就是這樣。

    接下來的周一,我出現在凱萊奇,而那是我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

     當時的我是一個很有街頭智慧的男孩,為人很嚣張,雖然還沒到太離譜的程度,但是也差不多了。

    我先走到主廚的辦公室,他對我說,好,你先去換衣服吧,走到那邊盡頭的更衣室,找一個叫約翰的夥計,他會給你一件外套。

    我不知道的是,那天在凱萊奇工作的廚師可是有87個,排在這個大隊末尾的才是我,第88号的新人。

    我走進更衣室,說,嗨,夥計,聽說你這裡要給我發工衣啊。

    他說,小子你聽着,第一,我不是你的“夥計”;第二,如果明天你沒有把工衣洗好熨好交還回來,我會殺了你。

    那一刻起,我這一天就開始往越來越不好的方向發展。

    他們把我帶到後房,給了我六盒菠菜,讓我把根掐掉,又給我演示怎麼給它們過水過冰,然後放到機器裡攪拌,做出一道晚宴用的糊狀菠菜菜肴。

    到我做完攪拌這一步,再用細密的篩子把所有纖維過一次之後,我的工衣上已經蓋滿菠菜葉。

    我又想起把衣服給我的那個人,他的名字後面跟着的職位是:凱萊奇酒店資深行政副總廚。

    他是一個身高還不到1.6米、性格跋扈的埃塞克斯男人,大家一整天都在讨論他是怎麼當上資深行政副總廚的;當然,除了講他的八卦,他們一整天也都在折磨我。

    我在下午五點半做完該做的事,他們又讓我清掃廚房,所以我又工作了一個半小時。

     我可是早上九點半就開始工作了,所以到下午這時候,我已經累得像攤泥了。

    我一輩子都沒試過一直站這麼長時間。

    到八點,他們終于讓我下班,我到家時已經九點。

    我一進門就哭了。

    我癱在沙發上,對我父親說,我做不到。

    這太可怕了,我讨厭這樣的生活。

    我不喜歡坐那麼長時間的地鐵去上班。

    要知道,那時候我還跟父母一起住,每天都要從埃塞克斯到倫敦上班。

    父親說,你要做讓自己開心的事,但這份工作對你來說是一個好機會,到了明天你如果還是不想去,那肯定就真的不會去了,你好好想想吧。

    我當時不知如何是好,但臨睡前,我還是設了鬧鐘,第二天鬧鐘一響,我醒過來,想着,好吧,我還是去。

    人生中會有很多個十字路口,而這個瞬間就是其中一個。

    我去上班了,接下來就在凱萊奇酒店工作了四年半。

     那可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從那個時候到現在,我一直在做廚師。

     ◇◆◇ 我在埃塞克斯長大,每次去倫敦西區,肯定是為了看聖誕節燈光,或是為了赴和奶奶五年一次的劇院之約。

    對我們來說,去西區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

    但這份工作卻改變了這個狀況,我每天都要去西區。

    我回到家時,大家會問,那個地方怎麼樣啊?我會說,那裡離這裡也就16公裡而已!自己去看看呗!他們都不敢去,說那裡人太多、太瘋狂,去了會被人捅死、殺死……天啊,拜托了!他們在埃塞克斯都已經與世隔絕了,真是與世隔絕。

    我妻子和我都很讨厭這種态度。

    她在金融城工作,而我在梅菲爾工作,我們都覺得這種态度真是超傻。

    這裡有各種超棒的酒吧、好玩的夜店,可以看到最新的潮流——在這裡能盡情釋放自己的個性。

    在我們的家鄉嘛,人們的生活一眼就看到頭了:你可能會買一輛福特蒙迪歐,住在兩居室的排房裡,生兩個小孩(或者六個),養一條狗,還有,你也會盡可能地申請政府福利補貼——對,諸如此類的。

