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書一 臨終
關燈
小
中
大
。
不,我想常人是無法克服的。
” 米次郎用力握緊了拐杖。
“所以您會變成這樣,也是無可厚非之事。
米次郎先生這輩子,都耗費在否定那驚鴻一瞥的幽靈上頭了吧。
就像是耶稣教所說的悔改,那有時候即使窮極一生,仍無法達成。
” 撓,老闆呼叫小夥計說: “三樓有昨天剛進的書吧?喏,才剛送到的,你應該記得吧?把放在它旁邊的東西拿過來。
東西打開着沒收,一看就知道了。
” 是,撓簡潔地應聲,無聲無息地走上隐約浮現在黑暗中的階梯。
“是、是書嗎?” “是的,上面寫了我剛才陳述的事,直到剛才我還在讀,這也算是某種緣分。
我想它留在米次郎先生手上……應該是最為妥當的。
” “有、有讓我在臨終前看的書嗎?” “是的,請務必一讀。
” 短暫的沉默。
很快地,撓下樓來了,手上拿着一本薄薄的書。
不是皮革書,但看起來也不是線裝書。
“請。
” 老闆接過書本,走到米次郎正前方,恭敬地将書放入他的掌中。
“讀這個就行了嗎?” “是的。
” “這就是我的書嗎?” “沒錯,這就是您的書,這裡頭寫着您的事。
” “寫着我的過錯、罪過嗎?這裡面封印着我這段瘋狂的人生嗎?” “不,您絕對沒有做錯。
” “我沒有錯?” 也沒有瘋,老闆說: “世上沒有靈魂,但有些事物即使不存在,仍然看得見。
看見不存在的事物并不合理,所以活在高舉合理旗幟的世道中,您才會煩憂到甚至令神經出問題。
但那絕對不是錯誤,反而該說是令人敬佩的。
您的現世,包括您的功績在内,實在令人景仰。
雖然令人景仰,但我能理解,正因為如此,您才會更加痛苦。
在這本書裡……” 沉睡着您這樣的現世——吊堂老闆一口斷定。
米次郎恭敬地将它舉到額上領受之後說:“我收下了。
” “多、多少錢?” “敝店的小夥計晚點會上門請款,請屆時再支付即可。
我記得米次郎先生住在淺草的須賀町,對吧?” “不,我在本所的藤代町三丁目租了處屋子,等一下我要回到那裡去。
” “那麼我會派人去那裡……” 老闆說,摟着米次郎的肩膀扶他起身,就這樣走向門口,撓迅速搶先開門。
室内乍然亮起。
米次郎再三行禮,消失在光中。
老闆看了外頭一陣。
是在目送對方吧。
人力車的聲音遠離後,好了,點燈吧,老闆依然背對着店内吩咐撓,後者默默地開始點燃蠟燭。
“老闆。
” 我出聲,老闆回頭,關上木闆門。
“啊,真是抱歉。
完全冷落您了。
您也是客人呢。
” “這不打緊,隻是為什麼要熄掉蠟燭呢?” 是為了确定,老闆說,關門回到櫃台。
“确定?” “是的。
倒是客人,您不認識剛才那位先生嗎?” “不,不認識。
是連我這種人都應該要知道的名人嗎?” 老闆取下一張挂着的錦繪,出示給我看。
“怎麼,又是西南之役啊。
他看起來不像薩摩人,也不像軍人或将官啊?” “不是的。
剛才那位先生是這幅畫的作者。
” “作……畫師嗎?” “不僅是畫師,那位先生……可是大名鼎鼎的大蘇芳年、月岡芳年[42]先生呢。
” “月、月岡芳年?你是說那位浮世繪師芳年嗎?呃,畫了很多那種血淋淋的殘酷畫的……” 您是說《英名二十八衆句》嗎?老闆說: “那是與落合芳幾[43]的合作。
因為《奧州安達原家之圖》引發話題,最近也新畫了《新形三十六怪撰》等等,所以給人殘酷怪奇的印象,但他在武者畫、曆史畫、美人畫方面也是位巨匠,也在《讀賣新聞》和《繪入自由新聞》上畫插圖。
