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母親也沒認出我來
關燈
小
中
大
敞,屋頂高挑,四壁蕭索,沒什麼家具,隻有一把孤零零的扶手椅,而我母親正坐在裡面。
她背對着門,旁邊放着一隻火盆,側面還有一把同樣的座椅,裡面坐着她弟弟,也就是我的舅舅巴勃羅。
兩人都沉默不語,面帶天真的表情愉快地注視着同一個地方,仿佛在看電視,但其實,對面不過是光秃秃的牆壁。
我朝他倆走去,并沒刻意輕手輕腳,可見到他們沒反應,我便說: “好吧,這裡竟然沒人招呼我,真見鬼。
” 我母親這才站起身。
“你一定是我兒子的朋友吧,”她說,“讓我抱抱你。
” 自從十二年前我離開智利,巴勃羅舅舅再沒見過我。
此時,他坐在椅子裡,紋絲不動。
我母親去年九月在馬德裡跟我見過面,但起身擁抱時仍沒認出我。
于是我抓住她的雙臂輕輕搖了搖,想讓她從困惑中醒悟過來。
“好好看看我呀,克裡斯蒂娜,”我望着她的眼睛,對她說,“是我呀。
” 她再次定睛打量我,但還是沒認出我來。
“不知道,”她說,“我不知道你是誰。
” “可你怎麼會認不出我呢,”我說着,忍不住笑出聲來,“我是你兒子米格爾。
” 她再一次打量我,臉色變得慘白。
“天啊,”她說,“我快要暈倒了。
” 我趕緊扶住她,免得她跌倒。
巴勃羅舅舅也站起身,同樣情緒激動。
“做夢也想不到還能再見你一面,”他說,“現在叫我立即去死也甘心了。
” 我趕緊擁抱他。
雖然他年紀僅比我大五歲,但已經滿頭白發,此時正裹着一條舊毯子,枯瘦得像隻小鳥。
他曾有過一次婚姻,自從離婚後就一直住在我母親家裡。
他始終非常孤獨,年少時看起來就很老成了。
“别瞎說了,舅舅,”我對他說,“别說什麼現在就要死的傻話了。
去拿瓶酒來,慶祝我回家吧。
”我母親像從前一樣,突兀地打斷我倆的談話,仿佛收到了某種超自然的啟示。
“我準備好了馬斯圖。
” 要不是到廚房親眼看見了烹調完畢的馬斯圖大餐,我都不肯相信她的話。
這并非虛言。
希臘人家隻有在盛大節日期間才會做馬斯圖,因為料理工作費時費力。
這道菜要放入炖羊肉,配上鷹嘴豆,還得加粗燕麥粉,有點類似阿拉伯人的古斯米。
這是那一年我母親頭一回做馬斯圖,事前無緣無故,純屬靈光乍現。
裡卡爾多和我們一起吃了晚餐,之後就去休息了,無疑是想給我們留點私人空間。
不久,舅舅也休息去了,隻剩下我和母親一直聊到天亮。
我們母子兩人向來無話不談,幾乎像一對朋友,大概因為我倆年齡差距沒那麼懸殊吧。
她十六歲就嫁給了我父親,一年後生下了我,所以我還清楚記得她二十歲左右的模樣,非常漂亮、溫柔。
她經常跟我玩耍,就好像我不是她兒子,而是她的一個布娃娃。
我此行歸來,讓她容光煥發,但我着裝的新風格讓她有些氣餒,因為她一直喜歡看我穿工人裝。
“你看起來像個神父。
”她對我說。
我沒跟她解釋喬裝的原因和入境智利的目的,她想當然地以為這是合法的。
我甯願不讓她知道冒險行動的内情,免得她心中不安,當然,更重要的是,不想讓她受到牽連。
天亮之前,她拉着我的手穿過庭院,也不告訴我原因,隻是仿佛狄更斯小說裡的場景一般秉燭照亮,稍後給我帶來了此趟旅行中最大的驚喜。
院子深處,是一間書房,格局與我流亡前聖地亞哥家中的書房一模一樣,擺設也分毫不差。
軍方最後一次查抄聖地亞哥舊居後,我和艾麗不得不帶着孩子們逃往墨西哥。
我母親雇了一位熟識的建築師,把聖地亞哥書房裡的木闆一片一片拆卸下來,再運到帕爾米亞村的家族老宅裡,依照原樣重建。
從室内看來,仿佛我從未離開過。
不但遺落的物品待在原處,混亂無序的樣子也一仍其舊。
我畢生的各類文稿都收藏在此:年輕時寫的劇本、電影腳本大綱、場景設計圖,等等。
甚至連室内空氣也是舊時顔色、舊時氣味,以至于讓我覺得回到了自己最後一次端詳書房的那一天、那一刻。
我心底打了一個寒戰,因為那一刻我不敢确定,母親分毫不差地還原了這一切,究竟是為了有朝一日我歸來時不必想念舊居,還是為了萬一我客死異鄉能借此悼念。
[1]源于恺撒大帝著名的勝利宣言“Veni,vidi,vici”,意思是“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勝利了”。
[2]尼古拉斯·帕拉西奧斯(NicolásPalacios,1854-1931),智利外科醫生、作家,其著作《智利種族》一書首版于1904年。
