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到處走走

關燈
會覺得很奇怪,因為你有一段時間跟他們很緊密地相處,很了解他們了,不知道怎麼跟他們道别。

    我一般會說:“再見啦,去吧。

    ”就是這樣,去吧。

    (他揮揮手,大幅度地做出告别的手勢,差點把多爾斯頓這家土耳其餐館裡的胡椒研磨機打翻。

    )然後我一般會到伍德福德或者艾坪森林附近,那裡十分開闊,很适合開車。

    你到那裡絕不會碰上堵車。

    我會開着車好好兜風,聽聽約翰尼·卡什(6)的歌,不用在每個紅綠燈前停下來。

    那才是真正的駕駛啊。

    這就是我所做的事,我到艾坪森林,繞着環形路行駛。

    我的确很喜歡環形路,會特意繞遠路去找這樣的路段。

    如果你在環形路上都開得很好,你肯定很會開車。

     土木工程師 尼克·泰勒 我曾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過,還做了七年的自由音樂人。

    我演奏雙簧管。

    那時的生活很美好,但一到支付各種賬單時,就不那麼美好了。

    我想,一來要做點能夠賺錢的事;二來,我已經在這個行業裡浸泡了一段時間,得在厭倦之前離開。

    所以,我跟公司協商之後,他們同意我離開。

    然後,我去讀了一個交通方面的碩士課程。

    現在,我在一所大學裡,我的工作就是思考一些不尋常的事情。

    倫敦交通局的人得處理那些更平凡瑣碎的事情,他們往往會帶着特定的問題來找我。

    交通系統本身跟旋律有些相似。

    有時候,它很刺耳、不和諧;有時候卻不是這樣。

    像我這樣的人就是嘗試在不和諧中,把秩序設計出來。

     在倫敦,交通線路非常之多。

    這裡一共有273個地鐵站,17,500個公共汽車站。

    公共汽車站之間的車程不會超過十分鐘,其實大多數車程隻有幾秒鐘。

    (我臉上劃過一絲懷疑的神情,他應該沒有注意到。

    他倒着紅酒,繼續說着。

    我們已經從他在倫敦大學學院的辦公室來到卡納比街附近的一家法國餐廳。

    )大量的交通工具正在運行。

    你很難在其他城市看到這麼大的交通運輸量。

    巴黎就不是這樣。

     我第一天給學生上課時,問學生,你們覺得這座城市哪裡不對頭?找政客們聊聊,跟人們說說話,跟工程師交流一下,然後回來告訴我們吧。

    接着我們上了幾節課,在第五周,我們的課程要結束了,我對學生說,那麼,現在你們來講講,你們覺得應該如何改造這座城市。

    當然,他們的想法挺幼稚,但是這個過程讓他們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繁雜而瑣碎的問題,這些繁雜而瑣碎的點點滴滴相互影響,而這正是他們需要去面對和處理的。

