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書三 權宜
關燈
小
中
大
。
多餘的學問,隻是奢侈品。
” “您是說,學習的一方也沒有餘裕嗎?” “是啊。
窮人無法學習。
但如果不收學費……” “私學就辦不下去。
” “是的。
但我也疑惑這樣好嗎?被威脅做壞事就會下地獄,被欺騙隻要念佛就可以上極樂天堂,若是能平平順順過完一輩子,這樣也很好,但那追根究底隻是權宜之詞。
若是因為不想下地獄,所以不做壞事,就跟不想被打屁股而不敢惡作劇是一樣的。
這個樣子,跟蒙昧孩童沒兩樣。
” 他說的沒錯,但結果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如果這樣能讓人不做壞事,那就好了吧——并不是這種問題。
壞事之所以被視為壞事,是有它的道理的。
隻要知道為何被視為壞事、何謂邪惡,自然就能明辨善惡。
而了解邪惡為何是邪惡,自然也就不會行惡了吧。
這才是正确的樣貌。
” 用逼威的手段禁止,是把人當成了無知孩童,圓了說: “不過如果要說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就形同蒙昧孩童,所以這是沒辦法的事,我也無可反駁。
教導的一方有問題,受教的一方也不行。
這個國家根本就沒有文明開化。
抛棄原本擁有的文化、知見、學問,隻模仿毛皮,是不可能與列強比肩的。
存着這樣的心态,卻自稱近代國家,是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 這個國家還很幼小,圓了說: “就像人要長大,國家和文化也要成長才行。
” “所言甚是。
” “隻是政府不分青紅皂白地改變制度,是無法成功近代化的。
國家,就是人民。
除非每一個國民完成近代化,否則明治社會将大為落後,很快地被歐美列強蠶食鲸吞。
就如同字面所形容,易如反掌地。
” 這個國家的平民百姓,有這麼幼稚嗎?主人問。
“不……我反倒認為不能把他們當成小孩看待。
國民并非原本就是愚昧的。
而是國家不讓他們學、不教導他們。
” “是教育的問題嗎?” “這也是原因之一,但問題出在更根本的地方。
比方說,如果這是成年人……想都不必想,也知道地獄隻是幻想出來的吧?” 圓了說的沒錯,我認為不會有成年人相信地獄實際存在。
但要一語斷定沒有那種東西,卻又教人心虛和遲疑。
是幻想出來的吧,吊堂回答: “不隻是佛家說的地獄,任何文化、任何宗教,都詳細描述了地獄、死後的世界,而那些全部都是幻想吧。
但是井上先生,即使如此,身後之事……” 那才是無人知曉啊,主人說。
沒錯,沒有人知道,圓了有些激動地說: “即使是僧侶、學者,也不可能知道,然而地獄卻畫在畫上。
不知道、無人知曉的東西,究竟是怎麼畫出來的?況且在有煤氣燈發亮、火車在鐵路上跑的現代社會,究竟還有幾個人相信地獄?” “就像您說的……深信不疑的人,也許不多吧。
” 我覺得與其說是不多,更該說是完全沒有吧。
不知為何,許多人害怕幽靈,但應該沒有人真心相信會被閻羅王拔舌頭。
“沒錯。
即使不是成年人,也都知道沒有地獄。
每個人都知道。
盡管知道,卻裝作不明白的樣子。
即使如此,不存在的就是不存在。
但衆人卻被教導,不可以說出真話,因為這樣比較方便吧。
也許是因為當政者認為這樣才容易操縱愚民。
” “進行思考的,隻要有當政者就夠了……是這個意思嗎?” “就算是這樣,如果那當政者是愚蠢的,怎麼辦?國家會滅亡的。
” 我認為這樣的樣貌,完全就是舊弊陋習,您認為呢?圓了睜着那雙大眼凝視着吊堂問。
“是的,如此一來,就沒有自由民權可言了哪。
” “沒錯。
但若問這個國家的當政者真的期望這樣的樣貌嗎?我認為并不是的。
當然,國民也不希望如此。
那麼究竟是哪裡出錯了呢?” “哪裡呢?” 錯就錯在不懂哪裡錯了——圓了說,用拐杖敲了一下地面。
“比方說,僧侶到現在依然不學乖,繼續恐吓民衆地獄有多可怕。
如果反駁說那種東西不存在,就會被指控沒有信仰。
問題出在僧侶是真心這麼想的。
衆多的僧侶相信這樣恐吓、引導民衆是天經地義的。
但我認為就是因為隻知道這麼做,才會無法建立起真正的信仰。
