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書六 未完
關燈
小
中
大
用。
有時祝福,有時詛咒,維持世界的均衡……不就是您的任務嗎?” 原來如此,宮司說。
然後他望向我。
“高遠先生,我之所以決定繼承這間神社,是因為想要了解家父對我說的話的真意。
而現在……雖然微乎其微,但我覺得似乎理解了。
” “您……理解了嗎?”我應道。
龍典先生,宮司呼喚吊堂說: “那麼……這些書籍……” “是的,沒錯。
包括由來書在内,令尊試着将這座神社的儀式作法重新編纂得更适合明治現代吧。
而這些……是他的未竟之志。
這些書籍才寫到一半,輔先生。
” “它們還沒有死呢。
” “是的,還不該到我手上來。
我認為這些書籍的後續,當由繼承令尊事業的您來完成。
依照您的信念,以适合現代的形式……” 它們……尚未完成。
宮司深深地垂下頭。
“依我的方式……就行了嗎?” “那将會成為傳統吧。
請以您的作法,為人民帶來幸福。
” 宮司以神采奕奕的眼神說: “是。
托您的福,屋子也變得寬敞了。
我想明天就把妻兒接過來。
今後我将以武藏晴明神社第十七代宮司的身份持續努力。
” 那太好了,吊堂主人說,喝完了涼掉的茶。
貓在房間角落蜷成一團睡着。
看到它不進竹籠也睡得那麼熟,是認定這裡就是它的住處了吧。
從發生大騷動的出租屋舍被送到農家,然後又被當成鬼怪附身而遭人懼怕,被趕到破屋,現在則成了宮司家的貓。
仔細想想,貓也明白那處破屋隻是臨時落腳處。
它應該有不久後就要被送到别處的預感吧。
動物的心思,人不可能正确地察知,但我想應該就是這樣的。
往後會怎麼樣不知道,但在這裡,貓也覺得安泰嗎? 好了,差不多該告辭了,吊堂站起來說: “如果撓先到了就麻煩了。
馬夫說會慢慢踱過去,但那位為次郎腳程非常快的。
” 說了些無用的閑話呢,吊堂說着站起來,又說等估完價後,會擇日上門付款。
中禅寺輔以豁然開朗的神情目送我們。
穿過竹林時回頭一望,宮司還站在家門前。
他…… 應該會完成未完之書吧。
我這麼想。
走過兩側被油土牆包圍的坡道。
我不經意地仰望天空走着,吊堂唐突地問:“與貓分開,高遠先生覺得寂寞嗎?” “怎麼可能?嗯,不過我也不清楚哪。
如果說這就叫作寂寞,也許是吧。
” 總有種忘了什麼的心情。
“隻是和短期間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東西分開來,就覺得寂寞,也未免……而且那可是隻動物呢。
如果這樣就寂寞,那麼我應該已經寂寞死了,我可是和妻兒分離呢。
” 為什麼分開了呢? 他會完成未完的什麼吧,我說。
不是想要改變話題,而是因為我一直在想着這件事。
“那位先生,在我知道的範圍内,個性是數一數二的認真。
他很勤奮,很努力,而且律己甚嚴,也許有些嚴格過頭了,所以應該會找到某些結論吧。
” “結論……是嗎?” “是的。
” 那種東西找得到嗎? 我不懂自己,不懂自己想要做什麼、想變成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為何而活。
才不可能找到結論。
我笨拙地說明這些。
“之前我回家,被家人狠狠痛罵了一頓。
我不工作、也不回家,沒有盡半點應盡的責任,挨罵是當然的。
内子滿口怨怼,家母厲聲斥喝。
這是當然的,對吧。
” 是當然的,吊堂回答。
“我無從辯解。
可是即使問我接下來怎麼打算、想怎麼打算……我也無從回答。
俗話說‘婦人三從,永無定所’,但沒家的人是我才對。
” “高遠先生完全沒有任何想法嗎?” “不,也不是這樣。
比方說,我女兒很可愛,我想好好疼愛她。
我想讓她騎在肩上,教她許多事。
即使撇開是自己的親骨肉這一點,我也覺得世上再也沒有比女兒更可愛的事物了。
我強烈地覺得必須好好把她養大,也想要好好把她養大。