     目前,我們在實驗室裡制造一些地鐵車廂,用來測試如果我們對下部構造做一些改動,坐輪椅的乘客能否順利上車。

    去年,我們做了一些車站模型:我們有一輛真實大小的火車,用來測試人們通過火車車門時的效果。

    毫無疑問,在那個環境使用輪椅很麻煩。

    大多數輪椅都是根據在室内使用來設計的。

    所以,你如果想要輪椅能被順利推上地鐵車廂,會怎麼設計呢? 如果我們把倫敦設計得更易于步行,那就太好了。

    這件事要怎麼做?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因為步行是最自然的出行方式。

    如果從個人角度來考慮交通,你就會理解這個環境看起來如何,人們在其中的感受如何。

    步行讓一座城市看起來人性化,因此城市應該被設計得更加利于步行,然而很多人并沒有把步行當作一種出行方式。

    人們傾向于把行人也當作是一種交通工具,當成跟汽車一樣,但實際上我們希望行人能夠走走停停。

    這是一件好事。

    行人能夠停一停,說說話,然後轉向下一條街:他們可不是汽車。

    我們不希望汽車走走停停,但的确希望行人可以走走停停。

    因此,想個辦法來把街道設計得讓行人覺得停下來是一種享受,是很重要的。

     我們可能需要更多地思考我們正在做的這件事情的質量。

    在某種程度上,其中一部分問題是,我們會停一停嗎?約翰·貝傑曼(7)說,往上看吧。

    我認為,倫敦有一種美感在于,你如果往上看,看看整體,會看到很有趣的東西。

    你如果看倫敦的老地圖,看看泰晤士河對面,會看到兩個著名的景象,一個是16世紀的景象,一個是18世紀的。

    你會看到雷恩(8)所想要傳達的東西——所有的教堂都以自己的穹頂緻敬路德蓋特山上的聖保羅教堂。

    這是一幅震撼人心的景象。

    你想啊,這個人是沒有辦法坐着飛機從上往下看的,他能看到的高度基本上就是離地1.3米。

    真是驚人。

    所有的這些教堂,都在向聖保羅教堂緻敬。

    它們在講一個故事,傳達一種空間感。

     倫敦的一大優點就是細節。

    你如果繞到貝克街地鐵站後面、天文館旁邊的那條路上,會看到一排20世紀30年代還是什麼時候建造的公寓。

    你再看看這些公寓的頂部,會看到一組火車部件卡在房子裡。

    是真正的火車部件——減震器、聯軸器什麼的。

    我想這就是約翰·貝傑曼的意思。

    用幾秒鐘往上看,然後說,上面有這些東西啊,真有趣。

    為什麼會在那裡呢?那是什麼?怎麼做到的?人們自然會想到諸如此類的問題。

    如果你站在牛津街中間,認真地往屋頂的方向看,人們經過你時,也會好奇你在看什麼,然後像你一樣往上看。

    這是個好玩的遊戲。

    如果他們看到的是一些火車部件,或者别的什麼東西,他們生命中的某一部分可能會因此而得到延展。

    也許我們在規劃城市時,也需要考慮如何設計才能讓人們停下腳步。

     每當我旅行歸來、飛過倫敦市中心時,我會這麼想:倫敦真是一片神奇的綠地,這裡有着悠久的曆史,包含着太多的可能性、多元性。

    你飛過倫敦東區的荒地,飛過威斯敏斯特的宮殿,飛過公園,等等。

    你知道嗎,地上的人不會想到這些,但是每90秒鐘,就有一批飛機裡的人經過這條航線,來到倫敦,不管來這裡做什麼,他們都有可能從我們城市的文化設置中得到非凡的教育。

    這是了解這座城市最好的方式。

    我現在感覺自己好像就坐在飛機上,想要告訴你我想到的所有事情。

    忘了安全帶吧,我要告訴你事情!我要告訴你這一切!這是我的城市,我要告訴你為什麼我如此愛它,我要告訴你它是怎麼樣的。

    但我不可能做到,它的神奇之處隻有從天上往下看的時候才能感受到。

    我們經常看到在這裡生活和工作的人擠在地鐵上、公交車上,或者不夠寬的人行道上,或者碰上堵車。

    他們被困于種種細枝末節之中,忘記了他們實際上是穿行在某種神奇的魔法石中,也就是這座奇妙的城市之中。

    這是一個非凡的地方。

    我覺得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令人興奮,但是不知為何,倫敦好像展示了一種五維感,而我們在此間移動的方式,正是組成這種感覺的一個部分。

    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我們用紅色還是綠色的公交車,也不在于這些公交車能不能連接起來——細節不是我們要讨論的重點。

    重要的是,這裡是人們可以生活的地方。

    人們的抱負、理想可以在這裡蓬勃發展,而我們有一個交通系統,他們可以從中選擇,從而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就是倫敦曆經幾個世紀,仍然是一個如此成功的城市的原因。

     (1)“上上下下”是美泰玩具公司開發的玩具人物。

     (2)埃塞克斯郡的一個居民區。

     (3)W.H.奧登(1907—1973),生于英國,後成為美國公民,現代詩壇名家,被公認為艾略特之後最重要的英語詩人。

     (4)丹·布朗(1964— ),美國作家,代表作有《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等。

     (5)救世軍,成立于1865年的國際性基督教公益組織,總部位于英國倫敦。

     (6)約翰尼·卡什(1932—2003),美國創作型鄉村音樂歌手。

     (7)約翰·貝傑曼(1906—1984),英國桂冠詩人。

     (8)指克裡斯多佛·雷恩,見本書此處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