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魔法
關燈
小
中
大
0”一樣,它們排除了一個不可預測的、動态的中間部分——一個包含強烈非線性活動的窄帶。
文藝複興時期的科學先知之一弗朗西斯·培根,寫下了或許可以被稱為第一部科幻小說的《新亞特蘭蒂斯》(TheNewAtlantis),并為如今一種特别常見的劇情線奠定了基礎:“普通人”誤打誤撞地碰到了知識巨人、創造之神,并在他們的啟發下習得魔法。
盡管培根推崇理性的美德,但他并沒有超越克拉克法則[78]。
即使是在17世紀初期,一切足夠先進的技術也難以和魔法區分開來。
我們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學會的這些古老隐秘的力量可以是天使,也可以變成惡魔,但很少像克拉克和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中的外星人一樣模糊。
我們完全不了解他們的動機,隻知道他們作為助産士參與了超人的誕生,而這超人有可能懷有摧毀世界的野心。
将人類拉入超人的力量在科幻小說中表現為人工制品與無窮之間的臨界區域,兩種狀态之間的未分化的規律的相變。
二者之間的地帶定義了《真名實姓》中的世界。
阿波羅登月之後,我們開始相信,隻要有足夠的勇氣、意志和資源,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實現,于是科幻小說的一個新分支出現了。
這體現在兩位作家的作品中,他們或多或少地把握住了第二個千禧年時的曆史動态。
約翰·布倫納和弗諾·文奇開始描繪走向無限的曲線,或者文奇所言的“奇點”,但他将其作為人類控制下的一個事件,人類同時是卓越命運的代理人和目标。
如果我們繼續提高自身能力,發明創造一個接一個,人工制品一個接一個,如果我們繼續增加自身知識,超越所有的範圍,那麼正如他們所認為的那樣,我們會跟今天現有的樣子截然不同。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達到了臨界點,這是一個沒有退路的點,一個我們無法認知的時刻。
從此之後,我們便進入了後人類時代。
布倫納的《震蕩波騎士》與文奇的《真名實姓》齊名,同為那一時期富有開創性的科幻作品。
今天,我們旋開按鈕就可以收看新聞,收聽全球計算機病毒感染或青少年制造的暴力事件的報道,并感覺自己正經曆着布倫納書中所描繪的一切。
布倫納捕捉到了低斜率的漸近曲線完美地拐向奇點;地面正在遠離,但尚未完全消失。
人類依然是人類,但在他們的腳下,曆史的所有引擎都在不停地飛速運轉,并越來越快。
文奇在布倫納的基礎上開始了他的工作,這樣一來,他備受鼓舞,觸及了無盡空間的首個層次。
要是換一個宇宙,《真名實姓》可能會成為《震蕩波騎士》的續集。
盡管這部中篇小說缺乏布倫納作品所具有的反烏托邦色彩,但它基本上暗示了同樣的社會崩潰、公然的獨裁主義,以及完全缺乏隐私的現象。
在現實中,這些已經成了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
布倫納把這些方面放在最顯著的位置,讓它們成為故事的中心,而對于文奇而言,它們隻是故事背景,隻是他的角色遨遊的海洋,即使此刻的海洋正在奇點附近沸騰翻滾。
作為一個想法,奇點可以從任意方向接近。
在現實中,随着時光的飛逝,我們發現了通往這個終極事件的新路徑。
它可以是完美的人工智能——突然湧現的、可能是邪惡的超級智能,或是通過納米技術對物質世界的完全掌控——這可能會把我們所有人化成一攤傳說中的灰色黏液,或是将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突然增強到最終的超人的形式。
最有可能的是,這些事件是相互關聯的、同步的,而且從根本上是不可分離的,但沒有任何一位科幻作家提到過這一設想。
相反,《真名實姓》之後的作品,如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1984)、格雷格·貝爾的《血音樂》(BloodMusic,1985)、格雷格·伊根的《萬物理論》(Distress,1995),以及威爾·麥卡錫的《茂盛》(Bloom,1997),它們都描繪了因為獨特而必須完全包容的事物的某一方面。
雖然故事讓人滿意——它們都是熱情洋溢的好故事,講得也十分精彩——它們留給讀者無限遐想,一個最終實現的關于超人未來的真實願景。
但是奇點位于語言的範疇之外,超越了我們知道的一切故事。
這顯得弗諾·文奇非常有趣:他比其他任何一位科幻作家都更進一步,他找到了通往漸近線界“奧林匹斯山”斜坡的道路,并細心地為我們留下了立足點和手把供我們去攀登。