在浮世繪人氣排行上也總是獨占鳌頭……” 是國芳[44]門下成就最高的一名弟子,老闆說。
“所以他才會對浮世繪的内情那麼清楚嗎?” “他是在說自己。
他不拘泥于傳統的畫法,陸續開發新技巧,也融入了其他流派的優點,努力鑽研、創作出符合明治現代的浮世繪。
他抛棄古典主題,畫了從來沒有人畫過的曆史畫,以及現代的風俗。
這幅西南之役的畫,雖然似乎是依想象來畫的,但其餘的全都經過采訪考察,是親眼看到而畫下的。
他也讓弟子學習西洋畫,始終主張要畫出能符合現代潮流的畫作。
” 我第一次聽說。
我一直以為浮世繪畫師現在也繼續在畫着那因循守舊的陳腐浮世繪,原來我對浮世繪隻有這點程度的認識。
“不過,大蘇芳年目睹了上野彰義隊[45]與政府軍的戰鬥,據實畫下那鮮明的記憶,這成了他畫風轉換的契機……有人這麼說……” 但我總覺得不是,老闆說。
“老闆有不同的見解?” “是的。
以前曾有一位歌舞伎演員讓我看了一幅出自芳年之手的肉筆畫。
” “肉筆畫?” “那幅畫……非常可怕,令人毛骨悚然。
” “哦?” “那是個背對畫面的半裸女人,似乎抱着嬰兒。
因為是背影,所以看不到臉。
嬰兒也隻看得到腳。
那幅畫以朦胧的色彩構成,女人的後頸……” 後頸散發出無比的哀傷,老闆說: “畫題隻寫着《幽靈之圖》。
” “原來……老闆早就知道?” 一樣隻是胡猜的,老闆笑道: “畢竟他是位名家,不論是妖怪還是武将,都畫得栩栩如生,仿佛親眼所見,大部分東西,單憑想象應該也畫得出來。
但是芳年的肉筆畫,我隻見過圓朝師傅手裡的那一幅,其他的就隻有繪馬[46]而已。
圓朝師傅持有的畫作……當然是幽靈畫。
那些畫裡也有鬼氣逼人的作品,不過原來那幅畫是有模特兒的。
” 什麼叫“模特兒”?我問,老闆說那是在畫特定的某人。
“據說芳年先生畫的是藤澤驿站生病的陪宿私娼。
畫的是一名消瘦、衰弱的女人,芳年先生是以那名私娼為參照,把它畫成了幽靈畫。
” “原來是這樣。
” 芳年先生是用眼睛看了再作畫的人,老闆接着說: “他讨厭模仿。
即使是傳統畫題,他也會參考其他實際的東西來畫。
但我看到的那幅幽靈畫,卻是别具一格。
因為鬼怪的圖畫,向來全是照描别人畫出來的東西,要不然就是照抄舞台上的場景,總之樣式是固定的。
然而那幅抱着嬰兒的幽靈畫,無論構圖也好,姿态也罷,都是前所未見,給人一種西洋畫的感覺。
” 我有點想看。
“所以我才會認為那是芳年先生親眼所見。
” “看、看見幽靈嗎?” “沒錯,看見幽靈。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畫不出那樣的畫。
我這麼感覺。
不,大蘇芳年畫的都是他看到的。
” “實際上他真的看見了嗎?” 他說他看見了,老闆說: “有時候是會看見那些東西的。
即使實際上不存在,人還是會看見不屬于此世的東西。
不存在于現世的東西,有時也看得到,所以我才會猜測他是不是看到了?還有,這是否就是芳年的畫風轉變的契機?” “幽靈是契機嗎?” “沒錯,就是幽靈。
在現代,幽靈鬼怪已經是迷信、陋俗了。
然而……他卻看到了。
隻要身為近代人,這就是錯的。
他或許把它視為一種錯誤,才會設法打消。
為了打消,他才會竭盡心力地融入文明開化的這個社會。
才會接納新的知識,學習傑出的技術,設法活得像個近代人……我這麼感覺。
” “為了……驅逐鬼魂……” “是的。
而這對他而言,也是件極為難受、悲傷的事。
