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适應倫敦
關燈
小
中
大
學生
妮姬,林賽和丹尼爾
我在南倫敦一家學校的外面,天下着雨。
孩子們一波波地湧出來,一個警察在學校門口跟家長們說着什麼。
孩子們手裡的手機屏幕開始亮起,各種各樣的手機,好像都重生了。
孩子們背着帆布背包,戴着露指手套,發夾攏着稀稀拉拉的亂發。
黑人孩子們聚成一群,白人孩子們也聚成一群。
戲劇室挂着黑色窗簾,還放着打着光的小講台,加上壘起來的椅子,産生了一種令人安心的熟悉感。
下午,這個房間要用作一場辯論賽的會場。
最前排有四張椅子,還有幾排椅子是安排給從别的學校過來參賽的人坐的,旁邊的一張桌子上放着奶酪片、洋蔥圈和塑料盒裝着的果汁飲料。
有幾個學生走進來,用懷疑、甚至有一點進攻性的眼神打量着我;我順勢問他們:你們認為一個倫敦人,或者說一個來自别的地方、卻想在倫敦安定下來的人應該要知道什麼呢? 妮 姬:要學會怎麼讀地鐵圖啊,絕對的。
丹尼爾:說得好。
其實需要知道的有很多。
我希望他們聰明點。
怎麼說呢,他們如果來倫敦,可能會覺得這裡很可怕吧,因為媒體上總是各種渲染啊。
你會聽到類似“來到倫敦,你在街上很有可能會被人捅一刀”這樣的話,又或者是如果在街上看到一個黑人,他穿着衛衣,套着帽子,你就得離他遠點什麼的。
但是像我們這些住在這裡的人,就知道實際情況究竟如何,我們不害怕,也不會總是小心翼翼。
有時候謹慎點還是好的,因為什麼時候都有可能發生出人意表的事情,但是我們不會特别害怕。
怕隻怕有的從倫敦以外來的人,到了以後容易在街頭遇上一些事。
他們可能會覺得倫敦是一個很有魔力的地方,或者說可以在街上亂溜達而啥事都沒有,但其實也并非如此。
我覺得有點街頭智慧還是很重要的。
林 賽:要學會怎麼過馬路啊,要用正确的方式過馬路。
到處都車水馬龍的,你也知道有多少人在街上被撞甚至死掉的,這很好理解吧。
不要擔心能不能學會代數什麼的;學會怎麼過馬路吧,這在生活中可比代數更重要。
妮 姬:保管好随身物品,保持警惕。
對的,倫敦真是一個教會人随時保持警惕的地方。
丹尼爾:不要盯着别人看。
如果看到有點不同尋常的事,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盯着看。
但是千萬别這麼做。
林 賽:我大概四歲時,我媽媽也教過我不要盯着别人看。
現在我知道為什麼了。
丹尼爾:如果街上出現一個很大的街頭團夥,正常人的反應是轉過身去看一眼他們在幹什麼。
但我們是在倫敦,應該知道最好不要跟他們産生眼神接觸,否則你就給了他們回應的機會。
不用害怕,也不用把雙手放在頭上,然後戰戰兢兢地走過他們身邊,隻要跟身邊的人繼續正常對話就可以了——但是真的不要盯着看。
悲傷輔導師 保羅·皮門特爾 我開始做這份工作的時候,腦子裡全部都是1983年發生在哈洛德百貨的愛爾蘭共和軍轟炸事件。
那個時候我應該已經16歲了,還沒有考到駕照。
那是一個周六,我姐姐在哈洛德百貨男裝部值班。
早上,父親過來把我弄醒,因為我前一天晚上出去喝酒了還是什麼的——那時候的我有點叛逆。
我醒來問,媽媽呢?父親說,她去牛津街了。
我打開電視新聞,電視上說,哈洛德百貨男裝部發生炸彈襲擊,我馬上想,天,最好趕緊到那裡去。
我試着給男裝部打電話,沒人接聽,于是我開着父親的寶馬迷你(還沒駕照呢),像個瘋子一樣地沖到帕克巷上。
我們家住在馬裡波恩,我聽着電台,裡面說,在牛津街也有疑似炸彈襲擊。
我當時想,奶奶的,媽媽和姐姐怎麼在同一天遇上事情呢? 當然,到了之後,我發現哈洛德百貨被清場了,但是不知道人被安置到了哪裡。
我沒法進入騎士橋(1),于是繞到後面,看到有人聚集在一個倉庫裡,就想,可能姐姐也在裡面。
我走進去,她果然在那裡。
她吓壞了。
我對她說,咱們回家吧。
我把她弄上車,載回家後,就準備出去找媽媽。
要知道,我聽到的消息是在牛津街有一個炸彈爆炸了。
我們找不到媽媽。
那時候也沒有手機,所以聯系不上。
情況就是這麼令人心焦。
我們正準備出門時,媽媽出現在家門口。
我說,牛津街發生了炸彈襲擊啊。
她說,哦,有嗎?她完全沒意識到。
那天晚上,我們四個人整整齊齊地坐下來吃晚飯,特别開心。
我們感恩上天保佑。
後來,當我開始做這份工作時,姐姐告訴我說,炸彈襲擊當天,她目睹一個男人的頭被炸彈炸飛了。
