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繼續旅程

關燈
響太大了。

    不可能用規劃米爾頓·凱恩斯那樣的方式來規劃整個倫敦。

    我們不可能拿出一張紙,然後在上面用畫圖的方式來想象我們要怎麼運作倫敦。

    因為倫敦已經在以它自己的方式運作了。

    隻不過,它運作的方式沒有一個人能完全理解。

    它太複雜,層次太多,與世界上的各種文化、與在它内裡發生的各種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太多了。

    我們要看看怎麼管理倫敦,而不是重新規劃它。

    你對待它的方式隻能像是練習園藝一樣,嘗試着看看什麼植物能長起來,什麼不能長起來。

    試着種一些新植物、新品種,然後好照料那些長得好的。

    有時候,你要試着給它們搞些圍欄,這樣,它們才不會像日本紫菀(3)那樣瘋長,把整片花園都占滿。

    但同時你也要好好觀察當地的氣候和生态,跟它們好好合作,而不是跟它們對着幹。

     這不是世世代代的城市規劃師習慣的工作方式。

    他們習慣設計像巴比肯屋村(4)那樣的東西,一層是人行道,一層是車行道,以抽象的自負來對待這件事,使用那種失傳已久、頗有曆史的網格來規劃這個地區,而不是根據附近的街道模式來進行規劃。

    不出所料,這樣的結果就是把人們都搞得暈頭暈腦的,這片區域被弄得讓人十分難以忍受。

    主禱文廣場(5)是另外一個例子,都是用直線來進行規劃的,把樓房布局在抽象的空間裡,這種方式從來都不奏效。

    1968年我大學畢業時,我來到倫敦面對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這個。

    我們分了組,而我被分到的區域就是主禱文廣場。

    我完全沒想到,在三十年後,我做的事情是對原來的那種規劃工作進行反拆。

    現在的主禱文廣場,在地面水平上有着非常吸引人的空間,有人們可以使用的各種設施,還有現代的辦公室和住宿空間,所有東西都跟大教堂的布局相襯,也跟城市的紋理相互協調。

    但是這花費了非常多的工夫,大概用了二三十年,我們才把那種糟糕的規劃工作扭轉過來。

     人是非常樸實的。

    我們有時會把人想得太複雜。

    人們每天通勤,來到倫敦中心,做着一些複雜而精細的技術活兒,但我們其實跟幾千年前的祖先擁有同樣的欲望。

    我們被相同的基礎需求驅動着。

    我覺得,在評估人類居住的城市時,一定要把這件事記在心裡。

    我們要做的是滿足人們的基礎需求,保證倫敦既不是一個隻被用于工作的不毛之地,也不是一個被規劃得亂七八糟、不倫不類的城市——一定不能讓它成為像這個星球上别的很多無聊都市那樣的地方。

     街頭攝影師 戴維·瓊斯 倫敦總是把自己塑造成金融中心的形象,這個我沒有疑問——但是金融城真的是垃圾一般的存在。

    作為一個金融中心來說,它的建築很糟糕,街道很糟糕,陷在毫無章法的混亂中。

    你在金融城街上看到的人不是那些非常有錢的人。

    真正有錢的人不會在金融城的街頭出現,因為他們不出門:他們有跑腿的幫他們處理各種事,他們去哪裡都開車或者坐出租車。

    所以你在金融城看到的人,臉上總是挂着憂心忡忡的表情。

    好玩的是,金融城的每個人都穿得一模一樣。

    男人們都穿着深藍色、灰色或者黑色的衣服——甚至穿棕色衣服的都很少。

    女人們的衣服色彩稍微多點,但是那些衣服看起來都挺廉價。

    金融城街上的人,比起倫敦别的地方的人看起來更加受挫。

    他們看起來好像都被人折磨過一樣。

    要是偶爾出現一個有錢人,你立馬就能從人群中将他分辨出來。

    有錢人身上有一種氣質,好像剛剛悉心打扮過一樣。

    他們身上就散發着錢的氣味,因為他們身上的每一寸地方都精細地裝點過,看起來十分昂貴。

    大部分普通員工都穿着廉價而不太合身的西裝,有的地方有點磨損,有的地方有些發亮。

     他穿着大衣,坐在蘇豪廣場。

    時間接近中午,陽光照耀。

    我們聊着天,附近一個男人用吉他撥着和弦。

    雲遮擋住太陽,影子在廣場上、大廈的牆體上緩緩移動。

     倫敦在某些地方顯得很浮誇。

    金融城裡有一些看起來十分吸引眼球的大廈,這些大廈影響了金融城的光線。

    倫敦其他地方的房屋大多比較低矮,隻有兩到三層樓高,而金融城的樓房都比較高。

    金融城的一些樓房是在中世紀建成的,所以城裡有許多狹窄的街道,光線一旦被高樓擋住,這些街道就變得非常陰暗。

    新的大廈建起來之後,在晴天裡它們就好像巨大的鏡子,把光反射到之前沒有什麼光亮照耀的小街小道上。

    這種光泛着藍綠色,因為它們是從那種有色玻璃上反射過來的。

    這種光通常感覺有點冷,因為沒有什麼紅色的玻璃。

    但是這種光束都非常集中,看起來特别有戲劇性。

     開始下雨了,我們跑到希臘街一家專門賣雞的廉價餐廳的雨棚下避雨。

    他站在那裡,抽着煙環顧四周。

    “有時候,”他說,“一個人拉衛衣帽子蓋住頭這樣的情景,就是一幅有關倫敦的美好景象。

    ” 有時候,我看着來來往往的人,做着白日夢,迷失在想象中——這些人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他們正在經曆什麼呢?他們跟我有一樣的觀點嗎?有什麼相同之處嗎?我們是否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當我攝影時,這種想法都是本能浮現的,但問題是這樣的想法很快就過去,生活還是繼續着。

