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馬文·明斯基
這本獻給“新時代的教父”馬文·明斯基的書,隻是明斯基在新技術、新概念發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的微薄謝意——也許最重要的是看世界的全新方法。
長期以來,他一直被當作“人工智能之父”。
他的這個稱号來自他的研究、他的寫作,以及他在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工作。
他是實驗室的聯合創辦人,在這裡,他不僅促進了新技術的發展,還培養了許多富有首創和革新精神的科學家。
這些科學家中有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這并不代表他的影響力隻局限于那些與他直接合作的人,事實遠非如此。
四十年來,他遠見卓識的工作一直是無數人工智能領域和相關領域的工作者的燈塔。
正如弗諾·文奇在引言中所提到的,在人工智能領域科幻小說主題上,很多關于它的新穎且富有洞見的見解都源自明斯基。
在《真名實姓》首次出版幾個月後,明斯基在一年一度的美國科幻星雲獎宴會上發表了演講,他演講的主題就是《真名實姓》。
他的演講如此雄辯、清晰,當策劃藍鳥圖書版本的《真名實姓》的時候,最适合為本書撰寫後記的人選,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明斯基。
以下是最初的“後記”,最早寫于1983年。
時至今日,它仍然毫不過時,它的内容似乎完全适合為本書畫上句号。
在現實生活中,你經常需要處理一些自己無法完全理解的事情。
你開着車,卻不知道它的引擎是如何工作的。
你坐在别人的車裡,卻不知道司機是怎麼工作的。
最奇怪的是,你有時自己開車去上班,卻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工作的。
對我而言,《真名實姓》的意義在于我們如何處理我們不理解的事情。
但是,我們怎麼能從一開始就理解一切事情呢?我認為,通常是使用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進行類比,以此來假裝我們看到的每個陌生事物就像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一樣。
當一個物體内部的運作方式太奇怪、太複雜,或讓人不知道如何直接處理時,我們就會提取它行為中任何可理解的部分,用熟悉的符号,或是我們認為與之相似的熟悉事物的名字來表現它們。
這樣,我們讓每一個新事物至少看起來像是我們從自己過去的世界中所知道的東西。
使用符号是一個偉大的想法,它讓我們的頭腦将這個陌生事物轉變為平凡事物。
使用名字也是如此。
從一開始,《真名實姓》就給我們展示了這一想法的多種形式,用符号、名字和圖像來創造一個跟我們先前的世界一樣的新世界。
還記得文奇的城堡的門嗎?想象一下,設計師發明了一種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的新方法:這一設計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門的正常功能,但其形式和機制完全超出我們過去的經驗,我們看着它絕不會想到它是一扇門,更猜不到它的用途。
不要緊,隻要在其表面附加一些裝飾就會讓人想起門。
我們可以賦予它矩形的形狀,或添加一個齊腰高的旋鈕,或是安上一個帶有紅色或白色字樣的“安全出口”推闆,或是做任何看上去合适的事情——地球上的每個參觀者無須刻意思考就會知道這扇假門的目的,以及如何實現它的用途。
乍一看,這似乎隻是一種騙人的把戲;畢竟,我們把我們的新發明布置成了門的樣子,但其實它并不是門。
它毫無我們通常所預期的門的屬性:鉸鍊、擺動的木闆、嵌在牆内。
内部細節都是錯誤的。
名稱和符号就像類比一樣,僅僅是一部分真相。
它們通過對不同事物進行同樣的描述,去掉所有在當前環境中看似最不重要的細節,即那些與我們的目标最不相關的東西。
但是,在使用這種東西的時候,無論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符号或圖标、标記或标志,都應該讓我們想到我們尋求的東西——對于這個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門,應該代表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某種方式。
