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到處走走
關燈
小
中
大
倫敦地鐵之聲
艾瑪·克拉克
一開始,我在英國廣播公司做着十分陽春白雪的事情——詩歌朗讀,你懂的,戲劇類的東西。
慢慢地,發展到也會做一些與喜劇相關的東西。
我父親在當地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說我們附近有一個工作室在錄廣告。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給廣告配畫外音也是一種工作。
作為謀生手段,那看起來真是有點傻。
那看起來不像一份正當工作,但是父親還是讓我去試試,給他們寄盤磁帶什麼的。
後來我就收到邀請,讓我去做個聲音測試。
我做得太糟糕了。
好可怕。
因為你把電台廣告讀出來時,得用“上上下下”(1)那種風格來說話,而現實生活中沒有人那麼說話。
我一開始實在是覺得很尴尬。
于是,我就回家聽各種電台廣告,把台詞扒下來自己練習,想要找到自己的風格和聲音。
我發現做畫外音藝術家的不同套路:把一張清單讀出來,得用一種風格;把一種産品帶價格讀出來,又得用另外一種風格。
打個比方,如果要說的是這麼件事:有一家園藝商店,他們要做一個聖誕節特别活動——你可能要說蠟燭、盆栽植物等等。
(她突然使用戲劇化的聲音——比酒吧裡别的聲音都清脆。
) 你必須知道怎麼用聲音來體現這種“光影效果”,來搭配每個産品不同的亮點。
你不會希望所有産品都一個樣。
跟廣告語本身無關,跟營銷對象有關。
我們不希望把廣告語一股腦地炸出來,而是要說:“我們有一系列的産品可以提供給大家。
看看這個很棒的系列吧。
”但是你得用音調變化和節奏變化來做一些暗示。
就像有個聲音的工具包一樣,你慢慢會發現裡面有什麼,然後找到自己的聲音。
我練習了兩年。
同時,我運營着一家制作公司,主要業務是幫企業制作培訓用的錄像帶。
我們會接觸到一些特别沉重的東西,比如反暴力宣傳活動,或者是處理那些家裡有臨終病人的情況。
還有比如醫院和醫生要把壞消息告訴病人之類的。
會遇上很多非常困難的人際之間的事。
那就是我的工作。
在那以外,我一直在練習用聲。
因為這種說話的方式是高度風格化的,而要做一個很好的畫外音藝術家,你得要知道30秒停止是什麼時候,20秒停止是什麼時候。
你必須在自己心裡慢慢弄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秒表,精确到0.1秒,甚至是0.01秒。
得要知道怎麼掐時間。
我兩年之後回到開始面試的地方,說,可以再試一次嗎?他們聽了我的聲音,然後讓我通過了。
慢慢地,工作越來越多,我得放棄自己的制作公司了。
◇◆◇ 幾年前,倫敦地鐵找到我當時正在供職的那家制作公司,問他們有什麼人可以推薦。
這家公司推薦了三男三女,裡面有我。
倫敦地鐵非常嚴肅地對待這件事,召集了焦點小組,用了18個月的時間,來試這些不同的聲音。
我們在測試裡應該是講了六句台詞:“注意縫隙”“下一站是……”。
他們給每個聲音編了一個名字,我的是瑪麗蓮。
那是一個非常嚴格的挑選程序,而我其實不确定他們看中了我聲音裡的什麼品質,但是最後我被選上了。
我總是想,如果我的聲音當時被編的名字是布蘭達啊,或者是埃塞爾什麼的,他們會不會選我。
接到錄取電話時,我正在倫敦西南邊巴恩斯的一家意大利餐館裡。
我簡直難以相信,心想,你肯定是在開玩笑。
老實說啊,那個挑選過程實在時間太長了,我以為他們已經選了别人,但是,不,他們還是不斷地在試。
我很低調。
我不是那種要宣告世界“看看我得到了什麼?!”的人。
我隻是希望事情在該發生的時候發生。
又過了幾個月,他們就是無法把腳本敲定下來,看來這些人真的很重視、很想把這件事情做好。
我們錄的第一個部分用了一個半小時,錄了車站名字、“請看管好随身物品”,還有基本的安全提示“往車廂裡面走”之類的。