” 應該是吧。
“不過這極為艱巨。
縱然腦袋明白、縱然解釋得通,仍是一件難事。
” 很困難嗎?我問,老闆說難如登天。
“再怎麼說,都親眼看見了。
說到目擊時的那種沖擊,不是能夠輕易磨滅的。
因為人這種生物,天生就沒辦法真心懷疑自己吧。
” 确實。
若是無法相信所見所聞,那就像是乘在破了洞的船上吧。
“所以生性嚴謹的那位先生極為煩惱,終于導緻神經衰弱……” 這是我的想象,老闆說: “我想芳年先生,是位剛正不阿的人吧。
與他那看似豪邁不羁的容貌相反,其實是位心思細膩、一絲不苟的人。
我認識他的一名弟子,他說芳年先生身為師傅,非常照顧徒弟,性情溫和;但在畫業方面,不允許任何妥協。
” “在工作上很嚴格?” “是的,非常嚴格。
然而就像他自己說的,也是個人情味十足、容易感動落淚的人。
對任何事,都無法得過且過、草率交差吧。
” 這樣一個人或許在這個時代是難以生存的。
要思考的事情太多了,難以找到能夠相信的事物。
即使奮起要與列強并駕齊驅,眼前的生活也不會改變。
即使被鞭策要追求自由民權,也不明白該做些什麼才好,唯有景色不斷變遷。
被驅趕着向前沖,不落人後地拔腿狂奔,卻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往哪兒跑。
有鬼怪出沒的世道比較容易生存嗎?我問,老闆說那倒也不一定。
“無論什麼時代,現世都沒有鬼怪存在。
鬼怪可以存在的……” 老闆用食指戳戳自己的腦袋,然後攤開手掌示意店裡。
“就隻有這裡和這裡。
” “哦……” 這樣啊。
這裡是墓場。
我環顧墓碑、法名。
“對了,老闆。
” “什麼?” “你交給那位天才畫家芳年的,究竟是怎樣的書?若是方便……可以告訴我作為參考嗎?” “您想知道?” “嗯,我也開始想要尋找屬于我的寶貴的一本書了。
” 老闆笑了: “那本書不是書籍,是肉筆。
” “是抄本之類的嗎?看起來不像線裝書。
” “是的,是西洋的本子——筆記本。
是昨天赴洋歸來的朋友跟剛出版的書一起讓給我的。
” “赴洋歸來……?” “是的。
他去了歐洲大陸和英國以後,在美國哈佛大學當旁聽生,是他寫下來的東西。
” “是你朋友寫的東西?” “是的,是記錄那所大學的教授上課内容的筆記。
不隻是這樣,據說他對課程内容很感興趣,找上那名教授,毫不客氣地問東問西。
他把教授當時的回答整理下來,寫在同一本簿子裡。
其實我拜托他幫我帶回那名教授一年前寫下的ThePrinciplesofPsychology這本書……” “那是洋書……吧?” “是的。
如果翻譯過來,也許可以叫作‘有關心理的學問原理’吧,沒辦法簡明地翻譯呢。
我非常想讀這本書,不過朋友的筆記上也寫了作者在寫下那本書之後的想法,所以我也想讀。
因此我請那位朋友務必也讓我看看筆記本,結果他大方地将筆記送給了我。
” “請等一下。
” 那麼,那本筆記本…… “難道、難道那是用洋文寫的嗎?” 是的,沒錯,老闆回答。
“我的朋友聽的課,是一位名叫威廉·詹姆斯[47]的美國哲學家的課。
筆記本的封面上,寫有标題‘TheVarietiesofReligiousExperience’,可以翻譯為‘通過信仰得到的各種體驗’吧。
” “啊,呃,可是……” 那種東西。
“我說老闆,那位叫芳年的先生,他懂美國的語言嗎?他會讀英文嗎?” 不會吧,老闆說: “芳年先生是商家出生,年紀輕輕就成了畫師。
