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母親也沒認出我來
關燈
小
中
大
巴斯克人、意大利人、阿拉伯人、法國人和德國人遷居智利的移民大潮前,地道的智利人是古希臘人的直系後裔,因此命中注定要被指派為領導拉丁美洲的霸權力量,展示真理與救贖世界之路。
我出生的地方離那裡不遠,每天上下學總要習慣性地朝雕像瞟上幾眼,但沒人給我解釋那是誰的雕像。
皮諾切特是堂尼古拉斯·帕拉西奧斯最忠實的崇拜者,現已将這位學者從曆史的遺迹中解救出來,在聖地亞哥市中心為他豎起了另一尊紀念碑。
黃昏時分我們終于完成了一天的拍攝,時間剛夠在宵禁前趕回一百四十公裡外的聖地亞哥。
除了裡卡爾多,攝制組全員就地解散,各自返程。
裡卡爾多把車開到海邊,陪我兜了一大圈,逐個敲定次日取景地點。
我倆陶醉在工作裡,連闖四道警察崗哨都絲毫沒覺得恐懼。
不過,通過第一道崗哨後,我決定還是謹慎些,于是脫掉導演米格爾·利廷的便裝,換上烏拉圭商人的行頭。
稍沒留神,已臨近午夜。
等發覺時,宵禁已經開始半小時,我們頓時感到一陣惶恐。
于是,我指揮裡卡爾多駛離主幹道,開車鑽進一條土路——這條路我記憶猶新,仿佛昨天才剛走過。
而後我指引他左轉,過橋,再右轉駛入一條漆黑的小巷。
黑暗中,隻能聽到禽畜驚醒後嘈雜的叫聲。
我讓裡卡爾多熄滅車燈,順着一條沒鋪柏油的土路往前開,沿途碰上好幾個急轉彎和陡坡。
這座迷宮盡頭,是一座沉睡的小村莊,躁動的犬吠吵醒了鄰居院子裡的所有禽畜。
車子穿過全村,駛到村莊另一頭,停在我母親的家門前。
裡卡爾多當時不相信,至今也不相信這不是早有預謀的方案。
我發誓,真的不是那麼回事。
其實,當我意識到我們在違反宵禁,腦海中唯一的念頭就是藏進一條僻靜的小路挨到天亮,因為趕回聖地亞哥要通過四道檢查站。
駛離公路後,我才辨識出了童年時代常走的土路,橋那頭的犬吠聲,爐膛熄滅後的灰燼餘味,而這一切,叫我無法遏制給母親帶來驚喜的魯莽沖動。
“你一定是我兒子的朋友” 擁有四百戶居民的帕爾米亞村,仍同我孩提時代一樣,從未改變。
我的祖父出生在巴勒斯坦的拜特薩侯爾,而我外公是個希臘人,名叫克裡斯托斯·庫庫米德斯,兩人都是在二十世紀初最早的那一批移民潮中來到此地,定居在火車站附近。
如今,鐵路已直接把聖地亞哥和海岸連通起來,而當時,帕爾米亞村唯一的重要性在于它曾是鐵道線的終點。
旅客們需要在此地轉車,來往海濱的貨物都要在此地裝卸,因此形成了一種過境貿易,讓這個地區繁榮一時。
後來,鐵道線延伸至海濱,這座車站就變成了給機車加水的必經之地,列車按規定隻停靠十分鐘,可實際停車時間動辄延長到一整天。
列車從我那位阿拉伯祖母瑪蒂爾德的房子前駛過,總要鳴笛,宣告火車進站。
不過,那時的村莊在規模上跟現在沒什麼差别:僅有一條長街,街旁零零散散伫立着幾棟屋舍;還有一條側路,沿路的房子比長街上還要少些。
從村莊再往下,有座叫拉卡雷拉的小鎮,這地方全國聞名,因為家家戶戶都能釀出上好的葡萄酒,讓往來路人免費品嘗,請他們評比誰家的酒最好。
因此,拉卡雷拉有一段時間成了全國醉鬼的天堂。
帕爾米亞村最早的一批畫報是瑪蒂爾德帶來的,對于畫報,她總是懷有一種無法滿足的熱愛。
她還時常把房子對面的果園借給馬戲團、巡回戲班和木偶藝人使用。
每當我們這樣的偏遠孤村能放映幾場電影,也總是選在這個園子裡。
五歲那年,正是在那裡,我坐在祖母膝頭觀看了生平第一部電影,就此萌發了自己的終生志向。
當時放映的是《十字軍的複仇》[3],其實,這部電影留給我的回憶倒不如說是恐懼,很多年之後我才搞清楚,挂在樹中間的被單上怎麼會出現飛奔的馬匹和碩大的頭顱。
我和裡卡爾多當晚拜訪的地方屬于我的希臘外公,現在,我母親克裡斯蒂娜·庫庫米德斯住在這裡,我的少年時代也在這棟房子裡度過。
房子修建時間極早,仍保持着智利農村的傳統風格,有長長的走廊、陰暗的過道、迷宮般的房間、寬敞的廚房,再往裡走是牲口棚和馬廄。
這片地方叫橘園,真的常年能聞到酸橘的氣味,旁邊還有一片滿是九重葛和其他鮮豔花卉的園圃。
想到能跟母親在老宅重逢,我心情激動,車還沒停穩就一腳邁出了車門。
我沿着空蕩蕩的走廊往裡走,穿過陰影中的庭院,出來迎接我的隻有一條呆狗,它在我腿間打轉。
我繼續往前走,還是沒發現一點人迹。
每走一步,都能激活一段回憶,要麼是下午的一個鐘頭,要麼是某種已經遺忘的味道。