誰會在乎它是如何工作的,隻要它能起作用就行了!甚至連那扇“門”通向什麼地方都無關緊要:在《真名實姓》中,沒有什麼通向任何地方,相反,主人公的身體從來不動,而是在程序改變模拟現實的表現形式時一直保持着聯網的狀态! 諷刺的是,在《真名實姓》所描述的世界中,那些表現确實從一個地方移動到了另一個地方,但隻是因為完成這一工作的計算機程序可以被發送到全球網絡鍊接的任意地方。
盡管如此,對于網絡内的居民來說,所有這些都無關緊要而又難以察覺,因為計算機本身的物理位置在它們模拟的世界裡通常都不代表任何地方。
隻有在小說的最後行動中,那些半模拟的人最終不得不保護自己免受完全模拟的敵人的攻擊時,程序才必須跟蹤他們思維計算機的蹤迹,然後他們便使用普通的手段,比如軍事地圖和地理圖表。
奇怪的是,這也是普通大腦内部的情況:它也缺乏任何真正意義上的位置感。
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受過教育的現代人都知道,思維是在頭腦中進行的,但這是在被告知之前,沒有人知道的東西。
事實上,如果沒有教育的幫助,人類根本就不知道大腦中存在這樣的東西。
也許我們傾向于把思維的位置放在臉的後面,因為臉是許多感覺器官所在的地方。
但即便這種印象也不完全正确,例如,大腦的視覺中心遠離眼睛,在大腦的後部,一個未受過教育的人是想不到它們在這裡的。
無論如何,關鍵的一點是,《真名實姓》中的圖标不是用來代表真相的,即指定對象或程序如何工作的真相,這恰恰不是圖标的作用。
相反,圖标的目的是表示一個對象或程序可以使用的方式。
而且,由于使用的想法位于用戶的腦海中,與它所代表的事物無關,所以圖标的形式和圖形必須适合用戶在自己的成長中獲得的符号。
也就是說,它必須與一切心理過程聯系起來,這種心理過程是表達意圖最流暢、最具表現力的工具。
這就是羅傑代表觀察者的方式與他大腦習得的代表青蛙的方式相同的原因。
這種選擇符号和圖标來表達實體功能的原則——更确切地說,用戶對它們的預期态度——已經成了早期快速交互計算機系統設計師的第二天性。
這些系統即早期的電腦遊戲,它們正是弗諾·文奇小說主要背景另一層面的祖先。
20世紀70年代,“圖标要有意義”的概念由施樂公司艾倫·凱研究小組提出來,用于個人計算機,但就在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蘋果電腦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研究團隊的進一步工作,這一概念進入了計算機革命的主流,融入了麥金塔電腦中。
在同一時期,也有一些鮮有人知的嘗試去開發圖像的表現方法,不是程序做什麼,而是程序如
長期以來,他一直被當作“人工智能之父”。
他的這個稱号來自他的研究、他的寫作,以及他在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工作。
他是實驗室的聯合創辦人,在這裡,他不僅促進了新技術的發展,還培養了許多富有首創和革新精神的科學家。
這些科學家中有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這并不代表他的影響力隻局限于那些與他直接合作的人,事實遠非如此。
四十年來,他遠見卓識的工作一直是無數人工智能領域和相關領域的工作者的燈塔。
正如弗諾·文奇在引言中所提到的,在人工智能領域科幻小說主題上,很多關于它的新穎且富有洞見的見解都源自明斯基。
在《真名實姓》首次出版幾個月後,明斯基在一年一度的美國科幻星雲獎宴會上發表了演講,他演講的主題就是《真名實姓》。
他的演講如此雄辯、清晰,當策劃藍鳥圖書版本的《真名實姓》的時候,最适合為本書撰寫後記的人選,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明斯基。
以下是最初的“後記”,最早寫于1983年。
時至今日,它仍然毫不過時,它的内容似乎完全适合為本書畫上句号。
在現實生活中,你經常需要處理一些自己無法完全理解的事情。
你開着車,卻不知道它的引擎是如何工作的。
你坐在别人的車裡,卻不知道司機是怎麼工作的。
最奇怪的是,你有時自己開車去上班,卻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工作的。
對我而言,《真名實姓》的意義在于我們如何處理我們不理解的事情。
但是,我們怎麼能從一開始就理解一切事情呢?我認為,通常是使用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進行類比,以此來假裝我們看到的每個陌生事物就像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一樣。
當一個物體内部的運作方式太奇怪、太複雜,或讓人不知道如何直接處理時,我們就會提取它行為中任何可理解的部分,用熟悉的符号,或是我們認為與之相似的熟悉事物的名字來表現它們。