因為沒有真正的信仰,才會甘于承受廢佛毀釋的屈辱。
民衆也因為毫無信仰,才會做出那樣的粗暴行徑。
” “雙方都不了解,是嗎?” “沒錯,正是如此。
所謂信仰,絕對不是妄信地獄的存在。
所謂信仰,必須是心懷慈悲,追求真理,活得正确。
地獄與極樂,都隻是為了将人導向那樣的生活方式的權宜說法罷了。
然而那種老舊的權宜說法,如今已不再通用了。
所以我才會為了新的佛教,去學習其他的宗教、文化。
我主張真正的釋迦教誨是更不同的。
” “但……” 主人在圓了身後開口: “若是讓我以曾為僧侶的身份說句話,願意接納這番建言的僧侶和宗派,應該很少吧?畢竟現在每一處寺院都處于一籌莫展的狀況。
” “這一點就像您說的。
” 圓了的眉毛垂成了八字形。
“雖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人願意聆聽,但即令我這樣的小輩再怎麼樣大聲疾呼,也無法影響整個佛教界,遑論改變國家了。
既然如此……” “我懂了,既然如此,隻能從提升大衆的意識來下手……是嗎?” 沒錯,就是這樣,圓了深深點頭。
“讓信徒知理就行了。
隻要大衆看穿已經無效的權宜說法隻是權宜,寺院就必須以更不同的方法來講佛道吧。
如此一來,就一定會需要哲理。
隻要國民具備哲理素養,自然就會了解正确的國體、國政的瑕疵所在。
唯有如此,這個國家……” 才能說是近代化了,不是嗎?圓了說完,再次注視書店主人。
“我明白了。
” 主人以有些嚴峻的表情回道: “名不虛傳,您是位公平公正的人士。
就像您說的,這個國家并非近代國家。
我也如此認為。
我曾懷疑這個國家有無可能成為近代國家,不,現在我依然懷疑。
但井上先生想要将我國打造成一個近代國家。
正因為如此……井上先生才會為了啟蒙這個國家的平民百姓,勇往直前。
” 吊堂親自端出椅子,請圓了坐下。
“但是……” 圓了一坐下,主人便以強硬的語氣開口。
圓了擡頭仰望。
“……缺乏資金,對吧?” “是的。
現在僅收了五六十名學生,一點一滴地在教課。
雖然我大發豪語,但現在的我隻能做到這點程度。
不,也許您會說這是杯水車薪,但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盡管也這樣想,但就連這樣一家小私學,經營起來也十分困難。
我承蒙勝老師援助準備金,但仍然完全不夠。
” “這樣啊。
” “是的。
” “來。
” 吊堂将一本書遞到圓了面前。
“這怎麼了嗎?” “是的,這是……一本書。
” “不必您說,我也知道這是書,但這本書怎麼了?裡頭寫着什麼重要的内容嗎?” 它…… 就是教人賺錢的秘籍嗎?我忍不住探出身體。
撓拉扯我的袖子,小聲叫我不要做出冒失的舉動。
“重點就在這裡,圓了先生。
” “哪裡?” “對您來說,重要的是……書中寫了什麼。
但是圓了先生,不管這裡面寫了什麼,它都是書。
” “我不懂。
” “在過去,搜集書籍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
不必舉失去藏書、灰心至死的林家之祖羅山[121]的例子,對江戶的有識之士來說,書籍是難以取代的珍寶。
而這是為什麼呢?” “這……” 圓了苦惱地闆起面孔。
看起來像是聽到太理所當然的問題,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是因為書籍裡面記載了許多的知識、學識吧?因為可以超越時間、跨越地點,得到這些知識啊。
” “那麼,書為何會被寫下?” “自不待言,是為了留下作者的知識、學識,廣為傳播。
” “如果是這樣……那麼為何以前的知識分子為了讀書,必須那樣費盡千辛萬苦?” “那是……” “一邊是為了留下、傳播、傳達而寫下的書籍,而另一邊則是強烈希望得到那些知識的人,然而這兩者卻無法相遇,原因就出在這裡。
用不着舉為求經典,甚至甘犯國禁,前往天竺的玄奘三藏法師為例,為了獲得知識——為了讀到書而付出的努力,向來非同小可。
即使在這個國家,過去——不,直到不久之前,人們無論心懷多麼高遠的志向,也無法自由接觸古今書籍。
除非是由熱衷學問藝術的藩進行搜集,否則個人要搜集書籍,極為困難。
