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适應倫敦

關燈
人那麼感興趣的。

    (他走到簾子前面做了做動作,後面是啞鈴、全功能訓練器、跑步機、健身球等健身器材。

    ) 我想這就是倫敦的問題所在。

    每個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當然,我是說倫敦整體來說是這個樣子,諾丁山也是如此。

     我有個學員,一周裡面三四天都在出差。

    一周三四天啊,這對人可不好。

    我每天早晨五點一刻開始工作,因為有的客戶得在七點鐘之前趕到辦公室。

    這就是我所說的變化了。

    現在的人根本不肯離開辦公室,因為他們怕自己會丢掉工作。

    所以從“我要擁有健康的心髒和生活方式,每個來上班的人都要保持足夠健康的身體,這樣他們在工作時才會擁有清醒的頭腦來做出正确的選擇”,變成了現在的“鞭笞他們,讓他們無時無刻不工作。

    鞭笞他們,讓他們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吧”。

    可是為什麼不讓他們每天有效率地工作十個小時呢? 悲哀的是,人們已經開始習慣這種生活方式了。

    他們沒有選擇權。

    我能看到這樣的工作方式對人們的身體産生的影響。

    人們沒時間睡覺,長皮疹,舊傷複發得更頻繁,呼吸困難,焦慮,凡事挑剔,總在為什麼事而煩心,好像總有不如意的事情。

    人們來我的健身房,覺得他們需要鍛煉。

    但實際上,鍛煉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你最需要的是八小時的睡眠,好好吃飯,做一點點冥想,甚至是去看一下心理醫生。

     我覺得倫敦好像有一個巨大的齒輪,會把人拽進它的軌道。

    保持健康在短期之内可能對你的生活有點作用,但是舉個例子吧,比如,你走進健身房,我準備重新調整你的身體,先對你的跑步動作做步态評估,然後教你如何加強肩部力量,我們讓你改變坐姿,需要你根據我們的方法來配合,這樣做、那樣做。