[3]《十字軍的複仇》(GenovevadeBrabante),1964年意大利與西班牙合拍的電影。
她背對着門,旁邊放着一隻火盆,側面還有一把同樣的座椅,裡面坐着她弟弟,也就是我的舅舅巴勃羅。
兩人都沉默不語,面帶天真的表情愉快地注視着同一個地方,仿佛在看電視,但其實,對面不過是光秃秃的牆壁。
我朝他倆走去,并沒刻意輕手輕腳,可見到他們沒反應,我便說: “好吧,這裡竟然沒人招呼我,真見鬼。
” 我母親這才站起身。
“你一定是我兒子的朋友吧,”她說,“讓我抱抱你。
” 自從十二年前我離開智利,巴勃羅舅舅再沒見過我。
此時,他坐在椅子裡,紋絲不動。
我母親去年九月在馬德裡跟我見過面,但起身擁抱時仍沒認出我。
于是我抓住她的雙臂輕輕搖了搖,想讓她從困惑中醒悟過來。
“好好看看我呀,克裡斯蒂娜,”我望着她的眼睛,對她說,“是我呀。
” 她再次定睛打量我,但還是沒認出我來。
“不知道,”她說,“我不知道你是誰。
” “可你怎麼會認不出我呢,”我說着,忍不住笑出聲來,“我是你兒子米格爾。
” 她再一次打量我,臉色變得慘白。
“天啊,”她說,“我快要暈倒了。
” 我趕緊扶住她,免得她跌倒。
巴勃羅舅舅也站起身,同樣情緒激動。
“做夢也想不到還能再見你一面,”他說,“現在叫我立即去死也甘心了。
” 我趕緊擁抱他。
雖然他年紀僅比我大五歲,但已經滿頭白發,此時正裹着一條舊毯子,枯瘦得像隻小鳥。
他曾有過一次婚姻,自從離婚後就一直住在我母親家裡。
他始終非常孤獨,年少時看起來就很老成了。
“别瞎說了,舅舅,”我對他說,“别說什麼現在就要死的傻話了。
去拿瓶酒來,慶祝我回家吧。
”我母親像從前一樣,突兀地打斷我倆的談話,仿佛收到了某種超自然的啟示。
“我準備好了馬斯圖。
” 要不是到廚房親眼看見了烹調完畢的馬斯圖大餐,我都不肯相信她的話。
這并非虛言。
希臘人家隻有在盛大節日期間才會做馬斯圖,因為料理工作費時費力。
這道菜要放入炖羊肉,配上鷹嘴豆,還得加粗燕麥粉,有點類似阿拉伯人的古斯米。
這是那一年我母親頭一回做馬斯圖,事前無緣無故,純屬靈光乍現。
裡卡爾多和我們一起吃了晚餐,之後就去休息了,無疑是想給我們留點私人空間。
不久,舅舅也休息去了,隻剩下我和母親一直聊到天亮。
我們母子兩人向來無話不談,幾乎像一對朋友,大概因為我倆年齡差距沒那麼懸殊吧。
她十六歲就嫁給了我父親,一年後生下了我,所以我還清楚記得她二十歲左右的模樣,非常漂亮、溫柔。
她經常跟我玩耍,就好像我不是她兒子,而是她的一個布娃娃。
我此行歸來,讓她容光煥發,但我着裝的新風格讓她有些氣餒,因為她一直喜歡看我穿工人裝。
“你看起來像個神父。
”她對我說。
我沒跟她解釋喬裝的原因和入境智利的目的,她想當然地以為這是合法的。
我甯願不讓她知道冒險行動的内情,免得她心中不安,當然,更重要的是,不想讓她受到牽連。
天亮之前,她拉着我的手穿過庭院,也不告訴我原因,隻是仿佛狄更斯小說裡的場景一般秉燭照亮,稍後給我帶來了此趟旅行中最大的驚喜。
院子深處,是一間書房,格局與我流亡前聖地亞哥家中的書房一模一樣,擺設也分毫不差。
軍方最後一次查抄聖地亞哥舊居後,我和艾麗不得不帶着孩子們逃往墨西哥。
我母親雇了一位熟識的建築師,把聖地亞哥書房裡的木闆一片一片拆卸下來,再運到帕爾米亞村的家族老宅裡,依照原樣重建。
從室内看來,仿佛我從未離開過。
不但遺落的物品待在原處,混亂無序的樣子也一仍其舊。
我畢生的各類文稿都收藏在此:年輕時寫的劇本、電影腳本大綱、場景設計圖,等等。
甚至連室内空氣也是舊時顔色、舊時氣味,以至于讓我覺得回到了自己最後一次端詳書房的那一天、那一刻。
我心底打了一個寒戰,因為那一刻我不敢确定,母親分毫不差地還原了這一切,究竟是為了有朝一日我歸來時不必想念舊居,還是為了萬一我客死異鄉能借此悼念。
[1]源于恺撒大帝著名的勝利宣言“Veni,vidi,vici”,意思是“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勝利了”。
[2]尼古拉斯·帕拉西奧斯(NicolásPalacios,1854-1931),智利外科醫生、作家,其著作《智利種族》一書首版于1904年。
[3]《十字軍的複仇》(GenovevadeBrabante),1964年意大利與西班牙合拍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