不,除了一部分階級以外,是不可能辦到的。
至于庶民,甚至根本沒讀過什麼書。
不閱讀,就不會傳播,不會留下。
那麼,也沒有寫下來的意義了。
” “……您說的沒錯,但理由形形色色吧。
首先數量就少。
抄本的話,部數也有限,即使是印刷本,以過去的技術,也印不了多少,而且識字的人數也少。
” “是的,但最大的理由是……” 市面沒有販賣,主人說: “在過去,書籍并非商品。
但現在不一樣,技術進步了,制度也改變了。
現在已經能夠大量印刷。
最重要的是……” 吊堂展開雙手。
“市面上販賣書。
四民平等,職業選擇變得自由了,識字率也大為提升,任何人都能讀書的時代即将到來。
您知道這代表了什麼嗎?” “我明白您說的意思,但不懂您的用意。
” “書本變成了商品,圓了先生。
書店将會變成買賣書本的地方,而不是印制書籍的地方。
開版的書店,不久後将會變成隻負責開版的出版商,然後經銷也會獨立出來吧。
這樣的制度正在逐漸形成。
至于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大衆如此希望。
” “大衆……” “是的。
圓了先生,我認為思想推動社會這樣的想法,是一種傲慢。
” “這……” 其實是社會創造思想才對,吊堂說: “我認為正因為人們追求,思想才會成立。
沒錯,這個國家的人民現在仍然對知識有着蒙昧無知之處。
但就像您說的,國家也會成長,亦即人民也會成長。
大衆求知若渴,開化之後二十五年過去,人民也在追求文明、近代化。
” 吊堂把書放回書架。
“書籍就是文化。
也就是說,書籍也會和戲劇或演藝一樣……變成一種娛樂,人們已經開始追求作為娛樂的書籍了。
” 從江戶時代開始,書本也是一種娛樂,主人說: “任何人都能閱讀想讀的書的時代很快就要來臨了。
那麼……” “那麼……?” “圓了先生,您說書本是作者為了傳播、留下知見而寫。
我認為也有并非如此的書,但這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對圓了先生而言,書籍就是那樣的東西吧。
既然如此,這豈不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嗎?” “好機會?” 圓了皺眉。
“您……是在叫我寫書?” “您不是已經在寫了嗎?把它出版吧。
不隻是單純地出版,而是以一般大衆為目标出版。
” “雖然您這麼說,但閱讀我的講義錄的人,大部分都是經濟窮困,無法入學的人。
而對于并非如此的人,是沒有價值的吧。
即使多印,也隻會剩下來。
沒有人會買。
” “寫得讓人願意買就行了。
” “不,沒辦法的。
我寫不出什麼娛樂書籍。
灑落本或滑稽本我都寫不來,我這人隻知道學問……” 寫學問的事就行了啊,主人的雙手打得更開了。
“這座樓裡的書,每一本都帶給我歡喜。
但是寫下這些書的人,都不是為了讓我歡喜而寫的吧。
是我擅自要感到歡喜的。
書,就是這樣的東西。
” “但……” “您的知見,應該傳遞到追求它的人手中。
完全沒有迎合大衆的必要。
沒必要扭曲您的心志,也不需要勉強去做做不到的事。
隻需要寫得令大衆也能理解就行了。
這樣就行了。
隻要推出這樣的書,一定能賣。
隻要能賣,賣了多少,圓了先生的知見就會傳播到世上多少。
同時圓了先生的知見……” 會帶來金錢收入,吊堂說。
“您是要我……用它來賺錢?” “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是低賤的行為,但圓了先生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緻富。
為了達成您标榜的壯志,需要資金,一切都将回歸于您的大志。
不……以簡明的詞句,向一般大衆說明哲理的行為,不正能協助達成圓了先生的崇高志向嗎?” 圓了露出有些嚴峻的表情,喃喃說,“也許确實就像您說的。
” “此外,也有許多人無法讀書。
為了這些人,讓他們聽到圓了先生本身的論說也不錯。
” “您說舉辦演講會嗎?” “不是在哲學館進行的授課那樣的内容。
據勝老師說,圓了先生已經非常頻繁地舉辦演講會了,不是嗎?就是将它更進一步發揚光大。