他沒有學過外國話,也沒有出過洋吧。
” “那、那麼……” 無妨的,老闆說。
“那本筆記本中,封印着和芳年先生相反的人生。
詹姆斯這位學者就因為看不見那些,而走上了坎坷的人生——等于活在月岡芳年這名浮世繪畫師另一面的現世裡。
那本筆記本當中,埋葬着鏡子裡的芳年先生。
” “另一面……是嗎?” 那麼,他将會看見表裡相反的自己的鬼魂嗎? “那本筆記本……應該由芳年先生收着。
我想不到其他人選了。
”“可、可是讀不懂的話,豈不是沒有意義了嗎?” “芳年先生……” 也沒辦法讀其他的書,老闆說。
“什麼意思?我記得他說他讀了非常多的書。
為了畫圖,他應該讀了不少書鑽研吧。
那麼他不可能不識字。
” “他沒辦法讀。
” “為什麼?” “那位先生……” 眼睛已經看不見了。
“眼睛……” “腳氣并非不治之症,不過一旦惡化,就是絕症。
不隻是手腳麻痹、四肢浮腫,還會腐蝕神經,最後導緻失明。
” “你是說……他已經失明了?” “我想還不到完全看不見。
他似乎還分辨得出燭光,但似乎看不出我在哪裡,應該差不多都要看不到了。
” “啊,所以……” 才會熄掉蠟燭确認嗎? “因為他在椅子坐定以後,一直依靠着我的聲音判斷。
” 原來他根本沒看見? “我旁邊的這盞燭台熄滅,他好像也沒有看出來。
不過那個時候他已經把眼睛閉上了。
” “那、那麼别說讀書了,他豈不是也不能再畫畫了?” “是的。
真的非常可惜,我想他已經無法繼續工作了。
但……他還是能讀那本書。
” “怎麼讀?” “那本書,是他買下來的、隻屬于他的書。
内容我已經告訴他了,即使他看不見,也照樣能讀。
即使不讀,也能夠理解。
隻要内心顯現出隻屬于他的現世,那就是讀書。
” 如果繼續留在我的手中,那就是死藏了,老闆愉快地笑道: “那本筆記本是隻有大蘇芳年才配擁有的書。
” 他們邂逅了。
那麼,這樣就好了嗎? 我有點羨慕。
我再慢慢尋找我自己的書吧,我有的是時間。
所以這天我僅道了謝,便辭别了書樓吊堂。
最後的浮世繪師——月岡芳年,在十七天後的明治二十五年[48]六月九日,于本所的臨時住處過世了。
據有芳年投稿插畫,也刊登圓朝的落語[49]故事口述筆記的《大和新聞》報道,死因是腦溢血。
枕邊是否放了一本英文撰寫的筆記本,當然不在報道之中。
但是根據傳聞,肉體的病症雖無好轉,但芳年在精神方面十分穩定,家人、門人皆期待也許他将逐漸痊愈。
他讀了,我想。
以那雙看不見的眼睛。
該年年底…… 在以博聞多識聞名的條野采菊[50]号召下,舉辦了一場聚會。
會場在淺草奧山閣,主旨是百物語怪談會。
這是同好之士聚集在一起,依序披露怪談的活動。
據說因病而宣告歇業的三遊亭圓朝也拖着病體趕來參加,說了幾則怪談落語。
當時圓朝特地帶了月岡芳年的幽靈畫,擺飾在壁龛,參加百物語。
此外,事後聽聞,當時也在席的第五代尾上菊五郎[51],正是吊堂老闆說他見過的那幅幽靈畫的主人。
又過了十年,威廉·詹姆斯教授依據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的授課記錄,出版了TheVarietiesofReligiousExperience一書。
最先讀到它的,是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夏目金之助——後來的漱石[52]。
這本書後來也翻譯成日語,以《宗教經驗種種》的書名出版。
