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掙錢糊口
關燈
小
中
大
人們會說,我買不起這個,做不起那個,好吧,那我就去做個美甲吧,或者去曬個日光浴,做個面部護理,在家裡花300英鎊做點讓自己放松的事。
他們會來我這樣的地方花錢,好像這樣就可以省下出去旅遊的錢。
◇◆◇ 倫敦從公元94年還是92年開始,就是一個貿易中心城市。
我們這裡曾經有過德魯伊(12),也有泰晤士河這條把新鮮事物源源不斷帶進倫敦的河流。
住在一條河或者說運河旁邊,這裡有一個港口,港口把人帶進這座城市。
這是移民到達的第一站,是移民之路的開端。
人們來了又離開。
這感覺就有點像,無論如何,你永遠不會看到一個沒有鴿子的特拉法爾加廣場。
它們永遠都在。
你阻擋不了倫敦,你阻擋不了這個洪流。
倫敦的精華,就是商貿和交易。
我好像知道莎士比亞的靈感源于何處了。
他旁觀着倫敦人,用戲劇反映當時的狀況。
比如劇作《奧賽羅》的摩爾人(13)?說到底,這個人是個移民。
移民來了,又離開。
“少數種族”(14)這個詞我是沒有辦法理解的。
我是德國人,但是沒有人會專門辦一所德國學校。
(她笑了。
)這肯定不會發生。
所以我還是去适應一下吧。
我剛來英國時,襯裙巷(15)滿是猶太人。
那裡有猶太裁縫、猶太商人。
所有人都是猶太人。
那裡以前也有印度人,後來他們賺夠錢,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了。
東歐人現在搬進來了,但是他們賣的東西糟糕透了。
真的是垃圾一樣。
比如說褲子,兩條褲管居然一長一短。
是按照誰的身材做的啊?不戴假肢的希瑟·米爾斯(16)嗎?還是三條腿的八爪魚啊?天啦。
這種褲子沒人能穿,好嗎。
還有尺碼的問題。
說是歐洲碼——嘿,我是歐洲人,但是那種褲子是10碼的話,那我本人就是0碼身材。
真是搞笑。
人們會說,這裡是個大都會。
在我看來,“大都會”是個爛詞,就是個雜志的名字(17)罷了。
還是用老一套的說法吧,這裡是不同民族的人的聚集地,很全球化。
倫敦不僅僅是個大都會,不隻是一座城市或者幾座城市彙合在一起。
應該用“全球化”這個詞。
酒吧老闆 瑪麗·福特 怡泉檸檬水裡的氣泡一個一個地消失,水裡的氣泡越來越少了。
我這是在基爾本的一家小酒吧裡。
被煙熏黃了的愛爾蘭國旗無力地挂在吧台後面。
本該是橙色的條紋看起來是黃色的,白色的條紋看起來是黃色的,綠色的條紋……黃的。
吧台後的CD機裡傳來波蘭音樂;一台雙層CD機,機盒上放着《50首愛爾蘭反抗曲》。
酒吧有兩邊,兩個入口,兩個吧台。
我那會兒在做行政工作,我受夠了。
每天都重複着一樣的事,一年過去,下一年還是一樣。
在那幾年間,我還做過一些酒吧方面的工作,于是我想,我可以開一家小酒吧,碰碰運氣。
酒吧剛開張時,我真的好緊張,每天都睡不好。
我的姐姐、姐夫在頭兩周幫了我很多,雖然他們以前從沒做過吧台工作。
之前的吧台服務員在這裡多做了三個月,所以我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問題,至少還有人可問。
頭六個月安然度過了,于是我開始想,下半年應該會好一點。
确實如此。
在倫敦運營酒吧,你得有良好的幽默感。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你都要保持冷靜。
你知道的,小無賴之類的,年輕人想偷手機之類的事,還是有的。
說實話,你真的不知道人們來這裡的目的是什麼。
客人喝醉了,你要友善地讓他們離開,而不能用那種傲然的語氣。
