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對于有意識的思考而言,這就像轉動一個心智方向盤。
你所意識到的隻是一些籠統的想法——是時候走了:門在哪裡?——其他的一切就順其自然了。
但是,你有沒有考慮過簡單行動中的複雜過程?例如,當你走路時,改變你前進方向的過程是怎樣的?這不僅僅是在一側邁一大步或一小步的問題,就像劃船改變航向時一樣。
如果這就是你走路時所做的一切,你就會一頭栽倒在轉彎的外側。
試試這個實驗:在轉彎的時候仔細觀察自己,你會發現,在你開始轉彎之前,你會預先提示自己;這時你開始向轉彎的内側傾斜,然後,當你邁出自己的下一步時,你最終會走向不同的方向。
當我們更仔細地研究這個問題時,一切都變得極其複雜:數以百計相互關聯的肌肉、骨骼和關節一起同時控制,這些交互程序讓運動科學家幾乎無法理解。
然而你的所有意識心智需要做的,或者說需要想的,是“往那邊走!”——假設談論意識心智像思考任何事情一樣是有意義的。
就我們所能看到的而言,我們操縱身體内部巨型機器的方法,不是通過使用建立在了解基本機制運作原理基礎上的、具有洞察力的技術方案,而是通過象征、标志和符号——這些都和文奇的魔法一樣稀奇。
這甚至讓人懷疑,通過向被我們精神奴役的無助人群施展魔法來達到目的是否公平。
現在,如果我們再稍稍向前一步,我們就會發現,正如我們不假思索地走路一樣,我們同樣不假思索地思考!換言之,我們隻是随意利用那些做腦力勞動的代理機構。
假設你遇到了一個難題,你想了一會兒,然後找到了解決方案。
也許答案瞬間出現在了你的面前,你有了一個想法,然後說:“啊哈,我知道了,我要這樣做。
”但是,如果有人問你是怎麼做到的,你是怎麼找到解決辦法的,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
人們通常隻能這樣說: “我突然意識到……” “我剛剛想到了這個主意……” “我突然想到……” 如果我們真的知道思維是如何運作的,那麼我們就不會那麼頻繁地按照自己毫不懷疑的動機行事了,也不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學理論。
當被問到是如何想到好主意時,為什麼我們的答案會淪為膚淺的生殖隐喻,去談論“懷上”“孕育”,甚至“分娩”想法[81]?我們甚至談到“咀嚼”或“消化”——仿佛思維在頭腦以外的任何地方。
如果我們能看到思維深處,我們肯定會說出比“等等,我正在想”更有價值的話。
人們經常告訴我,他們絕對确信,任何一台計算機都不可能有知覺、意識、自我意志,或是任何“感知”自己的方式。
當我問是什麼讓他們确信自己擁有這些令人欽佩的品質時,他們常常感到震驚。
他們的回答是,如果他們确信某件事,就會說“我知道——所以我知道”。
然而,這樣的信念究竟意味着什麼呢?從字面上來看,由于“自我意識”應該是在人的思維中進行的一種意識,那麼沒有哪個現實主義者可以長久認為人們真的有很強的洞察力。
我們清楚地感知到自我意識,我們有各種發生在内心的事情的能力,這難道不值得注意嗎?事實上,這方面的證據蒼白無力。
的确,有些人似乎特别善于評估他人的态度和動機,我們有時稱之為“洞察力”。
有些人甚至有時會對自己做出很好的評價。
但這并不能證明我們使用諸如“洞察力”或“自我意識”這樣的名字來描述這種能力是正确的。
為什麼不幹脆叫它們“人的眼光”或“人的意識”呢?我們真的有理由認為,這些技能與我們學習其他東西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嗎?我們不應該把它們當成“看到”,而是正相反:隻是一種“搞明白”的方法。
也許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方式和對非自我之物的了解方式是一樣的。
事實上,我們所謂的“自我意識”隻是整個心智的一小部分。
它們通過構建自己的模拟世界來工作。
相比于外部的現實世界,或者是大腦内部巨大的計算機系統——今天沒有人可以假裝理解這個系統,這個世界大大簡化了。
我們的模拟意識世界是一個簡單的魔法世界,其中的每一個想象的物體都被賦予了意義和目的。
想想看,你幾乎很少會看到不用于敲打的錘子,或是不用來抛接的球。
為什麼我們感知事物的時候會有百般限制:感知的不是它們原本的樣子,而是它們的用途?因為最高級别的心智是目标導向的問題解決者。