總共也沒多少要錄的。
你想啊,你隻要說“下一站是牛津廣場”,也沒多少不同方式可以呈現這個句子。
他們對于馬裡波恩站倒是提了點要求,讓我說幾個不一樣的,比如“馬—裡波恩”“馬裡—裡—波恩”“馬裡—力—伯恩”,還是更奇怪的“馬裡—羅波—恩”。
我全部都說了一遍。
我想最後他們選了“馬裡—裡—波恩”。
我們一條線一條線地做,因為倫敦地鐵不同的線路由不同的機構監管,他們需要一種連續、統一感,從聽覺上來說要是完整的。
我很喜歡所有這些名字,真的。
尤其是“皮卡迪利廣場”。
我喜歡這個節奏:“皮卡迪利廣場”。
我最喜歡的是“雷頓博伊斯”(2)(雷—頓 博—伊斯),好棒。
“注意縫隙”倒是很直接,但我們也試了好幾種方式。
我不希望讓這句話聽起來很可怕,不願讓人們想象我是可怕的女性施虐狂,還穿着到大腿的塑料靴子。
在警示别人潛在的危險,到把他們吓一大跳之間,得取得一個平衡。
所有台詞都采用标準發音——沒有倫敦口音。
要有清晰感,要讓聽到指示的人馬上明白,毫無疑問。
我想,他們這個方式是對的。
我喜歡地方口音,但他們擔心的是,外國遊客可能會不太明白地方口音,但應該會明白标準發音,所以标準發音是更安全的選擇。
但我通常不用标準發音來說話。
我平時工作如果都用标準發音,可能什麼單都接不到了,因為人們很少想要這樣的口音。
如果隻是想找人來對一個接地氣的産品講一講産品使用感受,他們隻會想要正常的北部口音。
比如說在賣刷栅欄的油漆時,就隻能用地方口音。
但是漸漸地,在投放全國的廣告裡面使用地方口音,也變得越來越流行了。
北部口音聽起來很鄉土、值得信任、沒有廢話。
倫敦口音聽起來就有點不太實在,感覺像在騙人。
我還為所有地鐵線路錄了各種各樣的故障通告,這樣,如果有故障發生,乘客就會有所準備。
比如“這班車在……站不停靠”,天啊,你知道嗎,我在讀這些的時候都很小心,聽起來可不能像是幸災樂禍,或是揚揚得意。
把清晰、有同理心、權威、還帶有關心的感覺同時讀出來,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感受在聲音裡的體現很微妙,但是你在聽到的那一刻——我們把各種效果都考慮到、疊加上去了——馬上就能明白。
比如,如果我想說:“下一站是,牛津廣場”(她身體繃起來,下巴收緊,最後發出來的聲音是空空的,感覺十分清脆而冷淡),這樣的做法是,聲音聽起來清脆、清晰,但是裡面沒有靈魂。
而如果我這麼說(這會兒,她的面部放松下來,眼睛突然放大了一下;聲音溫柔、甜美),這樣就讓人感到自己很受歡迎、有被擁抱的感覺。
聲調不一樣,而輔音的發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發音方式有很多很多種。
比如,爆破音——p,b,t,g——要有破裂的感覺。
如果希望聲音聽起來清脆一點,你就要直接爆破。
如果希望聲音柔軟一點,就模糊處理。
在腦袋裡共鳴的方式也是如此。
對于清脆、清晰的、聽起來很官方的說法,你要在大腦頂部進行共鳴。
而更溫暖一點的處理方式是這樣(她當場演示出來)。
你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得懂得所有這些東西,讓聲音以正确的方式發出。
所以我盡可能讓我的聲音溫暖。
我想,人們會在什麼場景下聽到我的聲音呢?他們聽到時,會有什麼感受呢?他們會不會高興來到倫敦?他們會不會在倫敦感到害怕?他們聽到我的聲音時,在經曆什麼呢?他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呢?真是一件挺奇怪的事。
我做過醫院廣播,人們在臨死時聽到的是我的聲音,會讓我覺得有點奇怪。
可以說是非常奇怪。
你隐形地陪伴着這些人。
一個畫外音藝術家的聲音,成了他們人生背景音的一部分。
當地鐵停住時,我想人們一定可讨厭我的聲音了。