在更多的地方,以更淺白的内容來演講。
以每個人都能聽懂的話,不是對學生授課,而是向大衆說明。
若要說的話,就像街頭講道那樣。
” “但真的會有人聽我說嗎?會有人願意讀我寫的書嗎?” 圓了雙手按住自己的臉頰。
“就連僧侶都不願聆聽了。
基督教徒憤怒,儒學家嘲笑。
而我希望聆聽我的話的大衆,現在……” 仍處在迷妄的彼方,圓了說: “大衆被陋習囚禁、被舊弊束縛,相信占蔔,害怕幽靈,就宛如聽到雷聲就趕快捂住肚臍[122]的孩童般,深陷迷信而不可自拔。
而應該拯救衆生的佛家,卻隻知道滿口徹底的迷信言論。
标榜那種連大衆都不相信的迷信,究竟能拯救誰?就連洋學之類都無法啟蒙民衆了。
煤氣燈雖然能照亮夜間的道路,卻無法驅逐迷信。
” “所以—” 隻要寫下這種内容的書就行了啊,吊堂說: “那不就是圓了先生的授課内容嗎?” “是這樣沒錯……不,可是大衆聽不懂吧。
” “釋迦和孔子也訴說真理,他們訴說真理的對象是誰?是沒有智能,也無知識的大衆。
蘇格拉底和康德,也不是隻為了特别的一小撮人談論哲學。
真理不是屬于特定的什麼人,而是從一開始就在那裡的吧?隻要讓他們醒悟這一點就行了啊。
如果對方難以理解,就下功夫……” 讓他們理解就是了,吊堂說: “您要想出真正有用的權宜之說。
” “權宜之說?适用于現代的、新的權宜說法嗎?” “好了,您……” 想找什麼樣的書?——老闆說。
圓了仰望主人。
“若要構思老闆所說的權宜之說,有什麼書派得上用場?” “有的。
” 主人前往櫃台,拿了三本線裝書,回到圓了面前。
“這是安永五年[123]出版的鬼怪書籍。
” “鬼怪……?” 圓了瞪圓了眼睛。
“是的。
是一名叫鳥山石燕[124]的狩野派[125]畫家所著的畫集《畫圖百鬼夜行》。
它是早于狂歌和黃表紙,為了嬉笑人間而開版印刷的娛樂書籍,不過裡面刊登了許多傳統的鬼怪圖畫。
” “……能成為權宜之說嗎?” “與圓了先生意圖撲滅的迷信不同,從江戶古時開始,就沒有半個人相信這些傳統鬼怪真實存在,這是娛樂。
但是對世人來說,并沒有什麼不同,不,應該說是一樣的。
” 圓了拿起那本書,随手翻閱。
“天狗……幽靈、狐狸、河童、鬼……這些……世人……” “是的,您要将它們當作妖怪。
” “當作妖怪?把這些……鬼怪當成我說的妖怪嗎?” 把它們當成妖怪的象征,主人說。
“就像那本書上所寫的,江戶時期,幽靈是鬼怪的一種,也就是說,幽靈隻不過是一種虛構。
然而不知不覺間,卻變得不是如此了。
有一群将沒有的東西當成有、不解風情的俗人庸人橫行于世。
這上頭所畫的妖魔鬼怪,并不是圓了先生所否定的妖怪迷信,而是相反,它反倒證明……所謂妖怪迷信,就是這樣的東西。
” “這樣的東西……” “視而不見、不說為妙。
不懂這種風雅的人……是愚昧之徒,就是這麼回事。
不存在的就是不存在。
明知道不存在,卻假裝存在……這個國家過去是有這樣的文化的。
我認為這是這個國家的優點,應該保留下來。
然而這樣的文化消失了。
隻剩下存在或不存在的二選一,結果連不存在的東西也被當成了存在,這就叫作蒙昧、迷妄。
我認為到了明治時代,在那個領域,這類愚者似乎愈來愈多了。
既然如此,也許可以說明治現代,才是迷信蔓延的時代。
這下别說異國人……” 連江戶雅士都要嘲笑我們了,主人說: “若是寄托于這樣的創意發想,恐懼也能轉化為娛樂,愚昧也能轉為豐富吧。
沒道理不加以利用。
将這些妖魔鬼怪當成招牌,嘲笑愚蠢的迷妄心态,不也很有意思嗎?” “……會成為妖怪學的象征嗎?” 圓了似乎領悟了什麼。
後來井上圓了将“妖怪學”廣為傳世,很快得到了“妖怪博士”的封号。
圓了崇高的志向究竟滲透到世間多少,難以估計;但井上妖怪學廣為一般大衆認知,肯定助長了撲滅迷信的潮流。
直到大正八年[126]客死大連,圓了精力十足地周遊各地演講,并于餘暇從事著作。
以一般民衆為對象的淺白啟蒙書籍緊鑼密鼓地出版,獲得了許多讀者。
出版冊數之多,似乎令人瞠目結舌。
圓了的著作一貫強烈地追求科學、近代、正确,然而不知何故,當中卻以和啟蒙性的内容完全無關的過時妖怪圖版來點綴。
此外,在圓了後來創立的哲學堂公園的哲理門左右,也不知為何設立了天狗與幽靈的雕像。