至于它的内容,與芳年在吊堂購買的筆記本内容是否相同——無人知曉。
不,我想常人是無法克服的。
” 米次郎用力握緊了拐杖。
“所以您會變成這樣,也是無可厚非之事。
米次郎先生這輩子,都耗費在否定那驚鴻一瞥的幽靈上頭了吧。
就像是耶稣教所說的悔改,那有時候即使窮極一生,仍無法達成。
” 撓,老闆呼叫小夥計說: “三樓有昨天剛進的書吧?喏,才剛送到的,你應該記得吧?把放在它旁邊的東西拿過來。
東西打開着沒收,一看就知道了。
” 是,撓簡潔地應聲,無聲無息地走上隐約浮現在黑暗中的階梯。
“是、是書嗎?” “是的,上面寫了我剛才陳述的事,直到剛才我還在讀,這也算是某種緣分。
我想它留在米次郎先生手上……應該是最為妥當的。
” “有、有讓我在臨終前看的書嗎?” “是的,請務必一讀。
” 短暫的沉默。
很快地,撓下樓來了,手上拿着一本薄薄的書。
不是皮革書,但看起來也不是線裝書。
“請。
” 老闆接過書本,走到米次郎正前方,恭敬地将書放入他的掌中。
“讀這個就行了嗎?” “是的。
” “這就是我的書嗎?” “沒錯,這就是您的書,這裡頭寫着您的事。
” “寫着我的過錯、罪過嗎?這裡面封印着我這段瘋狂的人生嗎?” “不,您絕對沒有做錯。
” “我沒有錯?” 也沒有瘋,老闆說: “世上沒有靈魂,但有些事物即使不存在,仍然看得見。
看見不存在的事物并不合理,所以活在高舉合理旗幟的世道中,您才會煩憂到甚至令神經出問題。
但那絕對不是錯誤,反而該說是令人敬佩的。
您的現世,包括您的功績在内,實在令人景仰。
雖然令人景仰,但我能理解,正因為如此,您才會更加痛苦。
在這本書裡……” 沉睡着您這樣的現世——吊堂老闆一口斷定。
米次郎恭敬地将它舉到額上領受之後說:“我收下了。
” “多、多少錢?” “敝店的小夥計晚點會上門請款,請屆時再支付即可。
我記得米次郎先生住在淺草的須賀町,對吧?” “不,我在本所的藤代町三丁目租了處屋子,等一下我要回到那裡去。
” “那麼我會派人去那裡……” 老闆說,摟着米次郎的肩膀扶他起身,就這樣走向門口,撓迅速搶先開門。
室内乍然亮起。
米次郎再三行禮,消失在光中。
老闆看了外頭一陣。
是在目送對方吧。
人力車的聲音遠離後,好了,點燈吧,老闆依然背對着店内吩咐撓,後者默默地開始點燃蠟燭。
“老闆。
” 我出聲,老闆回頭,關上木闆門。
“啊,真是抱歉。
完全冷落您了。
您也是客人呢。
” “這不打緊,隻是為什麼要熄掉蠟燭呢?” 是為了确定,老闆說,關門回到櫃台。
“确定?” “是的。
倒是客人,您不認識剛才那位先生嗎?” “不,不認識。
是連我這種人都應該要知道的名人嗎?” 老闆取下一張挂着的錦繪,出示給我看。
“怎麼,又是西南之役啊。
他看起來不像薩摩人,也不像軍人或将官啊?” “不是的。
剛才那位先生是這幅畫的作者。
” “作……畫師嗎?” “不僅是畫師,那位先生……可是大名鼎鼎的大蘇芳年、月岡芳年[42]先生呢。
” “月、月岡芳年?你是說那位浮世繪師芳年嗎?呃,畫了很多那種血淋淋的殘酷畫的……” 您是說《英名二十八衆句》嗎?老闆說: “那是與落合芳幾[43]的合作。
因為《奧州安達原家之圖》引發話題,最近也新畫了《新形三十六怪撰》等等,所以給人殘酷怪奇的印象,但他在武者畫、曆史畫、美人畫方面也是位巨匠,也在《讀賣新聞》和《繪入自由新聞》上畫插圖。
在浮世繪人氣排行上也總是獨占鳌頭……” 是國芳[44]門下成就最高的一名弟子,老闆說。