” 這是當然的,吊堂以平闆的聲音應道: “我沒有伴侶,也沒有孩子,因此這部分的感情對我而言相當暧昧;但身為一個人,我認為想要疼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
” “這是兩碼子事。
對内子如此,對家母也是如此。
對于她們個别的感情,我都覺得非常理所當然。
但是……” 我就是不想回去。
我這是任性嗎?我問。
“是任性。
” 好直接。
“這樣不行嗎?像我這樣、這種生活方式,不行嗎?每個人都在做什麼。
為了國家奉獻己力、發願幫助别人而努力,或是為了賺錢而奔走,都在做些什麼,沒有人無所事事。
我忽然想,這是因為我經濟無虞的關系嗎?如果淪落到三餐不繼,我就會去做點什麼了吧。
我會去工作,如果不工作就沒飯吃了。
” “是的。
很遺憾,三餐是虛實之中的實,如果不吃飯,一定會死吧。
” 會死吧,我誇張地應着: “不工作,絕對會死的。
不,應該說沒有錢,才對吧。
在過去,武士的身份就是工作。
沒了身份,也等于沒了工作。
所以每個人都走投無路,隻好工作了。
不能再死要面子,說什麼‘武士即使饑腸辘辘,也要叼根牙簽做樣子’。
因為已經不是武士了。
但我即使不工作,仍然有飯吃呢。
” 這樣不是很好嗎?吊堂愉快地說: “這是老百姓的夢想。
能夠不必工作過日子,是一件很棒的事啊。
” “這是什麼話呢,老闆。
” 我隻覺得心虛。
唯唯諾諾地隻是享受得天獨享的境遇,在這個時代太窘迫了。
要麼眉頭擠出深紋,或是汗流浃背、臉上沾染污泥,總之若不是這樣正經嚴肅的模樣,是不能夠快活地笑的。
笑,總是痛苦的補償,要不然就應該在胸口或脖子挂上沉重的勳章。
笑,是武勳的附錄,或功勞的對價。
就是這樣的世道。
不,這樣也沒什麼不好。
如果這麼認為,迎合就是了。
我并非沒有工作的意願,也有學習的欲望。
我絕對不是不想工作、不想學習。
“岩谷老師推薦我,問我想不想在書鋪工作。
” “這很好啊。
” “是很好沒錯。
我有興趣,也覺得自己應該做得來。
他說不是零售也不是代銷,而是出版公司,所以也會印刷雜志之類的吧。
就連有這樣的工作本身,我都沒有想過。
雖然隻要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雜志一定是有人做出來的。
我覺得我應該适合。
” 可是…… “我也想去圓了老師的私塾就讀。
因為……我喜歡看書。
我想吸收知識,增廣見聞,偶爾……” 在虛假的世界嬉遊。
主人說,這個世界的一半是虛假的。
如果剩下的一半是真實,我就是不擅長應付那真實的世界。
肯定是的。
要不然…… “我下不了決心。
” “您在猶豫嗎?” “不是猶豫。
一方面,我躍躍欲試,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完全無法想象那樣的結果。
我覺得不可能。
不是猶豫不決,而是分裂了。
” 如果工作,我應該會回家吧,也可以自在地與妻兒、母親相處。
這不是什麼困難的事,而我也不是不期望如此。
可是。
“可是我就是覺得沒辦法,我無顔面對妻女還有母親,我真的覺得很對不起她們。
雖然覺得對不起,但……” 我這樣不行嗎?我又重複。
乘上火車,步行,再乘上人力車。
靠近景色單調的僻地,不久後看到玩具店,然後玩具店很快消失,在看得到貧瘠田地的小徑轉彎,然後到了書樓吊堂。
我覺得放下心來了。
仰頭一看,是一副奇異的情景。
我已經來過好幾次了,卻怎麼也看不習慣這幢奇妙建築物的外觀。
上面沒有寫着“吊”字的和紙。
主人不在的時候,好像是不挂門簾的。
還沒到呢,主人說。
是在說貨車吧。
“裡面請,今天多謝您幫忙了。
” 打開門一看,裡面是一片漆黑。
沒有點蠟燭。
就像濃霧中的朝陽般,隻有上方朦胧地亮着。
昏昏暗暗的,仿佛要融化在幽冥之中。
吊堂一根根點亮蠟燭。
“高遠先生,您今天辛苦工作過了,所以笑也無妨啊。
” 居然說這種話。
“又沒有什麼好笑的,我才不笑呢。
” “那麼好笑的時候您會笑嗎?” “那當然。