至于個中緣由…… 無人知曉。
多餘的學問,隻是奢侈品。
” “您是說,學習的一方也沒有餘裕嗎?” “是啊。
窮人無法學習。
但如果不收學費……” “私學就辦不下去。
” “是的。
但我也疑惑這樣好嗎?被威脅做壞事就會下地獄,被欺騙隻要念佛就可以上極樂天堂,若是能平平順順過完一輩子,這樣也很好,但那追根究底隻是權宜之詞。
若是因為不想下地獄,所以不做壞事,就跟不想被打屁股而不敢惡作劇是一樣的。
這個樣子,跟蒙昧孩童沒兩樣。
” 他說的沒錯,但結果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如果這樣能讓人不做壞事,那就好了吧——并不是這種問題。
壞事之所以被視為壞事,是有它的道理的。
隻要知道為何被視為壞事、何謂邪惡,自然就能明辨善惡。
而了解邪惡為何是邪惡,自然也就不會行惡了吧。
這才是正确的樣貌。
” 用逼威的手段禁止,是把人當成了無知孩童,圓了說: “不過如果要說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就形同蒙昧孩童,所以這是沒辦法的事,我也無可反駁。
教導的一方有問題,受教的一方也不行。
這個國家根本就沒有文明開化。
抛棄原本擁有的文化、知見、學問,隻模仿毛皮,是不可能與列強比肩的。
存着這樣的心态,卻自稱近代國家,是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 這個國家還很幼小,圓了說: “就像人要長大,國家和文化也要成長才行。
” “所言甚是。
” “隻是政府不分青紅皂白地改變制度,是無法成功近代化的。
國家,就是人民。
除非每一個國民完成近代化,否則明治社會将大為落後,很快地被歐美列強蠶食鲸吞。
就如同字面所形容,易如反掌地。
” 這個國家的平民百姓,有這麼幼稚嗎?主人問。
“不……我反倒認為不能把他們當成小孩看待。
國民并非原本就是愚昧的。
而是國家不讓他們學、不教導他們。
” “是教育的問題嗎?” “這也是原因之一,但問題出在更根本的地方。
比方說,如果這是成年人……想都不必想,也知道地獄隻是幻想出來的吧?” 圓了說的沒錯,我認為不會有成年人相信地獄實際存在。
但要一語斷定沒有那種東西,卻又教人心虛和遲疑。
是幻想出來的吧,吊堂回答: “不隻是佛家說的地獄,任何文化、任何宗教,都詳細描述了地獄、死後的世界,而那些全部都是幻想吧。
但是井上先生,即使如此,身後之事……” 那才是無人知曉啊,主人說。
沒錯,沒有人知道,圓了有些激動地說: “即使是僧侶、學者,也不可能知道,然而地獄卻畫在畫上。
不知道、無人知曉的東西,究竟是怎麼畫出來的?況且在有煤氣燈發亮、火車在鐵路上跑的現代社會,究竟還有幾個人相信地獄?” “就像您說的……深信不疑的人,也許不多吧。
” 我覺得與其說是不多,更該說是完全沒有吧。
不知為何,許多人害怕幽靈,但應該沒有人真心相信會被閻羅王拔舌頭。
“沒錯。
即使不是成年人,也都知道沒有地獄。
每個人都知道。
盡管知道,卻裝作不明白的樣子。
即使如此,不存在的就是不存在。
但衆人卻被教導,不可以說出真話,因為這樣比較方便吧。
也許是因為當政者認為這樣才容易操縱愚民。
” “進行思考的,隻要有當政者就夠了……是這個意思嗎?” “就算是這樣,如果那當政者是愚蠢的,怎麼辦?國家會滅亡的。
” 我認為這樣的樣貌,完全就是舊弊陋習,您認為呢?圓了睜着那雙大眼凝視着吊堂問。
“是的,如此一來,就沒有自由民權可言了哪。
” “沒錯。
但若問這個國家的當政者真的期望這樣的樣貌嗎?我認為并不是的。
當然,國民也不希望如此。
那麼究竟是哪裡出錯了呢?” “哪裡呢?” 錯就錯在不懂哪裡錯了——圓了說,用拐杖敲了一下地面。
“比方說,僧侶到現在依然不學乖,繼續恐吓民衆地獄有多可怕。
如果反駁說那種東西不存在,就會被指控沒有信仰。
問題出在僧侶是真心這麼想的。
衆多的僧侶相信這樣恐吓、引導民衆是天經地義的。
但我認為就是因為隻知道這麼做,才會無法建立起真正的信仰。
因為沒有真正的信仰,才會甘于承受廢佛毀釋的屈辱。
民衆也因為毫無信仰,才會做出那樣的粗暴行徑。
