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何工作。
這對于不同的企業來說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它使程序員更容易從舊程序中開發出新程序。
總的來講,這些嘗試并沒有那麼成功,也許是因為人們要被迫深入研究這些程序工作原理的細枝末節。
但是這些困難太過短暫,不足以影響文奇的願景,因為有證據表明,他認為今天的編程方式——使用呆闆、毫無表現力的語言——隻能是未來偉大編程的早期階段。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編程時代已經時日不多。
我們将不再使用細緻但概念貧乏的程序規範來構建大型計算機系統。
相反,我們應該更好地用語言、手勢或例子來表達我們的意圖,至少像我們用來表達願望和信念的日常方式一樣豐富。
然後,這些表達将會提交到巨大的、智能的、可以理解意圖的程序中,程序自行構建實際的新程序。
我們無須理解計算機代碼運行原理的所有微小細節。
所有這些都将留給那些偉大的通用程序,它們會運用我們賦予的低級編程藝術,去執行那些艱巨的任務。
然後,一旦我們學會了用更好的方法來告訴計算機我們希望它們做什麼,我們就能回到更熟悉的領域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因為,最終沒有用戶真正關心程序是如何工作的,他們關心的隻是程序所做的事情,即對其所關注的其他事情可理解的影響。
然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标,我們必須發明并學會使用新技術來“表達意圖”。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将不得不放棄隻能描述過程的舊編程語言,盡管它仍在發展之中。
這可能比聽起來要難得多。
因為,我們很容易就會說,我們想做的隻是用更熟悉的表達方式來說明我們想要發生的事情。
但這帶來了一些非常嚴重的風險。
第一個風險是,這讓我們暴露了自欺欺人的後果。
當人們編寫程序、寫文章或者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他們總是容易對自己說:“我知道我想要什麼,但我無法完全表達清楚。
”然而,這個概念本身就反映了一個過于簡單化的自我形象,它認為“自我”以簡單純粹的實體形式存在于個人思維中心的某處(打個比方),并且有着簡單純粹的願望、意圖和目标。
這種前弗洛伊德式的形象為我們經常出現的矛盾心理提供了借口。
我們說服自己,澄清我們的意圖僅僅是把内在自我與外在自我之間的輸入輸出通道弄清楚而已。
問題是,無論我們多麼希望自己是這樣做的,但實際上我們都絕非如此。
當我們試圖逃避理解自己的願望如何實現這個責任時,我們就會面臨另一種風險。
無論我們是否進行編程,我們都可以選擇任何我們可以選擇的方法,這總是很危險的。
因為,我們得到期許結果,可使用方法的選擇範圍越大,我們就越容易遭遇潛在的事故。
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或許意識到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我們的目标被曲解了,甚至可能被惡意曲解了,就像經典故事《浮士德的命運》《魔法師的學徒》或《猴爪》(W.W.雅各布斯)所描述的那樣。
然而,當我們這些貪婪、懶惰、善于思考的人最終邁出最後一步時,終極的風險就到來了:設計目标導向的程序,它會通過學習和自我進化來增強自身能力,從而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這樣做是很誘人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力量,也是為了在考慮和制定目标的過程中減少自身的努力。
如果一個精靈給了你三個願望,你的第一個願望不會是“請告訴我,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問題是,有了如此強大的機器,哪怕是因粗心設計導緻的最輕微事故也需要他們把自己的目标放在我們之前,或許是出于保護我們免受自己攻擊的善意目的,如傑克·威廉森的《束手無策》(WithFoldedHand);或許是保護我們免受未知敵人的攻擊,如D.H.瓊斯的《巨無霸》(Colossus);或如阿瑟·克拉克的哈兒那樣,我們建造的機器認為我們不足以完成我們自己提出的使命;或如弗諾·文奇的郵件人,它通過電傳打字機發送信息,因為它無法抽出時間喬裝掩飾肉體,而這一切僅僅因為這台新機器有自己的動機。
