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就這麼分辨誰是倫敦人吧!”
有人告訴我,要真正體驗這座城市,你要做初代移民,因為隻有那樣,倫敦才會真正沖擊到你,強硬地向你襲來,然後你得到錘煉自己、适應它的機會:神奇之處最終會轉變為平常生活。
但是話又說回來,也有人說,一個倫敦人最好還是跟這座城市有現存的關聯,這樣社會關系才有存續、發展的土壤。
他們得颠覆或改善父母所做的事。
有的倫敦人在嘗試把他們跟城市的聯結變得松些。
“倫敦的上流社會真可怕,”一個富有的女人在南肯辛頓的公寓裡對我說,“我是不會讓女兒嫁到倫敦的上流社會中來的。
現在這個年代,真正的社會上流隻存在于奧地利。
” 一個倫敦人從不會稱自己為倫敦人,有人這麼對我說。
在這片住宅區,郵編才是最重要的(27),也有人這麼說。
◇◆◇ 我對于“倫敦人”這個詞隻有一種定義:倫敦人就是你目之所及的那些平常人。
他們是擠滿地鐵車廂的乘客,在人行道上熙熙攘攘的趕路人,樂購超市裡滿手臂挂着塑料袋包裝蔬菜的排着隊的顧客。
不管他們的故事為何,不論他們來自何方,他們都在這座城市裡笑着、步履匆匆着、沉默着;他們在趕路途中不忘抓一份免費晚報;他們講電話,抱怨,拖地,準備買基金,喝完一瓶又一瓶啤酒;他們上街遊行,吵架,喝酒;他們也跪下禱告,互相影響,朝那些站在扶手電梯左側的人發火抱怨(28)。
他們一直在動、動、動。
這是一座充滿動詞的城市。
準确地抓取這些動詞真是令人愉悅的體驗:所有的對話、閑聊、私語、抱怨、假曆史、明擺的謊言、過度的誇張、宣言、錯誤、帶着髒話的怒氣沖沖、必然或是偶然浮出水面的真相(看似很多,實則很少浮現啊)。
那些聲音就在這裡:智慧而又荒謬,充滿駁斥、改進和折射。
接受我采訪的每個人都展示了《倫敦大全》(不管是哪個版本的)的不完美。
每一個人都可以為《倫敦大全》上的至少一條街道加上另一層意義。
在寫到末尾時,我重新通讀我的筆記本,特别是被我标為“在倫敦追逐”的那部分。
我整理出至少十四個這樣的章節,而我的寫作風格變得越來越遊走不定、追趕着急,越來越多的名字、方向和數字被一個接一個地壘起來,信息龐雜。
當我現在重讀時,我發現:為這本書所做的研究和調查,其實就是在這裡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在内心深處對倫敦發展出一種複雜的愛。
“在倫敦追逐”,這是一個令人愉悅、沮喪、驚喜、又自我肯定的過程。
這個過程很累,永無盡頭,充盈了你我的生命。
而我在追逐的東西,在那灰蒙蒙的街上離我遠遠的,總是又一次悄悄溜走。
(1)塞缪爾·約翰遜(1709—1784),18世紀英國文學評論家、詩人。
因編撰《英語大辭典》《莎士比亞集》等享譽世界。
(2)在2000年,主要由卡車司機帶頭掀起的抗議汽油漲價的罷工,後引起對汽油的恐慌購買。
(3)克拉珀姆樞紐站,位于倫敦西南部的火車交通樞紐。
(4)20世紀70年代的倫敦幾乎每一年都有炸彈恐襲事件發生,恐怖勢力基本都來自愛爾蘭共和軍。
他們不斷發起武裝行動,旨在讓北愛爾蘭脫離英國,并最終建立一個統一的愛爾蘭。
(5)布裡克斯頓,倫敦南部地區。
(6)金絲雀碼頭,倫敦重要的金融區和購物區。
(7)布萊克沃爾角,指倫敦格林尼治半島靠近泰晤士河岸的最北端。
(8)斯泰恩斯,富人聚集地薩裡郡的一個小鎮。
(9)柏孟塞,倫敦的一個小鎮,位于薩瑟克自治區。
(10)一種街頭表演,表演者在身上塗滿金屬色的油漆,一動不動地扮演雕塑。
(11)丹尼爾·李博斯金(1946— ),生于波蘭,國際知名建築師。
(12)大西洋主義,指西歐和美國相互合作的理念和行動。
