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健康危機

關燈
那是一次艱難的登山旅行。

    我們踏着旅行雪闆(上面貼了人工海豹皮防止倒滑),花了6個小時登高1200米,抵達山頂。

     和其他五位同伴一樣,我累壞了,還有些頭暈。

    但我還是想在3100米的高處欣賞位于意大利—奧地利邊境的博爾米奧(Bormio)的壯麗景象。

    過去6天來,我們一直在這一帶滑雪旅行,住在高海拔的山區小屋裡,享受大量的運動,品嘗意大利美食。

    我們把滑雪闆脫下來,徒步走上通往山頂的10米路。

    可我覺得有些站不穩,就沒有站到峭壁上去看風景,可能是輕微的眩暈症犯了。

    往山下滑的時候,天氣變糟,烏雲壓頂,下起了小雪。

    我看不清前面的路,心想肯定是舊滑雪眼鏡起霧了。

    一般下滑很輕松,可是我卻感到莫名疲累,1小時後下到山腳時,我才覺得輕松些。

     等我趕上法國登山向導的時候,他指給我看50米外一棵大樹上的兩隻高山松鼠。

    我看到了松鼠,不過有四隻:兩隻斜着重疊在另兩隻上方——我意識到自己看到了重影。

    根據在神經外科當實習醫生的經曆,我知道在我的年紀造成重影有三種可能原因,每一個都不太妙:多發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腦瘤或者中風。

     回到倫敦,過了緊張忙碌的幾天後,我做了MRI檢查。

    很幸運,沒有任何迹象表明我得了另外兩種病,但不排除我可能經曆了一次小的中風。

     最後,一名眼科同事在和我通話後告訴我可能是第四對顱神經堵塞(fourthcranialnerveocclusion)了。

    我隐約聽說過這種情況,好消息是這種症狀會在幾個月裡自動好轉。

    具體原因不明,與之有關的可能是為控制眼球運動的神經供血的血管痙攣收縮并發生了微堵塞。

    我心情放松下來。

    隻用靜靜的等待視力恢複。

    我先是遵照醫囑戴上眼罩,後來又換成了一副傻乎乎的眼鏡,上面裝着減少重影的棱鏡鏡片。

     我讀書或用電腦一次隻能幾分鐘,血壓也有升高,這讓事态變得更複雜。

    我的眼科專家同事也很困惑,因為血壓一般不會這樣突然變化,但我很确定我的血壓升高了,兩個星期前我曾偶然間量過血壓。

    在做了很多排除罕見病變的心血管檢查後,醫生給我開了降壓藥和降低血液黏度的阿司匹林。

     兩周的時間裡,我從一個熱愛運動、比平均水平健康的中年人,變成了一個拿藥當飯吃、有高血壓和抑郁的中風患者。

    在視力恢複緩慢、隻得休息的日子裡,我有很多時間來沉思。

     這件事喚醒了我,讓我重新評估自身的健康,也讓我踏上了一個人的發現之旅。

    我不僅想了解怎樣可以更長壽、更健康地活着,也想知道如何減少對處方藥的依賴以及能否通過改變飲食而活得更健康。

    我以為改變長期的飲食習慣會非常困難,結果發現要找尋關于食物的真相才是更大的挑戰。

     現代飲食法的迷思 即使對我這樣一個學過流行病學和遺傳學的醫生兼科學家來說,找出飲食中對我們有益或有害的成分也變得越發困難。

    我寫過幾百篇營養學、生物學方面的論文,可我發現從給出一般性建議到做實際決定這一轉變很難,到處都是讓人困惑、互相矛盾的信息。

    要相信誰、相信什麼成了一大難題。

    一些飲食專家建議少吃多餐,另一些卻表示反對,建議不吃早餐,而吃一頓豐盛的午餐,或晚餐别吃太多。

    有些推薦隻吃一種食物,比如卷心菜湯。

    還有一種名為leforking的法式飲食法,聲稱隻用叉子吃食物,就能夠甩掉贅肉。

     過去三十年,我們飲食中幾乎每一種成分都被這個或那個專家挑出來過,認為是導緻健康問題的元兇。

    盡管如此,全球範圍内我們的飲食質量卻持續下降。

    [1]自從上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高膽固醇與心髒病的關聯以來,隻有低脂飲食才是健康飲食這一觀點已深入人心。

    大部分國家減少了政府推薦的從脂肪中攝入的熱量,特别是肉類和乳制品。

    減少脂類意味着增加碳水化合物,這是占主流的觀點。

    表面上看來也挺有道理,因為每克脂肪含有的熱量是每克碳水化合物的2倍。

     與官方立場相反,從本世紀初開始流行的複雜度不一的各種飲食法,比如阿特金斯(Atkins)飲食法、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飲食法、杜坎(Dukan)飲食法等,都呼籲人們不要再大量攝入碳水化合物,而隻吃脂類和蛋白質,血糖指數(glycaemicindex,GI)飲食法認為某些因釋放葡萄糖而快速提高胰島素水平的碳水化合物是罪魁禍首,而南部海灘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