” “雙方都不了解,是嗎?” “沒錯,正是如此。
所謂信仰,絕對不是妄信地獄的存在。
所謂信仰,必須是心懷慈悲,追求真理,活得正确。
地獄與極樂,都隻是為了将人導向那樣的生活方式的權宜說法罷了。
然而那種老舊的權宜說法,如今已不再通用了。
所以我才會為了新的佛教,去學習其他的宗教、文化。
我主張真正的釋迦教誨是更不同的。
” “但……” 主人在圓了身後開口: “若是讓我以曾為僧侶的身份說句話,願意接納這番建言的僧侶和宗派,應該很少吧?畢竟現在每一處寺院都處于一籌莫展的狀況。
” “這一點就像您說的。
” 圓了的眉毛垂成了八字形。
“雖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人願意聆聽,但即令我這樣的小輩再怎麼樣大聲疾呼,也無法影響整個佛教界,遑論改變國家了。
既然如此……” “我懂了,既然如此,隻能從提升大衆的意識來下手……是嗎?” 沒錯,就是這樣,圓了深深點頭。
“讓信徒知理就行了。
隻要大衆看穿已經無效的權宜說法隻是權宜,寺院就必須以更不同的方法來講佛道吧。
如此一來,就一定會需要哲理。
隻要國民具備哲理素養,自然就會了解正确的國體、國政的瑕疵所在。
唯有如此,這個國家……” 才能說是近代化了,不是嗎?圓了說完,再次注視書店主人。
“我明白了。
” 主人以有些嚴峻的表情回道: “名不虛傳,您是位公平公正的人士。
就像您說的,這個國家并非近代國家。
我也如此認為。
我曾懷疑這個國家有無可能成為近代國家,不,現在我依然懷疑。
但井上先生想要将我國打造成一個近代國家。
正因為如此……井上先生才會為了啟蒙這個國家的平民百姓,勇往直前。
” 吊堂親自端出椅子,請圓了坐下。
“但是……” 圓了一坐下,主人便以強硬的語氣開口。
圓了擡頭仰望。
“……缺乏資金,對吧?” “是的。
現在僅收了五六十名學生,一點一滴地在教課。
雖然我大發豪語,但現在的我隻能做到這點程度。
不,也許您會說這是杯水車薪,但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盡管也這樣想,但就連這樣一家小私學,經營起來也十分困難。
我承蒙勝老師援助準備金,但仍然完全不夠。
” “這樣啊。
” “是的。
” “來。
” 吊堂将一本書遞到圓了面前。
“這怎麼了嗎?” “是的,這是……一本書。
” “不必您說,我也知道這是書,但這本書怎麼了?裡頭寫着什麼重要的内容嗎?” 它…… 就是教人賺錢的秘籍嗎?我忍不住探出身體。
撓拉扯我的袖子,小聲叫我不要做出冒失的舉動。
“重點就在這裡,圓了先生。
” “哪裡?” “對您來說,重要的是……書中寫了什麼。
但是圓了先生,不管這裡面寫了什麼,它都是書。
” “我不懂。
” “在過去,搜集書籍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
不必舉失去藏書、灰心至死的林家之祖羅山[121]的例子,對江戶的有識之士來說,書籍是難以取代的珍寶。
而這是為什麼呢?” “這……” 圓了苦惱地闆起面孔。
看起來像是聽到太理所當然的問題,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是因為書籍裡面記載了許多的知識、學識吧?因為可以超越時間、跨越地點,得到這些知識啊。
” “那麼,書為何會被寫下?” “自不待言,是為了留下作者的知識、學識,廣為傳播。
” “如果是這樣……那麼為何以前的知識分子為了讀書,必須那樣費盡千辛萬苦?” “那是……” “一邊是為了留下、傳播、傳達而寫下的書籍,而另一邊則是強烈希望得到那些知識的人,然而這兩者卻無法相遇,原因就出在這裡。
用不着舉為求經典,甚至甘犯國禁,前往天竺的玄奘三藏法師為例,為了獲得知識——為了讀到書而付出的努力,向來非同小可。
即使在這個國家,過去——不,直到不久之前,人們無論心懷多麼高遠的志向,也無法自由接觸古今書籍。
除非是由熱衷學問藝術的藩進行搜集,否則個人要搜集書籍,極為困難。
不,除了一部分階級以外,是不可能辦到的。
至于庶民,甚至根本沒讀過什麼書。
不閱讀,就不會傳播,不會留下。