文藝複興時期的科學先知之一弗朗西斯·培根,寫下了或許可以被稱為第一部科幻小說的《新亞特蘭蒂斯》(TheNewAtlantis),并為如今一種特别常見的劇情線奠定了基礎:“普通人”誤打誤撞地碰到了知識巨人、創造之神,并在他們的啟發下習得魔法。
盡管培根推崇理性的美德,但他并沒有超越克拉克法則[78]。
即使是在17世紀初期,一切足夠先進的技術也難以和魔法區分開來。
我們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學會的這些古老隐秘的力量可以是天使,也可以變成惡魔,但很少像克拉克和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中的外星人一樣模糊。
我們完全不了解他們的動機,隻知道他們作為助産士參與了超人的誕生,而這超人有可能懷有摧毀世界的野心。
将人類拉入超人的力量在科幻小說中表現為人工制品與無窮之間的臨界區域,兩種狀态之間的未分化的規律的相變。
二者之間的地帶定義了《真名實姓》中的世界。
阿波羅登月之後,我們開始相信,隻要有足夠的勇氣、意志和資源,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實現,于是科幻小說的一個新分支出現了。
這體現在兩位作家的作品中,他們或多或少地把握住了第二個千禧年時的曆史動态。
約翰·布倫納和弗諾·文奇開始描繪走向無限的曲線,或者文奇所言的“奇點”,但他将其作為人類控制下的一個事件,人類同時是卓越命運的代理人和目标。
如果我們繼續提高自身能力,發明創造一個接一個,人工制品一個接一個,如果我們繼續增加自身知識,超越所有的範圍,那麼正如他們所認為的那樣,我們會跟今天現有的樣子截然不同。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達到了臨界點,這是一個沒有退路的點,一個我們無法認知的時刻。
從此之後,我們便進入了後人類時代。
布倫納的《震蕩波騎士》與文奇的《真名實姓》齊名,同為那一時期富有開創性的科幻作品。
今天,我們旋開按鈕就可以收看新聞,收聽全球計算機病毒感染或青少年制造的暴力事件的報道,并感覺自己正經曆着布倫納書中所描繪的一切。
布倫納捕捉到了低斜率的漸近曲線完美地拐向奇點;地面正在遠離,但尚未完全消失。
人類依然是人類,但在他們的腳下,曆史的所有引擎都在不停地飛速運轉,并越來越快。
文奇在布倫納的基礎上開始了他的工作,這樣一來,他備受鼓舞,觸及了無盡空間的首個層次。
要是換一個宇宙,《真名實姓》可能會成為《震蕩波騎士》的續集。
盡管這部中篇小說缺乏布倫納作品所具有的反烏托邦色彩,但它基本上暗示了同樣的社會崩潰、公然的獨裁主義,以及完全缺乏隐私的現象。
在現實中,這些已經成了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
布倫納把這些方面放在最顯著的位置,讓它們成為故事的中心,而對于文奇而言,它們隻是故事背景,隻是他的角色遨遊的海洋,即使此刻的海洋正在奇點附近沸騰翻滾。
作為一個想法,奇點可以從任意方向接近。
在現實中,随着時光的飛逝,我們發現了通往這個終極事件的新路徑。
它可以是完美的人工智能——突然湧現的、可能是邪惡的超級智能,或是通過納米技術對物質世界的完全掌控——這可能會把我們所有人化成一攤傳說中的灰色黏液,或是将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突然增強到最終的超人的形式。
最有可能的是,這些事件是相互關聯的、同步的,而且從根本上是不可分離的,但沒有任何一位科幻作家提到過這一設想。
相反,《真名實姓》之後的作品,如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1984)、格雷格·貝爾的《血音樂》(BloodMusic,1985)、格雷格·伊根的《萬物理論》(Distress,1995),以及威爾·麥卡錫的《茂盛》(Bloom,1997),它們都描繪了因為獨特而必須完全包容的事物的某一方面。
雖然故事讓人滿意——它們都是熱情洋溢的好故事,講得也十分精彩——它們留給讀者無限遐想,一個最終實現的關于超人未來的真實願景。
但是奇點位于語言的範疇之外,超越了我們知道的一切故事。
這顯得弗諾·文奇非常有趣:他比其他任何一位科幻作家都更進一步,他找到了通往漸近線界“奧林匹斯山”斜坡的道路,并細心地為我們留下了立足點和手把供我們去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