換言之,我們頭腦中所有機器的進化最初都是為了滿足各種内在的或後天的需要,為了舒适和營養,為了防禦和繁殖。
後來,在過去的幾百萬年裡,我們進化出了更強大的子機器,它似乎在以我們尚未了解的方式進行關聯和分析,以發現哪種行為造成哪些影響,也就是發現我們所說的知識。
雖然我們經常認為知識是抽象的,我們探求知識本身是純粹而美好的——然而,我們最終要用知識來告訴我們如何才能達成我們所追求的目标(即使我們得出結論,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可能首先需要獲得更多的知識)。
因為,正如我們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的知識本身就與我們達成目标的方式緊密相關。
這就是關鍵:除非知識告訴我們該做什麼,否則我們知道了也沒什麼用。
如此便塑造成了意識心智的機制,而這似乎太過顯而易見:除非我們利用知識,否則它毫無用處。
現在我們來看看意識:它是大腦中最擅長利用其他隐藏系統的部分,但它并不是熟知那些内部系統運作方式的專家。
因此,就像我們說的,人走路時并不知道走路這個過程是怎麼實現的。
隻有當這些系統開始運轉不正常時,意識才會被小細節所吸引。
這樣的話,一個腿部受傷的人可能會第一次開始有意識地思考關于行走的理論:要向左轉,我就必須強迫自己左轉——然後就不得不想知道憑什麼這麼做。
通常是隻有當我們被迫面對一個異常困難的問題時,我們才會變得更加深思熟慮,并試着多了解他人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發現自己在說如下這類事情:“現在我必須有條理了。
為什麼我不能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問題上,而不被那些無關緊要的細節所分心?” 主要是在這樣的時刻——當我們陷入麻煩的時候——我們就會比平常更接近于理解我們的心智是如何運作的,通過我們對這些機制的些許了解來改變或修複它們。
很矛盾的一點是,這些正是我們說自己“困惑”的時候,因為隻有我們太過了解自己的時候才會那麼說——而不僅僅是困惑,甚至完全不知道。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蔑視
你所意識到的隻是一些籠統的想法——是時候走了:門在哪裡?——其他的一切就順其自然了。
但是,你有沒有考慮過簡單行動中的複雜過程?例如,當你走路時,改變你前進方向的過程是怎樣的?這不僅僅是在一側邁一大步或一小步的問題,就像劃船改變航向時一樣。
如果這就是你走路時所做的一切,你就會一頭栽倒在轉彎的外側。
試試這個實驗:在轉彎的時候仔細觀察自己,你會發現,在你開始轉彎之前,你會預先提示自己;這時你開始向轉彎的内側傾斜,然後,當你邁出自己的下一步時,你最終會走向不同的方向。
當我們更仔細地研究這個問題時,一切都變得極其複雜:數以百計相互關聯的肌肉、骨骼和關節一起同時控制,這些交互程序讓運動科學家幾乎無法理解。
然而你的所有意識心智需要做的,或者說需要想的,是“往那邊走!”——假設談論意識心智像思考任何事情一樣是有意義的。
就我們所能看到的而言,我們操縱身體内部巨型機器的方法,不是通過使用建立在了解基本機制運作原理基礎上的、具有洞察力的技術方案,而是通過象征、标志和符号——這些都和文奇的魔法一樣稀奇。
這甚至讓人懷疑,通過向被我們精神奴役的無助人群施展魔法來達到目的是否公平。
現在,如果我們再稍稍向前一步,我們就會發現,正如我們不假思索地走路一樣,我們同樣不假思索地思考!換言之,我們隻是随意利用那些做腦力勞動的代理機構。
假設你遇到了一個難題,你想了一會兒,然後找到了解決方案。
也許答案瞬間出現在了你的面前,你有了一個想法,然後說:“啊哈,我知道了,我要這樣做。
”但是,如果有人問你是怎麼做到的,你是怎麼找到解決辦法的,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
人們通常隻能這樣說: “我突然意識到……” “我剛剛想到了這個主意……” “我突然想到……” 如果我們真的知道思維是如何運作的,那麼我們就不會那麼頻繁地按照自己毫不懷疑的動機行事了,也不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學理論。