    然後一周下來,你覺得還好,但隻要到出現壓力的時候,你的肩膀就開始不自覺地上聳,我們做的校正就都失效了。

    不是說你打輸了這場仗,而是說,你好像陷入了死循環,一個舊的大大的死循環。

    光來健身不能解決問題,因為能修複問題的唯一方式是修複你的工作方式,把這種壓力釋放出去。

    我幫你修正之後,你離開健身房的第二天就重蹈覆轍——這樣可不好。

    我覺得我們可能都陷在了倫敦生活裡。

     倫敦人 斯瑪蒂 有人對我說:去跟斯瑪蒂聊聊吧。

    他會告訴你關于倫敦的事。

    我最終在巴克赫斯特山地鐵站附近見到了他。

    他個子不高,留着短短的黑發,很有活力。

    對于一個整晚開出租車繞着倫敦跑的人來說,他起得夠早的。

    我平時可沒這麼早起床,他說,現在幾點來着,11點?他看了看天。

    他穿一雙側面有比約恩·博格(4)簽名的鞋子,還沒等我們找到一家咖世家咖啡店坐下來,他就開始侃侃而談了。

     我在北倫敦的伊斯靈頓出生,在那個時候,伊斯靈頓還是一片很貧窮的區域。

    我的父母想讓我離開那裡,因為他們覺得那裡的生活太艱難。

    于是我們搬到東部的萊頓地區。

    關于童年,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在萊頓長大的時光吧,因為周圍有很多小孩子。

    那個年代,萊頓的住民大部分是愛爾蘭人、蘇格蘭人、英格蘭人和意大利人,還有一些西印度人。

    那個時候,在街頭玩耍很安全,所以我們總是混在街上玩,應該也就是在那段時間,我獲得了許多街頭智慧。

    我當時是一個團夥的一員,我們總是在街上活動。

    我們從來不傷害任何人,但是會搞一些惡作劇,滿街亂跑,亂敲别人的家門之後在主人開門前逃走,故意觸發汽車警報什麼的。

    另外,我們對足球十分狂熱。

    在許許多多的下午和白天,我們把大把時間都花在踢足球上。

    我們尤其崇拜喬治·貝斯特(5),經常模仿他在世界杯上做的動作。

     在20世紀70年代,市面上還沒有多少男裝店。

    不像現在,你随意走進塞爾福裡奇百貨、哈維·尼克斯百貨或者哈洛德百貨,就能買到男士名牌服裝。

    那個時候的男人隻能去類似陸軍剩餘物資商店之類的地方買衣服,沒有什麼名牌服裝店。

    偶爾有那麼一些獨立運營的運動服裝店,而我這個年紀的人,都很為球鞋着迷。

    我大概有50雙球鞋,大部分都是阿迪達斯的——在20世紀70、80年代穿的那些運動球鞋,很多我到現在都還在穿。

    我今天穿的這雙鞋上有比約恩·博格的簽名,大概有三十年的曆史了吧。

    我今天穿在身上的東西大概都有三十年曆史了。

    這條運動長褲大概穿了二十五年還是三十年,應該是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買的。

    在那個時候,這應該要125英鎊才能買到,不是一筆小數目,今時今日,在易趣網或者古董商店裡,大概要600到800磅才能買到。

    我确實對穿着很着迷。

     20世紀70年代晚期的倫敦有許多被“二戰”時的炸彈炸毀的舊倉庫。

    我記得沿着河岸一路走的時光。

    倫敦橋(6)以南、巴特勒碼頭、圖利街附近,以及倫敦橋地鐵站附近,都是一片廢棄地。

    整個南岸都是一片荒蕪,看起來好像都被炸彈炸過一樣。

    那裡有許多廢棄大廈,裡面住着流浪漢、瘾君子——大部分是吸海洛因的人,因為那個時候海洛因十分流行。

    他們就喜歡住那種房子。

    那是一片普通居民都不敢去的區域,去了很有可能會被搶劫、被偷或者被強奸。

    那裡就像罪惡之城,真的。

     有的倉庫帶着彈坑,牆也倒了,處于坍塌狀态。

    如果你去坐一條旅客用的遊船,遊船師傅可能一點都不想把你帶到倫敦橋以外的地方。

    其實他們可能連靠近倫敦橋都不太願意。

    河的北邊都是20世紀60年代的各種恐怖的房子,看起來一點都不美觀。

    但是另外一邊更是處于完全廢棄、荒蕪的狀态。

    真是一個令人壓抑的地方。

    英國人本來是想努力過得更好的人啊。

     要記得,英國是歐洲裡面的窮國家。

    我們如今推行十進制(7),貨币正在貶值。

    我們有工黨,他們鼓吹各種罷工,還有著名的不滿之冬(8)。

    我想,新政府上台後帶來了許多改變。

    撒切爾的保守黨政府代表着新時代的開啟,一個包含積極氣氛的時代,我覺得那就是改變到來的時候。

    因為有了撒切爾,你即使是來自工薪階層,又或者是一個來自埃塞克斯的男孩,也覺得自己能成就一些事情。

    我覺得這就是很多人嘗試創業的原因——他們突然有膽量闖一闖了。

    從那時候開始,人們對奢侈品的需求也增加了。

    人們想穿一些新潮時尚的東西。

     成為倫敦式時尚的風格實際上來源于利物浦。

    利物浦隊是那個時候最成功的英格蘭足球隊,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粉絲們都要趕到别的歐洲國家去看利物浦打歐洲杯——現在叫歐冠杯了。

    利物浦應該是赢了三次歐洲杯,粉絲們基本上是拿出了在歐洲商店裡偷衣服鞋子的架勢,大量購買塞西達尼、斐樂,還有阿迪達斯的球鞋。

    在那個時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