” 那不就好了嗎?主人擡頭說。
臉頰被燈火染成了橘紅色。
“好……怎麼可能好?沒有這樣下去就好的道理。
不可能有人允許我這種廢人生活。
” “要誰來……允許?” “呃,就是……” 我說世人。
“沒那種事吧?高遠先生有财力。
即使什麼都不做,隻要不犯法,沒人會責怪您。
” “呃……” 是這樣沒錯,但是…… “内子,還有家母……” “她們隻是偶爾發發牢騷罷了,不是嗎?如果您不想聽到牢騷,别回家就行了。
” “可是……對了,這是誠心的問題。
就算所有的人都允許,天道也不允許吧。
” 天道并不是人道啊,主人說。
“那……” “不可以操之過急,高遠先生。
為何您那麼想要得出結論?” “結論……” “勝負、是非、優劣、真僞、善惡、好惡,每個人都想要辯出個黑白來,高遠先生也是。
現在的你是好是壞、是自願如此或者不是,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
” “無關緊要……嗎?” “沒什麼差别的。
從出生到死亡,人生是沒有結論或結局的,隻是一直延續而已。
” 是好是壞,有誰能夠判斷?吊堂說: “人就像剛才那些寫到一半的書,是未完的,高遠先生。
未完就行了。
書寫完,或讀完,就完了。
但活着這回事,一直都是未完的。
” “未完嗎?” 明天将會如何,不可能知曉,吊堂說: “貓不會擔心明天的事。
” “是這樣沒錯……” 那要我怎麼辦呢?不,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錯的,這不是該由别人決定的事。
而是自己…… “如果無法決定,不用決定也行啊。
” “是嗎?” “如果過不下去了,自然就會做點什麼吧。
如果做了什麼,那個時候就能設法過去吧。
” “這……太随便了。
那樣還是……” 不行的。
“老闆,明天的事确實沒有人知道。
那麼我也有可能就這樣過完這一輩子啊。
那樣的話……” 我永遠都是未完的。
“高遠先生—” 唯獨今天,我為您推薦一本書吧,吊堂主人說。
“你……要推薦我書?” “是的,我要強行推銷。
我的朋友當中,有個不久前決定在今年夏天進入帝國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的賢才。
作為賀禮,我特地從英國調來了一部書。
” “是……洋書嗎?” “是的。
是一位叫勞倫斯·斯特恩[194]的英國僧侶寫的書,叫TheLifeandOpinionsofTristramShandy,Gentleman。
翻譯過來,可以叫作《紳士特裡斯舛·項狄的生平與見解》吧。
” “哦……” 是宗教書嗎?我問。
主人說: “不是,是一部滑稽、荒唐無稽的小說。
” “是小說啊?” 是虛構,主人說着,笑了。
“是充滿诙諧與戲谑的虛構小說,總共有九冊。
” 說完後,點完蠟燭的主人前往櫃台,抱着洋書回來了。
“我……不會讀英語。
您該不會又像某一次那樣,說看不懂也沒關系吧?” 主人笑了,回答說想讀的時候,自然就會去學吧。
“學……英語嗎?” “是的。
會話姑且不論,閱讀的話,靠自學也有辦法吧。
小店也有辭典。
” “可是……靠自學的話,速度有如龜步啊。
實在不可能讀完那麼大部頭的小說。
那才是還沒讀完,人生都結束了。
” “這本書不會被讀完。
能讀到哪裡,讀到哪裡就行了。
” “不,可是小說的話,應該有結局……” 這部書未完,吊堂說。
“咦……” “反正它沒有寫完,所以讀到哪裡都無所謂。
” “這、意思是它隻寫到一半嗎?是寫到一半罷手了……不,是沒能寫完嗎?難不成是所謂的絕筆?” “不是的。
我不知道為何中斷了,但也許是作者厭倦了、點子用完了,或是對作者來說沒有繼續寫下去的意義了。
” 怎麼可以這麼不負責任?我說,但吊堂說: “也不能這麼說。
我覺得包括半途而廢在内,這本書已經完成了。
如果随便給它安個結局,反而會減損它的好吧。
這是一部讓人覺得未完反倒好的小說。
” 我不懂,我坦白地說。