現在,《真名實姓》結局提出的最終也是最危險的問題是什麼呢?在小說結尾部分,人類用戶開始在機器内部構建一個更大的自我,這真的可能嗎?類似的事情是可以想象的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那些模拟電腦人在任何意義上都和他們之前的真實人類一樣嗎?它們真的是那些真實人類的延伸嗎?或者它們僅僅是一種新的、人造的、類人的東西,僅僅是通過某種結構上的巧合讓它們像其原型而已?如果老年埃莉斯琳娜的模拟器強大得無法想象,此時依然可以獲準留在比天國還要豪華的新住所,将會如何?如果我們繼續假設,她一旦到了那裡,仍然傾向于與羅傑分享——因為沒有續集會少了浪漫色彩——這兩個強大的實體彼此相愛了會如何?盡管如此,人們還是要問,那些超級生命與他們所基于的人有什麼共同之處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更仔細地考慮這些人之前的情況。
但是,既然這些不是真實的人物,而是作者臆造的,我們最好還是思考一下我們自己的本質。
現在,一旦我們開始詢問我們的自我,便也不得不去問這一切是如何工作的——在我看來這是笑話中的精華,因為在每一個正常人的頭腦中,的确有一個特定的部分,我們稱之為“自我”——但它也使用符号和代表,很像精神世界中的那些玩家使用的神奇巫術,用來在他們的終端實現他們的願望。
為了解釋人類意識運作的這個理論,我就簡要地說一說我即将出版的書《心智社會》(TheSocietyofMind)中的一些觀點。
從幾個方面來說,我對人類大腦中發生的事情所展開的想象,類似于文奇的想象:“另一層面”的玩家通過使用表面的符号标志控制我們不完全理解的一系列系統,把自己鍊接到他們的計算機網絡中。
每個人都知道,人類對内心世界的了解比對外界的了解要少得多。
我們知道普通物體是如何運作的,但是對大腦中偉大計算機的運作原理卻一無所知。
我們可以思考,卻不知道思考的意義是什麼,這難道不奇怪嗎?我們能得到想法,但卻不能解釋什麼是想法,這難道不奇怪嗎?我們了解朋友勝過了解自己,這難道不奇怪嗎? 再想想,當你開車的時候,你操縱着一輛動力巨大的汽車,卻不知道它的引擎是如何運作的,也不知道它的方向盤是如何引導車輛向左或向右的。
然而,當你想到它的時候,難道不是在用同樣的方式來驅動自己的身體嗎?你隻是讓自己朝一個特定的方向行動
這對于不同的企業來說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它使程序員更容易從舊程序中開發出新程序。
總的來講,這些嘗試并沒有那麼成功,也許是因為人們要被迫深入研究這些程序工作原理的細枝末節。
但是這些困難太過短暫,不足以影響文奇的願景,因為有證據表明,他認為今天的編程方式——使用呆闆、毫無表現力的語言——隻能是未來偉大編程的早期階段。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編程時代已經時日不多。
我們将不再使用細緻但概念貧乏的程序規範來構建大型計算機系統。
相反,我們應該更好地用語言、手勢或例子來表達我們的意圖,至少像我們用來表達願望和信念的日常方式一樣豐富。
然後,這些表達将會提交到巨大的、智能的、可以理解意圖的程序中,程序自行構建實際的新程序。
我們無須理解計算機代碼運行原理的所有微小細節。
所有這些都将留給那些偉大的通用程序,它們會運用我們賦予的低級編程藝術,去執行那些艱巨的任務。
然後,一旦我們學會了用更好的方法來告訴計算機我們希望它們做什麼,我們就能回到更熟悉的領域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因為,最終沒有用戶真正關心程序是如何工作的,他們關心的隻是程序所做的事情,即對其所關注的其他事情可理解的影響。
然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标,我們必須發明并學會使用新技術來“表達意圖”。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将不得不放棄隻能描述過程的舊編程語言,盡管它仍在發展之中。
這可能比聽起來要難得多。
因為,我們很容易就會說,我們想做的隻是用更熟悉的表達方式來說明我們想要發生的事情。
但這帶來了一些非常嚴重的風險。
第一個風險是,這讓我們暴露了自欺欺人的後果。
當人們編寫程序、寫文章或者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他們總是容易對自己說:“我知道我想要什麼,但我無法完全表達清楚。
”然而,這個概念本身就反映了一個過于簡單化的自我形象,它認為“自我”以簡單純粹的實體形式存在于個人思維中心的某處(打個比方),并且有着簡單純粹的願望、意圖和目标。