(13)M25高速公路,也稱倫敦外環高速公路,是一條圍繞倫敦的環狀高速道路。
(14)英國内政部,英國負責移民控制、安全和秩序的政府部門。
(15)斯特茲·特克爾(1912—2008),美國作家,在1985年靠作品《正義的戰争:二戰口述史》獲普利策獎,并以記錄普通美國民衆的口述曆史聞名。
(16)羅納德·布萊斯(1922— ),英國作家,代表作為《阿肯菲爾德:英格蘭村莊圖景》,他基于與村民的對話和記錄,創作了這部作品,記錄下了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英格蘭鄉村生态,廣受贊譽。
(17)彼得·阿克羅伊德(1949— ),英國傳記作家,對倫敦的曆史和文化尤其感興趣。
著有《倫敦傳》。
(18)伊恩·辛克萊(1943— ),英國作家、電影制作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倫敦為背景。
(19)傑瑞·懷特(1949— ),英國曆史學家,專注于倫敦從18到20世紀的曆史研究。
(20)普雷特,倫敦普遍可見的連鎖咖啡店之一。
(21)托特納姆,倫敦北部的多元文化地區,也是有色人種和移民的聚居地。
(22)南肯辛頓,倫敦市中心偏西的肯辛頓—切爾西區中的一個地區,是倫敦著名的富人區,地價昂貴。
(23)考克尼,指倫敦土生土長的工人階級。
關于鮑爾鐘聲所及之處的人才能算作考克尼的說法由來已久。
(24)麥克萊斯菲爾德,英國柴郡的一座城市。
(25)英國國家黨,右翼黨派,反移民、反伊斯蘭教徒、反多元文化,素來被認為是英國的納粹黨。
(26)塞浦路斯共和國,位于歐洲與亞洲交界處的一個島國,處于地中海東部。
(27)英國郵編系統發達,定位精确到街道。
郵編常常包含許多信息,包括人的經濟階層、種族來源、文化背景等身份屬性。
(28)英國不成文的社交慣例之一:在扶手電梯上靠右站,讓着急趕路的人可以快速通過讓出來的左邊通道。
但是話又說回來,也有人說,一個倫敦人最好還是跟這座城市有現存的關聯,這樣社會關系才有存續、發展的土壤。
他們得颠覆或改善父母所做的事。
有的倫敦人在嘗試把他們跟城市的聯結變得松些。
“倫敦的上流社會真可怕,”一個富有的女人在南肯辛頓的公寓裡對我說,“我是不會讓女兒嫁到倫敦的上流社會中來的。
現在這個年代,真正的社會上流隻存在于奧地利。
” 一個倫敦人從不會稱自己為倫敦人,有人這麼對我說。
在這片住宅區,郵編才是最重要的(27),也有人這麼說。
◇◆◇ 我對于“倫敦人”這個詞隻有一種定義:倫敦人就是你目之所及的那些平常人。
他們是擠滿地鐵車廂的乘客,在人行道上熙熙攘攘的趕路人,樂購超市裡滿手臂挂着塑料袋包裝蔬菜的排着隊的顧客。
不管他們的故事為何,不論他們來自何方,他們都在這座城市裡笑着、步履匆匆着、沉默着;他們在趕路途中不忘抓一份免費晚報;他們講電話,抱怨,拖地,準備買基金,喝完一瓶又一瓶啤酒;他們上街遊行,吵架,喝酒;他們也跪下禱告,互相影響,朝那些站在扶手電梯左側的人發火抱怨(28)。
他們一直在動、動、動。
這是一座充滿動詞的城市。
準确地抓取這些動詞真是令人愉悅的體驗:所有的對話、閑聊、私語、抱怨、假曆史、明擺的謊言、過度的誇張、宣言、錯誤、帶着髒話的怒氣沖沖、必然或是偶然浮出水面的真相(看似很多,實則很少浮現啊)。
那些聲音就在這裡:智慧而又荒謬,充滿駁斥、改進和折射。
接受我采訪的每個人都展示了《倫敦大全》(不管是哪個版本的)的不完美。
每一個人都可以為《倫敦大全》上的至少一條街道加上另一層意義。
在寫到末尾時,我重新通讀我的筆記本,特别是被我标為“在倫敦追逐”的那部分。