“這部小說也算是有劇情,卻是相關的插曲轶事串連在一起,遲遲不回到正軌,或登場人物開始對着讀者說話,或整頁塗抹得漆黑,是這樣一部小說。
” “那……那算什麼啊?” “完全就是胡鬧。
這是一部無法用普通方式閱讀的奇妙小說,但是它絕對不死闆拘謹。
絕非上流,而且充滿了諧音笑話、近似狂歌的遊戲。
它不停地遊樂、偏離主軸四處遊蕩,最後……” 沒有結束,主人說。
“沒有結束嗎?” “是的,沒有結束。
或許該說沒有結束的意義。
” 很棒吧?主人說,攤開雙手。
“未完,就是沒有結束。
也就是永遠。
” “永遠……?” “是的。
高遠先生,若讓我來猜想,我想您是不是太強烈地不願意放掉到手的幸福?您害怕不幸,所以不想變得幸福。
幸福總有一天會結束,您是不是害怕那樣?但若是那樣,又有什麼不好?” 即使未完,即使在未完的狀态中死去,也完全無妨啊,吊堂主人說。
我…… 買了那部書。
這是最後一次,後來我再也沒有前往吊堂。
空屋我在夏季來臨之前退租了。
但是,我也沒有回家。
後來我聽聞武藏晴明社的宮司中禅寺輔的獨子二十年後與父親分道揚镳,接受洗禮,成為耶稣教神父。
據說他親自前往邊境地區,滿懷熱忱地向世人傳教。
父親中禅寺輔作何感想,我無從得知。
世事真是難料。
此外,吊堂原本預定要贈送那本洋書的對象,我想應該是夏目金之助,後來的夏目漱石。
因為就在我拜訪武藏晴明社那天的半個月後,明治二十六年[195]七月,漱石進入帝國大學的研究生院就讀。
除此之外,在我國第一次撰文介紹《項狄傳》的,也是漱石。
另外,據說漱石的處女作小說《我是貓》,也受到該書的巨大影響。
漱石是不是在吊堂得到那部書的,我不知道。
或許吊堂又送了另外一套給漱石,也有可能是漱石自己訂購的。
也有可能是帝國大學的藏書,又或許是向别人借的。
一切都隻是推測,與吊堂的關聯也無從得知。
這是知道了也不能如何的事,也是無關緊要之事。
因為隻要寫成文字,一切都是虛假。
而我,高遠彬後來怎麼樣了…… 亦無人知曉。
有時祝福,有時詛咒,維持世界的均衡……不就是您的任務嗎?” 原來如此,宮司說。
然後他望向我。
“高遠先生,我之所以決定繼承這間神社,是因為想要了解家父對我說的話的真意。
而現在……雖然微乎其微,但我覺得似乎理解了。
” “您……理解了嗎?”我應道。
龍典先生,宮司呼喚吊堂說: “那麼……這些書籍……” “是的,沒錯。
包括由來書在内,令尊試着将這座神社的儀式作法重新編纂得更适合明治現代吧。
而這些……是他的未竟之志。
這些書籍才寫到一半,輔先生。
” “它們還沒有死呢。
” “是的,還不該到我手上來。
我認為這些書籍的後續,當由繼承令尊事業的您來完成。
依照您的信念,以适合現代的形式……” 它們……尚未完成。
宮司深深地垂下頭。
“依我的方式……就行了嗎?” “那将會成為傳統吧。
請以您的作法,為人民帶來幸福。
” 宮司以神采奕奕的眼神說: “是。
托您的福,屋子也變得寬敞了。
我想明天就把妻兒接過來。
今後我将以武藏晴明神社第十七代宮司的身份持續努力。
” 那太好了,吊堂主人說,喝完了涼掉的茶。
貓在房間角落蜷成一團睡着。
看到它不進竹籠也睡得那麼熟,是認定這裡就是它的住處了吧。
從發生大騷動的出租屋舍被送到農家,然後又被當成鬼怪附身而遭人懼怕,被趕到破屋,現在則成了宮司家的貓。
仔細想想,貓也明白那處破屋隻是臨時落腳處。
它應該有不久後就要被送到别處的預感吧。
動物的心思,人不可能正确地察知,但我想應該就是這樣的。
往後會怎麼樣不知道,但在這裡,貓也覺得安泰嗎? 好了,差不多該告辭了,吊堂站起來說: “如果撓先到了就麻煩了。
馬夫說會慢慢踱過去,但那位為次郎腳程非常快的。
” 說了些無用的閑話呢,吊堂說着站起來,又說等估完價後,會擇日上門付款。
中禅寺輔以豁然開朗的神情目送我們。
穿過竹林時回頭一望,宮司還站在家門前。
他…… 應該會完成未完之書吧。
我這麼想。
走過兩側被油土牆包圍的坡道。