長長走廊的盡頭,我探頭朝一間燈光昏暗的客廳裡張望,我母親就坐在房間裡頭。
這是很奇特的一幕。
客廳很寬
我出生的地方離那裡不遠,每天上下學總要習慣性地朝雕像瞟上幾眼,但沒人給我解釋那是誰的雕像。
皮諾切特是堂尼古拉斯·帕拉西奧斯最忠實的崇拜者,現已将這位學者從曆史的遺迹中解救出來,在聖地亞哥市中心為他豎起了另一尊紀念碑。
黃昏時分我們終于完成了一天的拍攝,時間剛夠在宵禁前趕回一百四十公裡外的聖地亞哥。
除了裡卡爾多,攝制組全員就地解散,各自返程。
裡卡爾多把車開到海邊,陪我兜了一大圈,逐個敲定次日取景地點。
我倆陶醉在工作裡,連闖四道警察崗哨都絲毫沒覺得恐懼。
不過,通過第一道崗哨後,我決定還是謹慎些,于是脫掉導演米格爾·利廷的便裝,換上烏拉圭商人的行頭。
稍沒留神,已臨近午夜。
等發覺時,宵禁已經開始半小時,我們頓時感到一陣惶恐。
于是,我指揮裡卡爾多駛離主幹道,開車鑽進一條土路——這條路我記憶猶新,仿佛昨天才剛走過。
而後我指引他左轉,過橋,再右轉駛入一條漆黑的小巷。
黑暗中,隻能聽到禽畜驚醒後嘈雜的叫聲。
我讓裡卡爾多熄滅車燈,順着一條沒鋪柏油的土路往前開,沿途碰上好幾個急轉彎和陡坡。
這座迷宮盡頭,是一座沉睡的小村莊,躁動的犬吠吵醒了鄰居院子裡的所有禽畜。
車子穿過全村,駛到村莊另一頭,停在我母親的家門前。
裡卡爾多當時不相信,至今也不相信這不是早有預謀的方案。
我發誓,真的不是那麼回事。
其實,當我意識到我們在違反宵禁,腦海中唯一的念頭就是藏進一條僻靜的小路挨到天亮,因為趕回聖地亞哥要通過四道檢查站。
駛離公路後,我才辨識出了童年時代常走的土路,橋那頭的犬吠聲,爐膛熄滅後的灰燼餘味,而這一切,叫我無法遏制給母親帶來驚喜的魯莽沖動。
“你一定是我兒子的朋友” 擁有四百戶居民的帕爾米亞村,仍同我孩提時代一樣,從未改變。
我的祖父出生在巴勒斯坦的拜特薩侯爾,而我外公是個希臘人,名叫克裡斯托斯·庫庫米德斯,兩人都是在二十世紀初最早的那一批移民潮中來到此地,定居在火車站附近。
如今,鐵路已直接把聖地亞哥和海岸連通起來,而當時,帕爾米亞村唯一的重要性在于它曾是鐵道線的終點。
旅客們需要在此地轉車,來往海濱的貨物都要在此地裝卸,因此形成了一種過境貿易,讓這個地區繁榮一時。
後來,鐵道線延伸至海濱,這座車站就變成了給機車加水的必經之地,列車按規定隻停靠十分鐘,可實際停車時間動辄延長到一整天。
列車從我那位阿拉伯祖母瑪蒂爾德的房子前駛過,總要鳴笛,宣告火車進站。
不過,那時的村莊在規模上跟現在沒什麼差别:僅有一條長街,街旁零零散散伫立着幾棟屋舍;還有一條側路,沿路的房子比長街上還要少些。
從村莊再往下,有座叫拉卡雷拉的小鎮,這地方全國聞名,因為家家戶戶都能釀出上好的葡萄酒,讓往來路人免費品嘗,請他們評比誰家的酒最好。
因此,拉卡雷拉有一段時間成了全國醉鬼的天堂。
帕爾米亞村最早的一批畫報是瑪蒂爾德帶來的,對于畫報,她總是懷有一種無法滿足的熱愛。
她還時常把房子對面的果園借給馬戲團、巡回戲班和木偶藝人使用。
每當我們這樣的偏遠孤村能放映幾場電影,也總是選在這個園子裡。
五歲那年,正是在那裡,我坐在祖母膝頭觀看了生平第一部電影,就此萌發了自己的終生志向。
當時放映的是《十字軍的複仇》[3],其實,這部電影留給我的回憶倒不如說是恐懼,很多年之後我才搞清楚,挂在樹中間的被單上怎麼會出現飛奔的馬匹和碩大的頭顱。
我和裡卡爾多當晚拜訪的地方屬于我的希臘外公,現在,我母親克裡斯蒂娜·庫庫米德斯住在這裡,我的少年時代也在這棟房子裡度過。
房子修建時間極早,仍保持着智利農村的傳統風格,有長長的走廊、陰暗的過道、迷宮般的房間、寬敞的廚房,再往裡走是牲口棚和馬廄。
這片地方叫橘園,真的常年能聞到酸橘的氣味,旁邊還有一片滿是九重葛和其他鮮豔花卉的園圃。
想到能跟母親在老宅重逢,我心情激動,車還沒停穩就一腳邁出了車門。
我沿着空蕩蕩的走廊往裡走,穿過陰影中的庭院,出來迎接我的隻有一條呆狗,它在我腿間打轉。
我繼續往前走,還是沒發現一點人迹。
每走一步,都能激活一段回憶,要麼是下午的一個鐘頭,要麼是某種已經遺忘的味道。
長長走廊的盡頭,我探頭朝一間燈光昏暗的客廳裡張望,我母親就坐在房間裡頭。
這是很奇特的一幕。
客廳很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