這就是我總對員工說的話:對于任何失控的人,都要友善地對待他們,這樣99%的人都會好好配合。
如果你對着客人大喊:“滾!”他們就不高興了。
你要對他們客氣一點說,明天再來吧,下周再來吧,酒醒了再來。
不然他們就會對你耍酒瘋。
幾年前,酒吧裡滿是這種人,老天保佑,我接手之後,沒有這樣的事了。
來這裡喝酒的大多數是愛爾蘭人和英格蘭人。
他們相處得不錯。
他們把這邊叫英格蘭吧,那邊叫愛爾蘭吧。
我想,幾年前英格蘭人都在這邊喝酒,愛爾蘭人都在那邊。
但是現在,兩邊都有這兩種人。
中間有一塊小空間通到另外一邊,在這裡,他們會開玩笑說,我們要查看你的護照,這是護照檢查處。
哦,有的人隻在某一邊喝酒,隻有在要上廁所時才會到另一邊。
有些男孩子,他們去另一邊上廁所,然後在廁所門外跟人聊天,有人就會說,你來錯地方了,拜托出示一下護照啊。
他們甚至有一個紅牌,有時候會拿出來對别人說,哎,回到你那邊去啊。
很有趣,這裡氣氛很好。
到處充滿樂趣啊。
(1)《名揚四海》,講述紐約市表演藝術大學的學生為自己舞台夢想努力奮鬥,最終有人成功,有人失敗的故事。
美寶·華盛頓是裡面一位超重而一直在減肥的舞蹈學生。
(2)《卡門·瓊斯》,以比才的《卡門》為藍本,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生性潑辣而美麗迷人的吉蔔賽人卡門在愛情中糾纏、敢愛敢恨的故事。
法蘭奇是女主角卡門的朋友。
(3)《騎士與翡翠》,音樂劇電影,講述一個熱愛打鼓的白人男孩加入一個黑人樂隊之後的故事。
(4)傑夫·高布倫(1952— ),美國演員,曾出演《侏羅紀公園》《獨立日》等。
(5)《高個子》,講述前往倫敦演出舞台劇的二流美國演員狄克森,因為個子高而經常被主角取笑,後來發生一系列故事的喜劇電影。
(6)講述殖民故事的電影經常需要黑人扮演奴隸。
(7)《波吉與貝絲》,又譯作《乞丐與蕩婦》,講述黑人青年男女波吉與貝絲的愛情故事,以及追求自由解放的經曆。
(8)指1666年倫敦大火,是倫敦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火災,燒掉了許多建築。
當時布丁巷裡有一家面包店,店主回家前忘記關閉烤面包爐而引發火災。
(9)馬凡綜合征,一種遺傳性疾病,病人四肢奇長且細,尤以指(趾)為著,也有先天性心血管異常和眼部疾病。
(10)埃克森美孚,全球最大的上市油氣公司。
(11)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養豬和豬肉生産企業,在母豬懷孕期間将其限制在金屬圍欄内活動,遭到動物權利人士的反對。
(12)德魯伊,凱爾特人中類似宗教領袖的角色,對祭祀之禮一絲不苟,也長于曆法、醫藥、天文和文學。
同時,他們也是執法者、吟遊詩人、探險家的代名詞。
男女皆可為德魯伊教士,在族内擔當祭司、法師或預言者,在社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13)《奧賽羅》,講述摩爾人奧賽羅與貴族少女苔絲狄夢娜相戀、秘密結婚,卻受人挑撥,加上自己嫉妒心極強,最後相信讒言而殺害了妻子的故事。
摩爾人多指在中世紀時期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西西裡島、馬耳他、馬格裡布和西非的人。
(14)在英國,“少數種族”多少帶有貶義。
(15)襯裙巷,東倫敦集中擺攤買賣衣物的地方。
從16、17世紀起,就是二手衣物市場。
(16)希瑟·米爾斯(1968—),英國女模特。
她因交通意外失去一條小腿。