我不經意地仰望天空走着,吊堂唐突地問:“與貓分開,高遠先生覺得寂寞嗎?” “怎麼可能?嗯,不過我也不清楚哪。
如果說這就叫作寂寞,也許是吧。
” 總有種忘了什麼的心情。
“隻是和短期間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東西分開來,就覺得寂寞,也未免……而且那可是隻動物呢。
如果這樣就寂寞,那麼我應該已經寂寞死了,我可是和妻兒分離呢。
” 為什麼分開了呢? 他會完成未完的什麼吧,我說。
不是想要改變話題,而是因為我一直在想着這件事。
“那位先生,在我知道的範圍内,個性是數一數二的認真。
他很勤奮,很努力,而且律己甚嚴,也許有些嚴格過頭了,所以應該會找到某些結論吧。
” “結論……是嗎?” “是的。
” 那種東西找得到嗎? 我不懂自己,不懂自己想要做什麼、想變成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為何而活。
才不可能找到結論。
我笨拙地說明這些。
“之前我回家,被家人狠狠痛罵了一頓。
我不工作、也不回家,沒有盡半點應盡的責任,挨罵是當然的。
内子滿口怨怼,家母厲聲斥喝。
這是當然的,對吧。
” 是當然的,吊堂回答。
“我無從辯解。
可是即使問我接下來怎麼打算、想怎麼打算……我也無從回答。
俗話說‘婦人三從,永無定所’,但沒家的人是我才對。
” “高遠先生完全沒有任何想法嗎?” “不,也不是這樣。
比方說,我女兒很可愛,我想好好疼愛她。
我想讓她騎在肩上,教她許多事。
即使撇開是自己的親骨肉這一點,我也覺得世上再也沒有比女兒更可愛的事物了。
我強烈地覺得必須好好把她養大,也想要好好把她養大。
” 這是當然的,吊堂以平闆的聲音應道: “我沒有伴侶,也沒有孩子,因此這部分的感情對我而言相當暧昧;但身為一個人,我認為想要疼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
” “這是兩碼子事。
對内子如此,對家母也是如此。
對于她們個别的感情,我都覺得非常理所當然。
但是……” 我就是不想回去。
我這是任性嗎?我問。
“是任性。
” 好直接。
“這樣不行嗎?像我這樣、這種生活方式,不行嗎?每個人都在做什麼。
為了國家奉獻己力、發願幫助别人而努力,或是為了賺錢而奔走,都在做些什麼,沒有人無所事事。
我忽然想,這是因為我經濟無虞的關系嗎?如果淪落到三餐不繼,我就會去做點什麼了吧。
我會去工作,如果不工作就沒飯吃了。
” “是的。
很遺憾,三餐是虛實之中的實,如果不吃飯,一定會死吧。
” 會死吧,我誇張地應着: “不工作,絕對會死的。
不,應該說沒有錢,才對吧。
在過去,武士的身份就是工作。
沒了身份,也等于沒了工作。
所以每個人都走投無路,隻好工作了。
不能再死要面子,說什麼‘武士即使饑腸辘辘,也要叼根牙簽做樣子’。
因為已經不是武士了。
但我即使不工作,仍然有飯吃呢。
” 這樣不是很好嗎?吊堂愉快地說: “這是老百姓的夢想。
能夠不必工作過日子,是一件很棒的事啊。
” “這是什麼話呢,老闆。
” 我隻覺得心虛。
唯唯諾諾地隻是享受得天獨享的境遇,在這個時代太窘迫了。
要麼眉頭擠出深紋,或是汗流浃背、臉上沾染污泥,總之若不是這樣正經嚴肅的模樣,是不能夠快活地笑的。
笑,總是痛苦的補償,要不然就應該在胸口或脖子挂上沉重的勳章。
笑,是武勳的附錄,或功勞的對價。
就是這樣的世道。
不,這樣也沒什麼不好。
如果這麼認為,迎合就是了。
我并非沒有工作的意願,也有學習的欲望。
我絕對不是不想工作、不想學習。
“岩谷老師推薦我,問我想不想在書鋪工作。
” “這很好啊。
” “是很好沒錯。
我有興趣,也覺得自己應該做得來。
他說不是零售也不是代銷,而是出版公司,所以也會印刷雜志之類的吧。
就連有這樣的工作本身,我都沒有想過。