倫敦地鐵的人也挺擔心這件事的。
我希望人們不要太煩躁,但我覺得他們會煩燥。
他
慢慢地,發展到也會做一些與喜劇相關的東西。
我父親在當地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說我們附近有一個工作室在錄廣告。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給廣告配畫外音也是一種工作。
作為謀生手段,那看起來真是有點傻。
那看起來不像一份正當工作,但是父親還是讓我去試試,給他們寄盤磁帶什麼的。
後來我就收到邀請,讓我去做個聲音測試。
我做得太糟糕了。
好可怕。
因為你把電台廣告讀出來時,得用“上上下下”(1)那種風格來說話,而現實生活中沒有人那麼說話。
我一開始實在是覺得很尴尬。
于是,我就回家聽各種電台廣告,把台詞扒下來自己練習,想要找到自己的風格和聲音。
我發現做畫外音藝術家的不同套路:把一張清單讀出來,得用一種風格;把一種産品帶價格讀出來,又得用另外一種風格。
打個比方,如果要說的是這麼件事:有一家園藝商店,他們要做一個聖誕節特别活動——你可能要說蠟燭、盆栽植物等等。
(她突然使用戲劇化的聲音——比酒吧裡别的聲音都清脆。
) 你必須知道怎麼用聲音來體現這種“光影效果”,來搭配每個産品不同的亮點。
你不會希望所有産品都一個樣。
跟廣告語本身無關,跟營銷對象有關。
我們不希望把廣告語一股腦地炸出來,而是要說:“我們有一系列的産品可以提供給大家。
看看這個很棒的系列吧。
”但是你得用音調變化和節奏變化來做一些暗示。
就像有個聲音的工具包一樣,你慢慢會發現裡面有什麼,然後找到自己的聲音。
我練習了兩年。
同時,我運營着一家制作公司,主要業務是幫企業制作培訓用的錄像帶。
我們會接觸到一些特别沉重的東西,比如反暴力宣傳活動,或者是處理那些家裡有臨終病人的情況。
還有比如醫院和醫生要把壞消息告訴病人之類的。
會遇上很多非常困難的人際之間的事。
那就是我的工作。
在那以外,我一直在練習用聲。
因為這種說話的方式是高度風格化的,而要做一個很好的畫外音藝術家,你得要知道30秒停止是什麼時候,20秒停止是什麼時候。
你必須在自己心裡慢慢弄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秒表,精确到0.1秒,甚至是0.01秒。
得要知道怎麼掐時間。
我兩年之後回到開始面試的地方,說,可以再試一次嗎?他們聽了我的聲音,然後讓我通過了。
慢慢地,工作越來越多,我得放棄自己的制作公司了。
◇◆◇ 幾年前,倫敦地鐵找到我當時正在供職的那家制作公司,問他們有什麼人可以推薦。
這家公司推薦了三男三女,裡面有我。
倫敦地鐵非常嚴肅地對待這件事,召集了焦點小組,用了18個月的時間,來試這些不同的聲音。
我們在測試裡應該是講了六句台詞:“注意縫隙”“下一站是……”。
他們給每個聲音編了一個名字,我的是瑪麗蓮。
那是一個非常嚴格的挑選程序,而我其實不确定他們看中了我聲音裡的什麼品質,但是最後我被選上了。
我總是想,如果我的聲音當時被編的名字是布蘭達啊,或者是埃塞爾什麼的,他們會不會選我。
接到錄取電話時,我正在倫敦西南邊巴恩斯的一家意大利餐館裡。
我簡直難以相信,心想,你肯定是在開玩笑。
老實說啊,那個挑選過程實在時間太長了,我以為他們已經選了别人,但是,不,他們還是不斷地在試。
我很低調。
我不是那種要宣告世界“看看我得到了什麼?!”的人。
我隻是希望事情在該發生的時候發生。
又過了幾個月,他們就是無法把腳本敲定下來,看來這些人真的很重視、很想把這件事情做好。
我們錄的第一個部分用了一個半小時,錄了車站名字、“請看管好随身物品”,還有基本的安全提示“往車廂裡面走”之類的。
總共也沒多少要錄的。
你想啊,你隻要說“下一站是牛津廣場”,也沒多少不同方式可以呈現這個句子。