這樣,我們讓每一個新事物至少看起來像是我們從自己過去的世界中所知道的東西。
使用符号是一個偉大的想法,它讓我們的頭腦将這個陌生事物轉變為平凡事物。
使用名字也是如此。
從一開始,《真名實姓》就給我們展示了這一想法的多種形式,用符号、名字和圖像來創造一個跟我們先前的世界一樣的新世界。
還記得文奇的城堡的門嗎?想象一下,設計師發明了一種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的新方法:這一設計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門的正常功能,但其形式和機制完全超出我們過去的經驗,我們看着它絕不會想到它是一扇門,更猜不到它的用途。
不要緊,隻要在其表面附加一些裝飾就會讓人想起門。
我們可以賦予它矩形的形狀,或添加一個齊腰高的旋鈕,或是安上一個帶有紅色或白色字樣的“安全出口”推闆,或是做任何看上去合适的事情——地球上的每個參觀者無須刻意思考就會知道這扇假門的目的,以及如何實現它的用途。
乍一看,這似乎隻是一種騙人的把戲;畢竟,我們把我們的新發明布置成了門的樣子,但其實它并不是門。
它毫無我們通常所預期的門的屬性:鉸鍊、擺動的木闆、嵌在牆内。
内部細節都是錯誤的。
名稱和符号就像類比一樣,僅僅是一部分真相。
它們通過對不同事物進行同樣的描述,去掉所有在當前環境中看似最不重要的細節,即那些與我們的目标最不相關的東西。
但是,在使用這種東西的時候,無論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符号或圖标、标記或标志,都應該讓我們想到我們尋求的東西——對于這個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門,應該代表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某種方式。
誰會在乎它是如何工作的,隻要它能起作用就行了!甚至連那扇“門”通向什麼地方都無關緊要:在《真名實姓》中,沒有什麼通向任何地方,相反,主人公的身體從來不動,而是在程序改變模拟現實的表現形式時一直保持着聯網的狀态! 諷刺的是,在《真名實姓》所描述的世界中,那些表現确實從一個地方移動到了另一個地方,但隻是因為完成這一工作的計算機程序可以被發送到全球網絡鍊接的任意地方。
盡管如此,對于網絡内的居民來說,所有這些都無關緊要而又難以察覺,因為計算機本身的物理位置在它們模拟的世界裡通常都不代表任何地方。
隻有在小說的最後行動中,那些半模拟的人最終不得不保護自己免受完全模拟的敵人的攻擊時,程序才必須跟蹤他們思維計算機的蹤迹,然後他們便使用普通的手段,比如軍事地圖和地理圖表。
奇怪的是,這也是普通大腦内部的情況:它也缺乏任何真正意義上的位置感。
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受過教育的現代人都知道,思維是在頭腦中進行的,但這是在被告知之前,沒有人知道的東西。
事實上,如果沒有教育的幫助,人類根本就不知道大腦中存在這樣的東西。
也許我們傾向于把思維的位置放在臉的後面,因為臉是許多感覺器官所在的地方。
但即便這種印象也不完全正确,例如,大腦的視覺中心遠離眼睛,在大腦的後部,一個未受過教育的人是想不到它們在這裡的。
無論如何,關鍵的一點是,《真名實姓》中的圖标不是用來代表真相的,即指定對象或程序如何工作的真相,這恰恰不是圖标的作用。
相反,圖标的目的是表示一個對象或程序可以使用的方式。
而且,由于使用的想法位于用戶的腦海中,與它所代表的事物無關,所以圖标的形式和圖形必須适合用戶在自己的成長中獲得的符号。
也就是說,它必須與一切心理過程聯系起來,這種心理過程是表達意圖最流暢、最具表現力的工具。
這就是羅傑代表觀察者的方式與他大腦習得的代表青蛙的方式相同的原因。
這種選擇符号和圖标來表達實體功能的原則——更确切地說,用戶對它們的預期态度——已經成了早期快速交互計算機系統設計師的第二天性。
這些系統即早期的電腦遊戲,它們正是弗諾·文奇小說主要背景另一層面的祖先。
20世紀70年代,“圖标要有意義”的概念由施樂公司艾倫·凱研究小組提出來,用于個人計算機,但就在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蘋果電腦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研究團隊的進一步工作,這一概念進入了計算機革命的主流,融入了麥金塔電腦中。
在同一時期,也有一些鮮有人知的嘗試去開發圖像的表現方法,不是程序做什麼,而是程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