“所以他才會對浮世繪的内情那麼清楚嗎?” “他是在說自己。
他不拘泥于傳統的畫法,陸續開發新技巧,也融入了其他流派的優點,努力鑽研、創作出符合明治現代的浮世繪。
他抛棄古典主題,畫了從來沒有人畫過的曆史畫,以及現代的風俗。
這幅西南之役的畫,雖然似乎是依想象來畫的,但其餘的全都經過采訪考察,是親眼看到而畫下的。
他也讓弟子學習西洋畫,始終主張要畫出能符合現代潮流的畫作。
” 我第一次聽說。
我一直以為浮世繪畫師現在也繼續在畫着那因循守舊的陳腐浮世繪,原來我對浮世繪隻有這點程度的認識。
“不過,大蘇芳年目睹了上野彰義隊[45]與政府軍的戰鬥,據實畫下那鮮明的記憶,這成了他畫風轉換的契機……有人這麼說……” 但我總覺得不是,老闆說。
“老闆有不同的見解?” “是的。
以前曾有一位歌舞伎演員讓我看了一幅出自芳年之手的肉筆畫。
” “肉筆畫?” “那幅畫……非常可怕,令人毛骨悚然。
” “哦?” “那是個背對畫面的半裸女人,似乎抱着嬰兒。
因為是背影,所以看不到臉。
嬰兒也隻看得到腳。
那幅畫以朦胧的色彩構成,女人的後頸……” 後頸散發出無比的哀傷,老闆說: “畫題隻寫着《幽靈之圖》。
” “原來……老闆早就知道?” 一樣隻是胡猜的,老闆笑道: “畢竟他是位名家,不論是妖怪還是武将,都畫得栩栩如生,仿佛親眼所見,大部分東西,單憑想象應該也畫得出來。
但是芳年的肉筆畫,我隻見過圓朝師傅手裡的那一幅,其他的就隻有繪馬[46]而已。
圓朝師傅持有的畫作……當然是幽靈畫。
那些畫裡也有鬼氣逼人的作品,不過原來那幅畫是有模特兒的。
” 什麼叫“模特兒”?我問,老闆說那是在畫特定的某人。
“據說芳年先生畫的是藤澤驿站生病的陪宿私娼。
畫的是一名消瘦、衰弱的女人,芳年先生是以那名私娼為參照,把它畫成了幽靈畫。
” “原來是這樣。
” 芳年先生是用眼睛看了再作畫的人,老闆接着說: “他讨厭模仿。
即使是傳統畫題,他也會參考其他實際的東西來畫。
但我看到的那幅幽靈畫,卻是别具一格。
因為鬼怪的圖畫,向來全是照描别人畫出來的東西,要不然就是照抄舞台上的場景,總之樣式是固定的。
然而那幅抱着嬰兒的幽靈畫,無論構圖也好,姿态也罷,都是前所未見,給人一種西洋畫的感覺。
” 我有點想看。
“所以我才會認為那是芳年先生親眼所見。
” “看、看見幽靈嗎?” “沒錯,看見幽靈。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畫不出那樣的畫。
我這麼感覺。
不,大蘇芳年畫的都是他看到的。
” “實際上他真的看見了嗎?” 他說他看見了,老闆說: “有時候是會看見那些東西的。
即使實際上不存在,人還是會看見不屬于此世的東西。
不存在于現世的東西,有時也看得到,所以我才會猜測他是不是看到了?還有,這是否就是芳年的畫風轉變的契機?” “幽靈是契機嗎?” “沒錯,就是幽靈。
在現代,幽靈鬼怪已經是迷信、陋俗了。
然而……他卻看到了。
隻要身為近代人,這就是錯的。
他或許把它視為一種錯誤,才會設法打消。
為了打消,他才會竭盡心力地融入文明開化的這個社會。
才會接納新的知識,學習傑出的技術,設法活得像個近代人……我這麼感覺。
” “為了……驅逐鬼魂……” “是的。
而這對他而言,也是件極為難受、悲傷的事。
” 應該是吧。
“不過這極為艱巨。