(17)指創辦于1886年的《時尚》雜志,雜志英文名為“COSMOPOLITAN”,跟“大都會”的英文是同一個詞。
他們會來我這樣的地方花錢,好像這樣就可以省下出去旅遊的錢。
◇◆◇ 倫敦從公元94年還是92年開始,就是一個貿易中心城市。
我們這裡曾經有過德魯伊(12),也有泰晤士河這條把新鮮事物源源不斷帶進倫敦的河流。
住在一條河或者說運河旁邊,這裡有一個港口,港口把人帶進這座城市。
這是移民到達的第一站,是移民之路的開端。
人們來了又離開。
這感覺就有點像,無論如何,你永遠不會看到一個沒有鴿子的特拉法爾加廣場。
它們永遠都在。
你阻擋不了倫敦,你阻擋不了這個洪流。
倫敦的精華,就是商貿和交易。
我好像知道莎士比亞的靈感源于何處了。
他旁觀着倫敦人,用戲劇反映當時的狀況。
比如劇作《奧賽羅》的摩爾人(13)?說到底,這個人是個移民。
移民來了,又離開。
“少數種族”(14)這個詞我是沒有辦法理解的。
我是德國人,但是沒有人會專門辦一所德國學校。
(她笑了。
)這肯定不會發生。
所以我還是去适應一下吧。
我剛來英國時,襯裙巷(15)滿是猶太人。
那裡有猶太裁縫、猶太商人。
所有人都是猶太人。
那裡以前也有印度人,後來他們賺夠錢,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了。
東歐人現在搬進來了,但是他們賣的東西糟糕透了。
真的是垃圾一樣。
比如說褲子,兩條褲管居然一長一短。
是按照誰的身材做的啊?不戴假肢的希瑟·米爾斯(16)嗎?還是三條腿的八爪魚啊?天啦。
這種褲子沒人能穿,好嗎。
還有尺碼的問題。
說是歐洲碼——嘿,我是歐洲人,但是那種褲子是10碼的話,那我本人就是0碼身材。
真是搞笑。
人們會說,這裡是個大都會。
在我看來,“大都會”是個爛詞,就是個雜志的名字(17)罷了。
還是用老一套的說法吧,這裡是不同民族的人的聚集地,很全球化。
倫敦不僅僅是個大都會,不隻是一座城市或者幾座城市彙合在一起。
應該用“全球化”這個詞。
酒吧老闆 瑪麗·福特 怡泉檸檬水裡的氣泡一個一個地消失,水裡的氣泡越來越少了。
我這是在基爾本的一家小酒吧裡。
被煙熏黃了的愛爾蘭國旗無力地挂在吧台後面。
本該是橙色的條紋看起來是黃色的,白色的條紋看起來是黃色的,綠色的條紋……黃的。
吧台後的CD機裡傳來波蘭音樂;一台雙層CD機,機盒上放着《50首愛爾蘭反抗曲》。
酒吧有兩邊,兩個入口,兩個吧台。
我那會兒在做行政工作,我受夠了。
每天都重複着一樣的事,一年過去,下一年還是一樣。
在那幾年間,我還做過一些酒吧方面的工作,于是我想,我可以開一家小酒吧,碰碰運氣。
酒吧剛開張時,我真的好緊張,每天都睡不好。
我的姐姐、姐夫在頭兩周幫了我很多,雖然他們以前從沒做過吧台工作。
之前的吧台服務員在這裡多做了三個月,所以我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問題,至少還有人可問。
頭六個月安然度過了,于是我開始想,下半年應該會好一點。
确實如此。
在倫敦運營酒吧,你得有良好的幽默感。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你都要保持冷靜。
你知道的,小無賴之類的,年輕人想偷手機之類的事,還是有的。
說實話,你真的不知道人們來這裡的目的是什麼。
客人喝醉了,你要友善地讓他們離開,而不能用那種傲然的語氣。
這就是我總對員工說的話:對于任何失控的人,都要友善地對待他們,這樣99%的人都會好好配合。
如果你對着客人大喊:“滾!”他們就不高興了。
你要對他們客氣一點說,明天再來吧,下周再來吧,酒醒了再來。
