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号戰時集中管理中心
關燈
小
中
大
1948年7月1日
8:15AM
美利堅合衆國的滅亡以一系列簽字儀式發端。
二十歲的石村魯斯對此尚不知情。
她被關押在數百英裡之外的在美日裔拘留營裡,營地原本是一座殘破的軍營,後來胡亂搭了幾座崗亭,又在外面圍了一圈帶刺的鐵絲網。
幾乎每樣東西上都積了厚厚的灰塵,魯斯感到難以呼吸。
她的囚室裡一共住了十二人,其中兩人正在寬慰另一名難友紀美子。
“每次都放他回來的。
”難友們勸慰道。
紀美子心煩意亂。
她的眼睛哭腫了,喉嚨裡哽着痰和塵泥。
“上一次,他們把伯納德打得好慘,一個月都走不了路。
”伯納德唯一的“罪行”就是八年前曾因公出差,在日本待了一個月。
盡管完全忠于美國,他仍然遭到了懷疑。
魯斯的床上亂糟糟的,樂譜七零八落地散在軍毯上。
她的小提琴斷了兩根弦,第三根也纖弱欲斷。
樂器旁邊那幾張泛黃的樂譜是施特勞斯和維瓦爾第的名作。
她們的桌子、椅子,就連擱物架都是用破盒子、闆條箱以及各式閑雜物件搭湊而成的。
木質地闆即使每朝打掃依舊積滿塵土,其間還有縫坑,走路時一不小心就會被絆倒。
油爐散發出油脂齁掉的膩味,冰冷的寒夜裡根本不足以取暖。
魯斯望了一眼紀美子,卻見她哭得更厲害了。
“這是他們第一次關押他過夜。
”紀美子說,“以前每次,每次都放他回來的。
” 魯斯看得出,紀美子身邊的兩名獄友都表情嚴峻。
過夜羁押通常意味着最糟的情況。
魯斯打了個噴嚏,感覺喉嚨裡有什麼東西黏黏的。
她握拳用掌根捶捶胸口,想讓呼吸順暢一些。
此時仍是清晨,但熱氣已然顯露,她的脖子上覆滿了汗珠。
極端天氣常年主宰着這片沙漠地帶。
她的視線投向紀美子年輕時的照片——一位雍容華貴的千金小姐,原本是一筆巨額财富的繼承人。
“魯斯!魯斯!”營房外,她的未婚夫伊齊基向囚室飛奔而來,“衛兵全跑光了!”他邊叫邊闖進屋内。
魯斯擦去伊齊基頭發上的塵土,問道:“你說什麼?” “美國兵全跑了,整個早上都沒見着人影。
有些老輩人說,看見他們開車走了。
” 紀美子擡起頭。
“美國兵全走了?” 伊齊基笑容燦爛。
“好像是。
” “為什麼?” “我覺得是被吓跑的。
” “這麼說,那是真的了?”紀美子問道,聲音裡飽含希望。
伊齊基聳聳肩。
“我說不準,隻聽說天皇要求将我們全部釋放。
” “我們和天皇有什麼幹系?” “因為我們都是日本裔吧。
”魯斯猜測。
“我隻是半個日本裔。
”伊齊基回答。
他是中日混血,幹瘦的身闆外加溜肩,使他看上去比實際矮了不少。
常年在田間勞作,伊齊基曬得滿臉黝黑,皮膚褶皺重重,像梅幹似的。
他個頭本就不高,額前還生就一绺卷曲的黑發,更為他平添了幾分孩子氣的狡黠。
“老輩人都說我們是美國人。
” “再也不是了。
”魯斯說。
她知道,在持有合法美國國籍的公民當中,就連隻有十六分之一日本血統的混血兒也被抓進了日裔拘留營。
這裡的孩子一個比一個瘦,她也不例外,四肢纖細,嘴唇開裂。
她皮膚白皙,頭發卻亂作一團,枯澀的發絲糾纏打結。