雖然隻要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雜志一定是有人做出來的。
我覺得我應該适合。
” 可是…… “我也想去圓了老師的私塾就讀。
因為……我喜歡看書。
我想吸收知識,增廣見聞,偶爾……” 在虛假的世界嬉遊。
主人說,這個世界的一半是虛假的。
如果剩下的一半是真實,我就是不擅長應付那真實的世界。
肯定是的。
要不然…… “我下不了決心。
” “您在猶豫嗎?” “不是猶豫。
一方面,我躍躍欲試,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完全無法想象那樣的結果。
我覺得不可能。
不是猶豫不決,而是分裂了。
” 如果工作,我應該會回家吧,也可以自在地與妻兒、母親相處。
這不是什麼困難的事,而我也不是不期望如此。
可是。
“可是我就是覺得沒辦法,我無顔面對妻女還有母親,我真的覺得很對不起她們。
雖然覺得對不起,但……” 我這樣不行嗎?我又重複。
乘上火車,步行,再乘上人力車。
靠近景色單調的僻地,不久後看到玩具店,然後玩具店很快消失,在看得到貧瘠田地的小徑轉彎,然後到了書樓吊堂。
我覺得放下心來了。
仰頭一看,是一副奇異的情景。
我已經來過好幾次了,卻怎麼也看不習慣這幢奇妙建築物的外觀。
上面沒有寫着“吊”字的和紙。
主人不在的時候,好像是不挂門簾的。
還沒到呢,主人說。
是在說貨車吧。
“裡面請,今天多謝您幫忙了。
” 打開門一看,裡面是一片漆黑。
沒有點蠟燭。
就像濃霧中的朝陽般,隻有上方朦胧地亮着。
昏昏暗暗的,仿佛要融化在幽冥之中。
吊堂一根根點亮蠟燭。
“高遠先生,您今天辛苦工作過了,所以笑也無妨啊。
” 居然說這種話。
“又沒有什麼好笑的,我才不笑呢。
” “那麼好笑的時候您會笑嗎?” “那當然。
” 那不就好了嗎?主人擡頭說。
臉頰被燈火染成了橘紅色。
“好……怎麼可能好?沒有這樣下去就好的道理。
不可能有人允許我這種廢人生活。
” “要誰來……允許?” “呃,就是……” 我說世人。
“沒那種事吧?高遠先生有财力。
即使什麼都不做,隻要不犯法,沒人會責怪您。
” “呃……” 是這樣沒錯,但是…… “内子,還有家母……” “她們隻是偶爾發發牢騷罷了,不是嗎?如果您不想聽到牢騷,别回家就行了。
” “可是……對了,這是誠心的問題。
就算所有的人都允許,天道也不允許吧。
” 天道并不是人道啊,主人說。
“那……” “不可以操之過急,高遠先生。
為何您那麼想要得出結論?” “結論……” “勝負、是非、優劣、真僞、善惡、好惡,每個人都想要辯出個黑白來,高遠先生也是。
現在的你是好是壞、是自願如此或者不是,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
” “無關緊要……嗎?” “沒什麼差别的。
從出生到死亡,人生是沒有結論或結局的,隻是一直延續而已。
” 是好是壞,有誰能夠判斷?吊堂說: “人就像剛才那些寫到一半的書,是未完的,高遠先生。
未完就行了。
書寫完,或讀完,就完了。
但活着這回事,一直都是未完的。
” “未完嗎?” 明天将會如何,不可能知曉,吊堂說: “貓不會擔心明天的事。
” “是這樣沒錯……” 那要我怎麼辦呢?不,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錯的,這不是該由别人決定的事。
而是自己…… “如果無法決定,不用決定也行啊。
” “是嗎?” “如果過不下去了,自然就會做點什麼吧。
如果做了什麼,那個時候就能設法過去吧。
” “這……太随便了。
那樣還是……” 不行的。
“老闆,明天的事确實沒有人知道。
那麼我也有可能就這樣過完這一輩子啊。
那樣的話……” 我永遠都是未完的。
“高遠先生—” 唯獨今天,我為您推薦一本書吧,吊堂主人說。
“你……要推薦我書?” “是的,我要強行推銷。