    隻有後來在編輯照片的時候回想,才會想到,天啊,那時候發生了什麼?拍照時,你看到的隻是一瞬。

    引發照片中這種位置的擺放、人們的表情還有姿态的東西,是什麼呢?不知怎的,女人好像總是會在公共場合争吵,而男人不會。

    男人可能想晚點再談,找一個私密的地方再談,而女人總是想當場解決問題。

    如果就這個問題做一個照片系列,應該會挺有趣。

    因為你可以從身體姿勢看出,男人們不太想在公衆場合讨論這些問題,而女人們非常專注于事情本身,對環境的一切渾然不知。

     你得非常專注,因為在倫敦,每五分鐘,都有不同的事情在進行着。

    總有小小的戲劇在每個瞬間上演。

    我特别喜歡觀察男女們在街頭吵架的樣子,或者是孩子們從父母身邊跑開時,父母臉上驚恐的神情,尤其是在金融城裡——孩子突然跑開,父母就會陷入恐慌,擔心孩子會被車撞到什麼的。

    就是那個恐慌瞬間。

    孩子們在街頭打架也很有趣。

     但是,我确實注意到,在倫敦街上玩耍的孩子越來越少了,他們不像以前那樣在街上玩了。

    我在利物浦、格拉斯哥、紐卡斯爾、曼徹斯特或者貝爾法斯特看到在街頭玩耍的孩子;在那些城市裡,會有少年團夥遊蕩,想辦法找樂子,不是在捉弄自己就是在捉弄别人。

    用棍子或者别的什麼東西打人,用石子往汽車身上扔什麼的。

    在倫敦,卻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在肖爾迪奇,還有許多街頭生活,也有許多街頭時尚可以捕捉。

    當然,人們穿的衣服也不一樣。

    街頭更加喧鬧,也能看到更多不一樣的時尚服飾。

    比起金融城,那裡的人穿衣風格更加随意,表情也更加自然。

    應該說,更加個性化。

    我不想把貧窮描述得如此格式化,但是穿着廉價服飾的人好像确實更有個性,充滿個人風格。

    而在西倫敦,任何富裕地區——北倫敦也是如此——穿衣風格就很呆闆。

    有時候,這些區域給人的感覺有點像是《天外魔花》(6)或者是《密威治的怪人》(7)那樣的故事,好像街頭千千萬萬的女人都穿着博登牌同一條生産線生産的衣服。

    所有人都非常僵硬、死闆,好像都戴着面具面對世界。

    從攝影師的角度來看,這很有趣,因為那是一種空洞和空白。

    他們的表情更少,身體語言也更少。

    貧窮區域更加生機勃勃,雖然有人會覺得那裡很粗俗,但是在那裡有更多的生命表達,更加開放。

    布裡克斯頓的街頭生活更好:街頭便利店都是由牙買加人運營,那裡總是還聚集着店主的大約八個朋友。

    他們放着音樂,玩着多米諾骨牌,喝着酒,雖然在工作,卻像是在開小型派對。

    這比去森寶利超市之類的連鎖商店可要好玩多了。

     每時每刻都有事情發生,關鍵在于你能不能在不同的街上準确地把它們識别出來。

    我在紐約也做過街頭攝影,在那裡找鏡頭很容易,因為你可以輕易地判斷事情将如何進展,人将去往何方。

    而在倫敦,事情發生得偶然而毫無章法,所以,通過以建築物為中心來創造那些戲劇化的瞬間是很難的。

    倫敦确實有那麼些大型建築物,但是咱想想看啊……其實白金漢宮挺沒意思的。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作為一座城市應有的看頭來說,它真的挺垃圾的。

    這座建築頗為無聊,前面還有一座那麼大的環島。

     巴黎比起倫敦,規劃的痕迹更重,所以它内裡的結構更加有戲劇感、令人震撼。

    我喜歡倫敦的不期而遇和混沌無序。

    在倫敦,你不能期待看到在規劃完全的城市裡才能看到的那種固有的戲劇性。

    你得通過别的途徑來找戲劇瞬間,而通常來說,是要在人的身上發現。

    倫敦是獨特的,但同時,它看起來又跟别的很多地方很像。

    在倫敦,很多商店的門口都十分糟糕,很容易就能發現這些地方無人照管;簡而言之,這個城市維護得不好。

    比爾·布萊森(8)曾寫過關于街道清潔的數據——巴黎的花費,按人頭來算是每個人21英鎊左右,而倫敦,好像是3英鎊還是6英鎊吧。

    反正到處都是垃圾。

    總體來說,倫敦真的是一個沒有被好好照看的城市——人行道、大路等,到處都好像是用補丁随随便便補起來的,似乎沒有人想要去修整。

    歪斜路牌的數量也頗為驚人。

    有的路牌凹陷了,這可以理解,但永遠無人換修。

    攝影能發現這個問題,因為後期看照片時能清晰地看出垂直方向的東西,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它們全都多多少少歪斜了一些。

    我就想,他們是不打算把這些路牌弄正嗎?他們就是不想管這個事對嗎? 有時候,倫敦會讓我想起一些有殖民風格建築的非洲城市,那些城市裡的建築都有些破損,卻無人修整。

    倫敦就有點像那樣,像一座曾經被殖民、然後一點點變得更加破舊的城市——曆史曾經輝煌,今日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