    我們隻是覺得,這種生活不适合我們。

     但事實是,我從來沒有怎麼認真地看過西區。

    我看到那些車子,走過商店門口,但坦白說,我确實對它們不太留心。

    我走在邦德街上,也隻是為了從A點走到B點而已,根本沒有往商店窗口裡面看——我一心隻想找賣三明治的那個人,讓他給我好好做一份,别坑我就行。

    這一路上我應該經過了賓利酒店,但我也沒在乎這個事,滿心都是我的雞蛋三明治。

    那是唯一一樣能讓我撐過這一天的東西。

    後來,當我在廣場餐廳(2)工作時,我的午餐是雙份意式濃縮咖啡和一條瑪氏巧克力棒。

    我在那裡的一年半,都是拿這個當午餐;晚餐是肉餅和焗豆。

    所以如果連着工作四天,吃下肚子的所有東西就是:四杯雙份意式濃縮、四條瑪氏巧克力棒、四塊肉餅還有一整罐焗豆。

    我一天天給别人端上餐桌的可是松露、龍蝦、鵝肝醬、海鲂和大比目魚啊。

    真是糟糕,這種生活真是糟糕。

    所以現在在我的餐館裡,到了吃飯時間,我都讓夥計們坐下來一起吃飯。

    吃一頓正式的晚餐,每天都是如此。

     ◇◆◇ 我看着倫敦的食物經曆了三四個不同階段的轉變。

    二十一年前,當我剛開始做廚師時,所有餐館送上來的都是古法炮制的經典食物。

    我一直做的都是高端的餐飲烹饪,從來沒有經手過中端市場的食品,更别說采購廉價半成品食材、進行加工之後直接端上餐桌的酒吧食物。

    從來沒做過。

    我一開始做的食物都比較經典:白葡萄酒焗鳎目魚、威靈頓牛肉等——這是所有人眼中奢侈級别的食物,自然也不是我在成長過程中會吃的食物。

    後來,一種新型的“經典食物”出現:準備過程更簡化,需要用到的技巧更少,在餐碟上的展現也更簡單。

    我們可以看到菜式中有越來越多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地方帶來的影響,不是嗎?像西蒙·霍普金森(3)那些人,專門改造經典食物,把它們弄得更簡單一些,讓它們更适宜餐廳食用和銷售,方法就是把那些太厚重的奶油去掉,然後靠健康簡約感以及異域風情帶來的新奇感打動消費者。

    後來,又有人專門對菜式進行小小的創新,比如把藏紅花醋加進去,或者再加點更有趣的元素……那就是我喜歡的做法。

    我真喜歡那個年代啊。

     那就是廣場餐廳的開端了。

    在1996年到1998年,我們用魚湯來調制烤海鲂魚的配醬。

    那個時候這種做法非常聰明。

    現在,當然了,魚醬已經不做了,大家開始做泡沫之類的頂部裝飾——要預先煮燙,然後用冷藏法幹燥,再風幹變成碎屑,再重新補充水分變成……啊,真是瘋狂。

    人們真是瘋了。

    那個年代才是我最初愛上食物的時刻。

    我從那時開始愛上美食,并且一旦開始,這段愛戀好像就再也沒有消逝。

     不過在那之後,事情好像就變得有點怪了——人們把那個年代的經典食物拿來做一些特别有藝術感的創作,食物上面多了很多脆脆的、立體的東西,從各個角度看都不一樣,擺盤的時候中間有一大沓東西,疊得高高的,擺盤變得比以前重要多了。

    有的傻蛋還喜歡把這些菜式專門放在餐館菜單最前面的重點菜裡,突然,食物都變成藝術展示了,真是糟糕。

    這種疊高高的風氣刮了好一陣子,直到有一個聰明的家夥開始推行食物水浴還是什麼東西,後來分子料理也出現了,我們就突然進入一個分子料理占據高端餐飲頂端的年代。

    這個時候我想,那些人真的隻有半個腦子吧,一天到晚隻懂得做創意的搬運工,把這些展示性的東西拿來湊湊,把分子料理的套路拿來用用,一會X,一會Y和Z,放到碟子裡,端上餐桌——現在客似雲來的餐館都是這樣的。

    就這麼做的。

     兩天前,我跟一個年輕廚師聊天。

    他心情不好,我就帶他去喝了點酒。

    他以前給某個特别厲害的主廚打過工。

    他告訴我,有一次,他跟這個主廚去上了一個電視節目,節目組安排他們當場吃掉自己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