縱然腦袋明白、縱然解釋得通,仍是一件難事。
” 很困難嗎?我問,老闆說難如登天。
“再怎麼說,都親眼看見了。
說到目擊時的那種沖擊,不是能夠輕易磨滅的。
因為人這種生物,天生就沒辦法真心懷疑自己吧。
” 确實。
若是無法相信所見所聞,那就像是乘在破了洞的船上吧。
“所以生性嚴謹的那位先生極為煩惱,終于導緻神經衰弱……” 這是我的想象,老闆說: “我想芳年先生,是位剛正不阿的人吧。
與他那看似豪邁不羁的容貌相反,其實是位心思細膩、一絲不苟的人。
我認識他的一名弟子,他說芳年先生身為師傅,非常照顧徒弟,性情溫和;但在畫業方面,不允許任何妥協。
” “在工作上很嚴格?” “是的,非常嚴格。
然而就像他自己說的,也是個人情味十足、容易感動落淚的人。
對任何事,都無法得過且過、草率交差吧。
” 這樣一個人或許在這個時代是難以生存的。
要思考的事情太多了,難以找到能夠相信的事物。
即使奮起要與列強并駕齊驅,眼前的生活也不會改變。
即使被鞭策要追求自由民權,也不明白該做些什麼才好,唯有景色不斷變遷。
被驅趕着向前沖,不落人後地拔腿狂奔,卻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往哪兒跑。
有鬼怪出沒的世道比較容易生存嗎?我問,老闆說那倒也不一定。
“無論什麼時代,現世都沒有鬼怪存在。
鬼怪可以存在的……” 老闆用食指戳戳自己的腦袋,然後攤開手掌示意店裡。
“就隻有這裡和這裡。
” “哦……” 這樣啊。
這裡是墓場。
我環顧墓碑、法名。
“對了,老闆。
” “什麼?” “你交給那位天才畫家芳年的,究竟是怎樣的書?若是方便……可以告訴我作為參考嗎?” “您想知道?” “嗯,我也開始想要尋找屬于我的寶貴的一本書了。
” 老闆笑了: “那本書不是書籍,是肉筆。
” “是抄本之類的嗎?看起來不像線裝書。
” “是的,是西洋的本子——筆記本。
是昨天赴洋歸來的朋友跟剛出版的書一起讓給我的。
” “赴洋歸來……?” “是的。
他去了歐洲大陸和英國以後,在美國哈佛大學當旁聽生,是他寫下來的東西。
” “是你朋友寫的東西?” “是的,是記錄那所大學的教授上課内容的筆記。
不隻是這樣,據說他對課程内容很感興趣,找上那名教授,毫不客氣地問東問西。
他把教授當時的回答整理下來,寫在同一本簿子裡。
其實我拜托他幫我帶回那名教授一年前寫下的ThePrinciplesofPsychology這本書……” “那是洋書……吧?” “是的。
如果翻譯過來,也許可以叫作‘有關心理的學問原理’吧,沒辦法簡明地翻譯呢。
我非常想讀這本書,不過朋友的筆記上也寫了作者在寫下那本書之後的想法,所以我也想讀。
因此我請那位朋友務必也讓我看看筆記本,結果他大方地将筆記送給了我。
” “請等一下。
” 那麼,那本筆記本…… “難道、難道那是用洋文寫的嗎?” 是的,沒錯,老闆回答。
“我的朋友聽的課,是一位名叫威廉·詹姆斯[47]的美國哲學家的課。
筆記本的封面上,寫有标題‘TheVarietiesofReligiousExperience’,可以翻譯為‘通過信仰得到的各種體驗’吧。
” “啊,呃,可是……” 那種東西。
“我說老闆,那位叫芳年的先生,他懂美國的語言嗎?他會讀英文嗎?” 不會吧,老闆說: “芳年先生是商家出生,年紀輕輕就成了畫師。
他沒有學過外國話,也沒有出過洋吧。
” “那、那麼……” 無妨的,老闆說。
