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适應倫敦

關燈
隊在金融城工作的感覺。

    人在年輕時,都想賺快錢。

    這兩者相輔相成。

    想賺快錢,不可能選擇當坐辦公室的會計吧?年輕人都想去那些充滿活力、到處都是美女的地方。

    在壽險市場,35歲以下的人有3,500個——2,500個男的,1,000個女的。

    那真是理想的工作地點。

    每個人都想在那裡工作,其他地方都沒什麼吸引人的東西。

     我工作時候的打扮比較像上班族,但也有我的個人特色。

    我所有的西裝都是手工縫制的,我找了一位裁縫,專門定制我的西裝,這位裁縫以前給保羅·韋勒(17)和果醬樂隊(18)做過衣服。

    所以我所有的西裝也都帶着一種摩斯風格。

    他的店在萊頓,果醬樂隊成名之前,沒有錢去薩維爾街(19)那樣的地方做西裝,于是就找萊頓的這個裁縫。

    如果你看果醬樂隊的很多舊唱片的封面,特别是看看封面中的保羅·韋勒——他可真是個标志性人物——他們穿的衣服都是我那個裁縫做的。

     我遇見了許多不同的人,大多數都是嚴謹、保守的阿拉伯或俄羅斯客戶。

    他們才是有錢人嘛。

    我在哈利街附近一家銀行工作,客戶會把各種各樣的支票給我,要我把錢轉進各種各樣的銀行賬戶裡面。

    現在想想,他們可能是在洗錢吧。

    我經手過無數張支票,摸過千千萬萬個鈔票信封,滿倫敦跑。

    這份工作大概做了一年,感覺非常不錯。

    因為我總是在外面跑,所以也總是可以偷懶。

    他們讓我去處理這些支票,我弄完之後就直接跑到蘇豪區的貝利克市集去,那裡的市集可棒了。

    或者去卡姆登市場弄點複古裝扮,不然就是肯辛頓……我就直接不回辦公室了。

    他們說,拿好支票啊,下午見。

    我用一個小時處理事情,接下來的兩三個小時,都是我自己的了。

     他們找不到我的,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手機,所以我消失不見,過足了瘾才回來。

    我隻是想擁抱、體驗倫敦各種各樣的奇妙。

    我想體驗藝術,其中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時裝和音樂。

    我曾專門去一些地方,就為了看看人們在穿什麼,打探下一波的潮流趨勢。

    我去的一些地方在别人看來可能有點遠。

    在20世紀80年代去卡姆登……倫敦别的城區,比如埃塞克斯來的人會想,老天,那遠在天邊啊,更别提那裡的人都瘋瘋癫癫的。

    現在,去郊區都是常态了。

    我那個時候就是專門跑到卡姆登,看看人們怎麼穿的,看看自己能學到什麼。

    先是模仿,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些改變。

    我的衣櫃裡現在都還有那個時候買的衣服呢。

    我現在不穿了,但興許能賣呢。

     尋找穿衣風格,就是尋找自己的身份,歸根到底都是年輕男人和女孩幹的事——對,女孩也一樣——在20世紀70、80年代,在那樣讓人壓抑的地方,她們想要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感。

    我想,在20世紀70、80年代的倫敦,你可以把這種風氣叫作城市的衰敗吧。

    那時候的倫敦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但有許多種子都在那個時候種下。

    今日的倫敦都是從那個年代的核心發展而來的。

    你可以看一部電影,《漫長美好的星期五》(20),裡面講了愛爾蘭共和軍和碼頭區的故事。

    裡面有鮑勃·霍斯金斯(21),他扮演一個倫敦黑幫成員,想要重建碼頭區。

    他的一個手下跟愛爾蘭共和軍有仇,殺了個愛爾蘭人。

    去看這部電影吧,真的很好看。

    它裡面展示的就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80年代初期的倫敦,而且就是在碼頭區取景的。

    你會看到那些被炸毀了的倉庫,以及一個黑幫成員希望重建那塊地方的願景。

    這部電影會向你展示倫敦那個時候有多糟糕,還有跟現在的強烈對比。

    你會看到被炸得稀巴爛的那個時代的碼頭區——完全是廢棄的狀态。

    今天的一切都是在那個基礎上建起來的。

     (1)騎士橋,倫敦市中心西部的一個商圈,哈洛德百貨就在這裡。

     (2)倫敦七七爆炸案,2005年7月7日早上交通高峰時間,在倫敦三輛地鐵和一輛巴士上發生的炸彈恐怖襲擊,造成52名乘客遇難,700多人受傷。

     (3)《每日郵報》,英國現代新聞創始人北岩勳爵在1896年創辦,發行量大,主要閱讀者是藍領階層,在左派中産階級英國人眼中是常以聳人聽聞的報道奪人眼球的低級報紙。

     (4)比約恩·博格(1956— ),瑞典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男子網球運動員。

     (5)喬治·貝斯特(1946—2005),英國北愛爾蘭著名足球運動員,為曼徹斯特足球俱樂部奪得過歐洲冠軍杯。

     (6)倫敦橋,修建于1179年至1209年,是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一座幾經重建的大橋,也是該河上28座橋梁中位于下遊的一座橋,地處倫敦塔附近,連接着南沃克自治市高街和倫敦市的威廉王大街。

    倫敦橋是倫敦的象征之一,也被稱為倫敦的正門。

     (7)英國以前的輔币單位為先令和便士,1英鎊=20先令,1先令=12便士。

    1971年,英國央行實行貨币進位制改革,輔币單位改為新便士,1英鎊=100新便士。

     (8)不滿之冬,1978—1979年冬天,英國發生的一系列嚴重影響社會生活的罷工事件。

     (9)國民陣線,法國極右民粹主義政黨。

     (10)美國空軍飛行服。

     (11)李維斯牌牛仔褲的經典褲型,直筒,設計簡單。

     (12)吉米·康納斯(1952— ),美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13)約翰·麥肯羅(1959— ),美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14)摩斯文化,英文原文全名為“Modernism”或“Modism”,大多簡稱為“Mod”,此文化族群則被稱為“Mods”。

    源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中倫敦蘇豪區,出現後迅速成為第一個青少年次文化,并快速傳遍全英國。

    最早期的摩斯族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勞工階級二代。

    摩斯族在青少年叛逆的年紀,因和父母的代溝、戰後的不安以及英國郊區生活的乏味苦悶,而想在壓抑的生活中表現自我,年紀輕輕就出外打工賺錢,追求時尚和标新立異。

     (15)《面孔》,誕生于1980年,在2004年倒閉,曾被譽為英國潮流文化聖經。

     (16)謝潑德叢林,倫敦西部的一個區域,隸屬于倫敦哈默史密斯—富勒姆區。

     (17)保羅·韋勒(1958— ),英國搖滾歌手,果醬樂隊成員之一。

     (18)果醬樂隊,英國搖滾樂隊。

     (19)薩維爾街,世界頂級手工縫制西服聖地。

     (20)《漫長美好的星期五》,1980年上映的英國電影,講述英國黑幫的故事。

     (21)鮑勃·霍斯金斯(1942—2014),英國演員,曾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