我整理出至少十四個這樣的章節,而我的寫作風格變得越來越遊走不定、追趕着急,越來越多的名字、方向和數字被一個接一個地壘起來,信息龐雜。
當我現在重讀時,我發現:為這本書所做的研究和調查,其實就是在這裡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在内心深處對倫敦發展出一種複雜的愛。
“在倫敦追逐”,這是一個令人愉悅、沮喪、驚喜、又自我肯定的過程。
這個過程很累,永無盡頭,充盈了你我的生命。
而我在追逐的東西,在那灰蒙蒙的街上離我遠遠的,總是又一次悄悄溜走。
(1)塞缪爾·約翰遜(1709—1784),18世紀英國文學評論家、詩人。
因編撰《英語大辭典》《莎士比亞集》等享譽世界。
(2)在2000年,主要由卡車司機帶頭掀起的抗議汽油漲價的罷工,後引起對汽油的恐慌購買。
(3)克拉珀姆樞紐站,位于倫敦西南部的火車交通樞紐。
(4)20世紀70年代的倫敦幾乎每一年都有炸彈恐襲事件發生,恐怖勢力基本都來自愛爾蘭共和軍。
他們不斷發起武裝行動,旨在讓北愛爾蘭脫離英國,并最終建立一個統一的愛爾蘭。
(5)布裡克斯頓,倫敦南部地區。
(6)金絲雀碼頭,倫敦重要的金融區和購物區。
(7)布萊克沃爾角,指倫敦格林尼治半島靠近泰晤士河岸的最北端。
(8)斯泰恩斯,富人聚集地薩裡郡的一個小鎮。
(9)柏孟塞,倫敦的一個小鎮,位于薩瑟克自治區。
(10)一種街頭表演,表演者在身上塗滿金屬色的油漆,一動不動地扮演雕塑。
(11)丹尼爾·李博斯金(1946— ),生于波蘭,國際知名建築師。
(12)大西洋主義,指西歐和美國相互合作的理念和行動。
(13)M25高速公路,也稱倫敦外環高速公路,是一條圍繞倫敦的環狀高速道路。
(14)英國内政部,英國負責移民控制、安全和秩序的政府部門。
(15)斯特茲·特克爾(1912—2008),美國作家,在1985年靠作品《正義的戰争:二戰口述史》獲普利策獎,并以記錄普通美國民衆的口述曆史聞名。
(16)羅納德·布萊斯(1922— ),英國作家,代表作為《阿肯菲爾德:英格蘭村莊圖景》,他基于與村民的對話和記錄,創作了這部作品,記錄下了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英格蘭鄉村生态,廣受贊譽。
(17)彼得·阿克羅伊德(1949— ),英國傳記作家,對倫敦的曆史和文化尤其感興趣。
著有《倫敦傳》。
(18)伊恩·辛克萊(1943— ),英國作家、電影制作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倫敦為背景。
(19)傑瑞·懷特(1949— ),英國曆史學家,專注于倫敦從18到20世紀的曆史研究。
(20)普雷特,倫敦普遍可見的連鎖咖啡店之一。
(21)托特納姆,倫敦北部的多元文化地區,也是有色人種和移民的聚居地。
(22)南肯辛頓,倫敦市中心偏西的肯辛頓—切爾西區中的一個地區,是倫敦著名的富人區,地價昂貴。
(23)考克尼,指倫敦土生土長的工人階級。
關于鮑爾鐘聲所及之處的人才能算作考克尼的說法由來已久。
(24)麥克萊斯菲爾德,英國柴郡的一座城市。
(25)英國國家黨,右翼黨派,反移民、反伊斯蘭教徒、反多元文化,素來被認為是英國的納粹黨。
(26)塞浦路斯共和國,位于歐洲與亞洲交界處的一個島國,處于地中海東部。
(27)英國郵編系統發達,定位精确到街道。
郵編常常包含許多信息,包括人的經濟階層、種族來源、文化背景等身份屬性。
(28)英國不成文的社交慣例之一:在扶手電梯上靠右站,讓着急趕路的人可以快速通過讓出來的左邊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