“那本筆記本中,封印着和芳年先生相反的人生。
詹姆斯這位學者就因為看不見那些,而走上了坎坷的人生——等于活在月岡芳年這名浮世繪畫師另一面的現世裡。
那本筆記本當中,埋葬着鏡子裡的芳年先生。
” “另一面……是嗎?” 那麼,他将會看見表裡相反的自己的鬼魂嗎? “那本筆記本……應該由芳年先生收着。
我想不到其他人選了。
”“可、可是讀不懂的話,豈不是沒有意義了嗎?” “芳年先生……” 也沒辦法讀其他的書,老闆說。
“什麼意思?我記得他說他讀了非常多的書。
為了畫圖,他應該讀了不少書鑽研吧。
那麼他不可能不識字。
” “他沒辦法讀。
” “為什麼?” “那位先生……” 眼睛已經看不見了。
“眼睛……” “腳氣并非不治之症,不過一旦惡化,就是絕症。
不隻是手腳麻痹、四肢浮腫,還會腐蝕神經,最後導緻失明。
” “你是說……他已經失明了?” “我想還不到完全看不見。
他似乎還分辨得出燭光,但似乎看不出我在哪裡,應該差不多都要看不到了。
” “啊,所以……” 才會熄掉蠟燭确認嗎? “因為他在椅子坐定以後,一直依靠着我的聲音判斷。
” 原來他根本沒看見? “我旁邊的這盞燭台熄滅,他好像也沒有看出來。
不過那個時候他已經把眼睛閉上了。
” “那、那麼别說讀書了,他豈不是也不能再畫畫了?” “是的。
真的非常可惜,我想他已經無法繼續工作了。
但……他還是能讀那本書。
” “怎麼讀?” “那本書,是他買下來的、隻屬于他的書。
内容我已經告訴他了,即使他看不見,也照樣能讀。
即使不讀,也能夠理解。
隻要内心顯現出隻屬于他的現世,那就是讀書。
” 如果繼續留在我的手中,那就是死藏了,老闆愉快地笑道: “那本筆記本是隻有大蘇芳年才配擁有的書。
” 他們邂逅了。
那麼,這樣就好了嗎? 我有點羨慕。
我再慢慢尋找我自己的書吧,我有的是時間。
所以這天我僅道了謝,便辭别了書樓吊堂。
最後的浮世繪師——月岡芳年,在十七天後的明治二十五年[48]六月九日,于本所的臨時住處過世了。
據有芳年投稿插畫,也刊登圓朝的落語[49]故事口述筆記的《大和新聞》報道,死因是腦溢血。
枕邊是否放了一本英文撰寫的筆記本,當然不在報道之中。
但是根據傳聞,肉體的病症雖無好轉,但芳年在精神方面十分穩定,家人、門人皆期待也許他将逐漸痊愈。
他讀了,我想。
以那雙看不見的眼睛。
該年年底…… 在以博聞多識聞名的條野采菊[50]号召下,舉辦了一場聚會。
會場在淺草奧山閣,主旨是百物語怪談會。
這是同好之士聚集在一起,依序披露怪談的活動。
據說因病而宣告歇業的三遊亭圓朝也拖着病體趕來參加,說了幾則怪談落語。
當時圓朝特地帶了月岡芳年的幽靈畫,擺飾在壁龛,參加百物語。
此外,事後聽聞,當時也在席的第五代尾上菊五郎[51],正是吊堂老闆說他見過的那幅幽靈畫的主人。
又過了十年,威廉·詹姆斯教授依據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的授課記錄,出版了TheVarietiesofReligiousExperience一書。
最先讀到它的,是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夏目金之助——後來的漱石[52]。
這本書後來也翻譯成日語,以《宗教經驗種種》的書名出版。
至于它的内容,與芳年在吊堂購買的筆記本内容是否相同——無人知曉。