不然他們就會對你耍酒瘋。
幾年前,酒吧裡滿是這種人,老天保佑,我接手之後,沒有這樣的事了。
來這裡喝酒的大多數是愛爾蘭人和英格蘭人。
他們相處得不錯。
他們把這邊叫英格蘭吧,那邊叫愛爾蘭吧。
我想,幾年前英格蘭人都在這邊喝酒,愛爾蘭人都在那邊。
但是現在,兩邊都有這兩種人。
中間有一塊小空間通到另外一邊,在這裡,他們會開玩笑說,我們要查看你的護照,這是護照檢查處。
哦,有的人隻在某一邊喝酒,隻有在要上廁所時才會到另一邊。
有些男孩子,他們去另一邊上廁所,然後在廁所門外跟人聊天,有人就會說,你來錯地方了,拜托出示一下護照啊。
他們甚至有一個紅牌,有時候會拿出來對别人說,哎,回到你那邊去啊。
很有趣,這裡氣氛很好。
到處充滿樂趣啊。
(1)《名揚四海》,講述紐約市表演藝術大學的學生為自己舞台夢想努力奮鬥,最終有人成功,有人失敗的故事。
美寶·華盛頓是裡面一位超重而一直在減肥的舞蹈學生。
(2)《卡門·瓊斯》,以比才的《卡門》為藍本,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生性潑辣而美麗迷人的吉蔔賽人卡門在愛情中糾纏、敢愛敢恨的故事。
法蘭奇是女主角卡門的朋友。
(3)《騎士與翡翠》,音樂劇電影,講述一個熱愛打鼓的白人男孩加入一個黑人樂隊之後的故事。
(4)傑夫·高布倫(1952— ),美國演員,曾出演《侏羅紀公園》《獨立日》等。
(5)《高個子》,講述前往倫敦演出舞台劇的二流美國演員狄克森,因為個子高而經常被主角取笑,後來發生一系列故事的喜劇電影。
(6)講述殖民故事的電影經常需要黑人扮演奴隸。
(7)《波吉與貝絲》,又譯作《乞丐與蕩婦》,講述黑人青年男女波吉與貝絲的愛情故事,以及追求自由解放的經曆。
(8)指1666年倫敦大火,是倫敦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火災,燒掉了許多建築。
當時布丁巷裡有一家面包店,店主回家前忘記關閉烤面包爐而引發火災。
(9)馬凡綜合征,一種遺傳性疾病,病人四肢奇長且細,尤以指(趾)為著,也有先天性心血管異常和眼部疾病。
(10)埃克森美孚,全球最大的上市油氣公司。
(11)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養豬和豬肉生産企業,在母豬懷孕期間将其限制在金屬圍欄内活動,遭到動物權利人士的反對。
(12)德魯伊,凱爾特人中類似宗教領袖的角色,對祭祀之禮一絲不苟,也長于曆法、醫藥、天文和文學。
同時,他們也是執法者、吟遊詩人、探險家的代名詞。
男女皆可為德魯伊教士,在族内擔當祭司、法師或預言者,在社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13)《奧賽羅》,講述摩爾人奧賽羅與貴族少女苔絲狄夢娜相戀、秘密結婚,卻受人挑撥,加上自己嫉妒心極強,最後相信讒言而殺害了妻子的故事。
摩爾人多指在中世紀時期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西西裡島、馬耳他、馬格裡布和西非的人。
(14)在英國,“少數種族”多少帶有貶義。
(15)襯裙巷,東倫敦集中擺攤買賣衣物的地方。
從16、17世紀起,就是二手衣物市場。
(16)希瑟·米爾斯(1968—),英國女模特。
她因交通意外失去一條小腿。
(17)指創辦于1886年的《時尚》雜志,雜志英文名為“COSMOPOLITAN”,跟“大都會”的英文是同一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