相比于伊齊基的激動,魯斯的站姿透着沉着與堅定,飛揚的塵土也沒令她大驚小怪。
“你們怎麼了?”伊齊基轉而問紀美子。
“伯納德整晚沒回來。
”紀美子回答。
“去審訊樓找過沒有?” “我們進不去啊。
” “衛兵早都跑光了,咱們現在就去看看吧。
” 他們五人便走出狹小的囚室,踏上拘留營的場地。
幾百間營房等距排列,劃為幾大片區域,營内蕭索凄涼。
一塊标牌上寫着“51号戰時集中管理中心”,文字被人劃掉,改成了“51号審訊樓”。
大多數營房的外牆上都糊着焦黃的紙,經曆風雨侵擾,碎片紛紛剝落。
這些紙糊了一層又一層,原是為粘緊并加固外牆塗料,但貼得越厚,反而使得整面石灰牆越不耐用。
他們走過了一座垮塌的教學樓、一片棒球場、一家算是小賣部的門面,還有一塊像是居民區的地方。
到處人去屋空,不少房舍隻剩下殘垣斷壁。
這座牢獄之城蒙着無窮無盡的塵埃,驕陽不遺餘力地施行着火熱的意志,照得人頭暈眼花。
一行人正前往審訊樓,忽見營地西北角的哨塔外圍了不少人。
“去看看怎麼回事吧。
”紀美子的一個同伴說道。
伊齊基和魯斯看了一眼紀美子。
她無心理會人群,撇下同伴一溜小跑奔向了審訊樓。
他們二人便轉身前去哨塔,已有幾個人進塔内查看。
“一世”和“二世”們全神貫注地在旁圍觀,每走一步都能聽見他們大聲嚷嚷着,提建議或是問話。
年長的一世們是最早漂洋過海來美國的移民,而年輕的二世們則在美國出生;大多數人魯斯都不認識。
難友們齊聚此地,有那個朝天鼻上長了三顆痦子的男人,那位眼鏡鏡片開裂的女士,還有那對雙胞胎,因應對苦難經曆的不同心境而長出了不同脈絡的皺紋,連面容都顯得相異。
苦難是位公正的藝匠,任誰
二十歲的石村魯斯對此尚不知情。
她被關押在數百英裡之外的在美日裔拘留營裡,營地原本是一座殘破的軍營,後來胡亂搭了幾座崗亭,又在外面圍了一圈帶刺的鐵絲網。
幾乎每樣東西上都積了厚厚的灰塵,魯斯感到難以呼吸。
她的囚室裡一共住了十二人,其中兩人正在寬慰另一名難友紀美子。
“每次都放他回來的。
”難友們勸慰道。
紀美子心煩意亂。
她的眼睛哭腫了,喉嚨裡哽着痰和塵泥。
“上一次,他們把伯納德打得好慘,一個月都走不了路。
”伯納德唯一的“罪行”就是八年前曾因公出差,在日本待了一個月。
盡管完全忠于美國,他仍然遭到了懷疑。
魯斯的床上亂糟糟的,樂譜七零八落地散在軍毯上。
她的小提琴斷了兩根弦,第三根也纖弱欲斷。
樂器旁邊那幾張泛黃的樂譜是施特勞斯和維瓦爾第的名作。
她們的桌子、椅子,就連擱物架都是用破盒子、闆條箱以及各式閑雜物件搭湊而成的。
木質地闆即使每朝打掃依舊積滿塵土,其間還有縫坑,走路時一不小心就會被絆倒。
油爐散發出油脂齁掉的膩味,冰冷的寒夜裡根本不足以取暖。
魯斯望了一眼紀美子,卻見她哭得更厲害了。
“這是他們第一次關押他過夜。
”紀美子說,“以前每次,每次都放他回來的。
” 魯斯看得出,紀美子身邊的兩名獄友都表情嚴峻。
過夜羁押通常意味着最糟的情況。
魯斯打了個噴嚏,感覺喉嚨裡有什麼東西黏黏的。
她握拳用掌根捶捶胸口,想讓呼吸順暢一些。
此時仍是清晨,但熱氣已然顯露,她的脖子上覆滿了汗珠。
極端天氣常年主宰着這片沙漠地帶。