我的朋友當中,有個不久前決定在今年夏天進入帝國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的賢才。
作為賀禮,我特地從英國調來了一部書。
” “是……洋書嗎?” “是的。
是一位叫勞倫斯·斯特恩[194]的英國僧侶寫的書,叫TheLifeandOpinionsofTristramShandy,Gentleman。
翻譯過來,可以叫作《紳士特裡斯舛·項狄的生平與見解》吧。
” “哦……” 是宗教書嗎?我問。
主人說: “不是,是一部滑稽、荒唐無稽的小說。
” “是小說啊?” 是虛構,主人說着,笑了。
“是充滿诙諧與戲谑的虛構小說,總共有九冊。
” 說完後,點完蠟燭的主人前往櫃台,抱着洋書回來了。
“我……不會讀英語。
您該不會又像某一次那樣,說看不懂也沒關系吧?” 主人笑了,回答說想讀的時候,自然就會去學吧。
“學……英語嗎?” “是的。
會話姑且不論,閱讀的話,靠自學也有辦法吧。
小店也有辭典。
” “可是……靠自學的話,速度有如龜步啊。
實在不可能讀完那麼大部頭的小說。
那才是還沒讀完,人生都結束了。
” “這本書不會被讀完。
能讀到哪裡,讀到哪裡就行了。
” “不,可是小說的話,應該有結局……” 這部書未完,吊堂說。
“咦……” “反正它沒有寫完,所以讀到哪裡都無所謂。
” “這、意思是它隻寫到一半嗎?是寫到一半罷手了……不,是沒能寫完嗎?難不成是所謂的絕筆?” “不是的。
我不知道為何中斷了,但也許是作者厭倦了、點子用完了,或是對作者來說沒有繼續寫下去的意義了。
” 怎麼可以這麼不負責任?我說,但吊堂說: “也不能這麼說。
我覺得包括半途而廢在内,這本書已經完成了。
如果随便給它安個結局,反而會減損它的好吧。
這是一部讓人覺得未完反倒好的小說。
” 我不懂,我坦白地說。
“這部小說也算是有劇情,卻是相關的插曲轶事串連在一起,遲遲不回到正軌,或登場人物開始對着讀者說話,或整頁塗抹得漆黑,是這樣一部小說。
” “那……那算什麼啊?” “完全就是胡鬧。
這是一部無法用普通方式閱讀的奇妙小說,但是它絕對不死闆拘謹。
絕非上流,而且充滿了諧音笑話、近似狂歌的遊戲。
它不停地遊樂、偏離主軸四處遊蕩,最後……” 沒有結束,主人說。
“沒有結束嗎?” “是的,沒有結束。
或許該說沒有結束的意義。
” 很棒吧?主人說,攤開雙手。
“未完,就是沒有結束。
也就是永遠。
” “永遠……?” “是的。
高遠先生,若讓我來猜想,我想您是不是太強烈地不願意放掉到手的幸福?您害怕不幸,所以不想變得幸福。
幸福總有一天會結束,您是不是害怕那樣?但若是那樣,又有什麼不好?” 即使未完,即使在未完的狀态中死去,也完全無妨啊,吊堂主人說。
我…… 買了那部書。
這是最後一次,後來我再也沒有前往吊堂。
空屋我在夏季來臨之前退租了。
但是,我也沒有回家。
後來我聽聞武藏晴明社的宮司中禅寺輔的獨子二十年後與父親分道揚镳,接受洗禮,成為耶稣教神父。
據說他親自前往邊境地區,滿懷熱忱地向世人傳教。
父親中禅寺輔作何感想,我無從得知。
世事真是難料。
此外,吊堂原本預定要贈送那本洋書的對象,我想應該是夏目金之助,後來的夏目漱石。
因為就在我拜訪武藏晴明社那天的半個月後,明治二十六年[195]七月,漱石進入帝國大學的研究生院就讀。
除此之外,在我國第一次撰文介紹《項狄傳》的,也是漱石。
另外,據說漱石的處女作小說《我是貓》,也受到該書的巨大影響。
漱石是不是在吊堂得到那部書的,我不知道。
或許吊堂又送了另外一套給漱石,也有可能是漱石自己訂購的。
也有可能是帝國大學的藏書,又或許是向别人借的。
一切都隻是推測,與吊堂的關聯也無從得知。
這是知道了也不能如何的事,也是無關緊要之事。
因為隻要寫成文字,一切都是虛假。
而我,高遠彬後來怎麼樣了…… 亦無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