那麼,也沒有寫下來的意義了。
” “……您說的沒錯,但理由形形色色吧。
首先數量就少。
抄本的話,部數也有限,即使是印刷本,以過去的技術,也印不了多少,而且識字的人數也少。
” “是的,但最大的理由是……” 市面沒有販賣,主人說: “在過去,書籍并非商品。
但現在不一樣,技術進步了,制度也改變了。
現在已經能夠大量印刷。
最重要的是……” 吊堂展開雙手。
“市面上販賣書。
四民平等,職業選擇變得自由了,識字率也大為提升,任何人都能讀書的時代即将到來。
您知道這代表了什麼嗎?” “我明白您說的意思,但不懂您的用意。
” “書本變成了商品,圓了先生。
書店将會變成買賣書本的地方,而不是印制書籍的地方。
開版的書店,不久後将會變成隻負責開版的出版商,然後經銷也會獨立出來吧。
這樣的制度正在逐漸形成。
至于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大衆如此希望。
” “大衆……” “是的。
圓了先生,我認為思想推動社會這樣的想法,是一種傲慢。
” “這……” 其實是社會創造思想才對,吊堂說: “我認為正因為人們追求,思想才會成立。
沒錯,這個國家的人民現在仍然對知識有着蒙昧無知之處。
但就像您說的,國家也會成長,亦即人民也會成長。
大衆求知若渴,開化之後二十五年過去,人民也在追求文明、近代化。
” 吊堂把書放回書架。
“書籍就是文化。
也就是說,書籍也會和戲劇或演藝一樣……變成一種娛樂,人們已經開始追求作為娛樂的書籍了。
” 從江戶時代開始,書本也是一種娛樂,主人說: “任何人都能閱讀想讀的書的時代很快就要來臨了。
那麼……” “那麼……?” “圓了先生,您說書本是作者為了傳播、留下知見而寫。
我認為也有并非如此的書,但這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對圓了先生而言,書籍就是那樣的東西吧。
既然如此,這豈不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嗎?” “好機會?” 圓了皺眉。
“您……是在叫我寫書?” “您不是已經在寫了嗎?把它出版吧。
不隻是單純地出版,而是以一般大衆為目标出版。
” “雖然您這麼說,但閱讀我的講義錄的人,大部分都是經濟窮困,無法入學的人。
而對于并非如此的人,是沒有價值的吧。
即使多印,也隻會剩下來。
沒有人會買。
” “寫得讓人願意買就行了。
” “不,沒辦法的。
我寫不出什麼娛樂書籍。
灑落本或滑稽本我都寫不來,我這人隻知道學問……” 寫學問的事就行了啊,主人的雙手打得更開了。
“這座樓裡的書,每一本都帶給我歡喜。
但是寫下這些書的人,都不是為了讓我歡喜而寫的吧。
是我擅自要感到歡喜的。
書,就是這樣的東西。
” “但……” “您的知見,應該傳遞到追求它的人手中。
完全沒有迎合大衆的必要。
沒必要扭曲您的心志,也不需要勉強去做做不到的事。
隻需要寫得令大衆也能理解就行了。
這樣就行了。
隻要推出這樣的書,一定能賣。
隻要能賣,賣了多少,圓了先生的知見就會傳播到世上多少。
同時圓了先生的知見……” 會帶來金錢收入,吊堂說。
“您是要我……用它來賺錢?” “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是低賤的行為,但圓了先生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緻富。
為了達成您标榜的壯志,需要資金,一切都将回歸于您的大志。
不……以簡明的詞句,向一般大衆說明哲理的行為,不正能協助達成圓了先生的崇高志向嗎?” 圓了露出有些嚴峻的表情,喃喃說,“也許确實就像您說的。
” “此外,也有許多人無法讀書。
為了這些人,讓他們聽到圓了先生本身的論說也不錯。
” “您說舉辦演講會嗎?” “不是在哲學館進行的授課那樣的内容。
據勝老師說,圓了先生已經非常頻繁地舉辦演講會了,不是嗎?就是将它更進一步發揚光大。
在更多的地方,以更淺白的内容來演講。
以每個人都能聽懂的話,不是對學生授課,而是向大衆說明。