她的視線投向紀美子年輕時的照片——一位雍容華貴的千金小姐,原本是一筆巨額财富的繼承人。
“魯斯!魯斯!”營房外,她的未婚夫伊齊基向囚室飛奔而來,“衛兵全跑光了!”他邊叫邊闖進屋内。
魯斯擦去伊齊基頭發上的塵土,問道:“你說什麼?” “美國兵全跑了,整個早上都沒見着人影。
有些老輩人說,看見他們開車走了。
” 紀美子擡起頭。
“美國兵全走了?” 伊齊基笑容燦爛。
“好像是。
” “為什麼?” “我覺得是被吓跑的。
” “這麼說,那是真的了?”紀美子問道,聲音裡飽含希望。
伊齊基聳聳肩。
“我說不準,隻聽說天皇要求将我們全部釋放。
” “我們和天皇有什麼幹系?” “因為我們都是日本裔吧。
”魯斯猜測。
“我隻是半個日本裔。
”伊齊基回答。
他是中日混血,幹瘦的身闆外加溜肩,使他看上去比實際矮了不少。
常年在田間勞作,伊齊基曬得滿臉黝黑,皮膚褶皺重重,像梅幹似的。
他個頭本就不高,額前還生就一绺卷曲的黑發,更為他平添了幾分孩子氣的狡黠。
“老輩人都說我們是美國人。
” “再也不是了。
”魯斯說。
她知道,在持有合法美國國籍的公民當中,就連隻有十六分之一日本血統的混血兒也被抓進了日裔拘留營。
這裡的孩子一個比一個瘦,她也不例外,四肢纖細,嘴唇開裂。
她皮膚白皙,頭發卻亂作一團,枯澀的發絲糾纏打結。
相比于伊齊基的激動,魯斯的站姿透着沉着與堅定,飛揚的塵土也沒令她大驚小怪。
“你們怎麼了?”伊齊基轉而問紀美子。
“伯納德整晚沒回來。
”紀美子回答。
“去審訊樓找過沒有?” “我們進不去啊。
” “衛兵早都跑光了,咱們現在就去看看吧。
” 他們五人便走出狹小的囚室,踏上拘留營的場地。
幾百間營房等距排列,劃為幾大片區域,營内蕭索凄涼。
一塊标牌上寫着“51号戰時集中管理中心”,文字被人劃掉,改成了“51号審訊樓”。
大多數營房的外牆上都糊着焦黃的紙,經曆風雨侵擾,碎片紛紛剝落。
這些紙糊了一層又一層,原是為粘緊并加固外牆塗料,但貼得越厚,反而使得整面石灰牆越不耐用。
他們走過了一座垮塌的教學樓、一片棒球場、一家算是小賣部的門面,還有一塊像是居民區的地方。
到處人去屋空,不少房舍隻剩下殘垣斷壁。
這座牢獄之城蒙着無窮無盡的塵埃,驕陽不遺餘力地施行着火熱的意志,照得人頭暈眼花。
一行人正前往審訊樓,忽見營地西北角的哨塔外圍了不少人。
“去看看怎麼回事吧。
”紀美子的一個同伴說道。
伊齊基和魯斯看了一眼紀美子。
她無心理會人群,撇下同伴一溜小跑奔向了審訊樓。
他們二人便轉身前去哨塔,已有幾個人進塔内查看。
“一世”和“二世”們全神貫注地在旁圍觀,每走一步都能聽見他們大聲嚷嚷着,提建議或是問話。
年長的一世們是最早漂洋過海來美國的移民,而年輕的二世們則在美國出生;大多數人魯斯都不認識。
難友們齊聚此地,有那個朝天鼻上長了三顆痦子的男人,那位眼鏡鏡片開裂的女士,還有那對雙胞胎,因應對苦難經曆的不同心境而長出了不同脈絡的皺紋,連面容都顯得相異。
苦難是位公正的藝匠,任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