這種前弗洛伊德式的形象為我們經常出現的矛盾心理提供了借口。
我們說服自己,澄清我們的意圖僅僅是把内在自我與外在自我之間的輸入輸出通道弄清楚而已。
問題是,無論我們多麼希望自己是這樣做的,但實際上我們都絕非如此。
當我們試圖逃避理解自己的願望如何實現這個責任時,我們就會面臨另一種風險。
無論我們是否進行編程,我們都可以選擇任何我們可以選擇的方法,這總是很危險的。
因為,我們得到期許結果,可使用方法的選擇範圍越大,我們就越容易遭遇潛在的事故。
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或許意識到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我們的目标被曲解了,甚至可能被惡意曲解了,就像經典故事《浮士德的命運》《魔法師的學徒》或《猴爪》(W.W.雅各布斯)所描述的那樣。
然而,當我們這些貪婪、懶惰、善于思考的人最終邁出最後一步時,終極的風險就到來了:設計目标導向的程序,它會通過學習和自我進化來增強自身能力,從而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這樣做是很誘人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力量,也是為了在考慮和制定目标的過程中減少自身的努力。
如果一個精靈給了你三個願望,你的第一個願望不會是“請告訴我,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問題是,有了如此強大的機器,哪怕是因粗心設計導緻的最輕微事故也需要他們把自己的目标放在我們之前,或許是出于保護我們免受自己攻擊的善意目的,如傑克·威廉森的《束手無策》(WithFoldedHand);或許是保護我們免受未知敵人的攻擊,如D.H.瓊斯的《巨無霸》(Colossus);或如阿瑟·克拉克的哈兒那樣,我們建造的機器認為我們不足以完成我們自己提出的使命;或如弗諾·文奇的郵件人,它通過電傳打字機發送信息,因為它無法抽出時間喬裝掩飾肉體,而這一切僅僅因為這台新機器有自己的動機。
現在,《真名實姓》結局提出的最終也是最危險的問題是什麼呢?在小說結尾部分,人類用戶開始在機器内部構建一個更大的自我,這真的可能嗎?類似的事情是可以想象的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那些模拟電腦人在任何意義上都和他們之前的真實人類一樣嗎?它們真的是那些真實人類的延伸嗎?或者它們僅僅是一種新的、人造的、類人的東西,僅僅是通過某種結構上的巧合讓它們像其原型而已?如果老年埃莉斯琳娜的模拟器強大得無法想象,此時依然可以獲準留在比天國還要豪華的新住所,将會如何?如果我們繼續假設,她一旦到了那裡,仍然傾向于與羅傑分享——因為沒有續集會少了浪漫色彩——這兩個強大的實體彼此相愛了會如何?盡管如此,人們還是要問,那些超級生命與他們所基于的人有什麼共同之處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更仔細地考慮這些人之前的情況。
但是,既然這些不是真實的人物,而是作者臆造的,我們最好還是思考一下我們自己的本質。
現在,一旦我們開始詢問我們的自我,便也不得不去問這一切是如何工作的——在我看來這是笑話中的精華,因為在每一個正常人的頭腦中,的确有一個特定的部分,我們稱之為“自我”——但它也使用符号和代表,很像精神世界中的那些玩家使用的神奇巫術,用來在他們的終端實現他們的願望。
為了解釋人類意識運作的這個理論,我就簡要地說一說我即将出版的書《心智社會》(TheSocietyofMind)中的一些觀點。
從幾個方面來說,我對人類大腦中發生的事情所展開的想象,類似于文奇的想象:“另一層面”的玩家通過使用表面的符号标志控制我們不完全理解的一系列系統,把自己鍊接到他們的計算機網絡中。
每個人都知道,人類對内心世界的了解比對外界的了解要少得多。
我們知道普通物體是如何運作的,但是對大腦中偉大計算機的運作原理卻一無所知。
我們可以思考,卻不知道思考的意義是什麼,這難道不奇怪嗎?我們能得到想法,但卻不能解釋什麼是想法,這難道不奇怪嗎?我們了解朋友勝過了解自己,這難道不奇怪嗎? 再想想,當你開車的時候,你操縱着一輛動力巨大的汽車,卻不知道它的引擎是如何運作的,也不知道它的方向盤是如何引導車輛向左或向右的。
然而,當你想到它的時候,難道不是在用同樣的方式來驅動自己的身體嗎?你隻是讓自己朝一個特定的方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