若要說的話,就像街頭講道那樣。
” “但真的會有人聽我說嗎?會有人願意讀我寫的書嗎?” 圓了雙手按住自己的臉頰。
“就連僧侶都不願聆聽了。
基督教徒憤怒,儒學家嘲笑。
而我希望聆聽我的話的大衆,現在……” 仍處在迷妄的彼方,圓了說: “大衆被陋習囚禁、被舊弊束縛,相信占蔔,害怕幽靈,就宛如聽到雷聲就趕快捂住肚臍[122]的孩童般,深陷迷信而不可自拔。
而應該拯救衆生的佛家,卻隻知道滿口徹底的迷信言論。
标榜那種連大衆都不相信的迷信,究竟能拯救誰?就連洋學之類都無法啟蒙民衆了。
煤氣燈雖然能照亮夜間的道路,卻無法驅逐迷信。
” “所以—” 隻要寫下這種内容的書就行了啊,吊堂說: “那不就是圓了先生的授課内容嗎?” “是這樣沒錯……不,可是大衆聽不懂吧。
” “釋迦和孔子也訴說真理,他們訴說真理的對象是誰?是沒有智能,也無知識的大衆。
蘇格拉底和康德,也不是隻為了特别的一小撮人談論哲學。
真理不是屬于特定的什麼人,而是從一開始就在那裡的吧?隻要讓他們醒悟這一點就行了啊。
如果對方難以理解,就下功夫……” 讓他們理解就是了,吊堂說: “您要想出真正有用的權宜之說。
” “權宜之說?适用于現代的、新的權宜說法嗎?” “好了,您……” 想找什麼樣的書?——老闆說。
圓了仰望主人。
“若要構思老闆所說的權宜之說,有什麼書派得上用場?” “有的。
” 主人前往櫃台,拿了三本線裝書,回到圓了面前。
“這是安永五年[123]出版的鬼怪書籍。
” “鬼怪……?” 圓了瞪圓了眼睛。
“是的。
是一名叫鳥山石燕[124]的狩野派[125]畫家所著的畫集《畫圖百鬼夜行》。
它是早于狂歌和黃表紙,為了嬉笑人間而開版印刷的娛樂書籍,不過裡面刊登了許多傳統的鬼怪圖畫。
” “……能成為權宜之說嗎?” “與圓了先生意圖撲滅的迷信不同,從江戶古時開始,就沒有半個人相信這些傳統鬼怪真實存在,這是娛樂。
但是對世人來說,并沒有什麼不同,不,應該說是一樣的。
” 圓了拿起那本書,随手翻閱。
“天狗……幽靈、狐狸、河童、鬼……這些……世人……” “是的,您要将它們當作妖怪。
” “當作妖怪?把這些……鬼怪當成我說的妖怪嗎?” 把它們當成妖怪的象征,主人說。
“就像那本書上所寫的,江戶時期,幽靈是鬼怪的一種,也就是說,幽靈隻不過是一種虛構。
然而不知不覺間,卻變得不是如此了。
有一群将沒有的東西當成有、不解風情的俗人庸人橫行于世。
這上頭所畫的妖魔鬼怪,并不是圓了先生所否定的妖怪迷信,而是相反,它反倒證明……所謂妖怪迷信,就是這樣的東西。
” “這樣的東西……” “視而不見、不說為妙。
不懂這種風雅的人……是愚昧之徒,就是這麼回事。
不存在的就是不存在。
明知道不存在,卻假裝存在……這個國家過去是有這樣的文化的。
我認為這是這個國家的優點,應該保留下來。
然而這樣的文化消失了。
隻剩下存在或不存在的二選一,結果連不存在的東西也被當成了存在,這就叫作蒙昧、迷妄。
我認為到了明治時代,在那個領域,這類愚者似乎愈來愈多了。
既然如此,也許可以說明治現代,才是迷信蔓延的時代。
這下别說異國人……” 連江戶雅士都要嘲笑我們了,主人說: “若是寄托于這樣的創意發想,恐懼也能轉化為娛樂,愚昧也能轉為豐富吧。
沒道理不加以利用。
将這些妖魔鬼怪當成招牌,嘲笑愚蠢的迷妄心态,不也很有意思嗎?” “……會成為妖怪學的象征嗎?” 圓了似乎領悟了什麼。
後來井上圓了将“妖怪學”廣為傳世,很快得到了“妖怪博士”的封号。
圓了崇高的志向究竟滲透到世間多少,難以估計;但井上妖怪學廣為一般大衆認知,肯定助長了撲滅迷信的潮流。
直到大正八年[126]客死大連,圓了精力十足地周遊各地演講,并于餘暇從事著作。
以一般民衆為對象的淺白啟蒙書籍緊鑼密鼓地出版,獲得了許多讀者。
出版冊數之多,似乎令人瞠目結舌。
圓了的著作一貫強烈地追求科學、近代、正确,然而不知何故,當中卻以和啟蒙性的内容完全無關的過時妖怪圖版來點綴。
此外,在圓了後來創立的哲學堂公園的哲理門左右,也不知為何設立了天狗與幽靈的雕像。
至于個中緣由…… 無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