當被問到是如何想到好主意時,為什麼我們的答案會淪為膚淺的生殖隐喻,去談論“懷上”“孕育”,甚至“分娩”想法[81]?我們甚至談到“咀嚼”或“消化”——仿佛思維在頭腦以外的任何地方。
如果我們能看到思維深處,我們肯定會說出比“等等,我正在想”更有價值的話。
人們經常告訴我,他們絕對确信,任何一台計算機都不可能有知覺、意識、自我意志,或是任何“感知”自己的方式。
當我問是什麼讓他們确信自己擁有這些令人欽佩的品質時,他們常常感到震驚。
他們的回答是,如果他們确信某件事,就會說“我知道——所以我知道”。
然而,這樣的信念究竟意味着什麼呢?從字面上來看,由于“自我意識”應該是在人的思維中進行的一種意識,那麼沒有哪個現實主義者可以長久認為人們真的有很強的洞察力。
我們清楚地感知到自我意識,我們有各種發生在内心的事情的能力,這難道不值得注意嗎?事實上,這方面的證據蒼白無力。
的确,有些人似乎特别善于評估他人的态度和動機,我們有時稱之為“洞察力”。
有些人甚至有時會對自己做出很好的評價。
但這并不能證明我們使用諸如“洞察力”或“自我意識”這樣的名字來描述這種能力是正确的。
為什麼不幹脆叫它們“人的眼光”或“人的意識”呢?我們真的有理由認為,這些技能與我們學習其他東西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嗎?我們不應該把它們當成“看到”,而是正相反:隻是一種“搞明白”的方法。
也許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方式和對非自我之物的了解方式是一樣的。
事實上,我們所謂的“自我意識”隻是整個心智的一小部分。
它們通過構建自己的模拟世界來工作。
相比于外部的現實世界,或者是大腦内部巨大的計算機系統——今天沒有人可以假裝理解這個系統,這個世界大大簡化了。
我們的模拟意識世界是一個簡單的魔法世界,其中的每一個想象的物體都被賦予了意義和目的。
想想看,你幾乎很少會看到不用于敲打的錘子,或是不用來抛接的球。
為什麼我們感知事物的時候會有百般限制:感知的不是它們原本的樣子,而是它們的用途?因為最高級别的心智是目标導向的問題解決者。
換言之,我們頭腦中所有機器的進化最初都是為了滿足各種内在的或後天的需要,為了舒适和營養,為了防禦和繁殖。
後來,在過去的幾百萬年裡,我們進化出了更強大的子機器,它似乎在以我們尚未了解的方式進行關聯和分析,以發現哪種行為造成哪些影響,也就是發現我們所說的知識。
雖然我們經常認為知識是抽象的,我們探求知識本身是純粹而美好的——然而,我們最終要用知識來告訴我們如何才能達成我們所追求的目标(即使我們得出結論,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可能首先需要獲得更多的知識)。
因為,正如我們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的知識本身就與我們達成目标的方式緊密相關。
這就是關鍵:除非知識告訴我們該做什麼,否則我們知道了也沒什麼用。
如此便塑造成了意識心智的機制,而這似乎太過顯而易見:除非我們利用知識,否則它毫無用處。
現在我們來看看意識:它是大腦中最擅長利用其他隐藏系統的部分,但它并不是熟知那些内部系統運作方式的專家。
因此,就像我們說的,人走路時并不知道走路這個過程是怎麼實現的。
隻有當這些系統開始運轉不正常時,意識才會被小細節所吸引。
這樣的話,一個腿部受傷的人可能會第一次開始有意識地思考關于行走的理論:要向左轉,我就必須強迫自己左轉——然後就不得不想知道憑什麼這麼做。
通常是隻有當我們被迫面對一個異常困難的問題時,我們才會變得更加深思熟慮,并試着多了解他人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發現自己在說如下這類事情:“現在我必須有條理了。
為什麼我不能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問題上,而不被那些無關緊要的細節所分心?” 主要是在這樣的時刻——當我們陷入麻煩的時候——我們就會比平常更接近于理解我們的心智是如何運作的,通過我們對這些機制的些許了解來改變或修複它們。
很矛盾的一點是,這些正是我們說自己“困惑”的時候,因為隻有我們太過了解自己的時候才會那麼說——而不僅僅是困惑,甚至完全不知道。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