他們對于馬裡波恩站倒是提了點要求,讓我說幾個不一樣的,比如“馬—裡波恩”“馬裡—裡—波恩”“馬裡—力—伯恩”,還是更奇怪的“馬裡—羅波—恩”。
我全部都說了一遍。
我想最後他們選了“馬裡—裡—波恩”。
我們一條線一條線地做,因為倫敦地鐵不同的線路由不同的機構監管,他們需要一種連續、統一感,從聽覺上來說要是完整的。
我很喜歡所有這些名字,真的。
尤其是“皮卡迪利廣場”。
我喜歡這個節奏:“皮卡迪利廣場”。
我最喜歡的是“雷頓博伊斯”(2)(雷—頓 博—伊斯),好棒。
“注意縫隙”倒是很直接,但我們也試了好幾種方式。
我不希望讓這句話聽起來很可怕,不願讓人們想象我是可怕的女性施虐狂,還穿着到大腿的塑料靴子。
在警示别人潛在的危險,到把他們吓一大跳之間,得取得一個平衡。
所有台詞都采用标準發音——沒有倫敦口音。
要有清晰感,要讓聽到指示的人馬上明白,毫無疑問。
我想,他們這個方式是對的。
我喜歡地方口音,但他們擔心的是,外國遊客可能會不太明白地方口音,但應該會明白标準發音,所以标準發音是更安全的選擇。
但我通常不用标準發音來說話。
我平時工作如果都用标準發音,可能什麼單都接不到了,因為人們很少想要這樣的口音。
如果隻是想找人來對一個接地氣的産品講一講産品使用感受,他們隻會想要正常的北部口音。
比如說在賣刷栅欄的油漆時,就隻能用地方口音。
但是漸漸地,在投放全國的廣告裡面使用地方口音,也變得越來越流行了。
北部口音聽起來很鄉土、值得信任、沒有廢話。
倫敦口音聽起來就有點不太實在,感覺像在騙人。
我還為所有地鐵線路錄了各種各樣的故障通告,這樣,如果有故障發生,乘客就會有所準備。
比如“這班車在……站不停靠”,天啊,你知道嗎,我在讀這些的時候都很小心,聽起來可不能像是幸災樂禍,或是揚揚得意。
把清晰、有同理心、權威、還帶有關心的感覺同時讀出來,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感受在聲音裡的體現很微妙,但是你在聽到的那一刻——我們把各種效果都考慮到、疊加上去了——馬上就能明白。
比如,如果我想說:“下一站是,牛津廣場”(她身體繃起來,下巴收緊,最後發出來的聲音是空空的,感覺十分清脆而冷淡),這樣的做法是,聲音聽起來清脆、清晰,但是裡面沒有靈魂。
而如果我這麼說(這會兒,她的面部放松下來,眼睛突然放大了一下;聲音溫柔、甜美),這樣就讓人感到自己很受歡迎、有被擁抱的感覺。
聲調不一樣,而輔音的發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發音方式有很多很多種。
比如,爆破音——p,b,t,g——要有破裂的感覺。
如果希望聲音聽起來清脆一點,你就要直接爆破。
如果希望聲音柔軟一點,就模糊處理。
在腦袋裡共鳴的方式也是如此。
對于清脆、清晰的、聽起來很官方的說法,你要在大腦頂部進行共鳴。
而更溫暖一點的處理方式是這樣(她當場演示出來)。
你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得懂得所有這些東西,讓聲音以正确的方式發出。
所以我盡可能讓我的聲音溫暖。
我想,人們會在什麼場景下聽到我的聲音呢?他們聽到時,會有什麼感受呢?他們會不會高興來到倫敦?他們會不會在倫敦感到害怕?他們聽到我的聲音時,在經曆什麼呢?他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呢?真是一件挺奇怪的事。
我做過醫院廣播,人們在臨死時聽到的是我的聲音,會讓我覺得有點奇怪。
可以說是非常奇怪。
你隐形地陪伴着這些人。
一個畫外音藝術家的聲音,成了他們人生背景音的一部分。
當地鐵停住時,我想人們一定可讨厭我的聲音了。
倫敦地鐵的人也挺擔心這件事的。
我希望人們不要太煩躁,但我覺得他們會煩燥。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