這麼長時間裡,她一直活在那幅恐怖情景的陰影裡,但是從來沒有人能夠在精神上支持她,陪她走出來。
發生在哈洛德百貨的炸彈襲擊事件影響了我很長時間。
這也是我決定做悲傷輔導師的一個原因。
◇◆◇ 倫敦七七爆炸案(2)發生後不久,我們建立了七七援助中心。
中心的電話跟機關槍一樣響個不停,又好像開了洪水閘門一樣,最後,援助熱線電話得24小時開放,我們用了兩三周才适應。
在經曆過創傷的人當中,隻有大概5%~25%的人會發展出創傷後應激障礙,其餘的人都可以順利度過。
但是這些親曆者時不時會需要人跟他們聊天,或者生氣時可能需要有人聽他們發洩兩句,又或者傾聽他們對自己内心罪惡感的傾訴。
他們回述的細節甚至會精确到分鐘,還會描述血的氣味、泥土的氣味、漫天飛舞的各種東西的氣味。
實際上,這樣的事件可能影響了非常多的人。
警鐘敲響了啊!雖然隻有52個人喪生,但是想想倫敦的人口數量,想想每趟地鐵上有多少人——将近1000人——就讓人後怕。
所以其實事情完全也有可能比實際情況還糟糕。
許多人的生命都受到影響,甚至整個人生完全改變。
我們的許多服務對象就是那些失去親人的人,從50多歲到80多歲都有——其中很多人都已經退休了——本來過着平靜生活,卻突然被兒女的喪生狠狠沖撞,這樣的事情能把他們的整個世界攪亂。
想象一下,你身邊的某個人本來正常去上班,前一兩天才跟你通過電話來着,什麼都平平靜靜的,但是你突然就跟他徹底失去聯系,不知道他身在何方。
你隻知道他在倫敦,除此之外,别無所知。
你嘗試報警,或者通過别的官方途徑尋找他,卻一無所得。
你打不通他的電話,心焦之際,全市的通信系統突然都失靈了,誰都聯系不上。
當通信系統恢複正常時,人還是聯系不上。
這樣的過程本來就已經夠折磨人的了,然而又突然傳來失蹤之人的死訊,他的屍體上連四肢都沒有。
事情全亂了。
你怎麼辦呢?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你要能夠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事,正常上班工作,還要盡到伴侶/母親/父親的職責
孩子們一波波地湧出來,一個警察在學校門口跟家長們說着什麼。
孩子們手裡的手機屏幕開始亮起,各種各樣的手機,好像都重生了。
孩子們背着帆布背包,戴着露指手套,發夾攏着稀稀拉拉的亂發。
黑人孩子們聚成一群,白人孩子們也聚成一群。
戲劇室挂着黑色窗簾,還放着打着光的小講台,加上壘起來的椅子,産生了一種令人安心的熟悉感。
下午,這個房間要用作一場辯論賽的會場。
最前排有四張椅子,還有幾排椅子是安排給從别的學校過來參賽的人坐的,旁邊的一張桌子上放着奶酪片、洋蔥圈和塑料盒裝着的果汁飲料。
有幾個學生走進來,用懷疑、甚至有一點進攻性的眼神打量着我;我順勢問他們:你們認為一個倫敦人,或者說一個來自别的地方、卻想在倫敦安定下來的人應該要知道什麼呢? 妮 姬:要學會怎麼讀地鐵圖啊,絕對的。
丹尼爾:說得好。
其實需要知道的有很多。
我希望他們聰明點。
怎麼說呢,他們如果來倫敦,可能會覺得這裡很可怕吧,因為媒體上總是各種渲染啊。
你會聽到類似“來到倫敦,你在街上很有可能會被人捅一刀”這樣的話,又或者是如果在街上看到一個黑人,他穿着衛衣,套着帽子,你就得離他遠點什麼的。
但是像我們這些住在這裡的人,就知道實際情況究竟如何,我們不害怕,也不會總是小心翼翼。
有時候謹慎點還是好的,因為什麼時候都有可能發生出人意表的事情,但是我們不會特别害怕。
怕隻怕有的從倫敦以外來的人,到了以後容易在街頭遇上一些事。
他們可能會覺得倫敦是一個很有魔力的地方,或者說可以在街上亂溜達而啥事都沒有,但其實也并非如此。
我覺得有點街頭智慧還是很重要的。
林 賽:要學會怎麼過馬路啊,要用正确的方式過馬路。
到處都車水馬龍的,你也知道有多少人在街上被撞甚至死掉的,這很好理解吧。
不要擔心能不能學會代數什麼的;學會怎麼過馬路吧,這在生活中可比代數更重要。
妮 姬:保管好随身物品,保持警惕。
對的,倫敦真是一個教會人随時保持警惕的地方。
丹尼爾:不要盯着别人看。
如果看到有點不同尋常的事,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盯着看。
但是千萬别這麼做。
林 賽:我大概四歲時,我媽媽也教過我不要盯着别人看。
現在我知道為什麼了。
丹尼爾:如果街上出現一個很大的街頭團夥,正常人的反應是轉過身去看一眼他們在幹什麼。
但我們是在倫敦,應該知道最好不要跟他們産生眼神接觸,否則你就給了他們回應的機會。
不用害怕,也不用把雙手放在頭上,然後戰戰兢兢地走過他們身邊,隻要跟身邊的人繼續正常對話就可以了——但是真的不要盯着看。
悲傷輔導師 保羅·皮門特爾 我開始做這份工作的時候,腦子裡全部都是1983年發生在哈洛德百貨的愛爾蘭共和軍轟炸事件。
那個時候我應該已經16歲了,還沒有考到駕照。
那是一個周六,我姐姐在哈洛德百貨男裝部值班。
早上,父親過來把我弄醒,因為我前一天晚上出去喝酒了還是什麼的——那時候的我有點叛逆。
我醒來問,媽媽呢?父親說,她去牛津街了。
我打開電視新聞,電視上說,哈洛德百貨男裝部發生炸彈襲擊,我馬上想,天,最好趕緊到那裡去。
我試着給男裝部打電話,沒人接聽,于是我開着父親的寶馬迷你(還沒駕照呢),像個瘋子一樣地沖到帕克巷上。
我們家住在馬裡波恩,我聽着電台,裡面說,在牛津街也有疑似炸彈襲擊。
我當時想,奶奶的,媽媽和姐姐怎麼在同一天遇上事情呢? 當然,到了之後,我發現哈洛德百貨被清場了,但是不知道人被安置到了哪裡。
我沒法進入騎士橋(1),于是繞到後面,看到有人聚集在一個倉庫裡,就想,可能姐姐也在裡面。
我走進去,她果然在那裡。
她吓壞了。
我對她說,咱們回家吧。
我把她弄上車,載回家後,就準備出去找媽媽。
要知道,我聽到的消息是在牛津街有一個炸彈爆炸了。
我們找不到媽媽。
那時候也沒有手機,所以聯系不上。
情況就是這麼令人心焦。
我們正準備出門時,媽媽出現在家門口。
我說,牛津街發生了炸彈襲擊啊。
她說,哦,有嗎?她完全沒意識到。
那天晚上,我們四個人整整齊齊地坐下來吃晚飯,特别開心。
我們感恩上天保佑。
後來,當我開始做這份工作時,姐姐告訴我說,炸彈襲擊當天,她目睹一個男人的頭被炸彈炸飛了。
這麼長時間裡,她一直活在那幅恐怖情景的陰影裡,但是從來沒有人能夠在精神上支持她,陪她走出來。
發生在哈洛德百貨的炸彈襲擊事件影響了我很長時間。
這也是我決定做悲傷輔導師的一個原因。
◇◆◇ 倫敦七七爆炸案(2)發生後不久,我們建立了七七援助中心。
中心的電話跟機關槍一樣響個不停,又好像開了洪水閘門一樣,最後,援助熱線電話得24小時開放,我們用了兩三周才适應。
在經曆過創傷的人當中,隻有大概5%~25%的人會發展出創傷後應激障礙,其餘的人都可以順利度過。
但是這些親曆者時不時會需要人跟他們聊天,或者生氣時可能需要有人聽他們發洩兩句,又或者傾聽他們對自己内心罪惡感的傾訴。
他們回述的細節甚至會精确到分鐘,還會描述血的氣味、泥土的氣味、漫天飛舞的各種東西的氣味。
實際上,這樣的事件可能影響了非常多的人。
警鐘敲響了啊!雖然隻有52個人喪生,但是想想倫敦的人口數量,想想每趟地鐵上有多少人——将近1000人——就讓人後怕。
所以其實事情完全也有可能比實際情況還糟糕。
許多人的生命都受到影響,甚至整個人生完全改變。
我們的許多服務對象就是那些失去親人的人,從50多歲到80多歲都有——其中很多人都已經退休了——本來過着平靜生活,卻突然被兒女的喪生狠狠沖撞,這樣的事情能把他們的整個世界攪亂。
想象一下,你身邊的某個人本來正常去上班,前一兩天才跟你通過電話來着,什麼都平平靜靜的,但是你突然就跟他徹底失去聯系,不知道他身在何方。
你隻知道他在倫敦,除此之外,别無所知。
你嘗試報警,或者通過别的官方途徑尋找他,卻一無所得。
你打不通他的電話,心焦之際,全市的通信系統突然都失靈了,誰都聯系不上。
當通信系統恢複正常時,人還是聯系不上。
這樣的過程本來就已經夠折磨人的了,然而又突然傳來失蹤之人的死訊,他的屍體上連四肢都沒有。
事情全亂了。
你怎麼辦呢?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你要能夠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事,正常上班工作,還要盡到伴侶/母親/父親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